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①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车厢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车厢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上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②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达到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记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满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③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小题1: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结合段①,谈词的理解。(2分)
小题2:段②中,作者指出人的悲剧性命运体现在那些方面?分条列出( 6 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诗歌,意在说明什么问题?(4分)
小题4: 段③中,作者说:“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这一句中“家”和“无边的旷野”分别指什么?(2)这是一个选择问句,结合文意,说出作者的倾向和态度。
答案

小题: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因此,把人生的旅途说成是一场苦旅。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在于人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记这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2)在于“人无法还家”;(3)还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6分)
小题:一方面表明人总是“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家和家乡;另一方面表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4分)
小题:(1)“家”是指人的精神归宿;“无边的旷野”指人没有精神归宿。(2)虽然是问句,却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希望人能找到精神上的归宿。(6分)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①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车厢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随着西风渐进和社会发展,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大一统的几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正越来越受到猛烈冲击,日益分化瓦解。当今的中国,特别是在城市中,以夫妻和一个小孩为基本形式的小户型正日益增多,并且逐渐成为整个社会中家庭结构的主流。
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状况也正在不断的改变,三四口之家、单亲家庭、独身者越来越多。
对于这种家庭数量增多的现象,一向是看法不一。有人将之当作是个性得以张扬的社会文明和进步;也有人对此感到担忧,认为这是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日益严重的表现。
最近,家庭数量增多现象的反对者阵营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家庭数量的增加是环境保护的大敌。
据世界有关组织统计,1985年至2000年间,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住宅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1.1,而人口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1.8。与每一户住宅的平均居住人数从1985年的5.7个下降为2000年的4个这样一种情况相反,住宅数2000年却比1985年多了1亿5千5百万,预计到2015年还可再增加2亿3千2百万。统计还表明,甚至在那些出生率呈负增长的国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在2000年,也是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住宅需求量却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长。
小家庭数量的增加导致住宅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因为建造更多的住房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消耗更多的木材、石头、玻璃、水泥以及其他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而在住宅内部,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和一个三口之家所使用的电器的数量和所消耗的能源是差不了多少的。比如说,一个有着十至二十口人的大家庭通常情况下也只是使用一台电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电视机,但如果这个家庭后来分成四个小家庭,那么,这些家用电器就需增加到四套。无形之中,就大大增加了电力的消耗,使得发电厂要加大发电量。电厂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科学家说,人们都希望通过控制人口的出生率来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在这方面的工作也确实达到了一定效果,但是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都被更加快速的家庭数量的增长所抵消了。
