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失语的石头 舒婷(1)鼓浪屿最负盛名的是各种风格的建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未免有些自夸,至少十几国领事馆,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失语的石头 
舒婷
(1)鼓浪屿最负盛名的是各种风格的建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未免有些自夸,至少十几国领事馆,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2)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涌进鼓浪屿,除了领事馆,还有商行、公馆、别墅、教堂和学校,甚至有一个小小足球场。洋人记载:岛民穿人字拖鞋踢球,往往拖鞋先破门,球却飞了。因此得出中国足球不可惧的结论。姑且不论中国人是不是踢足球的料,起码这里的足球意识开发得比较早。岛上的中学生足球队十分骁勇,转战全省无敌手。现在的足球场,大铁门日夜紧锁,不准孩子们入内奔跑和操练。透过铁栅,可以看到茵茵绿地,像橱窗里摆设的绣花缎面,被自动洒水机精心熨烫着。据说正规的球场本来需要如此保养着。
(3)福建沿海历史上,多有漂洋过海谋生求发展的传统。出于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二三十年代,不少华侨回鼓浪屿投资兴业,筑巢而居。他们既想保留闽南古风,又吸纳侨居国的建筑风采和技术。直接从国外自带设计图纸,进口高级建筑材料和家具,经中国风水先生的严格测试,因地制宜,依山望海,竟建成了一千多栋私人楼房。
(4)有纯欧陆式别墅。牵藤攀藓的廊柱和拱门,虽斑驳残缺,犹见考究的百合浮雕和古希腊宏伟气势。风轻摇松动的百叶窗,似乎可以窥见当年的壁炉、枝形烛光、细瓷银刀叉,以及踮在留声机上如痴如醉的白缎舞鞋。
(5)有庭院深深的大夫第和四落大厝。铜门环凹凸剥蚀,击一声绵长再击一声悠远,声声清亮如磬。红砖铺砌的天井里,桂香一树,兰花数盆,月季两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长年累月,几被岁月滴穿。中堂的长轴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
(6)更有“穿西装戴斗笠”中西合璧的别墅。建筑主体是西洋式的,有地下隔潮层,卫生设施十分先进完备,但屋顶却是飞檐翘角,门楣装饰挂落、斗拱、垂桂花篮等,花园里既建喷水池,又造假山、八角亭等等。甚至有集清真寺、希腊神庙、罗马教堂和中国古典为一体的建筑,如“八卦楼”,即现在的厦门博物馆。
(7)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别墅的名字:杨家园、番婆楼、春草堂、观海别墅、西欧小筑、亦足山庄等等,听起来已出彩得很。名如其楼呀!在或富丽奢华或沧桑古朴的外貌下,掩藏着一部部真实的南洋华侨家族史,不知有多少“大宅门”锁锈路埋,讳莫如深,鲜有人知。
(8)它们成为许多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场景。扛摄影机的人进进出出,名演员不戴墨镜随便徒步上街,讨价还价买烤鱼片和桂圆肉,见惯不惊的小店老板一样放血,决不手软。
(9)有一本书我百看不厌,胜过任何畅销小说,它是《鼓浪屿建筑丛谈》,作者是龚洁。我曾经很热切地要去认本家,因为在厦门,只要姓龚,大致都会有些瓜葛。不料龚洁虽在厦门工作多年,却是江西移民,连闽南话也不会的。显然我是高攀不上了。
(10)我的朋友,博物馆馆长何丙仲送我两本精美画册:《鼓浪屿建筑概览》和《鼓浪屿建筑艺术》。何先生出身名门,热衷本地风俗人情,遂时常出入深宅大院,收集大量资料。他告诉我,春雨潇潇的一个黄昏里,他应约拜访巨富黄奕柱的女儿黄萱。八十九岁的黄老太太正襟危坐于幽暗大客厅,奋指叩击一架德国老钢琴。琴声逎劲激越,倾吐满腹沧海桑田,庭前茶树愈加落寞,竟泣红一地。
(11)每座幽深阴凉的老房子,既可以是一个家族盘根错节的宏大叙事,也可以缩写为攀缘在雕花窗台上,那几茎破碎的缠枝蔷薇。
(12)这个画面扯动了拴在家乡老藤上我的这颗跃跃欲试的蠢瓜,同时又惊退了笔力贫弱的我。虽然有几家出版社约我写老房子旧别墅的书,几本杂志约我同题专栏,但我不敢答应。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即使通过家族渊源去恳求,去友情出演,去纠缠磨蹭,也许老人们愿意接纳我引领我?但是深入一座巨宅的内部,就像翻搅一个人的五脏六腑,那种伤筋动骨的痛,他们何以承受?想到我若是投身进去,必将日日煎熬其中,感同身受不能自拔,就不寒而栗。
(13)遂悲伤失语。
15.鼓浪屿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是因为(4分)
(1)                                                                                                                                                
(2)                                                                                                                                                
16.鼓浪屿的建筑从风格上来看,主要有哪三种。(3分)
                   ,②                   ,③                     
17.第⑤段中“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这句话好在哪里?(4分)
