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草 色叶延滨春天该是什么样子呢?窗外的小雪又变成小雨,小雨极细,尤如雾丝,让人想起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草 色
叶延滨
春天该是什么样子呢?窗外的小雪又变成小雨,小雨极细,尤如雾丝,让人想起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好的春意啊,官高位显的韩愈,能给后人留下这样美妙的春景,朦胧飘逸,最巧在草色,遥看已有一层青色,近看却无新草。这比“春风吹又生”,“映阶碧草自春色”还要早的春之色,大概只能叫眼明又有慧心的诗人捕获了。
诗意是会消失的,“遥看近却无”就是消失的诗意。我不是一个鼓吹怀旧的诗人,农耕文明的诗意,背后也有绝无诗意的生活与艰辛劳作。
草色是富有者的奢侈品,在农耕时代,一个荷锄求食者的眼中,草色也许有另一种涵义。“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是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七绝《月色》中的后半联。他把春气中的草色写出声来了,当是漂亮的名句,也是让诗人欣喜的草色。可惜,这两行诗给我留下的是另一种草色,没有诗意的疲惫的草色。那是在农村插队当知识青年的时候,我在陕北插队,春天到了,春气暖了,满山遍野的野草也精神十足地长出来了,于是,漫长的锄草农活开始了。清早,在“虫声新透绿窗纱”时,队长出工的哨声比曙光更早地破门而进,惊醒了春梦,上山锄草吧。你见过陕北的山峁吧?像馒头似的,像波浪似的,也像一个个光脑袋;我们从春锄到夏,一条垅一条垅地锄,一块地一块地地锄,一面坡一面坡地锄,一架山一架山地锄!山岗上没有树,光秃秃,但没有锄过草的山峁,有青青的一片草色,锄过的则黄黄的露出土色来。我们就用这五寸宽的锄头,勾、刨、锄、铲,像剃头匠一样精心地剃光这一座座山峁。那时,我的心情如何?收工后,坐在窑洞前的土台上,让山沟里的风吹干身上的汗水,抬头望去,看到又有一架山变成了土黄色,而草色青青的山峁越来越少了,心里就感到爽快:“快了,晒太阳的日子快过去了。”当然,这与真正农民的想法还有差别,农民是这样说的:“今年的草锄得干净,秋天也许收成会好点。”
也许,当我们在怀念草色的时候,这种诗意发出的另一个信号:“很好,又有一些中国人成了不为吃饱饭发愁的人了。”在肚子的事情不再占据脑袋的主要位置,脑袋里的草色就会悄悄地漫延开来。“白昼绿成芳草梦,起来幽兴有新诗。”北宋政治家寇准的诗钻进了我的心田,是因为我听到了这样的消息:陕北地区将大面积实行退耕还林。啊,我的父老乡亲,他们将不再年复一年,用铁锄剃去满山遍野的草色。那些山坡上的小草,会让空气也变得清晰。春气正暖,草色更翠,草尖上挂着的露珠,有一滴是我噙在眼中的泪……
(节选自2001年4月7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小题1:“在农耕时代,一个荷锄求食者的眼中,草色也许有另一种涵义”,这里“另一种涵义”指的是什么?
