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掠夺式发展是地球无法承受之重不要再说“如果”、“但是”了,应该付诸行动。在十几年间,人类打乱了地球用45亿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地球...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掠夺式发展是地球无法承受之重
不要再说“如果”、“但是”了,应该付诸行动。在十几年间,人类打乱了地球用45亿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地球是脆弱的,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不会长久的。全世界专家的报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的发展方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除了今天吸引我们消费注意力的石油之外,还有那些生命必须的资源——首先是淡水——因为受到破坏而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更不用说每年以1 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的原始森林,随之一起消失的不仅是整个动植物群落,还有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此外再加上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影响,它们如今已经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洪水、酷暑、暴风雨……而这些仅仅是开始。随着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打算采纳跟我们一样的消费方式,我们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这种过度开发将不会惠及所有人。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中有3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人们因为石油、水和捕鱼而发生冲突……只要存在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些冲突就不可避免。到2050年,有80亿到120亿人生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要迎接这样的挑战: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法国著名生态保护者尼古拉·于洛认为:“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唯一的机会。这是一场人文主义斗争,涉及人类的未来。在此背后,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进步的方向在哪里?更多地消费还是更合理地消费?更多地生产还是更合理地生产?‘拥有’更重要还是‘存在’更重要?”
早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思考持续发展和资源有限的地球之间的协调性。有些人主张实现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还有人寻找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济生产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产生。在1987年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它被定义为“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
但是,富裕国家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变都想象成被剥夺。1992年,老布什就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议”!人们的行为肯定要逐步改变。只不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各方人士如政治家、工业家、研究者和其他公民都动员起来。要合理采集资源,合理消费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公平分配资源。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法国的负责人图弗诺说:“在20年中,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有可能扭转消费方向、改变运输的总量和发展对环境影响小的住宅。”
5.以下各项,不属于“掠夺式发展造成的后果”的一项是     
A.人类生命必需的资源因为受到破坏而再也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B.原始森林快速消失,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也随之一起消失。
C.人们因为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而发生冲突。
D.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掠夺式发展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如果发展中国家也采用这样的发展方式,人类将陷入一场全球困境。
B.尼古拉·于洛认为“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唯一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C.世界各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些人主张不生育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
D.“可持续发展”既考虑了当代的需要,也顾及到了未来的发展,不会损害后代对资源的需求。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的很多财富是靠掠夺地球资源、打乱地球平衡而获取的,要协调人类的发展与地球资源的矛盾,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极其重要的。
B.人类的发展与地球资源的矛盾由来已久,人类解决这个问题的努力也一直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正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C.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可持续发展”都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这是解决问题的一大障碍。
D.在“可持续发展”中,政府的作为显得格外重要,其他力量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答案
5.D
6.D
 7.C
解析
5.此项不属于后果。
   6.A项不是“将陷入一场全球困境”而是“已陷入一场全球困境”,B项不是尼古拉·于洛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C项原文“实现人口零增长”不是“不生育”。 
