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传统人伦情怀与现代作家的亲情表达何希凡  ①当人类越过宇宙的洪荒向着社会化、文明化的进程挺进,当人类告别了原初的动物性本能而以独...
题目
题型:广东省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传统人伦情怀与现代作家的亲情表达
何希凡
  ①当人类越过宇宙的洪荒向着社会化、文明化的进程挺进,当人类告别了原初的动物性本能而以独拔于万类的思想和情感在地球上燃起了通天巨火之时,人类便开始拥有了与动物界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伦亲情意识。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人伦亲情意识是在亲情表达与亲情体验和感知之间的双向互动中形成的。当人伦亲情意识由个体拓展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意识并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行方式时,人伦亲情便成为人自我创造而又能以此塑造自我的一种文化表征。正如甘阳先生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一书的基本思想所概括的那样:“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因此,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推进,人伦亲情意识已在人类的整体性意识中成为全球化的文化意识,但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相较之下中华民族的人伦亲情意识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更为悠久,更具历史的穿透力和现实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谱系中,尽管各家各派的文化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分庭抗礼之势,但在总体功能上都凸显出对人伦的特别倚重,以至于成为历代中国人自觉的精神追求或集体无意识的族群记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审美反映,人伦亲情意识进入中国文学艺术圣殿的历史也同样是悠久而绵长的。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古代和现代文学记忆中,从《诗经》“蓼莪”中的“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到唐人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朱自清《背影》中儿子的凄凉之“心”与父亲的衰颓之“影”,到余光中《日不落家》中的四个女儿跨越北美、西欧的离散之苦与父母固守孤岛的空巢之悲……,这至真至纯的情,至善至美的爱,都把人伦亲情演绎成为一部美不胜收的神话,一部令人心旌摇荡的罗曼史!
  ②然而,中国现代文人毕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实质性的分野,中国现代文学毕竟也逐渐挣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母体而建构了崭新的文学工程。虽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现代作家出于对中华民族当时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也出于现实的文化策略的考虑,提出了今天看来不无偏激和偏颇的一系列革命性主张,对传统文化作出了过多的否定性评价,但历史的车轮既离不开激进的推动力,也离不开保守的摩擦力,不到百年的时间,来势凶猛的文化保守主义又卷土重来,把昔日炙手可热的文化激进主义逼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③我无意自沉于保守和激进、现代与传统之争的学术陷阱之中,只是想尽可能直面现代作家进行文学创造的事实,尽可能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而着力于对现代作家与传统关系真相的窥探。透过这组现代作家的亲情散文,我们将会真切地看到这样的文学情境:不论现代作家在与传统文化分手时的外在风姿是决绝还是暧昧,当他们进入自己的亲情场景时,他们的笔下都会萦绕着来自他们天性或文化传统的人伦眷怀,有的甚至难以自抑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人性养成的价值认同和礼赞。这不仅说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作家始终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也不仅说明人伦亲情本身并不存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暌隔,而且还更生动地表明现代作家的实际文学创造并非是他们外在的文化宣言和主张可以简单涵盖的,实际的生命创造远比外在的文化姿态复杂得多,生动得多。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代作家之为现代作家的一个重要素质,绝不在于他仅仅酣眠于传统的温情和沉醉于古典的诗意,而在于他把自己的现实生命体验和传统文化积淀整合为他进行现代独创的必备资源。(选自《名作欣赏》2009年第7期)
1.下列有关“人伦情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是否具有亲情意识,是人类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B.人伦亲情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一种本能。
C.亲情表达对亲情意识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D.人伦亲情意识是由人创造的,又反过来塑造人类自身。
E.比较而言,中国具有更为悠久的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
2.下列对文中引引用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恩斯特·卡西尔认为,唯有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才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B.作者认为,甘阳对《人论》基本思想的概括可以涵盖人与亲情意识的内在关系。
C.引用《诗经》“蓼莪”是为了证明先秦时期的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人伦亲情意识。
D.《日不落家》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一样,都很善于表现人伦亲情意识。
3.作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态度是一分为二贬中有褒的。请根据第2段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作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褒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作者说“现代作家的实际文学创造并非是他们外在的文化宣言和主张可以简单涵盖的”,这句话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现代作家身上存在的一个矛盾现象。请根据文意,具体说明这是一个怎样的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 
2.C
3.(1)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的确应该否定的东西。(2)根据中华民族当时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和现实的文化策略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主张。
4.一方面,中国现代作家提出过激的革命性主张,把人伦亲情当作传统文化的糟粕予以否定;另一方面,在实际创作中,他们又表现并肯定这种来自传统文化的人伦亲情。
