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居里夫人自传(节选) 1914年8月1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包括实验室的职员和学生,都加入了军队的行列,镭研究所实...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居里夫人自传(节选)
1914年8月1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包括实验室的职员和学生,都加入了军队的行列,镭研究所实验室里只剩下我和一个有严重心脏病的技师。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尽其所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我当然也不能例外。我把实验室所储存的镭,放到绝对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学识,尽一切努力为国家作应有的贡献。我主要的工作是为各个军事医院提供X射线检查,同时负责组织战地医疗队。
战争期间,利用X射线能够查出伤员弹片所在的确切位置,医生手术时十分迅速和准确。如果是骨骼和身体器官受到损伤,通过X射线也能一目了然地发现。借助这一手段,医生对许多内伤的恢复情况也能了然于心。但是战争开始的时候,没有一所军事医院配备X射线治疗仪器,也没有必要的技师,在其他的医院里这种设备也是寥若晨星。
我决心自己来解决设施和技师这两大难题。我四处奔走,把所有的实验室X射线设备集中在一起,1914年8月和9月两个月里,建成了几个X射线医疗站,由我培训的志愿者在医疗站里负责具体操作。在马恩战役中,这几个X射线医疗站起了很好的作用,只是这种设备和人员太少,无法满足整个巴黎地区所有医院的需要。
我向红十字会请求帮助,他们给了我一辆普通的敞篷汽车,经过我的设计和改装,这辆车变成了流动X射线医疗车。车上有一台设备齐全的X射线放射设备,一台发电机固定在车厢里,利用汽车上的发动机带动发电机以供应X射线设备所需的电力,只要有医院需要,我们便迅速开车赶到。
医生们尝到了流动医疗车的好处,这种车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我向政府提出了增加流动医疗车的计划,很快得到“全国伤员救护会”的大力帮助,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我的计划在最短的时间里变成了现实。法国与比利时之间的作战区以及法国其他地区,总共创建和改造了200多处X射线医疗站,还为军队装备了20辆流动X射线医疗车。这些车辆都是各界人士慷慨捐助的,还有些人捐赠了整套的X射线放射设备。这些私人捐赠对救助战地受伤士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时,称职的司机很少,没办法我自己学会了开车,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亲自开车前往。那些医院和救护站的医生、护士们大公无私、勇于牺牲的精神,使我们心生钦佩之情,并常以她们的精神鞭策自己去克服一切困难。那些被抬到救护车上的伤员们鲜血淋漓、血肉模糊,令人不忍目睹。在作X光检查时,他们咬紧牙关强忍着搬动身体所带来的剧痛,从来没有任何抱怨。他们在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毅力和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经常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类生命的摧残,永远忘不了那血腥恐怖的场面,我坚决反对一切战争。
当时我最为头痛的一件事是没有得力的助手,帮助我进行X光检测。因为X射线技术在医学领域使用不久,掌握这方面知识和技术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战争时期,符合条件的人大多数都去服兵役了,我决定培养妇女做我的助手。于是,我向卫生部建议,在伊迪斯•卡维尔医院下属的护士学校里,增加一个X射线照相科。我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1916年,镭研究所开始组建这个科并培训学员,在整个战争期间共培训了150名妇女。所学习的课程有基础理论和解剖学,此外还要接受一般的实习和训练。她们的文化基础都比较低,但只要肯努力学习,便能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这里毕业的学员后来都成了优秀的X射线照相技师,得到了卫生部的赞赏。其实,按她们所学的课程只能成为医士的助手,但是她们当中却有很多人能够独立操作这项技术,真是非常的难能可贵。
由于战争期间从事了大量医疗救护工作,我在X射线在医疗的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大量的医疗检验新技术知识。为了说明、证实X射线照相术对医疗的重大价值,尤其是对在战争时期的发展与和平时期的用途进行比较和说明,我编写了一本名为《战争中的放射学》的书,并将它出版发行。
(选自《相伴一生的伟大传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因为有了居里夫人,所以能够利用当时在医疗技术上领先的又极少人能掌握的X射线技术,来做好医疗救护工作。
B.战争期间,法国称职司机很少,居里夫人自己学会开车,各个军事医院都是由居里夫人亲自驾驶流动医疗车去提供X射线检查的。
C.因为居里夫人是女科学家,安排的培训课程就十分切合女学员实际,所以培养的妇女X射线照相技师得到了法国卫生部的赞赏。
D.居里夫人不仅在科学研究上立下卓著的功勋,而且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学识,尽一切努力为国家作应有的贡献。
E. 居里夫人的自传思路清晰,表述准确具体,文笔朴实无华,体现了她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的行文风格。
小题2:请找出最能概括居里夫人在战争时期行动的指导思想的一段话,并作简要分析。(2分)
小题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中断了伟大的镭研究工作,而去做普及的战地救护工作;“自传”顾名思义应当写自己,可传主却用了许多笔墨去写读者不一定想知道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请就此二事,谈谈你对居里夫人这样处理的看法。(4分)
答案

小题1:BC
小题2:“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尽其所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我当然也不能例外。”(1分)这段话是居里夫人思想认识的核心,是居里夫人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国难当头时刻的体现,它表现了居里夫人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责任感,它有点像我国的名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分)