7.西方国家对“可持续发展”都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都”不正确。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掠夺式发展是地球无法承受之重不要再说“如果”、“但是”了,应该付诸行动。在十几年间,人类打乱了地球用45亿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地球】;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来自蝴蝶翅膀的创意
IMOD(干涉仪调节器显示技术)是一种新的显示技术,即便是在阳光照射下,它也能使手机的显示器清晰锐丽。它展现色彩的过程与蝴蝶翅膀的闪闪发光原理相同。
下次你买手机的时候,可以仔细看看显示面板。因为这个矩形的小显示器将可能赋予“蝴蝶效应”新意义,当然这是在一切进展都如美国高通公司所希望的那样顺利为前提的。
在气象学中,“蝴蝶效应”原意是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会带来飓风或者其他意想不到的巨大后果,意指在一个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其实,IMOD与“蝴蝶效应”毫无关系,但这种采用了一组微观显示结构的技术却能产生出热带蝴蝶翅膀上的绚丽光彩。高通公司相信,它们的技术比起今天占主导地位的液晶显示(LCD)技术来有很多优势。显然,这项有着诸多优势的显示技术一旦登陆市场,可能真的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最重要的一点是IMOD技术会让手机电池减轻不少负担。这一特质将能使手机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手机上网、做文字记录、玩游戏、看电影和听音乐。这些功能对于必须使用背光才能阅读的LCD显示器是个不小的挑战,而IMOD显示器只需要反射周围光就可使用,这一点就非常利于电池管理。
“IMOD显示器仅消耗手机电池6%的电量,这近乎是LCD耗电量的一半。”高通业务发展副总裁詹姆斯·凯西说。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微光环境下使用辅助背光,一部装配有IMOD显示器的手机在同样电力供应下还是会大大延长使用时间。“在一次典型使用环境模拟中,我们测算出一部装配有IMOD显示器的手机显示视频的时间为140分钟,而装配有LCD显示器的手机只有50分钟。”他补充道。
由于依靠反射光,所以IMOD在强光环境下也易于显示。大多数LCD显示器在强光下会变黑而看不清楚,而IMOD则会更清晰鲜艳。“如果你使用手机看电影、小说、照片,你当然需要在不同的环境里有着同样的显示质量。”凯西说。
IMOD显示器可在10微秒之内控制其最基本显示单元的开闭,这几乎比LCD显示器快1 000倍,这就是说IMOD更适合播放视频。而且IMOD显示器与LCD同样耐用,高通公司曾经对显示单元做过至少120亿次的开关实验,这相当于无故障持续使用7年。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LCD的替代选择,如OLED显示器、电子纸“e-paper”等。它们或多或少都分别具备较低能耗、快速响应、强光条件下高可视性等特性,但没有一款产品能像IMOD显示器那样集成了所有这些优点。这也正是高通公司充满信心的原因。
(节选自2007年11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蝴蝶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蝴蝶效应”原是气象学中的一个名词,指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后果。
B.“蝴蝶效应”意指在一个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
C.“蝴蝶效应”是指手机显示器采用的一种能使显示器产生蝴蝶翅膀般绚丽光彩的技术原理。
D.“蝴蝶效应”是借指IMOD(干涉仪调节器显示技术)一旦登陆市场可能会引起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效应。
7.根据文意,下列对“IMOD技术”所具有的优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IMOD显示器的显示单元曾经受过至少120亿次的开关实验,可以确保手机持续使用7年无故障。
B.IMOD技术会让手机电池减轻不少负担,这一特质使手机满足了人们更多的需求,因为采用了IMOD技术的手机只需要反射周围光就可使用。
C.IMOD显示器可在10微秒之内控制其最基本显示单元的开闭,比LCD显示器快1 000倍,这就是说IMOD更适合播放视频。
D.目前还有许多其他的LCD的替代选择,但没有一款产品能集成IMOD显示器的所有优点。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同样电力供应下,装配有IMOD显示器的手机显示视频的时间远远超过装配有LCD显示器的手机。
B.LCD显示器在强光下会变黑而看不清楚,而依靠反射光的IMOD就是在强光环境下也会更清晰鲜艳。
C.与今天占主导地位的LCD显示器技术相比,IMOD显示器在能耗、快速响应、耐用和强光条件下的可视性等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
D.必须使用背光才能阅读的LCD显示器因无法适应人们对手机新功能越来越多的要求而逐渐被其他技术所取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05公里,远地点高度50 93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今后一段时间,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4次变轨,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此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将完成的科学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从而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区提供参考依据;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即对月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开展月面的微波辐射探测,获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布特征,研究月表年龄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资源量;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将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嫦娥一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基础上,突破了轨道设计、热控、测控以及制导等一批关键技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采用了远距离测控以及控制系统的系统级冗余等技术,进行了质量可靠性升级。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03次飞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发射场系统建设,对发射设施设备和技术系统进行了25项适应性改造;测控系统在我国原有航天测控网基础上,首次引入了天文测量手段,并进行了国际联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调度多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对卫星进行持续跟踪与测控。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承担了建设地面应用系统的工作,研制了多种探测仪器,将开展卫星探测数据处理、管理应用等科学研究。
有关负责人称,卫星总重2 350千克,本体尺寸2 000毫米×1 720毫米×  2 200毫米,采用三轴稳定姿态
