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草莓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著)  韩逸(译)        ①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月考题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草莓
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著)  韩逸(译)
        ①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马铃薯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②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味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③此刻我才觉察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需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不,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④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⑤但是,只需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⑥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渗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文章第①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从行文思路看,本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全文,作者在第③段中写“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是想强调什么?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是为了表明什么?
答:(1)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⑤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答:(1)“有所剥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所增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
作用: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2.(1)强调:生命过程中必然呈现不同的色彩。
(2)表明:九月虽有夏意,草莓的香味固然还在,但最令人感叹的,还是变换已逝的六月,那时有盛夏的芬芳。
3.(1)“剥夺”的是青春的心性和颜容。
(2)“增添”的是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散文,回答问题。草莓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著)  韩逸(译)        ①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我们从何而来?仅在十年前,科学家们还一致认为大约320 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是最早的人类祖先。而2002 年考古学家在西非乍得湖畔发现了一块距今有六七百万年历史的化石,他们认为这是近乎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动摇了人们原先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这个化石被称为“托迈”,意为“生命的希望”。它很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的祖先。这块头骨,既带有猿的特征,又带有其后的原始人类的特征。它的颅腔很小,与大猩猩的差不多大,但其下半部分较平,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具有突出的颌骨,而与后来的原始人类相仿。另外,它的上犬齿小,并且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跟原始人类的很像,而全然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较尖的下前臼齿。综合这些特征,化石发现者们坚信他们找到的是一个新的人科动物。
        然而,这个结果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争议。一个进行同类研究的小组认为“托迈”可能是已经灭绝的类人猿或大猩猩的祖先,理由是没有发现能证明其直立行走的骨骼骨——这是作为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特征。而已经目睹过“托迈”风采的人则不予认同。他们表示,从外表特征上判断,“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人与猿分化关键时期的“托迈”证明了人类进化的路线的多分支特性。
        “托迈”的发现地点,对人类学研究也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在“托迈”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科动物化石分别出土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东非大裂谷的东支出土了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以至于有些科学家认为,裂谷起了地理隔离作用,裂谷东边干旱、开阔的环境迫使古猿走下树,发展成为人;而在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的西边,猿仍然生活在树上。这种说法被称为“东边的故事”。
        但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布鲁内于1995 年在乍得挖出一块有350 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这为“西边的故事”写下了一个开头。“托迈”的出土,又为这个故事描下了重重的一笔。
1、下列关于“托迈”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托迈”是被科学家们认同的约320 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的最早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B、“托迈”是于西非乍得湖畔出土的六七百万年前的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
C、“托迈”昭示了地球原始生命诞生的希望,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D、“托迈”是虽保留了古猿特征但又具有了原始人类特征的疑为人科动物的头盖骨化石。
2、下列能作为“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的祖先”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与原始人类一样,它的颅腔很小,下半部分较平,具有不突出的颌骨。
B、它的上犬齿和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程度跟原始人类非常相像。
C、它生活在人与猿分化的关键时期,具有原始人类的外部特征。
D、它证明了人类进化路线的多分支特性,西非至少也有一条路线。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托迈”的发现,拓展了人类学研究的视野,并将原始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 万年。
B、科学家们都认识到,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地理隔离因素。
C、关于“托迈”的研究虽尚无定论,但它的发现已经动摇了十年前人们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
D、东非大裂谷东支出土的数量众多的原始人类化石中,以有350 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为时代最早。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能直立行走,是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因素。