小题3:首先,国家危难当头,居里夫人把国家需要摆在第一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充分体现了一名有良知的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虽然因为战争推迟了对镭的研究,但保卫了国家就从根本上保住了镭的研究。其次,事实上,德国向法国宣战以后,居里夫人主持的镭研究所除了一个有病的技师,其他的职员和学生都参军去了。现实不容许在那个时候继续进行镭的研究。(2分)居里夫人并没有游离于“自传”之外去写别的不相关的什么人物,而是在记叙与自己战时工作相关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不写这些人物无法把事件的来龙去脉陈述清楚,而写了这些人物正是在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一段生命过程,展示了一幅法国人民团结对敌的历史画面。至于赞美“全国伤员救护会”的高效工作、各界人士的慷慨捐、医生护士的无私勇敢、伤员们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和妇女学员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等,这也不是虚言赘笔,而是居里夫人开阔胸怀和谦虚品格的自然流露。《居里夫人自传》是人类的教科书。居里夫人经常赞扬普通人士并且从他们身上吸取精神力量,这是她的伟大之处,也是读者应该向她学习之处。(2分)不同观点,言之成理可以得分。
解析

小题1:B.C.(B项居里夫人便亲自开车去X射线检查仅限于“紧急情况”,而且各个军事医院不一定都是由居里夫人亲自驾车去的; C选项前后部分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且居里夫人“安排的培训课程就十分切合女学员实际”这一说法在文中并未涉及。)答对一项给1分。
小题2:无
小题3: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居里夫人自传(节选) 1914年8月1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包括实验室的职员和学生,都加入了军队的行列,镭研究所实】;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共9分)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①美国总统奥巴马抵达哥本哈根时将面对所有与会方的疑问:美国是否将进一步提高减排目标,美国目标是否写入国际协议,美国将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多少资金。归结为一点,美国是否愿意在未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显著作用,奥巴马“绿色新政”的诚意到底有多大。
②美国正处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十字路口”,若干问题在谈判桌上迟迟没有给出答案,也正反映了美国选择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上的踌躇。2001年,布什总统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是由于国会的否决,更是由于美国利益集团的反对。美国强大的石油财团不希望背负减排的责任,不希望看到可再生能源抢夺现有市场。
③如今,美国新能源行业面临窘境,奥巴马的“绿色新政”充满挑战。奥巴马将面临一个选择,即是否将本国经济引入一个不占优势的国际竞赛场。
④以太阳能行业为例,美国太阳能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德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中国、印度。新能源企业还需要与传统能源企业进行激烈的博弈,美国政府如果不在新能源发展上迈出积极步伐,很难提出“有雄心”的减排目标。
⑤相比之下,欧盟承诺减排的额度远高于美国。为了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欧盟在本轮谈判中承诺未来三年拿出72亿欧元援助发展中国家用于减排。欧盟展现尚不为发展中国家认可的“积极”姿态,除了想要争取“道德模范”声望外,更是看到了应对气候变化背后的巨大商机。
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欧盟一直在环保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掌握了全球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并拥有一批跨国新能源企业。从欧盟的利益考虑,全球高标准的排放额度将意味着一个庞大市场。欧盟之所以极力要求一些“先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就是希望欧盟能够有“用武之地”。
⑦而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随着减排额度的提高,减排成本不断上升,因此不愿承担更多减排义务,同时又鼓吹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 
⑧当前世界各国已经达成共识,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渠道。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正在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低碳、绿色为特点的经济新模式正在逐渐形成。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碳排放”问题“牵一发动全身”,将影响不同产业和行业的竞争格局。
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所有国家共同的责任。妥协与博弈同样重要。在激烈交锋的同时,各国的共识也在不断增多,这是达成协议的基础。正如大会主席、丹麦气候与能源大臣赫泽高所言,在当前的谈判中,“妥协”应当成为一个关键词。(取材于新浪新闻,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关于“减排额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减排额度”提高标准,减排成本就会上升,对于还没有拥有新能源的国家是个挑战。
B、“减排额度”的大小也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将影响不同产业和行业的竞争格局。
C、美国的“绿色新政”客观上也是有关降低“减排额度”政策。
D、各国制定“减排额度”的高低反映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否积极。
2下列对“从欧盟的利益考虑,全球高标准的排放额度将意味着一个庞大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盟在环保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掌握了全球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并拥有一批跨国新能源企业,说明高标准的排放额度对它有利,会使它有更多的商机。