答:                                                                           
                                                                                                                                                                                                                                     
18.第⑩段中“庭前茶树愈加落寞,竟泣红一地”一句的意思是:(3分)                   
                                                                                                                                                      
19.综观全文,概述“石头”为什么会“失语”。(6分)
                                                                                
                                                                                
                                                                                 
答案
15.(1)有至少十几国领事馆,还有商行、公馆、别墅、教堂和学校。(2分)
(2)有数量众多、充分吸纳侨居国建筑风采和技术的华侨私人楼房。(2分)
16.①欧陆式   ②中国传统风格    ③中西合璧式
17.作者使用(错觉等)诗化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鼓浪屿建筑风格古典,且穿越了百年的历史。(每个要点2分)
18.以树拟人,(1分)实指黄老太太等老人一生落寞、辛酸。(2分)
19.(1)时世沧桑,许多“大宅门”锁锈路埋,讳莫如深,鲜有人知。(2)健在的老人们一生坎坷,作者不愿勾起他们伤痛。(3)若是投身进去,必将日日煎熬其中,感同身受不能自拔。(任答对一点给3分,只要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给6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失语的石头 舒婷(1)鼓浪屿最负盛名的是各种风格的建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未免有些自夸,至少十几国领事馆,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国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不是聪明人,但却十分喜欢水。
  有一首写水的诗歌,也不知从哪儿抄来的,早已背得精熟,还常常用来自勉:“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间焉能留得住/终向大海作波涛。”
  水是有灵气的,水是有生命的,水是有思想的,水是有精神的。水的精神是可贵的。当我委靡不振的时候,郁郁寡欢的时候,自我陶醉的时候,水的“穿山透地不辞劳”的气魄,“到底方知出处高”的追求,“溪间焉能留得住”的境界,“终向大海作波涛”的执著,都给我以鼓舞和鞭策,那“叮叮咚咚”的水声,催我自省,催我开拓。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精神的人是一具躯壳。
  我喜欢水的安分随时。你无论把它放在哪里,它都能适应。在盆里,变作盆形;在碗里,变作碗状;在长江大河,便能奔腾咆哮;进试管烧杯,也能安稳闲静。水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就是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就是创造能力。人也不是如此吗?首先是生存和适应,然后才是发展和创造。试想,那种能官能民、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能苦能乐的人,不就是具备这诸多能力吗?人在世上炼,犹如刀在石上磨,没有点安分随时的处世本领,还真不好做人。
  我喜欢水的随机应变。在不同的情况下,水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本领,颇为人称道。我们平常看到的水,是液体的、流动的、不定型的,遇到天冷,会凝结成冰,宏伟巨大的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塑造的水的壮美形象;遇到天气炎热,它又可以变化升腾的水蒸气,由地面飞到山顶,飞上无尽的苍穹,变成云,变成霞,以展示柔美多彩的身姿;有时候它又借助大阳的眼睛,在天上凌空驾起七彩的虹桥,诱发人们丰富的想象;有时又会在海上湖面,凭空变成一座城市,一片仙境,那就是有名的海市蜃楼。水的这般神奇的变化,是令人羡慕和神往的。人当然不会像水那样一忽儿流动,一忽儿矗立,一忽儿飘曳,但人的变化还少吗?像人的那种对外多侧面的变化,不也是很奥妙吗?两面三刀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者亦有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生活里不也是要扮演多种角色吗?水万变不离其宗,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人总是人嘛!
