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高原与民歌刘志成  ①没有葱葱茏茏的山,没有清清澈澈的河,也没有啁啾的鸟呜和自由自在的牧马,只有那荒原,茫茫苍苍,散漫而无度。唯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高原与民歌
刘志成

  ①没有葱葱茏茏的山,没有清清澈澈的河,也没有啁啾的鸟呜和自由自在的牧马,只有那荒原,茫茫苍苍,散漫而无度。唯一有生机的是那些点缀在苍凉中零星的枯柳、疏落的人家,还有经年少水的内流河了。
  ②这就是我的陕北高原,赋予我坚强、痴气、真性情与灵泉涌动的生命厚土。那座座光秃而苦焦的丘梁,那令人心酸眼涩的苦难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高原人发自心底的吼喊,那宛若军帐中的巾帼花木兰般美且刚烈的酒曲和荡人心魂的野不溜溜的山曲,构成了陕北人精神的根基和陕北的浩瀚史诗。如果没有这些质朴无华的“音乐文学”,陕北高原浑厚的生命况味就会顿失光色,陕北人在精神田园里的耕耘就会付出更多的眼泪和心血。
  ③陕北民歌用它们史诗般的思索和记忆,在高亢而又飘逸的乐音中化作高原风,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时时刻刻,搂抱着陕北破碎的山梁,梳理着陕北的沟沟岔岔,把陕北的叹惜与陕北的雄沉,刻在了陕北人的额头和心里。
  ④但当我又一次走向陕北的山山峁峁,我发现陕北人的苦难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中已走向了冷落。历经了太艰难与大悲凉的陕北民歌最自由的飘弋和最响亮的吼唱也同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面对现实的物欲横流,它作着最后的挣扎。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⑤面对陕北民歌里的爱情和理想风一样的远逝,我在疼痛中作出决定——抢救那些已临消逝的音符。在三年多痴迷的搜集中,那望不到头的山梁,时常令我热泪盈眶地看不够。但是而今疲于捞钱的人群中,还有谁向陕北民歌这朵艺术之花做最后的瞩望和持守呢?
  ⑥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去了陕北红碱淖湖。我的目光和那静静地躺在毛乌素沙漠怀抱里的幽蓝的湖水,和那湖畔沙梁上鸡蛋清一样嫩的绿相遇的一瞬间,我的灵魂里涌起了一股难言的感动。风中一缕激情悠远的歌声也袅袅飘来,事前毫无准备的我一下子陷入了那种好久找不到的激动:“郎在丘上放牛羊。姐在河边洗表裳。郎望姐,姐望郎,牛羊跑上打麦场,搓板打在脸盆上。”歌声是沙丘中植树造林的人唱的,在明净的天底下,显得那样地悠远,明快,那样地深情、激越。我的心波动在歌声里,眼前的湖水也在宁静中悠然颠动起来。
  ⑦我一下子拨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里的迷雾:在陕北的民族交融中,在陕北的驻军移民中,为了生存的陕北人,贪婪的眼睛对准了这块远古时期曾是“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土地,肆意盲目地伐林、开荒。在远古疼痛的信息里,山荒秃了,河流干涸了,气候也干燥少雨了。恶劣的环境渗进了陕北民歌的骨骼,它凝重、悲怆、荒凉的基因,从此在压抑、贫困的陕北人心头扎下了根,顺着时间的甬道,在陕北人的悲欢离合里蔓延、荡漾了下来。而今,当陕北人挺起腰杆。告别了“苦难”时,陕北的土窑洞逐渐成为历史的经典,搬进了宽畅明亮高楼的他们心情舒畅,流淌着凄美、哀怨、痛楚的陕北民歌随风远逝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认识到祖先破坏了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自己酿制了充满血色的荒凉人生的陕北后辈们,把一株株树带进了春天,开始营造一个绿色的梦。梦在民歌中飞翔。我们不难想到,当陕北在予息们的手中还原了远古时的林密草茂、水沛土肥时,陕北定会成为世界的一个经济腾飞的窗口,陕北民歌也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尽管内容我们猜测不出,但调子准像“江南可采莲”那种走进历史的经典一样明朗起来。
