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雅而俗周悦群 邵建武  本来,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书籍是第一珍惜之物。以前,父母教育孩子时,除了用“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类的顺口溜外,...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雅而俗
周悦群 邵建武
  本来,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书籍是第一珍惜之物。以前,父母教育孩子时,除了用“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类的顺口溜外,还有“书乃圣贤之物”的古训。在书刊收藏市场中,一直有“一页宋版一两金”一类的提示。因此,美术类图册如书一般,自然是文雅之物,即使置身市场,也还有着某种神圣性。同时,因为美术类图册印刷的成本非常高,是一般出版物的数倍,甚至更高,所以,一般人是不会随便去买一本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类图册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
  以前,美术类图册很少,书法方面是极少量的拓本,绘画方面则是十分简单的线描读物。后来,木版水印套色的有明崇祯年间的《十竹斋书画谱》与清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画谱》。前者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套色印画谱;后者又称《画传》,流行甚广,被誉为我国传统绘画的教科书,许多艺术大师都是从学习这套画谱开始走上从艺之道的。现在,它依然是中国绘画艺术方面最基础的蓝本之一。
  石印技术在清末民初传入我国,有不少线装的石印画都是在这个时期印行的。那时,“中华书局”“上海广益书局”“上海朝记书社”“扫叶山房北号”“同文书局”等都出版过不少石印画册。
  照相术的问世给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电脑的出现更是给出版业提供了飞腾的力量与天地,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书画文物等图册类的出版。珂罗版在光绪年间由日本传入中国,此后成了中国画复制印刷的主力工艺。现在,美术类图册的出版成了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情:它们是书画家成就的显现、艺术流派风格的展示、艺术团体实力的体现、机构举办相关活动的记录、文化公司商业运作的载体,也是某些小人争名夺利的大旗、某些奸商暗度陈仓的栈道……于是,美术类图册借各种原因、以各种方式问世,有的是高台,有的是陷阱,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产生着各自的影响。
  这几年,美术类图册作为书画艺术的延伸,作为文物与艺术品的佐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眷顾,同时,也沾惹上了一些俗气。那些艺术家的专集有的成了私心无限放大的膨胀体,“艺术大师”充斥其间,顶级词汇批发。那些艺术流派的合集有的成了乌合之众的集结、低水平作品的大杂烩。那些艺术团体的合集有的成了一群艺术家应酬作品的集合,成了粗劣艺术的垃圾箱。那些打着国家与机构名义组编的图册有的基本与公无涉,而是某个赞助公司所得的收藏集,或者是某些人的骗钱术。那些公司为了营利运作的图册有的在学术的外衣下,以次充好。而那些不法商人与无耻小人编著的图册几乎无学术可言,甚至就是非法出版物。但是,这些美术类图册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正以历史见证物的身份为人们所重视。私下印制品成了公共读物,凑合之物成了艺术范本,商业行为成了学术举措,雅已不存,其俗甚大。同样以学术的名义、以艺术的名义、以历史的名义编纂印制的美术类图册,其质量好孬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笼统地依据之、高抬之,且为之一掷千金,未免有些糊涂:我们有必要呼吁出版业严格把关,呼吁学术界加强批评,不能让那些俗不可耐但装饰高档的美术类图册把热爱艺术的人们带到沟里,进而把收藏界人士推向深渊。(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雅”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术类图册是很神圣的,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重大,在书刊收藏市场中价格不菲。
B.美术类图册的印刷成本非常高,质量也很好,但是数量极有限,不能普及。
C.美术类图册的读者多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这就使得其读者群素质较高。
D.过去,出版市场极其规范,几乎不存在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盲目出版的情况,人们的自觉性较强。
2.下列对于美术类图册由“雅”变“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家的专集、艺术团体的合集,还有一些出于某种目的出版的图册,没有质量保证。 B.一些质量差的美术类图册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公然、公开、合法地出版和流行。
C.以学术的名义、以艺术的名义、以历史的名义编纂印制的美术类图册,鱼龙混杂。
D.收藏者盲目地相信图册评价,花较高的价钱来购买那些劣质图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术类图册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只是因为其成本是一般出版物的数倍以上,一般人不会随便去购买。
B.明崇祯年间的《十竹斋书画谱》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套色印画谱,许多艺术大师都是从学习这套画谱开始走上从艺之道的,它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巨大。
C.书画文物等图册类的出版经历了木版水印、线描读物、石印技术、照相术、电脑技术等阶段,并逐步发展起来。
D.美术类图册出版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在收藏图书时不能盲从。
答案
1.A  
2.A  
3.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雅而俗周悦群 邵建武  本来,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书籍是第一珍惜之物。以前,父母教育孩子时,除了用“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类的顺口溜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的生命与价值
庄伟杰
  众所周知,商业化时代,人们的心态都比较浮躁。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似乎被冷落了,因此有人说文学被边缘化了。其实这只是文学的一种历程、一个相对的文化现象。只要人类与世界存在,文学就永远存在且不会消亡。因为人类的生产市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大产品组成的,诚如阴阳、男女组合成这个世界。如此说来,我们大可不必怀疑文学会怎样,或怀疑文学会因为高度商业化社会的挤压而消解,更不必怀疑从事文学者的前途一片暗淡。在这里,我想为文学坚定地宣言: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学永远活着!