小题2:作者在第三段中插叙自己在农村插队当知青锄草的经历,这有何作用?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在写草色的时候多处援引诗家的名句,请列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案

小题1:草色不再是富有者的奢侈品,而是荷锄求食者(农民)对秋天收成的希望与慰藉。
小题2:意在说明青青草色的褪去是人为的,人们意识不到环保的重要性。
小题3: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刘方平: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寇准:白昼绿成芳草梦,起来幽兴有新诗。(白居易:春风吹又生 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
作用:增加文采与艺术感染力;提挈作者思路,引出下文。(4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草 色叶延滨春天该是什么样子呢?窗外的小雪又变成小雨,小雨极细,尤如雾丝,让人想起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各项中,对《家》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3分)
A.“你应该怎么办?你的心事我也晓得。然而我实在没法帮忙。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罢。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的资格。”觉新慢吞吞地悲声说,他差不多要掉眼泪了。
这段文字描写高老太爷知道觉慧去参加请愿的事情后不许他再出门,觉慧询问觉新该怎么办时觉新要觉民屈服的情景。
B.《家》中,觉慧是高家年青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C.八碟冷菜和两碟瓜子、杏仁摆上桌子以后,主人们大大小小集在堂屋里面,由高老太爷领头,说声入座,各人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很快地就坐齐了。
旧历新年,高家吃年饭,根据辈份分为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上桌清清静静,下桌热闹非常。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满足的笑容。
D.“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
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克安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
E.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觉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登报声明他不是高家的子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述觉慧离家出走的原因和经过。(约100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手 心 手 背
郭萍
当母亲跪在大嫂的面前时,我胸中的热血一下子冲到了脑门,心里像针扎一样难受。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母亲高兴了一阵子,然而昂贵的学费让母亲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借遍了亲戚朋友,可还差三千元。母亲终于下了决心,向两个哥哥求助。两个哥哥老实木讷,不善言语,可因为两个嫂子,和母亲的关系很紧张。
我和母亲来到大哥家的时候,他们正在吃饭。见我们进来,小侄子蹦蹦跳跳迎了上来,亲热地叫着奶奶。大哥急忙收拾碗筷,大嫂对我们不理不睬,阴沉着脸,随手拿起了没有织好的毛衣,低头专注地织了起来。
好像是过了一个世纪,母亲才开了口,话里带着哭腔: “你小弟考上了大学,急用学费。你们……” 大哥小心地看了一眼大嫂,悄悄地躲在了屋角,点燃了一支烟。 大嫂暴跳如雷,突然放下手里的毛线,指着大哥的鼻子破口大骂: “你这个窝囊废,瞧瞧你挣的钱?自己家都养不起的,还想供人家读大学?凭什么你只读小学,他要读大学?” 大哥一声也不敢吭,低着头抽烟,烟圈一圈圈地在大哥眼前荡漾,像是无奈的灵魂跳舞。
母亲站在屋中央,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我看出她在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我的热血一下子冲到了头顶,愤怒地大声喊道:
“算了,不用你们了,我不上什么大学!不上了!”
我拉起母亲就往外走,可母亲挣脱了我,一下子跪在了大嫂的面前,泪流满面:
“不要这样!求求你,帮帮你弟弟吧!都是一家人,手心手背啊!”