  ⑧眺望着目力所及的地方,大地与蓝天融汇成绿意茫茫的一片,行走在高原的我,幸福在一束明净辽远的光芒里…… (节选自2007年第2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结合全文,概括高原和民歌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梦在民歌中飞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尾段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原的地理条件决定民歌的风格,民歌的风格反映了高原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的环境使得民歌凝重、悲怆、荒凉;在商品经济下,民歌渐渐荒落;当人们认识到要保护生存环境时,民歌变得明朗起来。
2.(1)高原民歌是伴随苦难诞生,商品经济使苦难远去,民歌也将消失。      
  (2)民歌中蕴含着高原人林密草茂,水沛土肥和经济腾飞的美好梦想。(意思对即可。)    
3.我决定抢救已临消失的陕北民歌。从内容上说,对陕北民歌的即将消失表示惋惜;从文章形式上说,丰富了内涵,深化了主题。(意思对那可。)
4.对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变迁的思索,对高原和民歌的由衷热爱。结尾段对高原的美好未来和民歌的健康发展满怀希望。(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高原与民歌刘志成  ①没有葱葱茏茏的山,没有清清澈澈的河,也没有啁啾的鸟呜和自由自在的牧马,只有那荒原,茫茫苍苍,散漫而无度。唯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内在生命的伟大
        ⑴小时候,也许我也曾经像那些顽童一样,尾随一个盲人,一个瘸子,一个驼背,一个聋哑人,在他们的背后指指戳戳,嘲笑,起哄,甚至朝他们身上扔石子,如果我那样做过,现在我忏悔,请求他们的原谅。
        ⑵即使我不曾那样做过,现在我仍要忏悔。因为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多么无知,竟然以为残疾人和我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在他们面前,我常常怀有一种愚蠢的优越感,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⑶现在,我当然知道,无论是先天的残疾,还是后天的残疾,这厄运没有落到我的头上,只是侥幸罢了。遗传,胚胎期的小小意外,人生任何年龄都可能突发的病变,车祸,地震,不可预测的飞来横祸,种种造成了残疾的似乎偶然的灾难原是必然会发生的,无人能保证自己一定不被选中。
        ⑷被选中诚然是不幸,但是,暂时--或者,直到生命终结,那其实也是暂时--未被选中,又有什么可优越的?那个病灶长在他的眼睛里,不是长在我的眼睛里,他失明了,我仍能看见。那场地震发生在他的城市,不是发生在我的城市,他失去了双腿,我仍四肢齐全……我要为此感到骄傲吗?我多么浅薄啊!
        ⑸上帝掷骰子,我们都是芸芸众生,都同样地无助。阅历和思考使我懂得了谦卑,懂得了天下一切残疾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在造化的恶作剧中,他们是我的替身,他们就是我,他们在替我受苦,他们受苦就是我受苦。
        ⑹我继续问自己:现在我不瞎不聋,肢体完整,就证明我不是残疾了吗?我双眼深度近视,摘了眼镜寸步难行,不敢独自上街。在运动场上,我跑不快,跳不高,看着那些矫健的身姿,心中只能羡慕。置身于一帮能歌善舞的朋友中,我为我的身体的笨拙和歌喉的喑哑而自卑。在所有这些时候,我岂不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吗?
        ⑺事实上,残疾与健全的界限是十分相对的。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严格地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全的人。有形的残缺仅是残疾的一种,在一定的意义上,人人皆患着无形的残疾,只是许多人对此已经适应和麻木了而已。
        ⑻我不得不承认,如果人的生命仅是肉体,则生命本身就有着根本的缺陷,它注定会在岁月的风雨中逐渐地或突然地缺损,使它的主人成为明显或不明显的残疾人。那么,生命抵御和战胜残疾的希望究竟何在?