B、在法国生物学家布鲁内的发现之前,东非曾一直被视为人类起源的摇篮。
C、如果“西边的故事”能够成立,“托迈”将被认为是迄今所知的人类最早的祖先。
D、“托迈”的出土表明最早的原始人类在整个非洲的分布比人们预想的还要广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鲁迅的“现在价值”(节选)
钱理群
        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 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另外还有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 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二十世纪) 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思想文化现象: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学界,轮番走过各式各样的“主义”的鼓吹者,而且几乎是毫无例外地要以“批判鲁迅”为自己开路。这样的情况,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我读韩国朋友的鲁迅研究论著,也多少感觉到这样的意味。“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
1.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具有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的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的世界性。
B.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D.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
2.以下说法不属于作者要讨论“鲁迅”的“现在价值”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中国的问题是 “割裂了传统”,主张“回归儒家”。
B.有人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主张“走英美的路”。
C. 中国文坛学界“批判鲁迅”的社会思潮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D.作者打算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方面。
3.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是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世界性的两种表现形态;作者侧重阐述了“平行性”,以说明“鲁迅”。
B.第三段提到日本的竹内,是为了证明他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既能阐释鲁迅,也能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C.第四段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两种思潮,一方面说明并突出了“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一方面说明了“鲁迅”的价值。
D.文章的结尾,作者又针对性地提出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问题,从一个大的的背景下来认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萤火一万年
迟子建
        ①在张家界的一天夜里,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我朝一片茂密的丛林走去,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
        ②我拨开没膝的蒿草坐在竹林里。竹林里的空气好得让人觉得上帝也在此处与我共呼吸,山涧的溪水声幽幽传来。在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如果你想真正领略风景的神韵,是非常需要独自和自然进行交流的。
        ③那是个朗朗的月夜,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竹林里无处不在的月光。我很惧怕阳光,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而对月光却有着始终如一的衷情,因为它带给人安详和平静,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与松弛。
        ④眼前忽然锐利地一亮。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正在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这便是萤火虫了。如果在我的记忆中不储存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有多好,我会认定上帝开口与我说话了。我也许会在冥想中破译这种暗夜里闪光的话语。
        ⑤然而我知道这是昼伏夜出的萤火虫。它在腹部末端藏有发光的器官。这种飞翔的光点使我看到旧时光在隐隐呈现。它那颤颤飞动的光束不知怎的使我联想到古代仕女灿烂的白牙、亮丽的丝绸,中世纪沉凝的流水,戏院里琤琮的器乐,画舫的白绸以及沙场上的刀光剑影。一切单纯、古典、经久不衰的物质都纷至沓来,我的心随之飘摇沉浮。
        ⑥萤火虫的发光使它成为一种神奇的昆虫,它总是在黑夜到来时才出现,它同我一样不愿沉溺于阳光中。阳光下的我在庸碌的人群和尘土飞扬的街市上疲于奔命,而萤火虫则伏在安闲的碧草中沉睡。它是彻头彻尾的平静,而我只在它发光时才消除烦躁,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它本身是光明的,所以它能在光明下沉睡,只有在黑暗中它才如鱼得水,悠游自如。而哪一个人能申明自己是完全拥有光明的呢?我们曾被一些阳光下的暴行吓怕了,所以我们无法像萤火虫一样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沉睡。我们睡着,可我们睡得不安详;我们醒着,可我们却又糊涂着。萤火虫则不然,它睡得沉迷,醒得透彻,因而它能心无旁骛地舞蹈,能够在滚滚而来的黑夜中毫不胆怯地歌唱。
        ⑦月光下萤火虫的光束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能够完全照亮竹林的还得是月光。然而萤火虫却在飞翔时把与它擦身而过的一片竹叶映得无与伦比的翠绿,这是月光所不能为的。萤火虫也在飞过溪涧的一刻将岩石上的一滴水染得泛出珍珠一样的光泽,这也是月光所不能为的。
        ⑧萤火虫忽明忽灭地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确信它体内蓄积着亿万年以前的光明。多少人一代一代地去了,而萤火虫却永不泯灭。旧坟塌了成为泥土,又会有新坟隆起,而萤火虫却能世世代代地在墓园中播撒光明。也许它汲取了人的白骨中没有释放完全的生气和光芒,所以它才成为最富于神灵色彩的一种昆虫。
        ⑨我坐在竹林里,坐在月光飞舞、萤火萦绕的竹林里,没有了人语,没有了房屋的灯火,看不见炊烟,只是听着溪流,感受着露水在叶脉上滑动,这样亲切的夜晚是多么让人留恋。
         ⑩可我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那种亘古长存的萤火在一瞬间照亮了我的青春。我将要走出竹林时一只萤火虫忽然从草丛中飞起,迅疾地掠过我面前,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
1.文中的竹林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阐述第⑤节文字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在作者眼中,萤火虫意味着(象征着)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因为“迫切地想独处一会”而走进一片丛林,最后“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对作者来说,这次游历有什么意义?你从作者的感悟中获得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倒 计 时
(德)沃尔夫冈·伯格  
  她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就像一只落在大钟上的乌鸦。她把一个奇怪的旧手提包放在膝盖上,像碰见上司的临时工那样呆看着我。我向施耐德做了个手势,他悄无声息地退下,把门带上了。
  “那么,我能为您做些什么,费希莱女士?”