B、欧盟极力要求“先进发展中国家”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就是希望欧盟能够有“用武之地”,以便占领市场,获得利润。
C、欧盟倡导提高减排标准,意在以气候大会为契机,在美国犹豫不决之际,与美国在经济上争高下,取代美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地位,获得更多的利润。
D、欧盟展现的“积极”姿态实质上就是看到了应对气候变化背后的巨大商机,这也是不为发展中国家认可的原因之一。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融危机前后,全球正在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低碳、绿色为特点的经济新模式逐渐形成了。
B、由于美国朝野上下特别是利益集团不希望背负减排的责任,不希望看到可再生能源抢夺现有市场,2001年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C、美国新能源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德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中国、印度,美国政府想要在新能源发展上迈出积极步伐,就得提出“有雄心”的减排目标。
D、欧盟在本轮谈判中承诺未来三年拿出72亿欧元援助发展中国家用于减排,目的是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①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 “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②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③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⑤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手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⑥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⑦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粲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
⑧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
⑨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3.阐述对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正确理解。(2分)
14.根据第⑤⑥⑦段,分条概括儒家、道家、佛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科学家及其角色特点(节选)
李醒明
在谈到科学家在科学建制中的角色和功能时,B.巴伯指出: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具有三种不同的功能:发展概念体系,培训其他人发展概念体系,以及将概念体系用于实现各种社会目标。布鲁尔、米瑟拉认为,科学家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范畴:一是理解和评价科学信息,二是生成新的科学知识,三是传播科学知识 。实际上,科学家的角色和功能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说:
凡是人的活动和建制,人都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人的活动和建制的科学当然也不例外。身在科学建制中的科学家,在一切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研究活动——中均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发明者、预测者、阐释者、综合者 、批判者、评价者、传播者、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实践者等等角色,发挥着中心作用。
还有学者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把科学家放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积累的大背景上进行评价。葛利普申明:“一个盖理略<伽利略>,一个牛顿,一个达尔文,同无数为真理及智识的进步而工作的科学家是不朽的,他们智识的势利,是人类进步的界碑。” 萨顿更是言之凿凿:“没有科学家,人类就会完全停顿而且退化。”
现代科学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建制,以科学为职业的科学家以千百万计。但是,在科学家中间,依据学识、才能和贡献,自然而然地形成分层现象。处在科学金字塔尖上的是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伟大科学天才。尽管这些天才在科学家群体仅占微不足道的数目,然而正是他们,在科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能极大地加速科学进步的步伐。
确实,对科学天才的巨大影响怎么估计也不过分:推进科学理论突破的大都是他们,发动科学革命的更是非他们莫属——他们是科学大厦的真正设计师和建筑师。科尔兄弟在《科学中的社会分层》中深中肯綮:“在科学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小批科学巨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或者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是科学范式的创造者,或者是像玻尔、费密、鲍林那样伟大的天才。他们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非凡的推动作用,是他们塑造了科学,指点科学同行的工作方向。紧接着这些天才之下的是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是诺贝尔奖及其他高级荣誉的获得者,或被选入不同国家的科学院。上述这些人的人数也是不多的,他们具有很高的声誉,构成了科学中的精英阶层。这些人不过是科学百万大军中的千把人,但是他们地位显赫,具有权力与威信,掌握着科学的机构和资源。然而,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家级科学院院士这样位于当代科学分层顶端的人物,从科学发展的长河来看,也不过是科学大厦的奠基者,而不是建筑师。”
因此,对科学天才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这决不是什么“英雄史观”。莱维特的肯定一点也不过分:在科学文化内部,一般来说,大部分成就和进步来自于相对较少的具有超凡能力的个人。科学史常常被视为英雄个人的记录。这种设想有一定的歪曲,但是也存在极大的真理。……如果没有这些不可估量的天才,像现代科学这样的东西能否产生是很成问题的。
