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转向龙山文化的黑艺术。陶器的品种有黑陶、灰陶、红陶等,而以黑陶为大宗。它的制作工艺是以精心采集的黏土,...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转向龙山文化的黑艺术。陶器的品种有黑陶、灰陶、红陶等,而以黑陶为大宗。它的制作工艺是以精心采集的黏土,通过水力和风力的冲刷和扬弃,从而成为一种纯化的“漂渍土”,而这类材料,其中含铁量和含碱金属氧化物都较高,致使它在制作成型中达到薄而且坚的程度,即所谓“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
黑陶的制作工艺,从泥条盘筑法进化到轮制法,工艺的改进使得所制的器形达到浑圆工整的程度,器胎的厚薄则更为均匀;又由于封窑技术的掌握,使器皿的硬度增加和黑色或灰色的效果臻于极致。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黑是指它的乌黑的色彩;薄是指它器体薄如蛋壳的程度;光是指它器表的光泽;纽是指器物附有的穿绳、手指器耳或盖纽。
黑陶的造型除了沿用彩陶文化的尖底瓶、罐、盆等工艺造型外,器物的附件也随之增加,如器皿的盖翻过来还可以作为盘,各种形态的纽、把手、高足以及镂空的雕花等等,都表现了当时工艺家的巧思。尤其是晚近黑陶的制作,在造型上大都偏于观赏性,这正是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
黑陶艺术的图案不用彩绘,大都趋向质朴无华,用凹凸单线和复线轮纹,形成一种节奏美。其几何图案可以追溯到仰韶半坡时代的彩陶艺术,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这种几何图案的原始物象,如蛇衍化为成,鸟衍化为凤以及蛇衍化为鱼,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并逐渐转化为带有韵律的线条,而线条比色彩更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单线平涂的几何形图案的黑陶甚至比彩陶更富有魅力。
毫无疑问,黑陶艺术从造型到图案,是一种远古原始文化的积淀,而这种积淀又化为“有意味的形式”(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黑陶艺术的创造正是突出了它的“有意味的形式”,其造型端庄凝重,图案深藏玄机,其黑色在心理学上的联想“可以当做温暖、舒适、覆盖、藏身之所”(〖美〗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这就是为什么在一间客厅里如果在适当的位置安放一件黑陶艺术品,便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会使人觉得凝重安适。它的审美效果不是满堂生辉,而是宁静致远;它的审美品格不是优美,而是壮美和崇高。在物质文化飞跃发展的喧嚣社会中的家庭里,它会使人获得宁静的休息和心灵的净化。
有鉴于此,现代陶艺的制作在总体上不失先民的仪型,在品种上力求多样,在造型和图案上注意更符合现代人的视觉心理,在艺术节奏上保持一种特有的凝重气氛,它将使“有意味的形式”获得更广泛的心理感应,从而使黑陶这一远古的艺术获得辉煌的新生。
1.对“黑陶”之“黑如漆”主要来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因为制陶的材料是一种纯化的“漂渍土”,含铁量和含碱金属氧化物较高。
B.是由工艺制造出来的,包括封窑技术的掌握。
C.来自“黑陶”造成端庄凝重视觉心理的“有意味的形式”。
D.决定于所选择的材料和制作的工艺。
2.下列不属于黑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一项是     (   )
A.色彩乌黑,器体薄如蛋壳,器表光亮,附有穿绳、手指器耳或盖纽。
B.陶器的纽、把手、高足等形态各异,有镂空的雕花。
C.绘有凸凹单线和复线轮纹以及单线平涂的几何形图案。
D.出现了由图腾崇拜性质的原始物象转而形成的抽象符号。
3.对“而线条比色彩更有意义”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线条质朴无华,有一种节奏美、韵律美。
B.因为线条构成了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
C.因为有线条图案的陶器比彩绘的陶器更有魅力。
D.因为这些线条组成的几何图案源于表现原始先民图腾崇拜的原始物象。
4.下列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黑陶由“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就是不断地突出它的“有意味的形式”
的过程。