  我喜欢水的不甘寂寞。水往洼处流,这是水有目标的运动,它总是朝那一个目标流啊流,永不休止,永不歇脚。在运动中决不寂寞,永远歌唱。一时寂寞,它便死亡,一潭死水便是。
  你呀,水在天上歌唱;水在海里奔腾呼啸着歌唱;水在山洞滴嗒滴嗒地歌唱……水歌唱着生存,歌唱着生活。水的可贵就在于它不甘寂寞,不甘寂寞便不会寂寞,不甘寂寞也才会有欢乐和幸福。是的,萨特是说过人生就是痛苦,但痛苦是幸福的源泉,这源泉的开凿,需要不甘寂寞。
  但我更喜欢的,是水柔能克刚的精神。这精神是水的魂。对此,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这样阐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可谓鞭辟入里之论。水是天空下最柔弱的,柔情若水,感情柔到像水一样就到了极限了。但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大海边的礁石,可谓坚强无比,但被浪花咬得全是窟窿。
  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后来又挂了相印算不算柔能克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夫差算不算柔能克刚?而生活里边又有多少柔能克刚的例子!柳枝条是柔弱纤细的,在疾风暴雨中完好无损算不算柔能克刚?在自然界,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法自然,就是要“守柔”,守柔若强。
小题1:“文章第5自然段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精神的人是具躯壳”,从本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认为人应有哪些方面的精神?(6分)
答:作者认为人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7自然段中“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什么?(4分)
答:包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结尾说:“人法自然,就是要守柔,守柔若强。”(6分)
(1)“守柔若强”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守柔若强”这一看法的根据是什么?(请分条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题目是“乐水”,全文大部分笔墨也写水,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将继续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在这里罗格先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改革、求变的精神,适时的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究其文化内涵,它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我们说,这是一个更加符合实际、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倘若我们把新老格言放到现实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便会发现,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更高发展程度,具有更强现代化意识的体育理念。
其一,“更人性”是对理想的至高无上的人性观念的执意追求,如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本身。”庞德认为:“人是目的。”这无论是从那一个角度来说都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所谓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又主要指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在人和奥林匹克运动关系上,人是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手段,手段一定要服从目的,以目的为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研究人的需要,研究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并不断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备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只有这样,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21世纪人类已经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将人本价值取向代替“工具”的价值取向,从而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此,奥林匹克相应的提出了“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从这个意义上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不仅如此,体育颂扬人性、关爱人生,要求社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多的关注运动员离开奥运赛场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理想的平台。
小题1:下列对罗格适时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格言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并赋予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以崭新的文化使命。
B.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
C.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
D.对奥林匹克的格言而言,新格言是一个更符合实际、更人性化、更具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
