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1.怎样理解“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一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语句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参考答案: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年底这一段时间像节日一样热闹;实质上是说,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的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2.参考答案:文章开头几句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用“沉重”的晚云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3.参考答案:画线的语句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份,显示了鲁四老爷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的嘴脸。(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九公
凡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 十分反感。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岁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柱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 东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 “西海龙王下不下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得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大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   
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仗辈分当堂捣乱,这样描写既照应了上文,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
C、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生动诙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最后一天一夜的透雨靠的还是部队利用天气条件进行的人工降雨技术。
E、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回地里挖沟引水,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
2、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人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和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 楚,下回告诉你老师吧。”
  ……
  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 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去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
  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气力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回转身子点点头。
  “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1.“我”为什么要给老俞拟这样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论家夏志清对叶圣陶作品有这样的评价:“文笔的长处乃在于观察力。”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文章重点表现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以及他们在苦难生活下的秉性和心理。
B.面对人物悲惨的命运,作者以沉重的笔墨直接表露自己的见解和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C.生活的不幸让老俞陷入彷徨无助甚至对生活麻木的状态,让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D.这篇散文在人物描写、故事叙述和结构安排上表现出小说化的倾向,可以当作小说来读。
E.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基本上以口语做底子,稍有提炼,但不夸饰,十分流畅。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地坛精魂
张梦阳
  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这究竟为什么呢?地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九年,历史可谓不短,遗址可算不少,故事也肯定很多。然而,史铁生并没有写这些历史与传奇,只是从自己截瘫后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写起,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提出了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然后就写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在园里苦苦寻他;写了地坛的四季和人物:一对散步的老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卓尔不群喜好饮酒的老头,一个素朴并优雅的学理工的女知识分子,一个倒霉而有天赋的长跑家,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弱智”的小姑娘和保护她的哥哥。然后又归结到苦难的命运,专注于“心魂”的拷问与思量,执着于形而上学的思辨,重新提出“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嘛要写作”的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认为“希望与绝望,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最后作了这样的结束语:“宇宙以其不息的***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这样一篇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文章,为什么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又经久不衰二十余年,及至史铁生的去世消息也要以《魂归地坛》为标题呢?我想:拥有“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这样绝妙比喻的文字,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最根 本的是史铁生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又以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从哲学的高度,深触了人们以及地坛中苍松古柏、夕阳残照、雨燕小鸟乃至蚂蚁、瓢虫等小昆虫的灵魂,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史铁生后来又写了一系列足以传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但我认为都是从地坛出发的,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