B.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有着精神文化内涵的美的形式。
C.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黑陶这种艺术品之所以还能使人们获得宁静的休息和心灵的净
化,就在于这一艺术的古老久远。
D.艺术的产生,艺术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同时它又是文化积淀
的结果。
答案

1.D
2.A
3.D
4.C
解析

1.D(A项和B项所述都不完全,C项“黑如漆”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之一。)
2.A(A项是“黑陶”作为实用工艺所具有的特点。)
3.D(线条的意义在于它是原始文化的积淀,所以应是D项。)
4.C(C项,现代社会生活中,黑陶艺术能使人们获得宁静的休息和心灵的净化,在于它的“有意味的形式”使人获得心理感应,产生审美效果,而并非因为“这一艺术的古老久远。)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转向龙山文化的黑艺术。陶器的品种有黑陶、灰陶、红陶等,而以黑陶为大宗。它的制作工艺是以精心采集的黏土,】;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提起癌症,人们就不禁联想到生命与死亡的较量。多年来,白衣天使们拿起放疗、化疗、中草药等“各式武器”打击癌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如今又有几种重兵器出现在围剿癌魔的战场上,在它们的威慑下,癌魔正在节节败退。
说起体内的脂肪,不少人就会眉头紧锁,因为过量的脂肪不仅导致肥胖,而且还是多种疾病的诱因。但是,最近,通过一项医疗实验,美科学家发现,只要稍加改造,脂肪细胞也能变废为宝,具有神奇的功能。脂肪细胞的构造就如同眼前的肥皂泡一样,是中空的小囊泡,外表覆盖着油脂。利用这一特点,科学家们能够把它改造成射向癌细胞的“导弹”。以往,人们常让病毒来充当向人体内输送药物和基因物质的载体,但“恪尽职守”的人体免疫系统常常会把它们当作“入侵者”加以抵抗,造成排异反应。而经过改造的脂肪细胞与人体细胞的结构极为相似,很容易通过免疫系统这一关,有利于抗癌药物顺利抵达病灶处发挥应有疗效。目前,医生已利用脂肪细胞运载一种名叫“阿霉素”的抗癌药物对癌症患者进行治疗。
科学家观察发现,肿瘤是一种无限制增生的细胞团伙,自我复制能力极强,如果不加干预,这个团伙就会不断壮大。要想打败它们,我们不仅需要在战略、战术上下工夫,还需要具有强有力的攻击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导弹能紧紧地跟踪目标,并能准确地击中,那么能不能研制出一种武器用来跟踪癌细胞,并且消灭它们呢?
前不久,一种治疗癌症的激光技术在重庆问世,国际医学界认为,这是人类抗癌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种新技术的关键就在于它治疗癌症时动用了一种新式武器——“光化导弹”。这种紫红色的液体就是“光化导弹”的“弹头”,名叫血卟啉。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与恶性肿瘤有着不同寻常的亲和力;第二,它对光、α、β、γ等射线及氧化剂非常敏感。这两个特点就是***死癌细胞的关键。我们先把血卟啉通过静脉滴进人体,它不久就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恶性肿瘤组织,并与之紧密结合。此时,我们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这些肿瘤,它里面的血卟啉就会产光化反应,并发出荧光。利用这些荧光我们就可以对肿瘤组织准确定位,然后,用另一种波长的激光进行照射,对光很“敏感”的血卟啉就会使出***手锏,与激光里应外合,产生出秘密武器单价氧,用它能直接“引爆”***死恶性肿瘤组织。而且整个过程有惊无险,对人体的正常组织没有任何损伤。
目前“光化导弹”治疗法已进入临床阶段,为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生带来命与健康。如果说脂肪细胞“舍己度人”地运载抗癌药物是打赢了一场地下战,那么“光化导弹”就是里应外合打了一场漂亮的立体战。现在,越来越多的治疗癌症新式武器在临床当中大显神威,为我们降伏癌魔开辟了一条又一条希望之路。虽然我们与癌魔的战斗尚未结束,但可以预言,人类必将成为最终的胜者。(《灭癌导弹》作者叶传蔚 2003年6月27日央视国际频道《发现之旅》)
1.下列对“光化导弹”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光化导弹”是一种紫红色液体,学名叫血卟啉,它可以直接***死恶性肿瘤且对人体正常组织无害。
