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生命在地球上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部悠长而复杂的历史,从非生命世界的无机物,经过千变万化,才逐步演化出现今如此繁荣的生命世界。那么,现在地球上是否...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在地球上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部悠长而复杂的历史,从非生命世界的无机物,经过千变万化,才逐步演化出现今如此繁荣的生命世界。
那么,现在地球上是否还存在着从无机物直接转变成生命的过程呢?有人凭想像认为,既然在三十几亿年前的地球上能发生从非生命物质向原始生命的转化,那么,现在地球上还应继续自然地产生着生命,这种说法已被大多数人否定。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在地球上已不存在当时从无机物形成生命的自然条件。那时,地球上可以从无机物形成多种复杂的有机物,而这些有机物又都累积在适宜的场所——原始海洋里。由于当时的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微生物,也没有游离的氧气,所以,形成的有机物不会被氧化或被微生物分解。又由于没有臭氧层的阻拦,强大的紫外线可以直接射到地面,促进化学反应,产生有机物,因而可以使有机物充分地累积起来,经过漫长的发展而演化为生命。
可是,现代的地球与当时情况截然不同,现代地球的大气已经不是还原性气体,大气中有着丰富的氧气,随时都在氧化分解着有机物,而且氧气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有一部分变成了臭氧,它阻止了大部分的紫外线透射至地面,因此,现在地球上已没有当时使有机物积累起来的自然条件了。更主要的是,现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大量的异样生命,如细菌等。在空气中、水域中、土壤中,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在活动、在繁衍,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因此有机物不可能再在地面上或海洋中积累起来,并继续发展成生命。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如美国学者道勒等认为,目前地球上还存在着化学演化的独特环境,他们指出从红海裂谷中发现的盐水池就是此种独特环境。这种水下断裂谷,是大陆正在这些地方逐渐漂移开来的标记。他们认为这样的独特环境很可能对各种化学演化理论所提出的大多数条件都是具备的,这些裂谷是一些巨大的坑洞,其中含有甲烷,以及可能含有为生命进一步演化所需要的其他成分,在那里没有氧,也没有微生物,总之,全然是一个生命起源的理想环境。因此,道勒等人呼吁不能让这个独特的环境受到污染,希望对这个令人神往的环境进行探索,以期解开原始生命在地球上是否还在继续发生之谜。
1.“从无机物形成生命”必须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不属于这一自然条件的一项是
A.无机物能够形成多种复杂的有机物。
B.紫外线可以直接照射到地面,促进化学反应,产生有机物。
C.有机物不会被氧化或被微生物分解。
D.有累积有机物的适宜场所——原始海洋。
2.对“现在地球不存在从无机物直接转变成生命过程”的原因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气中有着丰富的氧气,随时都在氧化分解着有机物。
B. 现在无机物已能经过化学反应变成有机物。
C.有大量的微生物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自然界的有机物。
D.臭氧阻止了大部分的紫外线透射到地面,产生的有机物减少。
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多数人认为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从无机物直接转变成生命的过程,也有人持相反看法。
B.最原始的生命是在三十几亿年前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
C.无机物形成生命必须有一定的自然环境,并且经过漫长的发展而逐步演化。
D.美国学者道勒等的发现解开了地球上原始生命是否还在继续发生之谜。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起源的理想环境是没有氧气和微生物,具有甲烷等其他成分以及海洋等。
B.微生物的分解、氧气的氧化和臭氧层阻挡紫外线的直接照射是导致无机物演化成生命停止的重要原因。
C.我们今天复杂的生命是由原来的无机物在由于大陆逐渐漂移开来而形成的水下断裂谷中进化来的。
D.有机物的大量积累,进而演化为生命,而今天由于大气成分的改变,有机物无法在地面或海洋积累,继续发展成生命。
答案

1.A
2.B
3.D
4.C
解析

1.A(A项的陈述不是自然条件,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属于无关系选项)
2.B(B项的陈述在文中找不到根据,属于无中生有选项)
3.D(未解开,把“未然”说成“已然”)
4.C(断裂谷只是具备了演化为生命的自然条件,并非所有的生命从中而来,况且它能否在其中进化生命尚不确定)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生命在地球上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部悠长而复杂的历史,从非生命世界的无机物,经过千变万化,才逐步演化出现今如此繁荣的生命世界。那么,现在地球上是否】;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土地
韩静霆