(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传统人伦情怀与现代作家的亲情表达何希凡  ①当人类越过宇宙的洪荒向着社会化、文明化的进程挺进,当人类告别了原初的动物性本能而以独】;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长期以来,将“装饰”单纯看成是一种“美化”的手段。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中国以后,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家更将“装饰”和“设计”对立起来,以为“无装饰”或“反装饰”才是“现代设计”。这种狭隘的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为人所共知。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家又肤浅地、表面地将装饰手段运用到创作和设计当中,堆砌古今中外的装饰风格和装饰手段,使作品呈现杂乱无章“非驴非马”的可笑面貌,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建筑设计和室内外装饰设计当中表现最为明显,生吞活剥“玻璃幕墙”“金字塔”“高科技”之类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近些年那种不知所云的“古典风格”“欧亚风情”更是大行其道,造成了中国装饰艺术发展的重大失误。怎样创建和发展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已经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和设计问题,而成为了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装饰艺术是人们改变旧有事物的面貌、使之变化更新的活动,装饰艺术家追求的是“形式美”和“造型美”的统一,“外美”和“内美”的统一。装饰艺术是最普遍的艺术形式,装饰艺术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从这一立场出发,有艺术史学者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超越将装饰艺术仅仅看成“形式美”的观念,如何将装饰艺术与造型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将注重装饰的传统工艺设计与注重结构和造型的、被称为“无饰之饰”的现代工艺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将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和现代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是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首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未来世纪世界的变化、未来世纪中国的变化,无疑将极大影响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必须研究和思考未来世界的变化和未来中国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中国的艺术和设计、包括装饰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使中国现代装饰艺术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又避免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环境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是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必须解决的又一重要课题。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后现代思潮对我国装饰艺术影响的一项是(   )
A.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家将“装饰”和“设计”对立起来。
B.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家在作品中堆砌古今中外的装饰风格和手段。
C.在设计中体现出“玻璃幕墙”“金字塔”“高科技”之类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
D.“古典风格”“欧亚风情”成为装饰设计的流行时尚。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的一项是(   )
A.如何清除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B.如何将装饰艺术和造型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C.如何使装饰艺术既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又避免其带来的种种弊病。
D.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环境与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3.根据文中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首先要解决对于“装饰”的认识问题。
B.艺术的发展、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C.超越东西方的对立,超越传统和现代的对立,是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的必由之路。
D.中国的装饰艺术正处在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最好的老师
  当汤普生夫人站在五年级学生面前时,她撒了一个谎。像绝大多数老师一样,在第一次面对学生时,总是告诉孩子们,将对他们一视同仁。
  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比如汤普生夫人就很不喜欢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名叫特德的小男孩。汤普生夫人注意到这个孩子很乖张,与其他孩子合不来;他总是穿着一身脏兮兮的衣服,似乎从来没有洗过澡。他的学习也很不好……每当汤普生夫人的目光落到他的身上,她就会不由自主皱眉头。
  一天,校长要求汤普生夫人必须阅读班上每个孩子的档案。她把特德的那份抽出来,放在了最后。然而,当她阅读到这个孩子的评语时,她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惊。
  一年级的老师这样写道:“特德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作业整洁而优美,很有礼貌……总是给大家带来欢乐。”
  二年级的老师写道:“特德很优秀,同学们都喜欢他。但这孩子很不幸,他妈妈的病已到了晚期。家庭生活对他而言,将是一场考验。”
  三年级的老师写道:“妈妈的死给他很大打击,虽然他试着尽最大努力,但他的父亲对这些毫不在意。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会毁了他。”
  四年级的老师写道:“特德对学习不感兴趣,他孤僻内向,没有朋友,有时还在课堂上睡大觉。”
  直到这时,汤普生夫人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她为自己感到羞愧。圣诞节来临,孩子们都送来了精致、漂亮的礼品,煞是惹人喜爱,特德也送来一份,不过是一张包装食品的旧褐色包装纸包裹着的。如果在从前,汤普生夫人会不由自主皱一下眉。而现在,汤普生夫人却感觉心中沉甸甸的。
  当汤普生夫人把特德的礼品打开时,她感到一阵心痛。里面是一只缺损了的人造水晶手镯,和一只装着小半瓶香水的玻璃瓶。在孩子们的嘲笑声中,汤普生夫人当即把手镯戴上,惊叹着:“多美的手镯呀!”随后,她又把特德送的香水洒在手腕处——汤普生夫人的举动止住了孩子的笑声,全场鸦雀无声。
  那天放学以后,特德一反常态,待了很久,仅仅为了和汤普生夫人讲一句话。他说:“老师,今天你的样子,和我妈妈一样,她常常像你那样,闻我送给她的香水。”
  孩子走了以后,汤普生夫人哭了至少一个小时。从这天开始,汤普生夫人的教师工作多了一项内客,用不同的方式鼓励、诱导孩子们。
  汤普生夫人对特德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现在,只要和她在一起,他的思维好像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她越是鼓励他,他的反应就越敏锐。
