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开放关键是“开” 1.开放,是热门话题,这里单说一个“开”字。2.首先,要把眼睛睁开。盲人摸象,曰如柱,如扇。夜郎自大的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放关键是“开”
1.开放,是热门话题,这里单说一个“开”字。
2.首先,要把眼睛睁开。盲人摸象,曰如柱,如扇。夜郎自大的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自居,唯我独尊,亦在于闭塞眼睛,不去看世界的变化,以至痛斥西洋代数、几何为“邪术”,大骂火车、铁路乃“至拙愚之器”。如此,我们在固步自封而不思进取的心安理得中落伍,自己发明了火药,末了支敌不过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今,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新技术革命飞速发展,中国正处在关键时刻。不睁眼看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不睛眼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仅仅盯着锅里有煮的,身上有穿的,怎么会有开放的紧迫感?
3.其次,思想要放开。纳百川友成江河,积小丘以成五岳。我们是唯物论者,不能因为青霉素是西方发明的,患了炎症而忌用。相反,倒是马克思主义者最讲拿来,也最善于拿来。马克思的哲学,就“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东西。列宁在七十多年前就指出:“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加普鲁士的铁路秩序加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加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等于社会主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资本主义的某些管理经营方式确有可取之处,社会主义要发展生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就要在发挥自身优越性的同时,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这一亦如青霉素一样,没有政治性。
4.明乎此,就敢于把步子迈开了。敢想敢做。眼下,有些地方步子迈不开,是因为旧观念时隐时现,时起时伏,在战战兢兢地问姓“资”还是姓“社”的疑惑中,时间过去了,人家前进了。而深圳一往无前,迈开步子不停地走,就创造了今天一天创汇顶过去年一年的奇迹。
5.由此看,眼睛睁开是基础,思想放开是关键,步子迈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目的。
6. 归根到底,改革开放少不掉一个“开”字。
1.第3自然段讲到“马克思主义者最讲拿来,也最善于拿来”。我们课内学过我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的文章______________也提出要拿来,他提出“拿来”的原则即是___________。
2.划分第2小节划线句的层次,第一层的最后一个词是__________,关系为______关系。
3.第2自然段中“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自居”,“痛斥西洋代数、几何为‘邪术’的原因是□□□□、□□□□、□□□□。(用语段中的成语回答)
4.第3自然段中画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应为_____________项。
A.  文化生活 物质生活 经营方式 管理方式
B.  物质生活 文化生活 经营方式 管理方式
C.  物质生活 文化生活 管理方式 经营方式
D.  文化生活 物质生活 管理方式 经营方式
5.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为____________项。
A.对比论证法 例证法                  B.例证法 比喻论证法
C.例证法 引证法                      D.引证法 比喻论证法
6.作者在论述时讲了两点: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_____________,这两点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照作者的观点,有些地方步子迈不开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鲁迅 《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变化” 因果 
3.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固步自封 
4.B 
5.C 
6.要把眼睛睁开 思想要放开 不行 原因有两点:(1)照应了后文的“眼睛睁开是基础,思想放开是关键”的顺序 (2)本身两点之间是层进式的关系 
7.思想没有放开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开放关键是“开” 1.开放,是热门话题,这里单说一个“开”字。2.首先,要把眼睛睁开。盲人摸象,曰如柱,如扇。夜郎自大的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所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落到一事无成,在历史上是□□□□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时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_________被录取,学习__________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____________­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不密闭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划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炮和灯丝,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了生命。所以当他年纪七十九时,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a)
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品质而得到成功。”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铁鞋,搏击恶水,勤奋工作了大半生。(b)清代以画竹有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A.冗繁削尽□清廋
B.四十年年来画竹枝
C.画到生时是熟时
D.昼认错挥写夜间思
⑥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所以(c)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百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门捷列夫说:“终 身努力便是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d)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共了四十五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笑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 ,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第2小节中填入方格最恰当的短语应为___________项。