小题1:家庭变小变多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风渐进,社会发展,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B.几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状况正在不断地改变。
C.单亲家庭、独身者越来越多。
D.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者日益严重。
小题2:对“家庭数量的增加是环境保护的大敌”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B.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日益严重。
C.小家庭数量的增加导致住宅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受
到更加严重的破坏。
D.家庭数量增加,大大地增加了电力的消耗,电厂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小题3: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1985年至2000年间,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增长数分别为百分之1.1和百分之1.8。
B.每个住宅的居住人数从1985年的5.7个下降为2000年的4个,与住宅数的增加这一情况正好相反。
C.在那些出生率是负增长的国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住宅数却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长。
D.据世界有关组织的统计,住宅数2000年比1985年多了1亿5千5百万,预计到2015年还可再增加2亿3千2百万。
小题4: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控制人口的出生率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已经取得了令的结果。
B.要真正解决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只要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控制家庭数量增长结合起来就行。
C.家庭变小变多也是环境压力增加的原因之一,要减少环境压力须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如控制人口增长和控制家庭数量增长等多方面进行努力。
D.人们通过控制人口出生率来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被更加快速的家庭数量的增长完全抵消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斯梅塔那与《伏尔塔瓦河》
顾 艳
斯梅塔那是《伏尔塔瓦河》的作者,他用音乐家描绘的河流,很早在我心里溅起浪花。我知道那条河是捷克人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世世代代波希米亚的儿女,也哺育了斯梅塔那和德沃夏克这样伟大的音乐家。第一次听《伏尔塔瓦河》的时候,我被它波涛滚滚、气势浩大的旋律震撼了。那是一条多么博大的河流啊!它仿佛让我感到斯梅塔那,用生命拥抱了这条河流。那么深又那么激情。
《伏尔塔瓦河》,是斯梅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一章。斯梅塔那写《我的祖国》是1874年,那年他正好50岁是他生命旅途中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他的耳朵因病失聪,失去了宝贵的听力。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没有了声音,世界成了一个死寂沉默的世界。没有了声音,世界也成了万籁俱寂、万念俱灰的沉寂。他像晚年失聪的贝多芬一样,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开始了新的创造。
我无法想象,一个聋人要以何等到的毅力和煎熬,才能让声音化为形象在他心旌飞扬摇荡。这一定是音乐在他心中的魔力。音乐是可爱的艺术。艺术就像仁慈和善良的女神。对于漫长和寂寞的黑夜,它给予了斯梅塔那白昼与光明的响亮声音。我想起肖贝尔谈音乐时说:“……你安慰了我生命中的痛苦,使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爱情,把我带进美好的世界中 ……每当受苦的人把琴弦拨动……使我幸福得好像进入天堂。可爱的艺术,我衷心感谢你!可爱的艺术,我感谢你!”
是的,音乐家是不朽的。一切都会匆匆消逝,唯有音乐能够常在。音乐是内在的海洋是深邃的灵魂,更是一切善良孤独和智慧的心灵金窑和避风港。斯塔那在这个金窑和避风港里,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才最后完成《我的祖国》。在《我的祖国》中,最动人的乐章就是《伏尔塔瓦河》。它像斯梅塔那所说的那样:“……它在森林中逡巡,聆听猎号的回音;它穿过田野,饱览丰收的景象。在它两岸,传出乡村婚礼的欢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闹。在河畔荒凉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的光荣和功勋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顺着圣约翰峡谷,它奔泻而下,冲击着危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然后 ,河水更庄严。伏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消失在远方……”
我闭上眼睛倾听斯梅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眼角有晶莹的泪光。那种经历了大悲大喜之后的宁静,是斯梅塔那真正的宁静。 我听懂了他在沉寂中倾吐的爱和激情,更听懂了他从血液里流淌出来的声音。我被久久地感动着、震撼着……
小题1:在《伏尔塔瓦河》中,斯梅塔那用音乐描绘的河流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加以概括。(概括出三条即可)(6分)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听懂了他在沉寂中倾吐的爱和激情”,你认为这“爱和激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答。(4分)
小题3:对于失去听力的斯梅塔那,音乐具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写到贝多芬,意在表明在音乐创作方面,斯梅塔那与贝多芬有着相似的经历,一样的激情,同样的成就。
