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中国古典国林中的“石文化”首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抽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观念中代表“天”的象征元素。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古典国林中的“石文化”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抽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观念中代表“天”的象征元素。
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于熔岩,侵蚀于流水,深藏于大山,沉沙于江底,亿万年岁月流痕,沧桑巨变,全凭自然天工雕饰而成。所以,它包含着最强烈的自然的特征,它是“天开”的代表,“神工鬼斧”的佐证,是宇宙精神的自然体现。古人通过“石”就把自然、宇宙引入了园林。同时也是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境界的最简便之法。作为自然造化的石头,在园林中是作为天的代表、宇宙的化身、自然的象征符号和“道”的体现的。它是“用托不动的形象以显现那灵而变动(无所见)的道”。古人对自然奇石的令人不解的喜爱与痴迷,正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天道精神的执著追求和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要把它纳入自家的后院,朝夕相伴。
“道通天地有形外”,中国园林中的“石”正是自然、宇宙精神的有形体现,古人正是通过对有形的石的选择、利用,把自然的精神引入园林当中,把人的审美视线引向浩茫无尽的宇宙深处的。
中国园林中的“石”抽象地汇聚了不可挽留的时间。它和“咫尺万里”的空间写意手段一起,构建了中国园林的时空集中。
奇石是鬼斧神工、岁月流痕、时间沧桑所创造的杰作,每一块都是时间流逝的见证和结果,它身上的瑰奇之形、纹、质都是凝故的时间流痕。置于园中,观赏者在赞叹自然造化的同时也不由感慨时间的力量,不由生发出思古之幽情。所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正是这个道理。“它使游览者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感受和领悟。”
石以其形写意,缩小了空间;石以其神,抽象岁月,汇聚了时间,一物之中兼具写意时空、聚合时空的意象特性。这在众多的造园元素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使园境中的时空转换特征得到极大的丰富。“思入风云变态中”,奇石正是时光流逝、河岳变迁的凝固,人们通过对石的观赏,就不由得进入到对时空的邈思之中。
石是“阳”的象征,水是“阴”的隐喻。园林中“水石结合”的设置原则,在阴阳互动之中透视出宇宙的动力构成及其内在节奏。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园林中有石处大多配之以水。有水处,就水点石; 叠石处,傍石理水。“水石结合”透露出的是自然之理,是中国文化中阴阳调和的生命宇宙观。
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中国的美学辩证法和宇宙观在此得到极好的展现。(选自《文化博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典园林石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形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观念中代表“天”的象征因素。
B.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于熔岩,沧桑巨变,全凭天工雕饰而成,因此它是“天开”的代表,是“神工鬼斧”的佐证。
C.作为自然造化的石头,在园林中,它是宇宙的化身,它以托不动的道,来显现灵动而富于变化的形象。
D.中国园林中的“石”,抽象地汇聚了不可挽留的时间,与时间写意手段一起,构筑了中国园林的时空集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对自然奇石的喜爱与痴迷,正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天道精神的执著追求,所以他们把“石”引入了自己的家园,与之朝夕相伴。
B.奇石是鬼斧神工、岁月流痕、时间沧桑的杰作,把这些奇石置于园中,人们在赞叹自然造化的同时,也会不由生发出思古之幽情。
C.石是“阳”的象征,水是“阴”的隐喻。中国古典园林“水石结合”的设置原则,是中国美学辩证法和宇宙观的展现。
D.“水石结合”透露出的是自然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矛盾对立的生命宇宙观的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通过“石”把自然、宇宙引入了园林,同时也是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境界的最简便之法,说明了园林主人崇尚自然,主张“事在人为”的人生观。
B.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是被作为天的代表、宇宙的化身、天道的体现的,这种创意把人的审美视线,自然地引向了浩茫无尽的宇宙深处。由此可知,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远比现代人要深刻得多。
C.所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中国古典园林水石相济,使游览者自然而然地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获得某种哲理的感悟。
D.“石”文化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最优秀、最集中的体现,这种“石”文化建筑创意,必将取代其他一切创意,从而在现代家园建设中独领风***。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项“形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中“形象” 一语有误,应为“抽象地”。C项,“托不动的道”应为“托不动的形象”;“灵动而富于变化的形象”应为“灵而变动的道”。D项,“与时间写意手段一起”应为“与空间写意手段一起”。