小题2:关于人与奥林匹克运动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是目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手段。
B.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战略和目标只有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
C.奥林匹克运动是对理想的至高无上的人性观念的执意追求。
D.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
小题3:对新格言中“更人性”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决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
B.提出“更人性”的口号是为了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真正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C.更人性是为追求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完美体现和高扬。
D.更人性的内涵包含要求社会更多地关注运动员退役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意义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抛弃工具的价值取向。
B.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奥林匹克提出的“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C.新格言的文化内涵是要真正实现人们对奥运会最高的美好希望。
D.新格言的提出不仅为运动员在奥运会的竞争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理想的平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控制论的出现,通常都认为从维纳1948年出版第一本书开始,但梁诚瑞在“维纳的控制论和清华大学”一文中考证说:“控制论并非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产生于美国,它的发端在中国的清华大学。”梁先生引用维纳于1954年出版的回顾科学生涯的书《我是一个数学家》中的自述,他宁愿选择在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的1935年作为创立控制论的起点。他在清华大学与李郁荣教授合作研制滤波器时,开始了对控制论的研究。正是在清华大学,维纳实现了从纯数学领域向电机工程和技术科学的转变。
1960年在莫斯科举行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时,维纳应邀参加了《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举行的有关控制论的座谈会。当被问到:“创立控制论时,是否出现过某些哲学思想的影响?”维纳回答说:“在哲学家中有一个人,如果他活到今天,毫无疑问,他将研究控制论。这个人就是莱布尼茨。”德国数学、哲学家莱布尼茨最早试图用数学形式建立逻辑推理体系,发明过二元算术计算方法。据查莱布尼茨于1697年通过耶稣会理士白晋得到过中国的《易经》,研究过“圆圆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受到启发。白晋当时是康熙宫内的法国传教士,受命返回欧洲,系统地向莱布尼茨介绍了中国的古代哲学。在《莱布尼茨全集》第四卷第一期上有他给友人的一封长信,其中有对《易经》的评论,他还写过《论中国人的自然哲学》长篇论文。梁诚瑞的结论是:“控制论的直系祖先是欧洲的莱布尼茨,其哲学基础来自《易经》。”
控制论与中国的这两层缘分或许还可以做进一步考证。但维纳能摆脱“反动分子”“伪科学家”的形象,而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莫斯科出席IFAC第一次代表大会,则确实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先生的功劳。维纳的控制论发表后,在哲学界曾引起轩然大波。此书的副标题是“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人也是动物,把人和机器并列,以至等同起来,有亵渎人类尊严之嫌,惹怒了不少哲学家,就像哥白尼把地球从宇宙的中心搬到太阳系的一个角落而触怒了教皇一样。前苏联的哲学界首先发起攻击,称控制论是一种反动的伪科学,是现代机械论的一种新形式。还有更严重的批评说,控制论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战争工具等。这位数学家在前苏联和东欧被视为反动的伪科学家和帝国主义的帮凶。鉴于当时的世界形势,未见有人公开辩论过。
1954年,钱学森出版了《工程控制论》,迅速地被译成俄、德文版。作者系统地揭示了控制论对自动化、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科学技术的意义和深远影响。书内未触及到人类这种动物的尊严,写的全是技术科学。包括前苏联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界立即接受了这一新学科,从而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工程技术学家从事控制论的研究,推动了五六十年代该学科发展的高潮。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原理和卡尔曼的可观、可控性定理和递推滤波器等,都是在此期间内出现的。在这种形势下,原持批判态度的哲学家们只好放下武器,悄悄修改了各辞书中的词条,肯定控制论是一门“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规律的新兴科学”。
1957年在巴黎成立IFAC筹委会,1960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了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全世界控制论科学家咸集于莫斯科大学礼堂。维纳受到英雄般的接待。66岁的他,已显苍老。听别人作报告时鼾声大作,毫不顾及自己是人们注视的焦点。与会者只好吟诵《工程控制论》序言中史诗般的名句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建立这门技术科学,能赋予人们更宽阔、更缜密的眼光去观察老问题,为解决新问题开辟意想不到的新前景。”
钱学森从1935年起,在美国工作了20年,为美国的航空、火箭科学技术做出了卓越贡献。50年代初受到美国反动政府的迫害,被迫离开了国防尖端技术研究,受困达5年之久。在困境中,他转向工程控制论的研究。最近他还说,研究工程控制论只是为了转移美国特务们的注意力,争取获准回归祖国,当时没有想到建立一门新科学。