大哥一下子跳了起来,把烟丢在地上,伸手拉起了母亲,转身一把抓过大嫂,一记耳光在屋子回响,屋里乱成了一锅粥。
我还是用两个哥哥的钱上了学。到学校报到的那天,阴雨绵绵。夜晚,躺在宿舍里,听着外面雨敲打窗户的声音,我的眼前又浮现母亲给嫂子跪下的情景,耳边回响着嫂子的哭声和骂声。我悄悄地饮下泪水,对亲情产生了怀疑。
毕业后,凭着教授对我的偏爱和自己的努力,我很快地在商海里成功。                   
春节来临,我衣锦还乡。哥哥很热情,两个嫂子见了我脸上讪讪的。大嫂小心翼翼地观察我的脸色,陪着小心,用极温和的语调: “你有出息了,可别忘了家里人。” 我什么也没有说,把眼睛扭到了一边,她灰溜溜地到厨房洗碗去了。大哥看了看大嫂,慢慢地劝我: “小弟,不要跟她计较,女人就是这样。” 哥哥们请我到他们的家做客,我不想去。母亲劝我:“还是去吧,都是一家人。” 在两个哥哥家桌子上,我见到了本地极为罕见的海鲜,那是我特地从大连买来孝敬母亲的。我的心里又被针刺了一下,食不下咽,我不敢相信母亲会忘记了那一跪。 母亲见我从哥哥家里回来闷闷不乐,心里明白了几分,她小心地观察我的脸色,什么也没说。夜晚躺在东北的火炕上,母亲轻轻地为我掖了掖被子,慢慢地对我说:“孩呀,都是娘的心头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咬哪儿都疼。”
我在被窝里泪流满面,是为自己的小心眼还是为母亲的大度,我不知道,母亲为大嫂跪下的那一幕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再回到家乡是为了大哥。严重的肾衰竭让他一步步走向坟墓。我和医生搜遍了互联网,可找不到能和大哥相匹配的肾。大哥躺在床上,呼吸渐渐微弱,大嫂只是哭泣。可怜大哥才四十出头!我至今还记得他拉起跪在地上母亲的那只手。我想把我的肾换给大哥。
大哥患病才仅仅一个月,母亲的头发再也找不到一根黑的,体重瘦了十多斤。听说我要给大哥一个肾,她找到了医生,决定将她的肾换给大哥。我震惊了,母亲已经是快六十的人,身体不好,如果把肾给大哥,那后果……
我坚决不同意,和母亲抢着把自己的肾换给大哥。母亲哭了:“手心手背,手心手背啊!”
大嫂跪在母亲的面前,痛哭流涕。母亲拉起了她:“孩呀,一家人,都是娘的儿呀,手心手背!”
我悄悄地看了看自己的手心,轻轻地咬了一口,那份疼痛让我清醒,又转过手背,也轻轻地咬了一口,伴着疼痛我泪沾衣襟,我懂得了母亲心痛的滋味,也理解了当年母亲那一跪的意义。
唉,手心手背,圣洁的母爱!
小题1:作者先写母亲下跪,再写母亲下跪的原委,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2:作者写“大嫂”对“母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作者写这一变化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文章最后说:“唉,手心手背,圣洁的母爱!”请联系全文说说母爱“圣洁”的具体表现。(6分)
变化:
作用:
具体表现:
小题3:本文的线索非常明确,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钱学森的感召
王童
我不是科学领域里的人,自然也谈不上对钱学森先生在这方面有什么认识。但若说到对钱学森彻底的不熟悉、不明白也不完全尽然,因钱学森所从事的火箭导弹事业,从幼年时就牵动了我的情怀。为此,不学理科的我还专门订阅过多年的《航空知识》。我现存有《钱学森手稿》和《钱学森实录》两部书。记得20多年前,我还看过一本介绍钱学森的小册子,当时就被他的传奇经历所深深吸引。后来,这本小册子被一位工厂的科研人员借去而未归还,借书人对我说“我们这一代人都对钱学森深感敬佩” 。              
在钱学森哀悼日的这几天里,媒体谈到了他诸多的功绩荣誉,却唯独忘了一个最重要的奖项——“小罗克韦尔奖章”。“小罗克韦尔奖章”是国际理工研究所于1982年设立的最高奖赏,每年授予至多3位在国际理工界有极高声望的科学家,同时入选“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录,这亦是现代理工界所能入选的最高荣誉等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16名现代科技专家获得了“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称号,钱学森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学者。这样一枚重要的奖章被人们忽视掉,又意味着什么呢?据说,钱学森曾言他不稀罕外国的奖赏,也拒绝再去美国以一洗前耻。可见,当年美国政府对他迫害,在他是有着怎样的刻骨铭心。
一个对美国军事工业——大力神火箭的研发、乃至到今天航天飞机的穿梭都做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到头来却被他服务过的貌似民主的政府所迫害,的确让人难以接受。5年的软禁,15天的监狱,这是让人窒息的日子,那时是“麦卡锡主义”猖獗的年代,其迫害的黑手连给美国及全世界人民带来一连串欢笑的卓别林也没放过。钱学森有幸回到了祖国,还引领中国的导弹火箭飞向了太空,这是中国之幸,自然也就成了曾经敌手美国的担忧。美国当年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能抵上5个师”,其实钱学森的作用不只抵5个师,而是为中国国防建立起了一道防御屏障,这是几个方面军也做不到的。钱学森让贫弱的中国在导弹火箭领域里急速赶上了美苏的步伐,实让海外人士瞠目结舌。这就如同一个魔方游戏,昔日的白军变成了红军,而推拧这个魔方的人,就是高手钱学森。