  文学是有生命的。如果说经济是一个社会和时代展示的实力或载体,那么文化应是一个社会与时代的标志和旗帜。文学作为文化中的文化,其价值、意义、作用便可想而知。当物质经济不发达时,的确需要发展经济发展商业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然而,从终极意义上说,发展文化振兴文明才是人类的高级追求和最终要实现的梦想。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也罢,一个国家一个家族也好,最终实力的显现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而且还是文化与人才的软实力竞争。纵观中外历史,文学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不是吗?英国因为有莎士比亚、劳伦斯、艾略特等大师而荣耀;法国因为有雨果、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萨特、加缪等大师而自豪;俄国因为有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大师而令人瞩目;德国因为有歌德,意大利因为有但丁,奥地利因为有卡夫卡,印度因为有泰戈尔,日本因为有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大师而令人心驰神往。在中国,一部《红楼梦》就足以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同样的,一个鲁迅的诞生,造就了多少人在吃“鲁研”饭。
  文学的确是有生命和价值的,它本身就是有灵有性的生命体。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使文学具有顽强且持久的耐力和韧性?我大胆提出一己之见。创作者除了具有天赋、禀性、才华等因素外,当具备如下五大条:首先,忧患意识和宇宙意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必备之条件;其次,必须对外部世界、对东西文化、对读者等持开放态度并格外动情;再者,在一定的语境和文化熏染中能创造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和语言风格,即必须具备文学原创力;另外,作家自身的智慧涵养、充满博爱与人性光辉之人格,魅力的铸造同样必不可少;最后,乃是必须不断超越自我,形成属于自己的闪烁思想光彩和鲜明艺术风格的体系。即使置身于高度商业化的时代,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应该坚守的立场和情怀,我们更热切期待着华语文学世界能诞生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家。
  文学的生命让我们感慨、感叹,更值得我们作漫长的深思。古往今来,那些具有深邃思想、人格魅力、探索精神和对人类抱以深切同情的大师们,他们总是在用从自己追寻的领域里所获得的成就,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就是文学的力量。(选自《文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学的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虽然被边缘化了,但这并不妨碍文学的存在,文学永远存在且不会消亡。
B.人类的生产市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大产品组成的,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无论在什么时代,它都永远活着。
C.文学本身是有灵有性的生命体,但是在商业化时代,文学的灵性被无情地抑制了。
D.文学的确是有生命的,它具有顽强且持久的耐力和韧性,因此人们应该在创作中作漫长的深思。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的价值”的一项是(     )
A.文学作为文化中的文化,与文化一样,都是一个社会与时代的标志和旗帜。
B.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为拥有杰出的作家而自豪。
C.一个鲁迅的诞生,造就了很多人在吃“鲁研”饭。
D.文学可以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不会因为高度商业化社会的挤压而消解,文学被边缘化只是文学在特定时期的一个相对的文化现象。
B.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实现发展文化振兴文明这个人类的高级追求和最终要实现的梦想。
C.创作者的天赋、禀性、才华固然重要,但是与忧患意识和宇宙意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相比,后者显得更为关键。
D.只要不放弃应该坚守的立场和情怀,即使置身于高度商业化的时代,同样可以诞生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家。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舍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一一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干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梁宗岱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如。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一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一一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注]①梁宗岱(1903 -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②孙唐:德国体育家。     
1.请分别指出文中第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 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B.文章提到了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些朱启铃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划和创办。     
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2.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做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T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