B.作者引用了肖贝尔谈音乐的一段话,足以证明“艺术就像仁慈爱和善良的女神”,“音乐是可爱的艺术”。
C.“我闭上眼睛倾听斯梅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眼角有晶莹的泪光”。这句话既照应了开头,又表现了《伏尔塔瓦河》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作者认为《伏尔塔瓦河》是从斯梅塔那血液里流出来的声音,是用生命与真情谱写出的动人乐章。
E.这篇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叙事角度新颖独到,议论抒情饱含着真势的情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指甲速度”何以引发9级地震
2004年12月6日一场9级大地震激起冲天海啸,扑向东南亚、南亚、非洲12国,波及印度洋东、北、西侧海岸,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大劫难。人们不禁要问, 这一近40年不定期最强烈的地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南岸外的地震震中恰好处在欧亚板块的南缘,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于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其下潜速度稍快,约为6厘米/年,照理不会惹是生非。其实,地球上海沟俯冲带的性质并非千篇一律,有的海沟俯冲带,如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在此比较顺利地下插至西面的菲律宾海板之下,这里就很少发生强烈地震;而苏门答腊西南缘海沟俯带的“脾气”却大不一样。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斜插下去,它与上覆的欧亚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巨型断层带。如果二板块沿这条断层自由地缓缓滑动,本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不幸的是,在深5~50公里的一段断层带,上下两侧板块紧紧地耦合在一起;尽管印度洋板块缓慢下潜,但这一段被称为发震带的断层却被死死卡住了。断层上方的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在北移的印度洋板块挤压下,年复一年,积聚起越来越大的应变能,以至于上覆板块前缘受力向下牵引而弯曲拱起。当应变能积累、岩石弯曲程度增大到岩石无法承受时,这段被锁住的断层终于突然断开,发生错动,苏门答腊西南缘地块反弹回到原来的位置,这就意味着一场可怕地震的降临。
有学者提出,在这次地震中,苏门答腊西南缘的小岛可能向西南方向移动了20米。若以6厘米/年的板块俯冲速率计算,这一段发震断层已闭锁了300多年,而在强震的刹那间却完成了300多年的板块移动量。积聚了300多年的能量,在地震瞬间释放出来,难怪它会使整个地球颤抖起来,甚至使地球自转稍稍变快,使地轴有所倾斜。而最可怕的是,这一断层的突然断裂,导致上千公里长的海底发生强烈的错动,就像一支巨手在浴缸底部猛烈地搅动,终使印度洋掀起滔天巨浪,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尽管人们对苏门答腊西南缘这类俯冲逆断层型地震的发生过程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及各种大地测量手段又可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但迄今为止,对于发震断层处弹性应变能积累到何时才突然释放(即发生地震),依然是难以预测的。
在北美板块西缘、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地区,太平洋东北部的胡安•德富卡板块向东俯冲于北美板块之下。上世纪90年代,通过大地测量业已发现这里的地面正处于弯曲拱起、积累应变状态,地震学家早在数年前已警告说,在温哥华、西雅图附近地区,一场大地震正日益迫近。但研究者尚无法提出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大地震发生的时间推得越晚,积蓄的能量就越大,不但地震发生的几率增加了,而且所发生地震的强烈程度也将更大(最近已有学者再度发生警告)。
一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新一轮大洋钻探计划已经作出战略部署,将选择一列板块俯冲带,从海底打一口深钻井,直抵发震断层带,同时在钻井内设置传感器,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这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地震如何发生,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节选《文汇报。科技文摘》第547期 作者 金性春)
小题1:下列对造成印度洋大地震直接原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印度洋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到印尼苏门答腊、爪屿之下。
B.太平洋板块沿马里亚纳海沟插至菲律宾海板块之下。
C.沿着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断层带,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自由、缓慢地滑行到欧亚板块之下。
D.印度洋板块在下潜中与欧亚板块紧相耦合并被死死卡住,弯曲拱起。
小题2:下列对引发印度洋大海啸直接原因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强震的刹那间完成了300多年的板块移动量。
B.地球稍稍加快了自转速度,地轴有所倾斜。
C.海底断层的断裂,错动,使苏门答腊西南缘地板反弹回原来的位置。
D.积聚了300多年的能量,刹那间释放了出来。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沟俯冲带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马里亚纳海沟,就很少发生震。
B.此次地震发生前,人们对地震的发生过程是有一定的认识且对板块的移动作出过定量的监测的。
C.从大地测量的结果可知,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区,发生强震的在增大。
D.如果从海底打一口直抵断层带的深钻井,并在井内设置传感器,可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断层带两侧板块的耦合,卡住,将使应变能的积聚越来越导致地震。