小题2:D项,“水石结合”体现的是动静结合,阴阳和谐,而不是侧重体现“矛盾对立”。
小题3:A项,“主张‘事在人为’”的理解与推断有误,应为“闲适逍遥”;B项,“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远比现代人要深刻得多”推断有误;D项,“最优秀、最集中的体现”在原文中没有依据,“‘石’文化建筑创意,必将取代其他一切创意”推断有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中国古典国林中的“石文化”首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抽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观念中代表“天”的象征元素。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世纪的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电视传送天线把大量能量泄漏到太空里。随后,电视传送天线开始慢慢被卫星所取代,卫星把信号发射到地面上,由电缆进行传输。可能有一些好奇心很强的外星人正在寻找地球上的智能生命迹象,也许不久后我们就能看到它们。
城市产生的光污染或许也泄漏了我们存在的迹象。由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的吉恩·施奈德(Jean Schneider)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科研组成员说:“从遥远的星际进行观测,它们或许能为外星人提供一些地球上存在一种高科技的迹象。”他们在即将发表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的论文中表示,也许我们应该在地外行星上寻找类似的光。
然而要发现这种光源并非易事。因为即使我们产生的所有电流都被用来生成光,它的亮度仍比地面反射的阳光昏暗数千倍。据施奈德的科研组估计,要想在一颗围绕距离地球相对较近的恒星(据说距离地球大约是15光年)运转的行星上发现这种规模的大量人造光,他们需要一个集光区的面积是1.5平方公里的望远镜阵列。
外星人从遥远的星际进行观测,或许会追踪到我们在地球上出现的迹象。化学物质——氯氟碳化合物具有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的能力,即使大气层里只存在万亿分之几的这种物质,人们也能观测到它们。氯氟碳化合物并不是自然产生,因此在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的世界发现这种物质,将是证明那颗行星存在外星技术的好证据。
哈佛大学的利萨·卡尔特尼格(Lisa Kaltenegger)表示赞成上述观点,她说:“氯氟碳化合物是寻找高级文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想法。”但是要想发现这种物质,他们可能需要特别灵敏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的灵敏度甚至要比美国宇航局的“类地行星发现者(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号和欧洲航天局的“达尔文”任务使用的望远镜的灵敏度还高。“达尔文”任务使用的望远镜是目前正在设计的最先进的望远镜。卡尔特尼格表示,“在不久的未来利用红外望远镜阵列寻找外星生命”的想法或许非常可行。
当然,谁也不能保证会有外星文明把氯氟碳化合物释放到它们的行星大气层里。过去几十年氯氟碳化合物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目前全球已经禁止生产这种物质。因此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物质会慢慢从大气层里消失。卡尔特尼格想弄明白:“是否所有智能文明都会犯同样的错误?”                                  
小题1:下列对氯氟碳化合物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氯氟碳化合物有吸收大气层里万亿分之几的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的能力。
B.氯氟碳化合物曾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产生了光污染。
C.氯氟碳化合物是人为产生的,会对地球臭氧层造成破坏的一种物质。
D.氯氟碳化合物是存在于地球大气层和臭氧层中一种非常稀少的、能产生光的一种化学物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光或许会产生光污染,但另一方面它们或许能为外星人提供一些地球上存在一种高科技的迹象。
B.外星人要想在一颗围绕距离地球相对较近的恒星运转的行星上发现人造光,需要一个集光区面积是1.5平方公里的望远镜阵列。
C.可能有一些好奇心很强的外星人正利用传输信号的电缆寻找地球上的智能生命迹象。
D.利用氯氟碳化合物寻找外星高级文明只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想法而已。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在地外行星上寻找到类似电流生成的光,或许就能发现外星智能生命迹象。
B.利用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可以观测地外行星是否存在氯氟碳化合物。
C.如果在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的世界发现氯氟碳化合物,也许就可以证明那个行星存在外星技术。
D.外星文明也会把氯氟碳化合物释放到它们的行星大气层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7月22日8点我国长江流域将出现日全食。太阳物理专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颜毅华告诉记者,虽然我们有了空间望远镜、日冕仪等先进手段,但对研究太阳而言,日全食仍是无可取代的“天赐良机”。早在两年前,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就选定了浙江安吉、江苏苏州、安徽铜陵等多个点,作为本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基地。那么,日全食时到底能做怎样的科学观测?会有什么样的科学发现?