  她咽了下口水,张开嘴,看着我,又闭上。什么都没做。
  “不好意思,我必须再提一次,我的时间很少,费希莱女士。已经过了五分钟了,请吧。”
  “抱歉,这是个很长的故事……”
  “请讲吧,费希莱女士,请注意下时间。”
  她点头,喉咙动了动,又点了点头。上帝,还是不说。我正要按铃叫施耐德来送她离开。这时,她开口了。这只黑色的鸟开始鸣叫。
  “是这样的,医生先生。我有一个女儿,米尼亚。我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嗯,她是我的唯一,我的全部。您能理解吗?”
  “可以,就目前您的讲述而言。”
  又过了四分钟。
  “米尼亚遭遇了很大的不幸。她上二年级时在操场捡到一个注射器,而那是一个吸海洛因的人丢下的。她那时太小了,才七岁,她把那东西带回了家。有时下午她要一个人待在家里,因为我要赚钱养家,您懂吗?但这不意味着没人照顾她,不是如此。有一位钟点工,奥古斯丁夫人,但她那天休假了,或者病了,大概如此。米尼亚自己玩着泰迪熊,给它打针,而那针头扎到了她自己。”
  她悲哀地望着地面。我尽量耐着性子不时点头。又沉寂三分钟。
  静默。我想,她已经忘记要说什么了。这时她低沉的声音传来:
  “在那个,在那个针头上,有艾滋病毒。”
  “真是令人遗憾,费希莱……女士。您的女儿怎么样了?但愿她没被感染。”
  她机械地点着头,哭起来,撕扯着她那个有些奇怪的手提包,如果她继续这样,也许我该递给她块手绢?不必了,她抽泣着,继续道:“她死了。前天举行了葬礼。”
  她又哭起来。的确这很残酷。
  “这真令人遗憾,费希莱……女士,难以置信。但是,您还有两分钟的预约。我还能为您做些什么?”
  “您说说,医生,我对此想过很多。米尼亚病了很久。她死去时是十七岁,而我一直在想。我煎熬了很久,必须有人为此负责,不是吗?必须有个人,来承担这个罪责,不是吗?”
  随你吧。她的手提包里到底有什么呢?还有一分钟。
  “一开始我想当然地认为,是吸毒者的责任。我去了欧洲广场和御花园(均为柏林市内地名)。但我看到,这种人都处在病态当中,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后来我读了不少相关资料,最后甚至警察都知道了我。这很困难,他们一开始并不想告诉我。不过最后我找到一位警长。我相信,他也有自己的孩子。他告诉我,警方没能抓到毒贩,他只抓住了几条杂鱼,而大的那条还没上钩。他说,已经知道了是谁,却没有直接证据。然后,他告诉了我这人的名字,您的名字,医生。”
  该死!
  “我想过了。米尼亚已经离开了,我照顾了她这么久,辞去工作,以现在的年纪,也没法再谋一个职位。而我决不允许你继续逍遥法外,那么,即使警察没法对付你,我却可以,不是吗?”
  如果这女人在讲笑话,笑点就是我会被害死。施耐德在哪?那该死的电铃在哪?