B.一旦全球定位系统更加完善,各种大地测量手段能对板块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将是可以预测的。
C.如果印度洋板块在缓慢下潜时,没有在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被卡住,就不会发生地震。
D.发震带动态的长期监测,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和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将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感悟足球
牟丕志
足球是十足的魔球,它常常使我们进入一个如醉如痴的境地:欢呼、狂叫、捶胸、顿足、扼腕,让我们尽情挥洒思想情感,挥洒喜怒哀乐;它又使我们牵肠挂肚、念念不忘、难以割舍、受尽折磨。足球使人们的神经兴奋不止,欲罢不能。
足球运动是人类生存状态最准确、最生动的诠释:人类总是在竞争中找到自我,只有竞争才有趣,喜欢竞争是人类的天性,这是人类生生不息并取得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绿茵场上,二十二名勇士围绕一只小小的魔球,展开拼***、展开争夺,胜利的规则十分简单,谁攻破对方的大门次数多谁就算赢,在这方面,没有特权、没有例外。于是,体力、智力、配合等的激烈竞争展开了,在竞争中强者脱颖而出,他们赢得鲜花、奖杯和无数观众的喝彩,胜利者的微笑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笑。
足球昭示着人类的理想,即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在规定的场地上,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踢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地位高低之别,足球面前人人平等,这里,人家都凭腿脚功夫,展现自己的体力、自己的技术、自己的智慧。这里不分肤色、不分贫富、不分年龄、不分胖瘦、没有成见、没有歧视、没有特权、没有压迫、没有威胁、没有便宜、没有捷径、没有阴谋……,人家只在乎那球,在乎对每个运动员都机会均等的球。
足球蕴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发展的全部哲理:个人突破重要,团结也重要。每一个成功的球队,都有几名善于突破的球员,强队的队员人人都脚功不凡,因而我们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个人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是个人力量的聚合。而团结与合作使个人聚合成整体的力量,这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之和。有时,有的队员要充当红花,有的要去充当绿叶,如果大家都去当红花不行,都去当绿叶也不行,当我们看到“红花”的临门一脚将足球射进对方大门的时候,我们且不可忘记为其传球的以及为其保驾的“绿叶”喝彩,“红花”是英雄,“绿叶”也是英雄。
足球是检阅世人心态的尺子,与自己毫不相***两只球队交锋,我们常常莫名其妙地选择其中的一支球队做为自己膜拜的对象,膜拜产生荒谬,于是这支球队成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即使该球队球技不佳也认为其英勇无比,把暗中使坏当成是客观使然,把球员的耍脾气当成敢作敢为,把球队威胁裁判当成英勇顽强,即使球队一败涂地也认为是对方侥幸得了手。膜拜是一剂迷魂汤,智者变成傻瓜,使英雄变成狗熊,君子变成小人,志士变成狂徒,一句话,我们一旦产生了膜拜意识,就会不由自主地滑向偏执和是非不分,而偏离真理,成为谬误的俘虏。
足球比赛是平民钟爱的艺术,看足球是平民最过瘾、最迷恋的节目,要看足球比赛,打开电视机就成了,你可以尽情冲着电视机大喊大叫,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足球承载着平民的梦想,看足球的时候,平民的一切不如意、气愤、无奈都烟消云散了。足球是我们的精神会餐,他们会在足球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足球比赛讲求的游戏规则,假如没有规则,真正的足球比赛就不存在了。如果在没有规则下踢球,那是索然无味的。我们的生活就是要讲求游戏规则,否则生活就会乱了套,而变得杂乱无章,毫无趣味了。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是人生的基础,是社会顺利发展的基石。
足球场上没有常胜将军。球星贝利、米拉、马拉多纳、巴乔等等,他们都是屡建奇功的勇士,但他们无不经历过失败的痛苦。失败了不要紧,关键是勇敢地站起来,面对胜利,英才和庸才的表现差不多,兴高采烈,满心欢喜,而面对失败,英才和庸才表现迥异,有天壤之别,英才把失败当成动力,奋起直追,而庸才把失败当成包袱,一蹶不振。
了解足球,就了解了人类。
小题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到“足球使我们的神经兴奋不止,欲罢不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自然段中,“人类生生不息并取得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理解“‘红花’是英雄,‘绿叶’也是英雄”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通过感悟足球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段落,回答下题。
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该死的是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过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叫小D来搬,要搬的快,搬的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周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小题1:上文写阿Q在土谷祠中幻想革命。他对革命有哪三个要求(3分)
小题2:阿Q对革命的要求有没有合理的一面?请作简要分析。(2分)
                                                     
小题3:从文中划线的两句话来看,阿Q的落后、不觉悟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小题4:上文塑造阿Q这个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1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