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春声和春深林斤澜        (1)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春声和春深
林斤澜
        (1)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2)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3)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哆嗦什么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4)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5)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
        (6)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响。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7)这是春声。
        (8)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9)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10)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11)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蒙蒙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12)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外国风景油画展。我没有了多少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陇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13)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14)这是春深了。(有删改)
1.第(1)、(2)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11)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
2.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
3.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
4.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对憧憬未来之意。(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春声和春深林斤澜        (1)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硝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是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的习惯与经验,他带头示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被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去南疆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米,看、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蹯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厢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位戍边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堪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富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桩“非份”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胆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堪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竞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圣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这是他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问题。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也可有可无,而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 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来计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已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了,他们 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 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令人兴叹? 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都翻烂了。这使我从小对农民历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泛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夏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那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在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本文在开篇和结尾两处都各引用了诗句,请分别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 没有任何差别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题目为“秋天的心”,请结合文本回答:作者所谓的“秋天的心”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最后说“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你认为作者说得有道理吗?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中国人对山岳有一种神秘感,《说文解字》解释“山”字说:“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有研究表明,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存在对山岳的崇拜。人类社会早期崇拜山岳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山岳高大雄伟、山路险阻,又有奇禽异兽栖息,具有人难以接近的神秘性。这样的山峰,常会被古人看作神灵居所,或具有神力,或是通往上天的通路而受到崇拜。二是由山峰奇特的形状和山中特殊的物产等自然条件引发人们对山岳的联想,幻想山岳是某种神灵的化身,或者是有某种神灵在守护、管理着山中的奇珍异宝。总体而言,是山岳本身奇特的自然条件吸引着古人对山岳产生崇拜,进而祭祀山岳。古代中国人很早便对山岳进行祭祀,由于山岳是古代中国人得到生活资料的地方,人们便认为山岳能产出万物,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灵性。每当发生洪水、旱灾、疾疫的时候,人们认为那些灾祸是山川之神在作祟,使到山川之神那里去祷告、祈求。这样,古代中国人便把山岳视为有神秘“灵能”的东西,即所谓“神”了。
  中国人谈及山岳风光,必称“三山五岳”,“三山”乃是上古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五岳”则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除引人入胜的优美自然风光,五岳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五岳是国家疆域的象征,是帝王举行受命于天、拥有天下象征的封禅圣地。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相得益彰,使得五岳成为中国人膜拜的圣山。五岳信仰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山岳信仰,据《礼记·王制》记载,上古舜帝时天子已经对五岳进行祭祀。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情况,这极可能是后人根据西周之后天子祭祀山神情况创造出来的传说,不可信以为真,但表明对五岳的尊崇由来已久。