  “所以我来到了这里,医生。让你肯接见我并不是件易事。搞到一个炸弹,并放到包里带进来,的确很不容易,尤其对我这样的女人而言。”
1.费希莱女士迟迟不开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倒计时”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费希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些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和玫瑰花
冰心
        我和玫瑰花接触,是从青年时代开始的。
        记得在童年时代,在烟台父亲的花园里,只看到有江西腊梅、秋海棠和菊花等等。在福州祖父的花园里。看到的尽是莲花和兰花。兰花有一种清香,但很娇贵,剪花时要用竹剪子。还很怕蚂蚁,花盆架子的四条腿子,还得垫上四只水杯,阻止蚂蚁爬上去。用的肥料,是浸过黑豆的臭水。
        差不多与此同时,我就开始看《红楼梦》,看到小厮兴儿对尤三姐形容探春,形容得很传神的句子,他说:“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我就对这种既浓艳又有风骨的花,十分向往,但我那时还没有具体领略到她的色香,和那尖锐的刺。
        直到一九一八的秋季,我进了大学,那时协和女大的校址,是在北京灯市口佟府夹道(后改同福夹道)。这本是清朝佟王的府邸,女大的大礼堂就是这王府的大厅堂三间打通改成的。厅前的台阶很高,走廊也很长,廓前台阶两旁就种着一行猩红的玫瑰。这玫瑰真是“又红又香,无人不爱”,而且花朵也大到像一只碟子!我们同学们都爱摘下一朵含苞的花蕊,插在髻上。当然我们在攀摘时也很小心花枝上的尖刺。记得我还写了一首诗,叫做《玫瑰的荫下》。因为那一行玫瑰的确又高又大,枝叶浓密,我们总喜欢坐在花下草地上,在香气氤氲中读书。
        等到我出国后,在美国或欧洲,到处都可以看到品种繁多的玫瑰,而且玫瑰的身价,也可与我们的梅、兰、竹、菊相比!玫瑰园之多,到处都是,在印度的秦姬陵,我就惊喜地参观了陵畔五色缤纷、香气四溢的玫瑰园。
        一九二九年以后,我自己有了家,便在我家廊前,种了两行德国种的白玫瑰,花也开得很大,而且不断地开花,从阴历的三月三,一直开到九月九,使得我家的花瓶里,繁花不断。我不但自己享受,也把它送给朋友,或是送给在学校医院里养病的学生。
抗战军兴,我离开了北京。从此东迁西移,没有一定的住址,也更没有栽花的心绪。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之间,我在重庆歌乐山下,倒是买了一幢土房,没有围墙,四周有点空地。但那时蔬菜紧张,我只在山坡上种些瓜菜之类,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我们先吃南瓜下饭,就吃了三个月!
        后来回国,有了自己的宿舍了,但是我们住的单元,是在楼上,没有土地,而我的幸运也因之而来:在我们楼下,有两家年轻人,都是业余的玫瑰花爱好者,花园里栽满了各种各色的玫瑰。这几位年轻人,知道我也喜欢,就在他们清晨整理花圃的时候,给我送上来一把一把的鲜艳的带有朝露的玫瑰——他们几乎是轮流地给我送花,我在医院时也不例外,从春天开的第一朵直到秋后开的末一朵一一每天早起,我还在梳洗的时候,只要听到轻轻的叩门声,我的喜悦就像泉水似的涌溢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五日
1.梅、兰、竹、菊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四君子”,而作者却偏偏钟情于玫瑰花,这是为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玫瑰花是一种既浓郁又有风骨的花。
B. 艳与骨,香与刺,构成了玫瑰花的独特品格。
C. 作者喜爱玫瑰花,咏花言志,玫瑰花实际上成了作者人格的象征。
D. 因为玫瑰的身价,可以与梅、兰、竹、菊相比。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对玫瑰花的喜爱始于童年时看《红楼梦》,混名儿叫“玫瑰花儿”的探春从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探春的喜爱之情,使我产生了对玫瑰花的喜爱之情。
B.几十年里,玫瑰花总与“我”相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都惊喜于见到玫瑰花,玫瑰花带给“我”的是喜悦、温馨、幸福。
C.文章第二段介绍了兰花的特点:这种花不但很娇贵、而且又很难侍弄,用的肥料是浸过黑豆的水。文字间暗含了作者不喜欢兰花的真正原因。
D.本文形散神聚,以“我和玫瑰花”为线索,精选几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我和玫瑰花”的片断,用“我”对玫瑰花的喜爱之情连缀成文,突出题旨。  E.这篇散文文字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行文自然流畅。作者真挚而细腻的感情流淌在字里行间,像泉水似的涌溢出来。
3.“抗战军兴”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更没有栽花的心绪”?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