控制,实现卫星对月定向工作。卫星在轨运行寿命大于1年。
具体飞行程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相轨道段。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通过3次近地点变轨脱离地球
轨道,进入奔向月球的地—月转移轨道。二是地月转移轨道段。卫星要在该阶段飞行5~6天,其间会进行2~3次中途修正,以确保正确进入预定月球轨道。三是环月轨道段。当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开始减速制动,通过3次近月点制动逐步降低轨道近月点,最终到达高200千米的极月圆轨道,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从发射到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共约8~9天。目前卫星设计飞行速度为每秒十几千米,这一速度还可进一步提高。
根据预想,未来第二期计划将用月球车对月面进行巡视勘察,并拟建立一个月基天文站,借助月球几乎没有
大气的便利条件,对太空和地球进行观测。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如果月球车计划能成功,那么这套方案稍作修改,就可以用到未来的火星探测中去。
针对西方国家的猜疑,我国发言人指出:中国发射绕月“嫦娥一号”卫星是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
宗旨,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绕月探测工程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6.下列对“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有关情况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绕月卫星总重2 350千克,本体尺寸2 000毫米×1 720毫米×2 200毫米,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l等源量;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将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运载火箭送入太空的。
B.“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突现卫星对月定向工作。从发射到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
C.“嫦娥一号”绕月卫星要经过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三个程序的飞行,才能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D.“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
7.下列不属于“嫦娥一号”绕月飞行的科学目标的一项是           
A.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区提供参考依据。
B.获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布特征,研究月表年龄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资源量。
C.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即对月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D.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的进步。
B.嫦娥一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基础上,突破了轨道设计、热控、测控以及制导等一批关键技术。
C.绕月探测工程的实施,将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D.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承担了建设地面应用系统的工作,研制了多种探测仪器,将开展卫星探测数据处理、管理应用等科学研究。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标志着“嫦娥一号”绕月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B.如果绕月飞行工程二期计划能够成功,那么中国人就可以奔赴火星上去探测了。
C.目前卫星设计飞行速度为每秒十几千米。这一速度尚不能满足“嫦娥一号”变轨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
D.嫦娥一号进行4次地球轨道上的变轨和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才能成功绕月探测飞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不能自我更新的人,面对当今这个由大量“异质人”组成的世界,产生了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使他们弄不明白:到底怎样做才能为别人所认可、为社会所接受,以致在心理上产生了过度的焦虑。为了避免这种过度焦虑,许多人就产生了“游戏人生”的心态——随便怎样做都可以,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又叫“玩世不恭”,这种玩世不恭的心理是以主导价值观念的失落为本质特点的。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说的那样,“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不能自我更新的人,由于在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了疏离感,因而其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就成了问题——他们难以归属于某一群体或某一类别,难以在某一群体或类别中获得爱与被爱的机会;这样,他们在心理上就会十分痛苦。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痛苦,他们就会参加或组织某一小群体,以便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生活在冲突中的人,无论在体力上还是在脑力上都要付出不同程度的代价,因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力避冲突,争取和谐的。不能自我更新的人,在社会转型时期极易与别人发生冲突,或产生冲突感,这就在心理上给自己造成某种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一部分不能自我更新的人就产生了一种圆滑心理——只顾各方面敷衍讨好而不负责任的心理。例如,一些人,众人面前和背地里两个样;说话、写文章和实际为人两个样;一次次获得赞誉和荣誉,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了有违道德和法纪的事——这种“两面人现象”,其实是圆滑心理在作祟。
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无奈和挣扎高度统一的典型。阿Q是无奈的,集陌生感、疏离感、冲突感于一身:在他生存的环境中,他是所有人欺凌、耍弄的对象,没有人关心他或被他所关心,就连王胡、小D这样一些地位低下的人也常与他发生冲突。阿Q又是在无奈中竭力挣扎的人,集玩世心理、团伙心理、圆滑心理于一身:游荡、醉酒、赌博、偷窃的事他都干;时常进城去寻他的“老偷友”一道行窃;与人争斗时,先估量一下对手,能打则打,能骂则骂,不能打骂则改为怒目相视。在当今时代,我们如果不能自我更新,则与阿Q相去不远矣!