①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浇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②我生于黑土,长于黑土。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马,牛,羊,鸡,狗。我和黑土造就的这些众生厮守,说话,说梦。我用黑土制成能吹奏抑抑扬扬、呜呜咽咽曲调的埙。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生命的延长,我灵魂的独白。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26年前我孑然一身进关,闯荡京华。我住在前门箭楼下的小客栈里,柔和湿滑的京腔在议论我:这个北方的小牛犊子。哦,是的。牛犊子,北方,我。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么也没带——不不,我带走了一样东西,永生永世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就是我的土性。
③带着黑土地给我的足够的营养,我离开了故土。西北高原的风吹不倒我这北方的棒莽,海南天涯的烈日晒不干我黑褐色肌肤蕴藏的油性。有时候,我枕着塬,枕着海,闭上眼睛想到的却是北方黑土地柔软的怀抱;想到儿时睡过的桦树皮摇床。我为此心神摇荡,依稀看到黑土地上跋涉而去的祖先。哦,努尔哈赤的雕弓拉成满月,“玉驰嘶罢飞尘起,皂雕没处冷云平”;哦,挖参人如崖上的壁虎,没入密林,“雪中食草冰上宿”;哦,刚刚冷却的火山口杉木葱茏,岩洞里举起了伐木人的炊烟;哦,田畴把黑色的垄划到天尽头,那里,一人,一犁,一牛,共同较量着耐力和韧性。犁着,耕着,走着,没有一点声音。我的黑土地就是这样一部悠远的、孔武的、神秘的、充满着内聚力的不朽经典。当然,在黑土的深层,也埋藏着古战场鲜血锈蚀的剑,也抛落了亡国之民的遗骸,也有过拼搏、绞***、屈辱和失败。即便是失败,我的先人也是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④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兼容着火山与冰岸,天池与地泉,针叶林与毛毛草,红高粱与翼柔花,野性与柔情,爱肠与仇恨,严峻与温馨,粗犷与粗疏,自强与自私,寥廓与孤寂。既有长久的四季轮回,又有短暂的无霜期,既有虎群的雄浑,又有狗皮帽子的寒碜,既有宽广又有偏狭,既有宁静又有躁动,坦诚而又神秘,富丽而又贫瘠。我的黑土地,我的黑土地,我对你的爱也是又宽阔又稿狭,又坦诚又神秘的。我读着你,想念你,梦过你。我也渴望走出“宇宙黑洞”,穿破固垒,渴望超越当我远离故乡去生存,拼搏和拓荒数年之后,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黑土地所给予我的生命的原汁。
⑤是的,读懂黑土地这部博大恢宏、幽远深邃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如今,我头上的野草荣而又枯,年已不惑,似乎才领略了一点她的教诲。她从我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用日出日落、阳春严冬和风霜雨雪教导我。她要我生来就成熟,就懂得什么是沧桑,什么叫坚韧,什么叫忍耐,什么叫不屈。黑非洲谚语说,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个人一杯土,人们从杯中吸吮生命的滋养。北方黑土地给我的滋养令我受用无穷,也就铸成了我终生的土性。
⑥不可改变,我北方的土性。因为,自我落生的时候,黑土地就给我打上了胎记。我的黑土铸成的肌肤和魂魄不可改变,因为,我不能选择也不愿意改变我的籍贯。我为此感到荣幸——当我走在异乡异域的时候,人们会顷刻间认识我和我的内涵:中国,北方,黑土地。
1. 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自己的“土性”,结合全文,请概括“土性”的含义。
2. 根据文意,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
2)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
3. 文章第③段追溯黑土地深邃的历史,联系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童年人笔,却又不同于一般作品所常见的对儿时的追忆与漫话,以洗练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出童年时的情趣。
B.文章第③段写“挖参”“火山口杉木葱茏”“伐木”等,形象地写出了北方黑土地上物产的富饶。
C.文章第④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黑土地外在和内在的深挚与魅力,同时流露出作者渴望摆脱黑土地的思想情感。
D.本文语言明快,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处处洋溢着血与火的澎湃,张扬着作者的骄傲与激情。
E.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写出黑土地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真谛,表达了对北方黑土地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答:[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安于途中
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
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
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
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么?等待或许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么?
