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40多年间,我曾数十次到过日光城拉萨,每次看到...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
40多年间,我曾数十次到过日光城拉萨,每次看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一种特制的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触摸到蓝天。有人在描述拉萨的天空时讲了这么一句话:“掬蓝天洗脸。”说得实在精妙。我则常常这样想,也许有帖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拉萨天空的湛蓝才越发显得深邃、纯净;也许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它的湛蓝也更加鲜活、美丽。
拉萨天空的蓝色是属于那种纯粹得沐漓尽致、无拘无束的色彩。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使之长久地凝固在天幕的某个地方,让你尽情而贪婪地享受人间的碧蓝所带来的无限宽阔。我站在这个城市里任何一条并不讲究的街头或陋巷中,都会看到许多人在荧屏上和书本上看到过的那座高大的、依山而建的气势磅礴的房子——布达拉宫,它头顶的天空在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都净蓝净蓝地发亮。有了这蓝天,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变得更加神秘、诱人!于是,我有了这样的猜想:拉萨的天空之所以这么湛蓝,就是因为有这座独特的圣殿,如果少了它,拉萨的天空就会冷得像结了冰,寂寞得像一所空房子。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就在浮云碧空下石块砌成的通往大昭寺的路上,我不时地能看到一些磕着长头的虔诚的信徒,他们全身伏地,朝圣拜佛,一步一磕头,用即使伸长了仍然佝偻的身体丈量着大地。衣褶里雪霜搅和着沙尘和满脸的沧桑告诉人们,他们是从遥无的山那边河那边匍匐而来的。这些朝觐者的手上戴着皮套,两个膝盖上扎绑着护膝,他们做好了应付旅途上一切艰险磨难的准备,然而他们心灵上因急切企盼而聚集的灼痛,因极度寂寞而结痂的伤痕,却是什么也难以抚慰和弥合的。漫长的朝圣路上,他们只知道磕头,从不说话。没有话语反而显得他们说了许多话。现在大昭寺就在眼前了,这是他们此行的终极目的地,也是极辉煌极鼓舞人心最后一段里程。据说,磕长头到“圣地”来朝拜,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我没有想到在这些朝拜者的队伍里,竟然有一个藏族少年,他认真磕长头的动作却怎么也掩盖不了他的笨拙。只剩下最后一个长头的距离,他就到大昭寺了,他却没有磕这个长头,突然站起来,大喊一声:“拉萨!我的亲娘!”喊完后,他觉得肚子好像饿空了,静静地伏卧在地上,舒展着四肢,倾听着日光城从地心里传来的呼唤藏家儿女的声音。
藏族少年的头不偏不倚地正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他从阿爷的嘴里就知道,这圣殿的墙上彩绘着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故事,他此次进日光城就是为了亲眼看看这位祖祖辈辈受到藏家人尊敬的公主的铜塑鎏金像。
就在藏族少年全身伏地在大昭寺前虔诚地朝拜时,布达拉宫的金顶在蓝天下格外耀眼,闪金闪银。有一朵白云飘飘而来,打扫着天空的灰尘……
1、从第一段来看,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3分)
2、第三段尾句“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联系上下文,说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5分)
3、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幅民族风情?(6分)
⑴请概括这两幅画的内容。⑵两幅画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情?
4、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4分)(    )(   )
A.“掬蓝天洗脸。”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拉萨天空的魅力
B.对朝圣拜佛信徒的描述,作者含蓄地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笨拙。
C.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思路清晰,由天空写到人,由上写到下,由点写到面。
D.文章最后两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正是民族文化的交流,民族间的融合,在促进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也汇铸壮大了绚丽的中华文明,这才使得拉萨的天空具有独特的魅力。
E.本文语言清丽、俊逸,却又不失厚重;想象丰富、奇特,笔法灵活多变,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答案

1、①湛蓝,透亮。②低矮(或:伸手可及)。[评分标准:只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全对得3分。]
2、①帖切的比喻,形象揭示了天空和拉萨相互映衬的和谐。(1分)②有了这块“窗帘”,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就显得更加神秘、诱人;(2分)
3、⑴众信徒虔诚地前往大昭寺朝觐;(2分)藏族少年朝拜大昭寺(或:藏族少年朝拜文成公主)。(2分)⑵两幅画共同体现了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信仰。(2分)
4、BC(4分)
解析