小题1:不属于“控制论与中国”的“缘分”的一项是
A.维纳1935年在清华大学与李郁荣教授合作研制滤波器时,开始了对控制论的研究。
B.控制论受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影响,而莱布尼茨思想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C.中国科学家、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一书深远广泛的影响, 改变了人们对控制论创立者维纳的态度。
D.在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上维纳受到英雄般的接待,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之后,原持批判态度的哲学家们也转变了对控制论的态度。
小题2:对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控制论虽然是一门技术科学,但是它的创立是有哲学依据的。
B.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系统了解源于法国哲学家白晋的介绍。
C.莱布尼茨曾评论过中国的《易经》,研究过“圆圆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受到了中国古老智慧的启发。
D.《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可以说间接地成为了控制论的哲学基础。
小题3:对第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在不少哲学家们眼中等于把动物(包括人)和机器并列以至等同,这样有亵渎人类尊严之嫌。
B.作者把维纳和哥白尼比较,是因为二者都能“触怒”“惹怒”某些人。
C.“反动的伪科学”“现代机械论的一种新形式”“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战争工具”等抨击是哲学家“被惹怒了”的表现。
D.有一些支持维纳控制论观点的人,在前苏联和东欧一片攻击声中,鉴于当时世界形势,未能公开为维纳和控制论辩护。
小题4:钱学森出版《工程控制论》影响广泛而深远,不属于该理论影响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科学界,包括前苏联在内,立即接受了工程控制论这一新学科。
B.大批数学家、工程技术学家被吸引,从事控制论的研究,推动了五六十年代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原理和卡尔曼的可观、可控制定理和递推滤波器等科学成果的出现。
C.各辞书中的词条被修改,控制论是“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规律的新兴科学”的地位被承认。
D.钱学森凭《工程控制论》成功转移了美国特务们的注意力,他因而提前获准离开美国回归祖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手斧是早期人类的重要工具,它经过了两面加工,技术要求高,是衡量早期人类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表明当时人类的想象力和对工具设计的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多年前,中科院野外考察队在广西百色盆地发现了许多以手斧为代表的打制石器,但是,南方的红土有很强的酸性,以致可作断代标准的古生物化石没能保存下来,因而考古学者无从确定这些石器产生的年代。古人类是何时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他们所拥有的文明距今有多久?这,一直是个谜。
就在考古学者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又意外地发现,在遗址中有大量玻璃陨石,这些陨石与石器处在同一地层。这一发现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一丝曙光。因为,根据考古学可以知道,陨石和石器处在同一地层,那么它们存在的年代则是大致相同的。
玻璃陨石是彗星撞击地球的产物。叫它玻璃陨石,是因为它的含量跟玻璃一样有二氧化硅,而且跟玻璃一样坚硬。
科学研究发现,各种矿物的内部,原子核在自然状态下会产生衰变。原子能研究院的专家对陨石进行了测定,根据原子核衰变的情况得到的平均数据是,它们陨落到地面已有76.2万年。那就是说,百色石器的出现距今已有70多万年了。
但是,由这些陨石能否推断出百色旧石器产生的年代,却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一些专家的质疑。因为在非洲,早期人类常常用陨石作工具或护身符。他们说,陨石可能是从别的地方带到这里和石器埋在一起的,所以,陨石的出现很可能早于这里早期人类生活的年代,用陨石来判定这些石器的具体年代并不可靠。
面对这种假设,考古学者困惑了。看来,只有证明这些陨石并没有经过人工搬运,才能说明它与石器出现于同一时期。
考古学者将陨石周边的土样采集回来,希望能找到陨石碎片。因为陨石如果是在当地坠落的,在与地面碰撞的瞬间,应有碎片出现。
果然不出所料,他们发现了不少直径不到0.5cm的碎片,而且从放大镜上看,没有人工的痕迹,这说明陨石是原地埋藏的。
美国也派来了专家,他们用另一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是,石器的出现距今已有80万年。
80万年前的一天,一道刺眼的白光照亮了远古的上空,一个火球快速地向百色地区坠落,在高压、高温冲击波的作用下,火球在与地球相撞的瞬间膨胀爆炸,四处飞溅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玻璃陨石。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目睹了这一切,而当时他们已经会制作手斧了。
小题1:下边对“手斧”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手斧是一种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但它是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中有代表性的劳动工具。
B.手斧是用石头加工制作而成的,但它制作的难度比一般石制工具制作的难度要大。
C.手斧制作的成功,说明当时的人类颇有智慧,已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设计能力。