钱学森的传奇经历应存活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还有什么能比他更应成为影视片中的主人公呢?在中国航天领域里,有着那么多承前启后的巨擘式的人物:吴越国王钱镠的后嗣钱学森、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儿……他们的报国之志,无不让人动容。我看过美苏拍摄的此类题材的影片,观后皆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特别是前苏联摄制的《驯火记》,借科罗廖夫的化身,把撕开宇宙的力量一层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许多年轻一代的航天人都受过此片的影响。但遗憾的是我们中国拍摄的此类题材影视片总是找不准那个契合点,老是拍得拼拼凑凑、七零八落的,不能感动人。有一次,我对曾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的戚发韧先生谈起这个话题,他也深有感慨。
钱学森去世了,同他自己说的要活到100岁只差了两年,但他的精神感召还在。他理应长存于我们的科学与艺术的星空中,就如同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那颗星一样永恒。
小题1:下列选项不能说明“钱学森的感召”的一项是(  )(2分)
A.钱学森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科学领域,而且体现在非科学领域的影响上。
B.“小罗克韦尔奖章”之所以被人们忽视,既说明媒体对此奖项的不甚关注,又说明钱学森先生淡泊名利。
C.钱学森的作用不只抵5个师,而是为中国国防建立起一道防御屏障。
D.钱学森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自身的传奇经历,理应成为影视片中的主角。
小题2:“小罗克韦尔奖章”,被媒体忽视的原因,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罗克韦尔奖章”是专门授予在国际理工界有极高声望的科学家,因获奖人少,故媒体不甚重视。
B.钱老是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的唯一中国人,因钱老淡泊名利,不肯宣传自己,所以没有引起媒体的重视。
C.“小罗克韦尔奖章”具有世界性,但在国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说明我们媒体在诸多方面还很落后。
D.钱先生早年的经历,使他不稀罕外国的奖赏,也拒绝再次去美国一雪前耻,这使他对这一荣誉不放在心上。
小题3:根据原文,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一段借书人借书未还,而借着并未索要这一细节,说明即使是“非科学领域”的人们也对钱老充满敬仰。
B.文中三段“这就如同一个魔方游戏,昔日的白军变成了红军,而推拧这个魔方的人,就是高手钱学森”,充分体现钱学森在导弹火箭领域的价值。
C.“麦卡锡主义”就本质而言,就是美国披着民主的外衣,对中国人乃至中国的迫害。
D.“许多伟人”未能成为影视作品的主角,说明我们中国拍摄的此类题材的影片,还找不到契合点,还不够成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罗锅桥
吴宏博
罗锅拉着他收破烂的车子,沿着河岸向村子走来。河水不深,却淌得很急。
他听见了孩子们的笑声。是对岸孩子放学回来了,打闹着,笑着。河这边有几个家长已早早地站在那儿等他们,因为河上没有桥,家长们不放心,每天接送孩子们过河已成了村里一道不变的风景线。
罗锅远远地站在那儿,静静地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被家长背过河来。他无儿无女,是村里的老光棍,整天拉着那辆破车子,到周围几个村子收破烂。罗锅叫得久了,他的真实姓名已慢慢被人忘记。
“该有座桥了!”罗锅看着那群可爱的孩子,突然就有了这么个想法。
这时河岸不远处的坟地里响起了一阵鞭炮声,过了河的孩子们就飞跑向坟地,去捡那些哑炮玩。那是村里的石蛋为未过世的父母在砌砖墓,今天是竣工的日子。
村里这几年兴起了砌墓热,才四五十岁的人,儿女就把墓给砌好了,就好象是单等着死了。那一大片坟地已快被占完了。
罗锅向坟地望了望,叹了口气,拉着那辆破车子,一路“咯吱”着向村子走去。
以后罗锅每天都要从这河边经过,远远地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地过了河,他才离去。嘴里念叨着:就在那儿吧,河床窄些。需要五千块,每天拉五十块……
人们发现罗锅每天回来,车子上都拉着五十块砖,在那河岸上一步步吃力地向村子走来,那背就弓得更高了。他毕竟已是六十岁的人了。
一天、两天,两个月过去了,罗锅的门前已码了一大堆砖。
人们都说罗锅防老,没有儿女,就自个儿准备起了砌墓的料。有的干脆说,一个老光棍的砌啥墓,死了随便挖个土坑一埋不就得了,真是眼红了,人家子孙满堂,你有吗?