B.“光化导弹”是一种用于治疗癌症的激光技术,它最先由我国医学界研制成功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它在治疗癌症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光化导弹”是以脂肪细胞为载体,以血卟啉为“弹头”的一种治疗癌症的激光技术,目前它将用于临床治疗,给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D.“光化导弹”是利用血卟啉的“亲癌性”和“感光性”特征,从而***死癌细胞,保护正常细胞的一种激光技术。
2.下列对“光化导弹”灭癌过程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以脂肪为载体将“弹头”血卟啉运入人体,使之与恶性肿瘤组织紧密结合,然后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确定肿瘤组织的准确位置,最后用另一种波长的激光照射,使血卟啉产生***死癌细胞的单价氧。
B.采用静脉注射的方法将血卟啉送入人体,使之与癌细胞结合,接着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确定癌细胞的准确位置,然后用另一种波长的激光照射,使血卟啉产生单价氧,从而“引爆”并消灭癌细胞。
C.通过静脉将血卟啉滴进人体,具有“亲癌”特性的血卟啉随血液循环进入癌细胞,并与之紧密结合,然后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给癌细胞定位,再用另一种波长的激光照射,使血卟啉产生单价氧,从而“引爆”并消灭癌细胞。
D.采用静注射的方法将血卟啉送入人体,血卟啉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肿瘤组织并与之紧密结合,然后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给癌组织定位,再用另一种波长的激光照射,使血卟啉产生单价氧,从而“引爆”并消灭癌组织。
3.根据文中所给的信息,下列表述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治疗癌症的方法很多,但传统治疗癌症的方法都未能解决“既能***死癌组织又能保护正常组织”的难题,“光化导弹”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B.以脂肪细胞为载体运载“阿霉素”的治癌方法和“光化导弹”的原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前者打的是“地下战”,后者打的是“立体战”。
C.脂肪细胞之所以能变废为宝,成为灭癌的功臣,是因为它的结构与人体细胞的结构极为相似,能轻易通过人体免疫系统,将药物送到病灶。
D.以前,医生常以病毒为载体输送治癌药物,但由于病毒与人体细胞的结构有差异,往往难以通过人体免疫系统这一关,因此治疗效果并不好,接下来尝试着以脂肪细胞为载体,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光化导弹”既能***死肿瘤组织,又能保护人体正常组织,所以同以病毒为载体及以脂肪为载体的治癌方法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B.“光化导弹”既能***死肿瘤组织,又能保护人体正常组织,这一技术的临床运用标志着人类在与癌症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C.尽管“光化导弹”这一新式治癌武器仍没能从根本上消除癌症给人类带来的恐惧和痛苦,但它的发明无疑为人类的抗癌斗争翻开了新的一页。
D.“光化导弹”其实是一种激光技术,其先进的治癌理念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必将让人类在不远的将来彻底战胜癌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秋事语·韩、魏章》考辨
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有一种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古佚书,原书无名而且残缺严重,马王堆汉墓整理小组据其内容定名为《春秋事语》,并以各章首句为篇名。在《春秋事语》中,以《韩、魏章》记事为最晚,它不仅反映了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灭智伯之事,而且其中“□赫曰”一条材料还能对传统文献有所补充。此句所载“□赫”的议论,在其他古书中都没有记载,由于缺字,也无法确定“□赫”其人的身份。郑树良《〈春秋事语〉校译》认为:“战国初期游士有杜赫其人……盖战国著名策士之一也。《事语》本章所载言论,盖亦杜赫说辞乎?”