        ⑼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系列高贵的残疾人形象。在西方,有又瞎又聋又瘫的永恒的少女海伦?凯勒。在中国,有受了腐刑仍写下史家“千古绝唱”的司马迁。他们的肉体诚然缺损了,但他们的生命因此也缺损了吗?当然不,与许多肉体没有缺损的人相比,他们拥有的是多么完整而健康的生命。
        ⑽诗人里尔克常常歌咏盲人。在他的笔下,盲人能穿越纯粹的空间,能听见从头发上流过的时间。在热闹的世界上,盲人是安静的,而他的感觉是敏锐的,能以小小的波动把世界捉住。最后,面对死亡,盲人有权宣告:“那把眼睛如花朵般摘下的死亡,将无法企及我的双眸……
        ⑾是的,我也相信,盲人失去的只是肉体的眼睛,心灵的眼睛一定更加明亮,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事物,生活在一个更本质的世界里。
        ⑿感官是通往这个世界的门户,同时也是一种遮蔽,会使人看不见那个更高的世界。貌似健全的躯体往往充满虚假的自信,踌躇满志地要在外部世界里闯荡,寻求欲望和野心的最大满足。相反,,同时也是一种敞开。看不见有形的事物了,却可能因此看见了无形的事物。不能在人的国度里行走了,却可能因此行走在神的国度里。残疾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比较容易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
致力于灵魂的锻炼和精神的创造。
        ⒀由此可见,生命与肉体显然不是一回事,肉体只是一个躯壳,它的确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损。但是,寄寓在这个躯壳之中,又超越于这个躯壳,我们更有一个不易破损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灵魂是一个单纯的整体,外部的机械力量能够让人的肢体断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块人的灵魂;自然界的病菌能够损坏人的器官,但没有任何路径可以侵蚀人的灵魂。正因为如此,一个人无论躯体怎样残缺,仍可使自己的内在生命保持完好无损。
        ⒁原来,上帝只在一个不太重要的领域里掷骰子,在现象世界播弄芸芸众生的命运。在本体世界,上帝是公平的,人人都被赋予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同样,在现象世界,我们的肉体受千百种外部因素的支配,我们自己做不了主人。可是,在本体世界,我们是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不管外在遭遇如何,都能够以尊严的方式活着。(有删改)
1. 解释画线句子的内涵。
(1)“那把眼睛如花朵般摘下的死亡,将无法企及我的双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体的残疾虽然是限制,同时也是一种敞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明第⑧段对于全文的作用,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思考生命,得出了“伟大的内在生命”的认识,请阐述作者围绕这一认识,是如何构思全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认为,如果身为健全人就鄙视残疾人,是非常愚蠢与浅薄的。请联系全文,分点说明作者坚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问题。雪 夜
星新一(日)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有人来。”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咔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摘自《外国微型小说选》)
1.简要概述这篇小说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儿子”虽然并不存在,但他的形象仍然较为鲜明,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子在楼上学习”,这是小说设置的悬念。有的读者认为,这悬念有些牵强,因为这样的事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作家为了引人入胜而故弄玄虚。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都江堰(节选)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 在未看到都江堰之前,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去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都江堰的水在作者笔下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描写都江堰的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举一例,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葡萄月令(节选)
汪曾祺
        八月,葡萄“着色”。
        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分分、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介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我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我们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十一月。葡萄下架。
        把葡萄架拆下来。检查一下,还能再用的,搁在一边。糟朽了的,只好烧火。立柱、横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
        剪葡萄条。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个秃子。
        剪下的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长的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明春插条。
        其余的,连枝带叶,都用竹笤帚扫成一堆,装走了。
        葡萄园光秃秃。
        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
        这是个重活。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要埋得很厚实。外面要用铁锹拍平。这个活不能马虎。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
        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土墩墩。一行一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风一吹,土色发了白。
        这真是一年的冬景了。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眼界空阅,一览无余,只剩下发白的黄土。
1、请说出文中画线句子“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对葡萄的描写非常好。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选文字,请简要概述一下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状物散文有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常常有感情、理趣,并不从科学的角度排斥主观因素,而且使用手法也常常是文学的,如比喻、夸张等。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100只桨,扬起5个或6个或7个布帆来。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7个大海和13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二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2.文中“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年轻人去漂泊已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作为即将告别中学的我们,人生就要开启新的旅程,那么,为了你的“漂泊”,你是否还需要别的准备?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