  学年结束的时候,特德已经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中的一员。不过,汤普生夫人“一视同仁”的诺言始终没有兑现——从前,特德是她的“弃儿”,现在则成了她的“宠儿”,一年以后,她在自家的门缝发现了一封信。是特德写的,在信中,特德告诉她,她是他一生中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六年过去了,汤普生夫人收到特德的第二封信,他写到,他已经高中毕业,在班上名列第三。转眼又是四年,汤普生夫人再次收到特德的信。特德说日子很艰难,但他顽强地抗争着,很快他就要以最优秀的毕业生身份离开学校。第二个四年过去后,一封信又不期而至。不同的是,这一次特德的署名稍稍长了一点,前面冠以医学博士的字样。虽然特德再次来信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每次他在信中都会对汤普生夫人说同样的话:你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故事还没有结束。就在那年春天,汤普生夫人又接到一封信。特德说他遇上了一个好姑娘,并且快要结婚了。他想知道汤普生夫人愿不愿意在他结婚那天,坐在新郎母亲通常坐的那个位置上。当然,汤普生夫人答应了。
  就在那一天,汤普生夫人特意戴上那只缺损的人造水晶手镯,喷上那只玻璃瓶里的香水。他们拥抱在一起,特德在汤普生夫人的耳边轻轻说道:“谢谢,多谢你的信任,汤普生夫人,是你让我意识到自己很重要,并明白了自己的确非同一般。”
  汤普生夫人含着泪花,大声说:“你错了,特德。你才是那个教我意识到自己很重要的人。在未遇见你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怎样教我的学生。”此刻,暖流淌过每个人的心田。
1.文章第1段说汤普生夫人“撒了一个谎”,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了学生档案后,汤普生夫人才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她为自己感到羞愧。请根据文意回答:特德的问题在哪里?汤普森夫人为何会感到羞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从汤普生夫人给了特德特别的关注以后,她一共收到特德几封信?这些信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果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通过介绍汤普生夫人在对待特德的教育问题上的转变,鲜明地揭示了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充满爱心,尤其要帮助和鼓励后进学生的重要意义。
B.文章先写了汤普生夫人不喜欢特德,后写她特别关爱特德,用的是先抑后扬的手法,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文章写汤普生夫人打开特德的礼品时感到一阵心痛,是因为他送的礼品很寒酸,没有其他同学送的礼品精致、漂亮。
D.文章写到汤普生夫人两次戴上特德送给她的那只缺损的人造水晶手镯,喷上那只玻璃瓶里的香水,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表扬汤普生夫人对特德的尊重和信任。
E.当特德在结婚那天把汤普生夫人请到新郎母亲通常坐的那个位置上时,她流了眼泪。这一细节说明老师也是人,她同样需要学生的尊敬和关爱。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中华灿烂文明的复兴国家文化主权的张扬(节选)
艺衡
  ①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主要是一种经济模式。我们能否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建树,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文化理念,这是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运动的严峻考验。因为中国现代化如果没有能够在文化上为21世纪世界新的文明样式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中国文化没有能够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崭新的文化经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可能落空,我们的现代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这一深远的历史任务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真正的精神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
  ②文化的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所谓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通过积极引入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理念,不断激发中国文化传统中活的因子,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传统;其次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从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复活传统文化中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因子。所以我们现在谈到中华文化的时候,既要把儒家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向前推进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又要充分观照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于今天的意义不能因为重提传统文化而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给我们带来了科学、民主、人权、法治这些成果,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制度与精神的文明形态,而且它们恰恰是我们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
  ③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基本共识。“人文”的内涵很复杂,涉及到对“人文”、“人文主义”以及“人文精神”理解。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诉求,但是中西方文化在表述上是不同的,对“人文”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人文”一词,中国古已有之,与“天文”相对应。《周易?贲?彖》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哲学中的“人文”,即是指“以文明之道(伦理道德)来教化天下”。在西方哲学中,“人文”相对应的英文则是“humanism”,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兴起的一种人文主义思潮,主张思想启蒙,倡导自由和个性解放,以“人道”、“人本”来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神本”的神学主义思想相抗衡,“人道”相对“神道”,“人本”相对“神本”,“人权”相对“君权”。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正是在“人文主义”理念的指引下,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呼吁“自由”、“平等”、“博爱”,张扬个性,倡导人权,推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由此看来,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与西方文化中的“人文”可以说是大异其趣,论域不同,涵义也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分别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价值理念。但是,儒家因其对人的关切,其人文内涵和意蕴非常深厚。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这是儒家的特点,因为儒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传统文化的特点。