  五岳原本只是中国众多名山大川中的几座著名山岳,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后,最终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山岳崇拜代表。据考古资料显示,殷人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华山、嵩山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境内山川祭祀进行了一番整理,将五岳等众多山岳一并作为“名山川”纳入官方祭祀行列,此举标志着五岳由区域性名山转变为全国性名山。西汉宣帝神爵元年诏曰:“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潜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至此,五岳从众多名山川中脱颖而出,以山岳代表的身份享受国家高规格的祭祀待遇。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南岳并非今日的衡山,而是霍山(即安徽天柱山),北岳并非今日的恒山,而是河北曲阳的大茅山。
  中国古代帝王相信五岳不仅仅是五座名山,还与国家政权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满怀虔诚对五岳进行祭祀,目的是祈求江山社稷万年永固。
1.下列关于古人崇拜祭祀山岳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大险峻、禽兽栖息的山峰,神秘莫测,常会被人看作神灵居所,或具有神力,或是通往上天的通路。
B.山峰的自然条件,让人们把山岳想象成神灵的化身,或者是有某种神灵在守护、管理着山中的珍宝。
C.古人视山岳为“神”,认为它具有“灵能”,庇佑保护了人类不受洪水、旱灾、疾疫等灾祸的侵害。
D.人们认为山岳能出产万物,可以给人们提供吃、穿、用等各种生活资料,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灵性。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岳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厚,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山岳崇拜代表。
B.五岳信仰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山岳信仰,上古舜帝时天子对五岳进行祭祀的事实,证明我国对五岳的尊崇由来已久。
C.殷人卜辞中出现了华山、嵩山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五岳纳入官方祭祀行列,才使五岳成为全国性名山。
D.五岳是众多名山大川中的五座最著名山岳,是国家疆域的象征,是中国人膜拜的圣山,是帝王封禅的圣地。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人很早便对山岳进行祭祀,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依赖于山岳,面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又心存恐惧。
B.古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山岳各种神异的特点,并且融入了情感因素,对山岳的崇拜与祭祀,寄托了人们的理想、愿望。
C.五岳享受国家高规格的祭祀待遇,是因为中国古代帝王认为五岳与国家政权的兴衰紧密联系,能使自己的统治万年永固。
D.五岳具体指哪五座山,历史上都不固定,比如汉宣帝时,南岳是安徽霍山而非衡山,北岳是河北曲阳的大茅山而非恒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墓碑后面的字
原野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竭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橘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
        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雨水冲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在奔跑、踉跄、直至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为1966—1995,活了29岁。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大概常常想到母亲,我想,这恐怕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在节日,在有成绩或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
        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他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莲的孩子或许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
        大树在风中呼吸,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农妇直起腰,看我进入哪一家投宿。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它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1.文章第二节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妈妈我想你”,“‘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借“墓碑后面的字”表达了哪几层具有普遍意义的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墓碑后面的字”,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论幽默
周国平
        ①幽默是凡人而暂时具备了神的眼光,这眼光有解放心灵的作用,使人得以看清世间一切事情的相对性质,从而显示了一切执著态度的可笑。
        ②有两类幽默最值得一提。一是面对各种偶像尤其是道德偶像的幽默,它使偶像的庄严在哄笑中化作笑料。然而,比它更伟大的是面对命运的幽默,这时人不再是与地上的假神开玩笑,而是直接与天神开玩笑。一个在最悲惨的厄运和苦难中仍不失幽默感的人的确是更有神性的,他藉此而站到了自己的命运之上,并以此方式与命运达成了和解。
        ③幽默是心灵的微笑。最深刻的幽默是一颗受了致命伤的心灵发出的微笑。受伤后衰竭、麻木、怨恨,这样的心灵与幽默无缘。幽默是受伤的心灵发出的健康、机智、宽容的微笑。
        ④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我们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它教不会、学不了。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也许正由于此,女人不善幽默。
        ⑤幽默与滑稽是两回事。幽默是智慧的闪光,能博聪明人一笑。滑稽是用愚笨可笑的举止逗庸人哈哈。但舞台上的滑稽与生活中的滑稽又有别:前者是故意的,自知可笑,偏要追求这可笑的效果;后者却是无意的,自以为严肃正经,因而更可笑一一然而只有聪明人能察觉这可笑。
        ⑥幽默和嘲讽都包含某种优越感,但其间有品位高下之分。嘲讽者感到优越,是因为他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一种他相信自己绝不会有的弱点,于是发出幸灾乐祸的冷笑。幽默者感到优越,则是因为他看出了一种他自己也不能幸免的人性的普遍弱点,于是发出宽容的微笑。幽默的前提是有一种超脱的态度,能够俯视人间的一切是非包括自己的弱点。嘲讽却是较着劲的,很在乎自己的对和别人的错。(摘自2011年5月30日《法制资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幽默”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面对各种偶像尤其是道德偶像的幽默,是与地上的假神开玩笑。
B.一个在最悲惨的厄运和苦难中仍不失幽默感的人是直接与天神开玩笑。
C.面对命运的幽默比面对各种偶像的幽默更伟大,是因为具备了神的眼光。
D.幽默是心灵的微笑,一个人受伤后如果心灵衰竭、麻木、怨恨,便与幽默无缘。
2.作者认为幽默“教不会、学不了”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论述的是“幽默”,作者为什么要在⑤⑥段谈到“滑稽”与“嘲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