7.下列关于一些人“玩世不恭”的心理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先由于他们不能自我更新,面对由大量“异质人”组成的世界产生一种陌生感。
B.然后,这种陌生感使他们不明白怎样才能被社会认可,以致产生过度焦虑的心理。
C.于是,在这种过度焦虑的直接支配下,许多人就产生了“游戏人生”的心态,即“玩世不恭”。
D.这种玩世不恭的心理是以不能自我更新为其原因,以主导价值观念的失落为本质特点的。
8.下列叙述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的一项是
A.“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B.人如果懂得自我更新,即使在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了疏离感也不可怕。
C.难以归属,难以获得爱与被爱的机会,这是每一个人难免会产生的痛苦。
D.应当鼓励人们参加或组织某一小群体,以便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9.第三段举出“两面人”的现象是为了说明
A.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
B.不能自我更新的人也会力避冲突,争取和谐。
C.这种只顾各方面敷衍讨好而不负责任的心理也是不得已的。
D.做出这种有违道德和法纪的事是一种圆滑心理造成的。
10.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陌生感、疏离感、冲突感,人们往往会产生玩世心理、团伙心理、圆滑心理。
B.鲁迅笔下的阿Q是无奈和挣扎高度统一的典型,对于今天仍具有普遍意义。
C.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出于“归属与爱的需要”,不妨来点阿Q精神。
D.我们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如果要避免做阿Q,就应该学会自我更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好 兄 弟
汤姆有一架私人小飞机。一天,他和如同兄弟般的好友库尔驾着飞机做一趟旅行,飞过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峡。飞机已飞行了两个半小时,再有半小时,就可达到目的地。
忽然,汤姆发现飞机上的油料不多了,估计是油箱漏油了。因为起飞前,他给油箱加满了油。
汤姆一边关小了油门,一边安慰库尔:“没关系的,我们有降落伞!”说着,他将操纵杆交给也会开飞机的库尔,走向了机尾;不一会儿拿来了降落伞,在库尔身边也放了一个降落伞包。
他说:“库尔,我的好兄弟,我水性比你好,我先跳了!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我爱他们!当然,撑不到海岸你就跳吧!”说完,他就冲出了舱门。
飞机上就剩下库尔。不一会儿,仪表显示油料已尽,飞机在无力地向前滑翔。库尔决定也跳下去,于是,他一手扳紧操纵杆,一手抓过降落伞包。他一掏,大惊,包里没有降落伞,是汤姆的衣服!库尔咬牙大骂汤姆!没伞,就不能跳;没油料,靠滑翔飞机却是飞不长久的!库尔急得脑顶冒汗,只好使尽浑身解数,能往前开多远就开多远。
飞机无力地朝前滑着,往下降着,与海面距离越来越近……就在库尔彻底绝望时,奇迹出现了 一片海岸出现在眼前。他大喜,用力猛拉操纵杆,飞机贴着海面冲过去,“嗵”的一声撞落在松软的海滩上,库尔晕了过去……
半个月后,库尔回到他和汤姆居住的小镇。他拎着那个装着衣服的伞包来到汤姆的家门外,发出狮子般的怒吼:“汤姆,你这个耍弄朋友的家伙,给我滚出来!”
汤姆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跑了出来,一齐问他发生了什么。库尔很生气地讲了事情的原委,最后抖动着那个包,大声地说:“看哪,他就是用这东西骗我的!没想到我没死!真是上帝保佑!还有,他居然还要我尽可能保住那家破飞机   你的宝贝!哼!”