1.无
2.无
3.无
4.[评分标准:对一个给2分,全对得4分,答案超过两项,该题不给分。]解析;B项中“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笨拙”错,原文无此意。C项中的“由点写到面”应为“由面写到点”。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40多年间,我曾数十次到过日光城拉萨,每次看到】;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收藏昨天
余秋雨  
① 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一些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② 这并非搪塞之言。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③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一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为前代而自强,真可谓生生不息。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一个人就像一个家族一样,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誉、有责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变脉络认真留存。   
④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⑤ 我最合适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魁力?在何种气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顿?……这一切,都是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却只能在自己以往的体验中慢慢爬剔。昨天已经过去又没有过去,经过一夜风干,它已成为一个深奥的课堂。这个课堂里没有其他学生,只有你,而你也没有其它更重要的课堂。  
⑥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 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小题1:、根据原文,理解文意:(4分)
(1)文章说,“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其中“精神上的‘短路’”喻指什么?(2分)
答:
(2)文章称“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其中的“这样的事情”指代什么?(2分)
答: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4分)
答:
小题3:、联系全文,分条表述作者就“如何收藏昨天”提出的主张。(6分)
答:
小题4:、这篇文章在语言及表达方式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十个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从一个微笑开始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熳,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数、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蔽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是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粲然一笑;即使是限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棵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小题1:.开头说“又是一年春柳绿”,将人们惯用的“春草”改成了“春柳”,这是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群体的微笑……心灵的净化剂”一句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从语言表达和表述对象的排列这两个方面来概括说明。(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该如何理解?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强调微笑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它是人生幸福的标尺,是医治人们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是战胜虚伪冷漠的锐利武器。号召人们从一个微笑开始,坦然地面对人生。
B.第七段中“然而我们……超越悲欢”,形象而深刻地强调了微笑具有给人以深层享受的超越悲欢的重要价值。
C.最后一段“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与第一段“又是一年春柳绿”相呼应,因为依依柳枝恰似人在微笑,春柳与微笑在都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上有相似之处。
D.这篇文章与《歌声与微笑》中的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有差异曲同工之妙。
E.本文就语言表达而言很具创造力,文中大量运用同韵字,使人读来琅琅上口;就内容而言,也做到了条分缕析,使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位外国人善意地问我:“鲁迅真可以称为文学家吗?”我懂得他的意思:鲁迅的文章犀利有余而文学性不足。我也觉得鲁迅还缺少一两部纯文学的代表作。我早就在他的文章中品味过某种有苦难言的滋味,对于祖国前途的沉重责任感逼迫他的文章理论化,他不愿活得轻松,写得潇洒,他没有著作一部大书的余裕和心境。
可是我推崇他的能力。《呐喊》等集子中的作品既显示了他文学家的能力,又显示了他学者的能力。学者式的文人自古就有,具备真知灼见者不见几人,而具备全部能力者,唯有先生一人。鲁迅无暇写自己的人生之作,他的苦涩,包括无法表达自己能力的苦涩,造成了文章的阴郁沉重。
卒年出版的《故事新编》,向人们述说着先生再无大作品的痛苦,它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鲁迅无心再写下去。鲁迅很早就向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那大时代求索。只要把痛苦的感受艺术地加以渲染,就会篇篇令人不寒而栗。《故事新编·铸剑》中有这样一个画面:眉间尺行刺不成,变为怨鬼,两颗头颅在鼎镬中迸跳追咬,最后大王和贱民的两颗头颅都安静下来,化为一对不能分辨的白骨。这才是短篇小说。
然而钩沉古史是不能自救的。人最难克服的是自己的内心矛盾。鲁迅看破了学术也看破了文章,更看破了孔孟程朱。痛知中国文化之毒,苦无中国自救之理。憎恶形形色色的媚外崇洋,自己又不得不从中去讨生活。一堵鬼墙,使鲁迅孤身一人,自苦自责,他未能找到一个参照。在没有解决这一巨大的矛盾之前,优秀的作家很难写出长篇小说。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辞世,留下费解的《故事新编》勉作答案,更留下《狂人日记》为自己不死的灵魂呐喊。读者既然读了,就该做一个理解者。我真想反问那位外国人:你真可以称为读者吗?
1.为什么说《故事新编》的问世“意味着鲁迅无心再写下去”?
                                                                             
                                                                             
2.作者第三段引述鲁迅小说《铸剑》,并说“这才是短篇小说”,用意是什么?
                                                                              
                                                                              
3.在作者看来,鲁迅先生“还缺少一两部纯文学的代表作”、未能留下“大作品”有三个原
因,请分条写出来
                                                                           
                                                                           
                                                                           