罗锅仍然往回拉着砖,听说是每天将收的破烂卖了,顺路回来在砖瓦厂换成五十块砖。再多了他买不起也拉不动。
一月又过去了。罗锅望着家门前那堆砖,心里想着那座桥,他仿佛看见孩子们唱着歌从上面欢快地走了过去。快了,再过几天就够了!他笑了,脸上那深一道浅一道的,分不清哪些是皱纹,哪些是笑容。那堆砖在夕阳里红得就跟血一样!
几天后,人们无意间发现罗锅已死在了那间破屋里,眼睁得圆圆的。人们估计是得了什么急症。没有人认为有什么可惜的,不就一个罗锅吗!
最后村上出面,用罗锅的那堆砖为他砌了座墓,帮他把眼合上,葬了。葬埋的那天,村长带领村里人,在坟前为他点了炉香,鞠了三个躬,说:“罗锅,你终于如愿以偿,睡在了砖砌墓里,地下有灵,也该瞑目了吧!”什么回声也没有,只有那风把纸钱吹得四处乱飞。
人们很快就淡忘了曾经的罗锅,村里好象什么也没少。
十几天后,外村一位泥水匠来找罗锅,人们告诉他罗锅已死了。泥水匠说:“死了,怎么就死了!一月前他在我们村收破烂时,告诉我说是等料齐了,让我给你们村盖座桥!那时他还好好的嘛!”
“桥!什么桥?”村人很奇怪。
“怎么,你们不知道?他说你们村孩子上学不方便,便决定用捡破烂的钱给村旁的小河盖座桥!我今天就是来看看料准备得怎么样了。”
村人恍然大悟,他们这才想起了曾经的罗锅,明白了罗锅曾有的心愿。
一月后,一座桥横在了村旁的小河上。桥是拱形的,人们说那是罗锅趴着的样子。竣工的那天,村长重新带领大家到罗锅的坟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说:“罗锅,安息吧,你的心愿我们替你完成了!噢,我们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罗锅桥’,好吗?”
小河日夜哗哗地从桥下流着,桥上那三个“罗锅桥”的红漆大字在阳光下灿灿生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小说有关罗锅修筑坟墓的内容与主题有密切关系,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B.“是该有座桥了”和下文的“罗锅向坟地里望了望,叹了口气”的心理。用心理、动作描写,形象地说明罗锅此时的心理矛盾。
C.罗锅死后,“没有人认为有什么可惜的,不就一罗锅吗”,说明世人对老人善举的不理解,也为后文蓄势。
D.泥水匠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E.小说以“罗锅”作为重要的线索,以“罗锅”人物开始,以“罗过桥”结束,形象的说明了主人公伟大的一生。
小题2:作者以“罗锅桥”为题,作用是什么?
小题3:请分析村长带领全村人,两次为罗锅三鞠躬的具体含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