汤姆的妻子被弄懵了,怔了半天,才吐出几个字:“可是,他,一直……”接着,她认真翻看着那个包,衣服被倒出来了,便从包底掏出一张纸片。她只看了一眼,就大哭起来:“好兄弟……”
库尔一愣,拿过纸片来看。纸上写着两行极潦草的字:
库尔,我的好兄弟,机下是鲨鱼区,跳下去难以逃生;不跳,飞机不堪重负,我们俩都得死……你一个人驾着飞机肯定能滑翔到海岸,相信,会成功的!
(根据苏景义《生死跳伞》改写,原载2005年6月19日《今晚报》) 
18.库尔从发现降落伞包内并没降落伞到海岸出现在他眼前,经历了怎样的一系列情绪变化?(4分)
答:                                                                     
19.妻子和库尔看到汤姆留在包里的那张纸条时,你认为他们的内心活动分别应该是怎样的?(4分)
答:(1)妻子大哭起来,一句“好兄弟”言简而意丰:                         
(2)可以想象到,                                                     
20.联系全文来看,汤姆跳伞之前叮嘱库尔“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其主要用意是什么?(4分)
答:                                                                     
21.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1)赏析汤姆形象
(2)赏析塑造汤姆形象的表现方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理查德•克雷恩认为,距今5万年前,由于人类大脑发生了生理变化,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人类祖先爆发了一场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的巨大革命。克雷恩教授称,这场革命始于一场基因突变,正是这场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
一些人类学家确信,正是这场基因突变之后,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创造抽象的象征艺术。克雷恩教授说,所有这些都是渐进式完成的,由于不同地方人口的素质不同,因此在文化上的进步也会有快慢之分。
克雷恩教授认为,过去学术界提起人类文化的进步,生理学上的解释总是被否定的,但是事实上生理学上的解释与当今许多已知现实能够更好地吻合。正是由于这种生理上的改变,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才获得了全面提升。
事实上,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支持这种理论的有力证据,它便是最近首次发现的被证明影响人类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语言基因”——FOXP2。
2001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观察一个家庭的祖孙三代发现,该家庭几乎有一半的成员患有遗传病,表现症状包括混淆发音、搞错词语顺序、语言理解困难。结果发现所有患病成员都拥有一个使得FOXP2基因失活的突变。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人类的FOXP2基因与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类似基因存在两个细微的差别,而人类具有语言能力,非人类灵长类则没有。
克雷恩说,200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20万年前直到现在,FOXP2从未停止过进化。但是约5万年前所发生的那场突变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当时的人类活动突然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创造一些不具有实用价值、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工制品。
克雷恩教授最后说:“这组控制语言和创造力的基因总数1万个左右,正是它们的随机突变,才诱发了人类文化崭新模式的出现。现代生物科技实在太令人惊奇了,没有什么工作比研究基因更让我感到兴奋的了,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永远没有尽头。”
1、下列对“语言基因”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语言基因”是5万年前给人类带来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巨大革命的生理因素。
B.“语言基因”是使人类拥有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创造抽象的象征艺术能力的基因。
C.“语言基因”是在生理上影响人类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控制人类创造力的基因。
D.“语言基因”是显示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类似基因存在细微差别的关键。
2、根据原文,“语言基因”的发现对人类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非洲大陆上的人类祖先爆发的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
B.学术界对人类文化的进步不仅作出社会学的解释,而且认可生理学上的解释。
C.人类了解了自己如何会创造一些不具有实用价值、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工制品。
D.使得科学家们发现了总数1万个左右的控制语言和创造力的基因。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5万年前人类祖先爆发的一场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的革命始于一场基因突变,人类大脑产生了变化。
B.基因突变使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创造抽象艺术。当然,这些文化的进步是渐进式的,有快慢之分的。
C.“语言基因”控制着人类的语言能力和创造力,诱发了人类文化崭新模式的出现,促进了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
D.在科学家观察的家庭中,所有患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疾病的人都拥有一个使得FOXP2基因失活的突变。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基因”的发现预示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将由生理学作出完整周全的解释。
B.对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等语言障碍有了基因遗传的解释,因此就可能进行基因治疗。
C.“语言基因”能影响人类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因而它的突变也可能全面提升人类的创造力。
D.科学家发现人类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似基因存在两个细微的差别,对研究人类基因特征有积极意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