  ⑤儒家思想,历朝历代都在谈,我们认为人是儒学的原点。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人的自觉。仁义礼智信就是儒家提倡的人的核心价值。儒家以人为本位,必然有人的自觉。张岱年先生指出,“仁”的根本意义是承认别人与自己是同类,在通常的情况下要对别人有同情心,这种古代的人道主义在反对暴政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义”的根本意义是尊重公共利益,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包含尊重人们的所有权的意义,也包括尊重人的独立人格;“礼”的根本意义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应遵守一定的规矩;“智”的根本意义是肯定是非善恶的分别,代表了人的道德觉悟;“信”的意义是对别人应当遵守诺言,信与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基本原则。
  ⑥从以上我们的解读可以看出,这五个字结合在一起,就是大写的整全的“人”字!这五个字凝聚在一起,就是大写的“和”字!这就是我们对儒家文化进行重新发掘,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人文价值重新发掘得出的结论。
  ⑦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在国际关系的理论中有“文化中国圈”的地缘政治概念。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她有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和通达的智慧。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发展中国的文化,同时我们也要非常珍惜、发扬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传统,在中国经济崛起、政治影响扩大的背景中,重新认识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挖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中国现实的软实力,在进一步与全球普世价值的融合中,不断增进中国的文化认同,通过国家文化主权,逐渐扩展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主导的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为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文学本一书代序,见2010-09-15《深圳商报》) 
1.下列说法,不符合儒家提倡的人的核心价值的两项是( )
A.黑皮肤跟白皮肤一样美。
B.同性恋与异性恋没有本质区别。
C.跟政敌在新年晚会上握手是种耻辱。
D.为好朋友帮忙,无论干什么都不过分。
E.市场价格虽下跌了,仍需按合同价格成交。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能否复兴关键看经济能否搞上去。
B.中华文化的创新主要靠引入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理念。
C.要振兴儒家传统文化,就必须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
D.海外“文化中国圈”仍属于中华传统文化。
3.为什么说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与西方文化中的“人文”可以说是大异其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复兴中华灿烂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不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是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一九四一年一月
1.文中说“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史上对林语堂文风的评价是“闲适幽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闲适”二字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标题为“秋天的况味”,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况味”的具体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关于进化论的讲演
[英]赫胥黎
  ①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②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骤逐渐长大,成为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一种既大且多样化的结构,每一部分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模型铸造出来的。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地工作着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中所应起的作用。经过如此巧夺天工建立起来的大厦一旦全部完成,它就开始倒塌。这种植物逐渐凋谢。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无生气的、或多或少的简单物体,恰如它由之生长出来的那个豆子一样;而且也像豆子那样富有产生相似的循环表现的潜在能力。
  ③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象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就像向上投掷出去的一块石头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着轨道飞行的箭的进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当的是,将胚芽扩展成为成长的植物比作打开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滚滚流动和不断展宽的河流,而由此达到“发展”或“进化”的概念。在这里和在别的地方一样,名词只是“噪声”和“烟雾”,重要的是对名词所表示的事实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概念。由此说来,当前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长中的植物,从种子的比较简单和潜伏的状态过渡到完全显现为高度分化的类型,然后又回复到简单和潜伏状态。
  ④对这一过程的性质深刻理解的价值在于:它适用于豆子,也适用于一般有生命的东西。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过程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
  ⑤正如没有人在涉过急流时能在同一水里落脚两次,因此,也没有人能确切断定这个能感觉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现状。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们所谓的静止只不过是没有被觉察到的活动;表面的平静乃是无声而剧烈的战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时刻,宇宙状态只是各种敌对势力的一种暂时协调的表现,是斗争的一幕,所有的战士都依次在斗争中阵亡。对世界的每个局部来说是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这样。自然知识越来越导致这样的结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渡形式,在沿着进化道路前进,从星云的潜力,通过太阳、行星、卫星的无限成长,通过事物的千变万化,通过生命和思维上的无限的差异,也许,还通过我们没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种存在形式,而回复到它们由之产生的不确定的潜在状态。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选自赫胥黎189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次讲演,题目为译者所加)
1.文中那“一棵豆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头引用“杰克和豆杆”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