A.司空见惯     B.比比皆是          C.多如牛毛         D.屡见不鲜
2.对第2小节概括得最为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阐述学习也是实践的道理。         B.论述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在于努力。
C.阐述勤奋学习使人变得有才能的道理。   D.阐述“天才”、“神童”失败的缘由。
3.依次填入第3小节横线的虚词最恰当的应是__________项。
A.终 也 以后    B.才 也 后来    C.始  又  然后    D.就  又  后来
4.第3小节中画线句“相当于延长了生命”的正确含义是:____________。
A.多工作,少睡眠,有利于健康长寿。
B.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所***活就比别人多。
C.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作出的贡献就多,积累起来就等于延长了寿命。
D.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就可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
5.从结构上看,第4小节画线句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作用。
6.对第4小节提到的巴尔扎克的国籍、作品以及作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正确的一项是__。
A.法国《项链》路瓦栽夫人                 B.法国《守财奴》葛朗台
C.美国《守财奴》 苏比                    D.俄国《变色龙》奥楚米洛夫
7.第5小节A句诗中最恰当的词应为______________。
A.更     B.剩       C.留        D.见
这首七言绝句的句序已打乱,排列正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a)(b)(c)(d)四处最恰当应放在______________处。
9.本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化和读书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变异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         a      。”荀子《劝学》的首句曰:“     b   。”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倒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    c         ,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搏取无取的知识,而提出顺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书本之中,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盖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反科举切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谚有云:“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1.本文第2、4段都提到了《论语》,此书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出第3小节a、b、c空格处的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第⑥段横线上空缺的文字选择适当的一项(   )。
A.未尝不可却又必须恰如其分           B.是并非很恰当和很必要的
C.是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D.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针对性的
4.根据作者的思路,对本文层次的划分较合适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就第4段划线句“中国文化在田野”这一说法,回答问题:
(1)这一说法针对何种观点?(不得超过8字)
(2)作者引用此说表明怎样的主张?(不得超过12字)
(3)加点字“这个角度”指什么?(不得超过12字)
6.对于本文作者阐述的“读书和文化”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读书是文化积累的主要渠道。
B.读书等同于文化,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读书史。
C.衡量一个有没有文化要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
D.文化靠读书获得,又不限于读书,要结合实践。
E.读书只是获得文化的一个渠道,而实践才是获得文化的主要渠道。
F.今天强调读书也是文化,未尝不可但必须恰如其分。
7.本文作者对读书与文化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24个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伯乐作用的再认识
①从现象上看,伯乐相马和选贤会能相提并论,是说得通的。但细琢磨,却不是滋味。马非人,人非马,品性原是根本不相同的。这好像是个大疏忽,却又不尽是疏忽。
②马之被选擢被淘汰,原是由人决定的。它是没有自由也是没有自由的要求的。人与马不同,他可以而且有理由把握自己的命运。别人也没有理由像拨弄马一样操纵别外一些人的命运。但是在封建制度下,人的处境却常常和马一般,有时甚至连马也不如,“草民”、“蚁民”等称谓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说,直到今天仍然赞扬伯乐,并茫然不觉,恐怕还是封建社会“人治思想”的余风流韵。伯乐慧眼独具,虽属大善,但终究还是以主子的身份把机遇易与人才;而人才呢?也不是要望眼欲穿地引颈待选,把一展雄才的希望寄托于主子身上。这种处境说起来是非常可怜的。
③李白曾经写诗探讨过人才怎样得到主子的赏识,但结论竟也像马一样消极和被动。说什么要像当年的姜太公一样,安心在渭水垂钓,以等待文王发现后来请他。在李白生活的年代,不如此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而在今天,我想倒大可不必。真正的人才应改变那种依靠别人赏识、消极等待的状况,靠自己去积极争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④过多地倚重伯乐选拔人才也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伯乐的人数有限,遗珠殊属难免,其次是伯乐的视力以及观察事物的方法也未必那么可靠,而且伯乐的资格一向是“唯衔是问”,不尽合理。如果把伯乐选才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是很不妙的。
⑤可靠的办法是:(一)创造一种自由竞争的环境,让人才一展丰采,一争高下。(二)建立一种完备的制度,对人才的实际能力进行考察和评定,择优录用,这比单靠伯乐的眼力要科学和可靠得多。正如世界杯足球大赛,谁是最佳球员,不能只赁球王贝利的看法,而是要看技术委员会的鉴定。
⑤⑥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应该认识到:伯乐再好,不过是人治的胜利而不是先才制 茺的成功,人才的涌现和被选拔,说到底是个好的选才制度。
1.第1段中作者对把人和马“相提并论”,并为什么觉得“不是滋味”?(   )
A.把人当马,损害了人的自尊心。
B.马没有自由的要求,可任人摆布,人却可把握自己的命运。
C.马是被动地等待挑选,人却可主动地表现自己。
D.把人当马,人还是处在被动地附庸地位,只能等待恩赐,处境可怜。
2.请在文中找一句话,回答第1段画曲线的:为什么说“却又不尽疏忽”?(17字以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2段中用了哪些词语表示人才的处境可怜?