  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文。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和平里,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那时,我的母亲在“文革”迫害下溘然长逝,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足可置人于死地。但我挺住了,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读书之外,惟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迎旭日升起,送夕阳落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只要地坛存在,史铁生就在。
  史铁生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地坛,那么,能否在地坛东南角的老柏树下,建一尊史铁生的铜像?他坐在轮椅上,手捧着书, 宽阔的额头,戴着宽边眼镜,镜后深邃的双目温和地朝前望着,仍在执着地思考人生和宇宙……(选自《文汇报》2011年1月5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它融进了作者对“生死”、“永恒”等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深邃思考。
B.《我与地坛》正是凭借“仿佛这古园……四百多年”这些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而且经久不衰。
C.史铁生和地坛是互相成就的,是史铁生为地坛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而它又源于史铁生对在地坛中所见人物的深刻感悟。
D.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不仅使作者对史铁生思想、精神的把握显得更为深刻,而且更容易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铁生在地坛中,对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是以什么方式来思考的?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史铁生给“我”的启迪中,探究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命运中的苦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粪便化石揭开史前食恐龙巨鳄面纱
孝文
  美国研究人员表示,随着粪便化石以及骨骼咬痕证据浮出水面,史前体型最大的鳄鱼之一——恐鳄的形象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恐鳄是鳄鱼家族的一个可怕成员,身长相当于一辆加长型豪华轿车。有证据显示,它们可能潜伏在浅水域并伺机捕***与它们体型相当的恐龙。 
  研究人员发现的粪化石距今7900万年,是迄今为止已知第一个恐鳄粪化石。在对化石进行分析之后,古生物学家于上周宣布了他们的结论。恐鳄粪化石的发现有助于古生物学家了解这种巨型鳄鱼的生活。恐鳄曾经生活的地区就是现在的美国以及墨西哥北部。
  恐鳄粪化石是几年前在佐治亚州一条河流内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粪便中的沙子和贝壳碎片说明,恐鳄更喜欢生活在河口——至少在佐治亚州,研究人员发现的恐鳄遗迹主要集中在河口地区——可能主要以海龟为食。
  佐治亚州哥伦布州立大学学生萨曼塔?哈莱尔表示,佐治亚州恐鳄的猎物相对比较温顺,“我们确信它们就是这一地区处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在3月17日于巴尔的摩举行的美国地质学会会议上,哈莱尔公布了她的研究发现。
  此外,研究小组还在恐鳄粪化石外面发现一颗鲨鱼牙齿。由于没有在牙齿上发现任何被消化过的痕迹,研究小组认为鲨鱼是在恐鳄粪便中寻找食物时留下这颗牙齿的。研究人员并未在粪便中发现骨头或者其他未消化的动物残骸。哈莱尔说:“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因为无论是现代鳄鱼还是古代鳄鱼,均能分泌可以消化几乎一切东西的消化液,其中就包括骨头、角和牙齿在内。这一发现恰好说明粪便来自于一条鳄鱼。”
  根据年代更为久远的咬痕证据,恐鳄在佐治亚州以外地区显然遭遇更难对付的猎物。在美国地质学会会议上,哥伦布州立大学古生物学家大卫·施维默递交了这一证据。恐鳄牙齿在猎物骨骼上留下的咬痕向人们讲述了一场激烈的生死较量。当时,一条29英尺(约合9米)长的恐鳄向体型相当的恐龙发起攻击,其中就包括霸王龙的近亲蒙氏阿巴拉契亚龙和阿尔伯脱龙。施维默说:“我们发现的骨头愈合迹象说明,恐龙在遭受恐鳄猛烈攻击后幸存下来。也就是说,与这个标本联系起来的明显是捕食行为而不是食腐行为。”
  施维默在佐治亚州海龟化石上第一次看到这种奇怪的、凹陷的蛋状痕迹。后来,他在得克萨斯州大本德国家公园和新泽西州国家博物馆的恐龙骨骼化石上看到了类似的痕迹。他说:“我意识到这些咬痕来自真正有力的下巴和很多牙齿。很明显,这种大型钝齿鳄鱼是可能的罪魁祸首。我没有看到其他动物能留下类似这样的齿痕。”
  但是,古鳄鱼咬痕专家斯蒂芬妮·德鲁姆赫勒表示,齿痕不能说明一切。他说:“现代鳄鱼——鳄鱼、美洲鳄和相关的已灭绝鳄鱼,更擅长将猎物整个吞下和把大型动物分成适合吃下的块状,很少留下咬痕的证据。所以,我们推断,恐鳄之类的庞然大物可能有甚至更具破坏力的进食习性。”
  虽然咬痕的证据存在,但是也由此引出一个问题:能吃大恐龙的鳄鱼为何会在海龟身上浪费精力呢?两个字:位置。现代鳄鱼猎食范围很广,会吃在自己领域内捕猎到的任何食物。同样的因素可能决定个别恐鳄基本以海龟为食,或者以恐龙乃至其他猎物为食。
  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雷诺了发现了尼日尔语也叫超级鳄鱼的1.1亿岁的帝鳄,他指出,原产北美的恐鳄还说明大型鳄鱼出现在不同地方和时期。国际地理学会驻会探险家塞雷诺说:“恐鳄和独立的帝鳄是两个家系,一种比另一种老,这证明鳄鱼的身体能够长到和恐龙一样大。”恐鳄只生活在白垩纪结束之前,比帝鳄更接近于现代鳄鱼,但仍难逃灭绝厄运。
  塞雷诺解释说,一只成年雄鳄可能需要霸占数英里的河流才能寻找可维持生存的足够猎物。因此,空间限制可能让鳄鱼数目很少,这也使得这些大型鳄鱼在困难时期更容易灭绝。塞雷诺说:“似乎偶尔会出现大型鳄鱼生存的合适条件,但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选自《科学24小时》)  
1.下列不属于恐鳄粪便化石提供的信息的一项是( )  
A.恐鳄曾经在现在的美国以及墨西哥北部留下活动的足迹。  
B.河口地区是恐鳄遗迹出现集中地带而它的食物以海龟为主。  
C.萨曼塔·哈莱尔认为在佐治亚州恐鳄是处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  
D.现代鳄鱼和古代鳄鱼均能分泌可以消化几乎一切东西的消化液。  
2.下列对恐鳄骨骼咬痕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恐鳄曾经在佐治亚州地区遭遇更难对付的猎物。  
B.根据蛋状痕迹推测大型钝齿鳄鱼可能是罪魁祸首。  
C.施维默认为恐鳄可能有甚至更具破坏力的进食习性。  
D.骨头愈合迹象说明不仅是捕食行为更是食腐行为。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位置可能决定个别恐鳄基本以海龟为食的习惯。  
B.大型鳄鱼更容易灭绝的罪魁祸首是空间的限制。  
C.原产北美的恐鳄说明大型鳄鱼出现在不同地方和时期。  
D.出现大型鳄龟生存的合适条件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题型:辽宁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注比兴的形式,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而杜则偏于“***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时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注: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变化出来的,但李诗偏于“风***”,而杜诗则偏于“***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而且各以“风***”和“***雅”见长。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