水气抵达天空也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
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过程对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过程的确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决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终极。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我们对此处的风景因此常常忽视,并习惯于生活总是在别处。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为了凋谢才盛开,这样一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有可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就像候鸟,只有在不停的从南飞到北,有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其一生的迁徙;就像泉水,只有在不断的从溪流入海,才体现其自身的运动。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泉水,并不是非要达到怎样的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
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徙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
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人生。这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1.简答:①根据文意写出“途中”的含义。
答:
②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总是在途中”?
答:
2.作者说,(终点)“决不会是生命的目的。”那么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答:
3. ①文章标题“安于途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②又为什么说“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答: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生命带给人们很多启示,或追求终点的辉煌,或注目过程的充实。作者在文中反对追求生命的“终极愿望”,主张“过程即生命”,要“安于途中”。
B.作者认为视生命的必经的过程为“漫长的等待”,“最大的煎熬和无奈”的人,是因为太坚信“付出就要有结果”,而一味追求结局的辉煌。
C.本文以花开花谢,日出日落,类比生命有起点也有终点,以化水为虹,化蛹为蝶,生动形象地阐发了“过程成就最终的美”的道理。
D.本文借助于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借助语言的流畅,使文章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读来亲切、感人。
E.从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注重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人生观,以及对人生信念的旷达和名利追求的淡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摇曳在血中的红叶
蒋新
①我知道在我的躯体里,流动着苦菜、荠菜、青菜的营养流,这些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自由绿色,用它们的生命满足着不堪回首年代中一群不得不贪婪的眼睛和狼吞虎咽的胃口,我曾为这些野生界的植物而感动,谁想的到,那些充满诗情画意流淌在文人笔下的红叶的汁浆也流动在我的躯体里!
②十余年前,老家的房子要拆迁,父亲嘱我去拾掇拾掇。那房子也有二十多年不住了,平时除了在老家的堂兄存放一些杂物外,也就闲置着。因无让人眼睛发亮的东西,拾掇自然也就漫不经心,然而在尘封的厨房里竟发现了满满的一缸红叶,我先是惊讶父母的雅藏,即而又迅速的否定,这原始的"收藏"方式,完全破坏了红叶的形美和色美,诗情与画意早已随着时间流走了,红色的叶子没有了灵气,只有那干脆、幼小和残缺的躯体像一枚枚干贝壳安静地躺在不大的空间里。当我小心的捧出几枚走到太阳下的时候,那几枚“木乃伊”似的红叶像是得到了大自然的召唤,借着深春的风悠悠的飘走了。
③我询问父母这一收藏的秘密。
④“什么收藏,那是粮食。”
⑤我真的吃惊了。
⑥“把叶子煮烂,揉碎,淘净,和在地瓜干面里或者棒子面里蒸窝头。你还吃过呢,涩口,不好咽。”
⑦“年迈的父母一言一语地回忆着,比划着,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灿烂的红叶被我吃下的情景,然而,这毕竟是真的。从那以后,红叶在我的视野里,已不完全是赏心悦目的红叶,又增加了一层别人无法理解和品味到的内涵。
⑧于是,在每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时候,都去静观红叶的大写意。
⑨家乡的红叶以黄栌为主,黄栌属灌木,其枝为黑色,脆而不韧,树蕊为黄色,含油性,叶圆而厚如娃娃的腮。这叶不似三笔宕开的枫树的红叶,给人留下一些空间和想象,而是完整的一枚,圆圆的流着喜人的稚气,结实得透着北方的厚实。叶上的经络分明,如小学生做的画,一笔一划清清楚楚,让人想起劳作者手上鼓起的青筋。我曾不止一次的端详它,询问它,把自己染红是生命的最后还是生命的开始?是炫耀还是辉煌?是按捺不住寂寞的浮躁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壮举?它都静而不答,任我去想去问。它也有翠绿的时候,翠绿掩映在一切绿的中间,不显山露水,静静的无人注意,只为增添和浓厚着山间的绿,悄悄地挥洒着自己的生命。然而,大自然在从人们的视野里卷走绿色帷幔的时候,人们在萧瑟秋风中感到凄凉的时候,它则涂出了令人欢娱和山间妩媚的浓彩之笔,恰如静静的钱塘江,平静中突然涌出昂奋的奇观。无论是一株,一叶,还是漫山遍野,晚秋中的摇曳风姿都成为凝重的辉煌,四季丰收的绝唱。