a: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
4.对第2段中“人治思想”解释正确的一项为____________
A.人们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B.依靠个人治理国家的思想。
C.依靠人民治理国家的思想。        D.怎样管理好人民的思想。
5.用自己的话简述“倚重伯乐选拔人才也是很不可靠的”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才的可靠办法是:□□□□□□□□□□□; □□□□□□□□□□□□□□。
7.本文作者的观点应是(    )
A.批判倚重伯乐选才的错误作法。
B.揭露“人治思想”对选才造成的危害。
C.批评人才消极待选、渴望恩赐的错误态度。
D.指出倚重伯乐选才的弊病,强调要有选才的好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大阅读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和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了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惋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的烟尘。
17.文章在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思考、评说中,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场景。作者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________________。(4分)
18.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4分)
19.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20.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色
李广田
⑴“山色朝暮之变,无如春深秋晚。”当我翻开一本新书,坐在窗前遥望西山景色的时候,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这句话。可是,这是冬天。
⑵在这个四季如春的地方,冬天看山,却另是一番可爱的景色。我想给昆明的西山批上两个字的评语:明净。没有到过昆明的人,总以为这地方四季皆好,在这里住久了的人,却以为冬天最美。冬天无风无雨,天空最高最蓝,花色最多最妍,滇池五百里,水净沙明,山上无云霭,数峰青碧。说西山如睡美人,也只有这时候最像,偶然一抹微云,恰如一袭轻纱,掩映住它的梦魂,或者如一顶白羽冠冕,罩住它那拖在天边的柔发,只是更显出山色妩媚罢了
⑶一片阴影掠过我的眼前,记忆把我拉回到十几年前的一个黄昏。那是最黑暗的时代,冬天,刮着冷风,自朝至暮,黑云压城,到了日暮时刻,竟然飘起大片大片的雪花来了。我夹在仓仓惶惶的行人中间,默默地在大街上行走。“真冷啊!”行人中不时有人发出这样的惊呼。是的,真是冷得厉害,在这个“四季无寒暑”的城池里,大概谁也不曾料到会有这样的坏天气;我自己,简直感到连灵魂深处都已结了层冰。想起那个反动特务所装扮的黑衣女妖,她在翠湖的林阴路上对人作种种预言,像个乌鸦在天空中散布凶信,她偶做人家座上的不速之客,说这个城市将淹没在人们的血泊中……我一面想着,蓦然抬头,那座平时并未引起我特别注目的西山,此刻却使我延伫良久,暮色苍茫,自远而至,山的轮廓模糊不清,仿佛它在这飞雪的寒天里也瑟缩不堪了。“真冷啊!”又是谁在风声中这样传呼?不是别的,正是它,是西山,它在向人家求救。我分明听见它用颤栗的声音对我呼求:“请给我一顶帽子,遮遮我的头吧。你看我的头发已经完全脱落了!”我仿佛看见它在慢慢移动,它大概想把它那老态龙钟的身体移到城里来,它希望到城里来吸取一点暖气,它听到这里有人的声音,它看到黄昏中这里有灯火荧荧。“寒山一带伤心碧!”它到底无可奈何,它大概已经冻僵了,已经冻死在滇池边上了。
⑷现在,坐在窗前,看着这一幅明净的山水画图,想起过去这些遭际,确实感到奇怪。我自己问自己:难道这是真的吗?大概不是真的,也许只是一个梦,可是梦,岂不也是真的吗?
⑸日光从楼角转过去。西山的轮廓显得更清楚了,它好像是画在那里的,又好像是贴在那里的。蓝蓝的天空,一点云影也没有,整个世界都安静,可是就在这静中,我感到一切都欣欣向荣,鼓舞前进。明天一定又是好天气,早起来第一眼就可以看见山脚下海水边那一片“赤壁”,在晨光熹微中,照得云蒸霞蔚,真个是“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整个一座山都会活起来的。就是此刻,就像我第一次认识它似的,我感到它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滇池水在它的脚下,画出了一匝银线,“远水非无浪”,我只是听不见拍岸的水声,却想象,西山已经被滇池托浮起来了,它仿佛一只船,正在岸边停着。睡美人,我看见你的嘴唇轻轻翕动,你的胸部微微起伏,我已经听到你的呼吸。你大概正要说话,说出你过去的噩梦,和你醒来后看到的一切。我也听到一个苏醒的生命从石头深处发出声音说:“我在这里,和大地一同复苏,一同前进。”
⑹西山,你现在大概不会再要求到城里来了吧,社会主义的新城市,已经延伸到你的身边,你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你使这个美丽的城市显得更美丽了。
⑺我的视线重又落到我翻开的书页上,上边写的是“对立的统一”、“从量变到质变”。不错,山与水,高与深,静与动,形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正是对立的统一,从过去到现在,从阴冷的昨天到阳光灿烂的今天,是由量变到质变。
(本文写于李广田先生上世纪50年代末任云大校长期间。选自《李广田散文选》)
小题1:文题是“山色”,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描写的过去和现在的昆明西山“山色”的特点。(4分)
小题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⑴第⑸段中,作者对西山的称呼由“它”变成了“你”,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作用?(4分)
⑵作者说“我也听到一个苏醒的生命从石头深处发出声音”,请简析“苏醒的生命”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始终将西山置于“冬天”这个背景下来描写?请分条简要作答。(6分)
小题4:作者借助多种表达技巧写景抒情,营造出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请从第(2)段画线句子中选择一种表达技巧加以赏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