笔者认为,郑先生此说有可商榷的余地。《战国策·楚策三》“五国伐秦”章记有杜赫说昭阳之事,战国时代曾发生过两次“五国伐秦”,从本章内容看,杜赫说昭阳时当属第一次,此役发生在公元前318年,另据《吕氏春秋·务大篇》和《淮南子·道应训》记载,杜赫曾游说过周昭文君;又《战国策·韩策一》“公仲以宜阳之故仇甘茂”章载,杜赫也曾说秦(武)王,查阅有关年表可知,东周王室在周赧王时分裂成东西两个小朝廷,昭文君是东周小朝廷之君。周赧王即位于前314年。而秦攻取宜阳据载在秦武王三年(前308年),杜赫来秦当在此时。那么,“□赫”是谁呢?在《战国策·东周》“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章和《赵策三》“赵使机(仇)赫之秦”章中,又记有一位叫仇赫的赵国策士,“□赫”会不会是仇赫呢?据杨宽《战国史》中的《战国大事年表》考证,赵国派仇赫入宋为相是在前298年,因此,说“□赫”即仇赫也未必正确。
《韩非子·难一》记述: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首赏。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由此可知,高赫为赵襄子被围于晋阳城中时重要谋臣(此人又分见于《吕氏春秋·孝行览》、《史记·赵世家》、《淮南子》“人间训”“汜论训”、《说苑·复恩篇》等书)。我们从以上记述及《春秋事语》其他各章所记史事的时间范畴来分析,《韩、魏章》中的“□赫”应该就是赵襄子的谋臣高赫。
1、以下不属于作者要考辨“□赫”其人身份的原因的一项是
A.《韩、魏章》记事为最晚,其中反映了赵、韩、魏三家灭智伯之事。
B.“□赫曰”一条材料能对传统文献有所补充。
C.“□赫曰”一条所记“□赫”的言论在其他文献中无记载,极有价值。
D.郑树良认为“□赫”可能是“杜赫”的推测有问题。
2、以下不属于否定“□赫”即杜赫的确凿证据的一项是
A.杜赫曾于公元前318年与昭阳有接触。
B.杜赫游说周昭文君应在公元前314年之后。
C.《战国策·韩策一》记载,杜赫曾游说过秦(武)王。
D.东周王室分裂为东西两个小朝廷后,昭文君做了东周小朝廷的君主。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郑树良所说的“《事语》本章所载言论”就是指《春秋事语》中《韩、魏章》所记载的有关“□赫”的议论。
作者认为,杜赫的活动时间应在东周王室分裂成东西两个小朝廷之后,与三家灭智伯之事应不相及。
C.《战国策·东周》《战国策·赵策三》和《战国史·战国大事年表》对仇赫入宋为相这一事件均有较详细记载。
D.作者从《韩非子·难一》所记载高赫之事在《春秋事语·韩、魏章》同有记载这一事实中分析出“□赫”即高赫。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事语》的成书时间应在战国初期至汉代之间。
B.《淮南子》所记史事的时间范围比《春秋事语》大。
C.作者根据对“□赫”所处历史年代的分析,指出“□赫”是仇赫的可能性比是杜赫大。
D.作者认为“□赫”即高赫,也是从有关事件中分析推断出的结论,并没有找到确凿的文献记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家如何破译“非典”病毒
一种冠状病毒的样本(取自一位死于多伦多的患者肺部,重量只有百万分之一克)在全球对抗“非典”的战斗中起到关键作用。
温哥华不列哥伦比亚癌症研究局基因组科学中心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攻坚小组连续奋战五天五夜,终于在本月12日破译了SARS病毒的遗传代码。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在14号画出第二份基因草图。昨天,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宣布了各自画出的SARS病毒基因排序草图。
加拿大人以如此快的速度排出SARS病毒基因序列,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过去10年来人体基因组计划开发的技术,特别是所谓的“鸟枪”基因解码法。
冠状病毒属于这样一种病毒家族:它们只用核糖核酸(RNA)携带遗传物质,而不是像多数生命形式那样用脱氧核糖核酸(DNA)携带遗传物质。
由于基因排序必须使用DNA,这种病毒的RNA首先要转换成DNA。
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局的分子生物学家维克托·林博士说:“RNA的稳定性要差许多,处理起来也难得多。把它转换成DNA花去了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差不多四天。”
最初的病毒样本的副本片断(即遗传单位)由自动基因排序机解码。加拿大人画出的基因图谱列出了病毒的29727种核苷(即遗传单位),香港方面做出的基因图谱包括了大约3万种核苷。
但是,加拿大科学家提醒人们,基因图谱本身并不能证明SARS病毒就是“非典”的主要原因。有了这种病毒的基因图谱,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试验(注入SARS病毒的猴子是否会得非典)揭示决定性的证据,证明SARS病毒就是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
如果事实证明SARS导致非典的罪魁祸首,下一步将是利用病毒的蛋白质研制一种疫苗,让人体的免疫系统抗击病毒。                                            (选自2003年4月《参考消息》)
1.文中画线处“起到关键作用”的意思是
A.指破译了SARS病毒的遗传代码。
B.指画出了SARS病毒基因排序草图。
C.指将这种病毒的RNA转换成了DNA。
D.指加拿大科学家连续奋战五天五夜所起的作用。
2.从对抗非典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了一种冠状病毒的样本。
B.冠状病毒是用DNA携带遗传物质的。
C.非典病毒的基因图谱列有近3万种核苷。
D.SARS病毒是否就是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尚须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的“鸟枪”基因解码法,在快速排出SARS病毒基因序列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B.DNA在基因排序中的地位是无法用RNA来代替的。
C. 在RNA转换成DNA的过程中,难度较大,其原因是RNA的稳定性较差。