当然,科学天才是个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与社会和文化语境的综合的产儿 ,他们脱离不开社会文化,更不可能脱离科学共同体或科学家群体。诚如怀特所说:“一位天才——一位取得社会承认的天才——乃是一个文化要素的某一重大综合通过他而得以实现的人物。换句话说,天才是他所从属的文化作用的产物。” 不过,在肯定天才科学家的伟大贡献的同时,对于一般科学家奠基性的或加砖添瓦的工作,我们也不可低估,因为科学天才毕竟不能玩空手道,无法建造空中楼阁——他的高超的理论是归根结底是基于众多的实验资料和科学事实、基于前人创造的理论成果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科学家是科学建制中最活跃的因素。
B.牛顿和玻尔都是科学大厦的真正设计师和建筑师。
C.现代科学的绝大部分成就与进步来自科学中的精英阶层。
D.科学史不应存在英雄个人的记录。
E. 院士评选制度是科学中社会分层的一种表现。
小题2:巴伯、布鲁尔、米瑟拉、葛利普和萨顿等人从哪两个角度评述科学家的角色与功能的?
小题3:文中至少提及科学中社会分层的哪几个分层?其相应的贡献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暗  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倒,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石丁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翻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令‘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小题1:“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作者为什么要用“安闲”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本文以“暗记”为题,含义深刻,请你找出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句中“暗记”的含义。
小题3:联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胡笛还是石丁?请谈谈你的理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蚁 国 之 镜     
     筱 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我们无所容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容心,何况蚂蚁。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它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极其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沿续终生的分工。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婚飞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齿轮和螺丝钉,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奉献于部族的同一意志。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可以随时替换。就连大机器的心脏——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能替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易的体制而绵延。它们侵略,***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奴隶,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像戴着无形的枷锁。
它们饲养家畜,那些蚜虫、树跳蚤、介壳虫们,失了本性似的匍匐在蚁国里,像奶牛一样为主人生产蜜露。这些蚁国的家畜也如人类的家畜一样因驯服而退化,渐失保护自己的结构,甚至已不能用腿来跳跃了。
它们忠于女王。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极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以至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这是生物进化史中的怪兽,它是以完全的无视个体而发展并强盛的,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生命。
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它们可以用身体相互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以此为部族的巢,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或扩展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填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筏,让女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浮起多少工蚁的尸首;在大火来袭的绝境中,它们可以团成硕大的蚁球,将女王护在中心,英勇壮烈地滚过火海;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刻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的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所谓个人的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只是威尔逊先生们端出来的那面镜子,备受攻击中已立在那里了,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是不免震悚,惊惕。
小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把朝夕可见的蚂蚁于我们的陌生,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的陌生?
小题2:“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从文中看,蚂蚁王国是怎样一个令人惊骇的社会?
小题3:文中说“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你认为人类类似蚁国的“乌托邦帝国”圆满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