D.手斧在我国广西出土,说明8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我们华南这广大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小题2:下边对“玻璃陨石”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玻璃陨石是彗星撞击地球时膨胀爆炸,飞溅的熔岩冷却后所形成的遗留物质。
B.玻璃陨石内含有二氧化硅,其原子核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衰变。
C.根据玻璃陨石内部原子核衰变的情况,可以测算出与它处在同一地层的石器制作的时间。
D.非洲也有玻璃陨石,生活在非洲的早期人类还用它作护身符来祈求平安。
小题3:测定手斧制作的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遇到哪些难题?下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酸性极强的土壤腐蚀掉可作断代标准的古生物化石,难以找到断代的依据。
B.玻璃陨石内部原子核衰变的情况非常复杂,需要用科学手段反复地精确地测算。
C.玻璃陨石是不是在当地坠落、原地埋藏的,需要找到大量的强有力的证据。
D.玻璃陨石上有没有被用作工具或护身符的人工痕迹,需要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小题4:下边是从本文中提取的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看,80万年前生活在我国南方的早期人类已经不是停留在动物的本能上,而是运用智慧去求得生存。
B.过去,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只有非洲出现过以手斧为标志的古代文明,从本文看,在亚洲同样也出现过这种文明。
C.考古工作者一般依据古生物化石来判断地下文物产生的年代,有时也可以从“天外来客”那里得到信息,作出判断。
D.从本文看,亚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人类在这里诞生,在这里生存和发展,然后再经过漫长的岁月走向世界各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十二陶峰砚”质疑
①“十二陶峰砚”自1957年面世以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笔者反复研究,认真阅读有关汉代古砚论述及说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汉“十二陶峰砚”不是砚。
②从出土实物看,汉墨均为小球状或圆饼状,这决定了汉砚的大致形制:1.圆饼状的研石和装饰性很强的三足石砚;2.长方形砚板,为了美观实用,把砚板镶上金属边或放置于漆盒中。其他还有铜、铁、玉等材质不同、形制不一的砚。这些汉砚都具有相似的特征即一个可供研磨的平滑砚面,且都必另附小块岩石。砚边高度不超出砚面,只有把球饼状墨放置在平滑的砚面上,才能用研石压住墨在砚面上研磨,较省力地研磨出墨汁。
③汉砚基本形制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研磨方法:在圆形砚上,采用从左至右旋转式研磨法,在窄长砚板上,则采用前后推拉式研磨法。试想放着平滑砚面不用,而用研石压着球饼状墨,在箕形砚面上上下下推拉研磨,这要比在平滑砚面上多费很多力气。因此汉代不会产生箕形砚。
④墨在不断地改进,至迟到南北朝、隋唐时期,已由球饼状逐步演进为较大块状墨,又演进为松塔状和方圆柱状墨。人完全可以拿在手中在砚面上研磨,研石终被弃之不用。也使人可以用手指捏住墨,自如地在倾斜的砚面上下推拉,这时候才产生了箕形之砚。从现在众多出土砚的情况看,箕形砚是汉以后的产物,通行于隋唐及至宋元。“十二陶峰砚”仅箕形一点即已说明它非汉物,而应更近隋唐。
⑤汉人长衣宽袖,有十二陶峰环立使研墨不便,不能称之为砚,那么砍去十二峰,就成了砚吗?同样不对。隋唐箕形砚,前窄后宽,墨堂处理前低后翘,犹如凤形,又似箕形,且砚后无突起边沿,而“十二陶峰砚,”则有浅边低缘,自然形成“半圆形砚堂”,只这“半圆形砚堂”也是无法使用的。汉代古砚不论是圆形还是长方形,用研石在砚面研墨,可以左右旋转,可以前后推拉,而不会在砚面上既上下推拉又左右平行移动。这个所谓的“半圆形砚堂”只是形有略似,而其功用却不适用研墨。
⑥“十二陶峰砚”自面世至今的四十多年中,发掘的大量汉墓中再未见同类器物,而且诸多产砚厂家,却无一家生产与十二陶峰砚形制一样的砚。无人借这“文房之至宝”独特的形制而赚钱,这正说明其不具有实用性,其独特的造型不被人们所认同。
⑦“十二陶峰砚”出土地点失考,功用又不是砚,就其造型,尤其是龙首为出水口及其高度设计来说,也只能考虑它是中国盆景的雏形。从众多出土的汉代博山炉多用造型各异的山峰装饰来看,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应该说明,目前在汉壁画上所见的最早的盆景,是盆栽植物,而无山水盆景。从现有出土的唐代盆景看,“十二陶峰砚”非常近似唐代作品,堪称盆景的典型形象。唐代“散置式盆景”的造型特点系由三组以上山石构成,其中一组为主体,其他作为陪衬,使主体更为突出。“散置式盆景”多用长方形盆,而“十二陶峰砚”也是三组山峰组成,也是长方形池子,宽21.5厘米,径165厘米,这并非巧合,尤其是叠石状三足,也更证明了它是盆景,而不是砚!
(编选自2001年7月25日《中国文物报》,有删节)
小题1:关于“十二陶峰砚”的形制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由叠石状三组山峰组成的长方形池子,宽和径都在20cm左右。
B.它的砚面是箕形的,以龙首为出水口。
C.十二陶峰砚有浅边低缘,自然形成半圆形砚堂。
D.它与唐代的“散置式盆景”的造型特点相似。
小题2:不属于作者用来否定“十二陶峰砚”是汉砚的一项是
A.小球状或圆饼状的汉墨决定了汉砚的砚面不是箕形的。
B.环立的十二陶峰使研墨不便。
C.它有装饰性很强的三足。
D.“半圆形砚堂”不便于用砚石左右旋转研磨。
小题3:对文章第⑦段说明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根据汉壁画所见的盆景和出土文物,说明“十二陶峰砚”很可能是中国盆景的雏形。
B.作者根据现有出土的唐代盆景,说明“十二陶峰砚”非常近似唐代的“散置式盆景”。
C.作者在文中根据有关材料进一步说明“十二陶峰砚”不是砚,而是盆景。
D.作者根据汉代只有植物盆景,而无山水盆景,说明“十二陶峰砚”是唐代的盆景。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陶峰砚”出土地点不详,不适用研墨,且汉墓中迄今不见同类器物,作者认为它不是汉砚。
B.汉砚虽然材质多样,形制不一,也讲究美观,但在使用方便上不及南北朝以后的砚。
C.该文物被人误作砚,是因为它的三组山峰围绕一个长方形池子,且有不平滑的表面,略似箕形砚。
D.在汉墓中未见“十二陶峰砚”的同类器物,它至今不曾被砚厂仿制,也没有被盆景制造者仿制,可见其工艺精巧,难以仿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