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
A.作者认为鲁迅文章的阴郁沉重完全是无法表达自己能力的苦涩造成的
B.作者并不认为鲁迅的文章犀利有余而文学性不足
C.鲁迅以古史为题材限制了他的创作成就
D.孔孟程朱和媚外崇洋造成了鲁迅的内心矛盾
E.鲁迅曾说他“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这句话可以印证本文的观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准噶尔的地平线
沈仁康
我还从未见过像准噶尔盆地那样广袤、那样深邃、那样悠远的地平线。
在内地,人们的眼光常被局限在山岭、树木、各种建筑物的樊笼里,常被局限在淡云、
浓雾、自然地形的桎梏里,目光投不到遥远的天地之交。
但是,当我旅行在新疆准噶尔大戈壁上,却为这片凝固或半凝固的沙原所展示的辽阔和
无限震动。啊,真有大海一般的气魄!极目远视,没有高峻起伏的远山,没有绵延的森林,没有热闹的村庄,只有平荡荡的,卵石遍布的大戈壁。它努力向前伸去,伸到天地之交。那天地之交,是一条平平的、绵延的地平线!
这里荒漠,但有气魄!
这里只有疏疏朗朗的芨芨草、骆驼刺在旱风中摇曳,有些地方连稀草都没有。它是固定
了的沙漠,没有水,没有生命;但它的广袤却给任何人以壮阔的胸襟,我在默默凝视戈壁地平线时,感到了心脏的膨胀。
地平线,在远方。
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这里的初阳没有那么红,它明明净净,没有晨烟晓雾的缭绕,
特别的灼白;夜晚有朗月和疏星,也那么明明静静,没有烟云的笼罩,特别的晃眼。
地平线,在远方。每当我向前跨进,马上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横亘在更远的地方。
我仿佛从这里触摸到了点什么,我触摸到了我们的人生,当我们不断前进,生活远处就会不断出现新层次的憧憬。我们永远走不到地平线,但它总在吸引旅人不怠倦地朝前,如果我们可以到达地平线,那人生之路就完结了,人们的展望就不再延伸了。不,我们永远走不到地平线。超越自我的追求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标准,在更远更高的地方产生,等待我们新的超越。
地平线,准噶尔壮阔深邃的地平线,使我难忘,也使我思索很久。
1.在①——⑤自然段中,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是                         。(不超过9字)
其独具的特色是                          。(不超过8字)作者由此产生了这样的意象:
                                                                           。(5分)
2.文中对地平线上的初阳和星月夜的描写,(1)主要用了什么手法?(2)有什么作用?(5分)
3.“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当我向前跨进,马上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这两句话中的“地平线”分别指什么?(4分)
答:前一句的“地平线”是指                                                     
后一句的“地平线”是指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从描写准噶尔大戈壁下笔,又以准噶尔“使我难忘”收束,充分表现了热爱边疆、热爱祖国这一中心。
B.作者先写准噶尔大戈壁,再写准噶尔的地平线,全文内涵丰富,构思巧妙,层次分明。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不只欣赏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人生有一条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
D.最后一段意蕴深刻,启迪人们在人生旅途上要不断追求、进取,去达到新的境界,去确立新的标准,去等待新的超越。
E.  本文不仅写“景”,而且写“意”,层层展开,通过类比联想,深化了主题,受到了意切情深的艺术效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落   叶
杜渐坤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绀赭吧。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黄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也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叫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的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窸窣,或者说不必作那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捱过冷酷的冬罢。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和在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无论走在那一个林子里,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着它们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老叶化作玉露琼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两幅落叶图景。
(1)这两幅图景同中有异,其异处是什么?
(2)作者在描写北国落叶时,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1)                                                                。(2分)
(2)                                                                 。(3分)
2.散文的前部分,作者着力描绘北国之秋和南国之春的落叶情景,有何意图?(4分)
答:                                                                               
3.散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于是,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了一种庄严的忘我的
思考。”联系全文看,“我”在“思考”什么?(5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用落叶这一自然现象为线索,全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老叶落下,新叶勃发的现象。意蕴深邃,含蓄隽永。
B.这篇散文的前一部分所描绘的落叶图景,与过去许多名家笔下凋零、悲凉的落叶图景异曲同工,格调相似。
C.尽管两幅落叶图景描绘生动、形象,但若全文仅止于此,那么这篇散文便缺乏积极意义和深刻意蕴,所以作者接着勾勒了一幅新叶勃发图。
D.“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这里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赞扬新叶渴望崭新的未来,完成“老叶”赋予的使命。
E.  “老叶融入春泥……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这句话形象地描写出落叶的作用和老叶的使命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