⑩红叶的身骨平凡极了,既无杨树的伟岸挺拔,也无柳树的绰约多姿,它却有敢断而不弯的骨气和勇气。我曾经几次想将繁叶茂密的树枝弯成一个愉快的形状,然而每次它都以它的折断宣告我的失败,失败的我对胜利的它生出不可言状的无边敬意,我似乎明白它的叶为什么会红,红红的圆圆的叶子也许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但红红的圆圆的叶子不能不让人想到那是一颗颗在阐释风骨的心。
⑾我感激父母在我成长的时候让我吃下了不可思议的红叶,或许知道了吃下红叶的历史,才让我仔细地去品位和咀嚼与秋菊竟放的红叶。红叶是山间的隐士,绿色流动的时候,你看不到它的身影,即使看到了,谁为它谦虚的身材所注目?正如千年前的人们见到陶渊明或嵇康,谁知道种菊南山下的老农和破衣烂衫裹着的躯体竟是些令世人仰慕的奇人!红叶又是山间我行我素的壮士。不流俗本身就是一种勇敢,当许许多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树纷纷落叶的时候,它却将自己点燃,与不急不躁竟开怒放的秋菊装点绿色后的世界。
(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 )
小题1:文中划线句,“我”向红叶提出连续问,红叶“静而不答”,结合全文,请你代红叶写出一个恰当的回答。(不少于40 字)( 4 分)
小题2:“红红的圆圆的叶子不能不让人想到那是一颗在阐释风骨的心。” 红叶具有怎样的“风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小题3:作者以“摇曳在血中的红叶”为题,饱含了作者对红叶的深情,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红叶”怀有哪些感情?(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融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小题1:作者写黄河,为什么要在开头提到九寨沟和太湖,要在结尾提到路德维希?(4分)
小题2:怎样理解“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中“站立”“飞跃”的含义?(4分 每点2分)
小题3:文章强调“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6分) 
小题4:从宏观构思的角度看,第二段开始,作者是怎样大处落笔不断变换角度来描写黄河的?又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说“帘”
陈从周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地感到幽绝,瓶花妥贴,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起左右吧!
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得率直点,是增添了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日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呤出了古人这句词来。
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教人遐思,引人入画。
记得在“文革“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魂销。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昆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是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而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同,帘者恋也,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爱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单就湘帘、珠帘来说,通风好,隔景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好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子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体。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中国文化是有浓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桃》,华文漪的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拉,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的问题,它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小题1:作者笔下“帘”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说出三条。(不超过15字)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的用帘……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在内”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小题3:本文多处援引古诗句,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说说第二段引用“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两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