D.加拿大温哥华不列哥伦比亚癌症研究局基因组科学中心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攻坚小组,足足用了四天时间将RNA转换成了DNA。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抗非典研究中的冠状病毒样本,取自一位死于多伦多的加拿大人的肺部,重量只有百万分之一克。
B.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在同一时间各自画出了SARS病毒基因排序草图。
C.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如果的确是SARS病毒,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利用病毒的蛋白质研制出一种疫苗,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去抗击非典病毒。
D.科学家们经过奋战,画出了SARS病毒基因图谱,并通过试验,证明了SARS病毒就是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自然
“生物圈”是通过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护而获得力量平衡实现存在与生存的。人类也和生物圈中所有的成分一样,依赖于他和生物圈其他部分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后,这种依赖关系一直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但工业革命后,人们获得了征服生物圈的力量,人类成了生物圈中力量更大的第一个居民。然而,对一个物种来说,比生物圈力量更大与其说是福音,不如说是灾难。
人类对自然分门别类的征服是极其成功的。所有这些成功的总和,造就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第二自然,这个异化的非天然的自然威胁着只能产生和存在于第一自然的人类。人类如果没有成功地驯服天然的自然,就永远达不到他在此之前热切向往的“自由王国”。问题在于驯服行动导致人科动物越过了地球生态边界,从而改造出一个不能依托的第二自然,人类在总体上失败于他的各个局部胜利成果。
人类是生物圈演化的产物,在大自然里众多生命中的一种。生物圈之所以能栖泊生命,是因为它的诸种要素互为补充,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生物圈的任何成分都未曾获得力量打破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微妙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使生物圈成了生命的收养所。在人类出现之前,那么不是太软弱就是太富侵略性、无法与生物圈的节奏相协调的物种,在他们的软弱性和侵略性未远未打乱这种节奏之前就被这种节奏的作用消灭了。一切物种的生命都依赖于这种节奏,每一种生物都忠实地履行自己在生态链中的角色,生物圈中恶恶善善均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演奏着生态和谐的音符。这种网络式生态链的完善,真似有一个看不见的上帝之手在操纵。生物圈是如此完美,人之所以以要破坏这种完美,是因为除了人以外的任何一种生物的特殊结构都是完善的,都是立即受到限制的,然而人的潜力却毫无止境,它没有获得完美的形式,他也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一步,人自己达不到完善并破坏生物圈的完美,原因是相同的,人是生物圈中唯一能思维的生物。
对生物圈的摧毁和拯救和是人类道德潜力的恶善两极。摧毁的潜力他已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拯救则意味着人类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状态。
1.对画线句“比生物圈力量更大与其说是福音,不如说是灾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比生物圈力量更大必然会导致对生物圈的摧毁。
B.因为这种力量打破了生物圈自我调节自我维护的平衡。
C.因为生物圈可以没有人,但人类不能没有生物圈,事实上生物圈正是以它与人类较量的失败来打败人类的
D.因为人类好用的特点决定了他在拥有超过对方的力量之后不可避免地要打败对方。
2.对有关“第二自然”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所谓第二自然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全部成果的总和。
B.人类造就了第二自然只可能出现在工业革命后。
C.人类如果不改造出第二自然就不可能达到自由王国。
D.第二自然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对立的。
3.对生物圈遭到摧毁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人具有精神意识,他要追求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完美形式,又有无止境的潜力。
B.因为人类在技术上的进步使人类获得了超过生物圈的力量。
C.因为人类以自己的力量在和生物圈较量时在各个局部上取得了胜利。
D.因为人类是一种不可能和生物圈的节奏相协调的动物。
4.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出现以前,生物圈的力量远大于栖身其中的任何物种。
B.人类是生物圈中第一个有能力也是唯一一个必然要摧毁生物圈的物种。
C.要保持生态的和谐,人类在追求自由王国时其驯服自然的行动不能超过地球生态边界。
D.人类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提高人类的精神潜能,很好地保护第一自然,也即天然自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2.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对方。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3.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4.综观全文,以下对文意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