日全食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月亮会把太阳整个挡住。“虽然人类可以制造人造日食,但要离太阳那么近、那么大面积地挡住太阳,却是无能为力。”颜毅华说,太阳的光球层比日冕亮一百万倍,只有月亮完全挡住太阳时,日冕才能被各种仪器更清晰地观测到。“如果利用空间望远镜,还可以看到更黯淡的外日冕。”同时,当月亮挡住太阳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我们就能清楚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
观测日冕说起日冕,它和人类的关系可就密切了:日冕中有许多太阳活动,比如耀斑、日饵、太阳物质抛射、冕震等。这些对地球的气候、磁场、无线电通讯都会产生影响。去年新疆、甘肃日全食,科学家就意外地拍摄到了一次日饵爆发的过程,这对研究太阳表面活动的动力学过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尤其令天文学家关注的是太阳大气中的阿尔芬波。1942年,瑞典物理学家阿尔芬在对太阳黑子的研究中发现了太阳中电离气体的磁流体波,现在称之为阿尔芬波。天文学家认为,太阳表面掀起的磁流体的汹涌“波涛”中,应该普遍存在阿尔芬波,这是解释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如何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的一个关键。“去年有两篇发表在美国《科学》上的文章,都是讨论这个问题的。”颜毅华说,这次日全食的食延过程长达5分多钟,是观测太阳低层大气中阿尔芬波行为特征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国内科学家是第一次进行这类尝试,希望能有所收获。
除此之外,通过对冕震现象的研究,还可以测量日冕中的磁场、了解日面局部活动区的内部结构,这对于研究太阳活动区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天文学家们还将对日全食期间太阳上氦D3在太阳谷年的绝对亮度进行探测,结合过去的探测结果,以研究太阳的长周期物理规律。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有了空间望远镜、日冕仪等先进手段,但对研究太阳而言,日全食仍是无可取代的途径。
B.当月亮挡住太阳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我们就能清楚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
C.耀斑、日饵、太阳物质抛射、冕震这些全部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磁场、无线电通讯都会产生影响。
D.太阳表面掀起的磁流体中普遍存在的阿尔芬波是解释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如何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的一个关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09年7月22日长江流域可以看到日全食,其他地区能看到日偏食,离长江越远看到的被食掉的就越小。
B.人类也可以制造人造日食,而月亮可以把太阳整个挡住形成日全食,这两种现象的效果是一样的。
C.天文学家认为,太阳中电离气体的磁流体波能使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
D.研究太阳活动区的起源和演化的有效途径是测量日冕中的磁场,了解日面局部活动区内部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外日冕比日冕黯淡,所以人们只有在白天利用空间望远镜才能观察到。
B.我们要想清楚得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只有选择日全食时,因为这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
C.7月22日8点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全食,将成为国内科学家首次观测太阳低层大气中阿尔芬波行为特征的重要机会。
D.可以用日全食期间太阳上氦D3在太阳谷年的绝对亮度来研究太阳的长周期物理规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听听那冷雨
(台湾)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关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c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千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盖着灰云.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吓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一句由实到虚,由景到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人内心的情思联系在一起,很富有诗意。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滂滂沱沱”“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江水悠悠,千古诗魂
江水悠悠,千古诗魂……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当她吟出这两句千古绝响时,似乎便注定了她坎坷的一生……
心情凝重而崇敬,我缓缓的步入了那片茂竹修林。
⑴ 不像预料的那般阳光明媚、艳阳和煦,或许,这才是适合去拜望薛涛的天气。天空,飘着些许细丝,飘然落地,滋润着万物,生怕惊扰了安然长眠的江畔诗魂。
望江楼,一座建于清代纪念女诗人的建筑,既丽且崇,又名崇丽阁。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这千古绝对的上联,正如我们对这位女诗人的理解一样,永远道不清,说不明。也许只有这座楼,只有这副联才能与伟大的女诗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知当初他们修建这座楼时,可曾想到会有一幅木匾与它一起见证着这座城市古老的沧桑。
薛涛是被父亲温暖的手牵着入川的,她看见了满山的苍翠,高兴得手舞足蹈。但这一切很快便在她年幼的岁月中消逝不见,父亲的撒手西去让她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不得不开始了自己飘摇的生活。
当她撩开门旁如玉的珠帘时,便被眼前的男人所吸引,一名浓眉大眼的英俊男子,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在谈话声中刹时传遍了全身,少女般的怦然心动在心底萌芽,她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位小自己十一岁、名满天下的男人元稹。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从此,薛涛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整个小屋周围的竹林在春风中摇曳着曼妙的身姿。
我走到了竹林深处,一股清幽的竹香扑鼻而来。
薛涛与元稹两人的缠绵爱情终于在一纸公文中断开了。
月色皎洁,江水悠悠。“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执手相看泪眼的等待最终化作了“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的四首《春望》。春去秋来,苦苦的相盼已经使她太过麻木,忧伤已经占据了她心里的所有空间,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屋内,回想着曾经欢声笑语,窗外的夜已经很深了,她漫步到屋外牡丹花旁,伸手拂了拂盛开的花儿,张口吟道:夜深同花说相思。
我的脚步沉重了许多,地上的青石板路已经有了些许水渍,我顺着林间小道来到墓旁,静静的伫立,久久的盯着不远处掩映着的石像前。
女诗人手执书卷,身体略为前倾,若有所思的步伐显得轻盈而坚定,她也许已经走出了那段感情的阴影,她已经看透了一切:“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时光逆转,我仿佛踏在了一千多年前的黄土上面,薛涛正缓步从林间经过,径直向江边走去。我移动了脚步,紧随而去,她那一袭白衣在翠绿的竹间显得婀娜多姿,她静静的站在江畔,看着江上嬉戏的几只白鹅,脸上露出一阵笑容。
一阵风吹过,身上带着点点寒意,低头理了理衣服,再次投过目光时,女诗人已不知所踪,眼前又出现了钢筋混泥土的现代化建筑。不远处,两只白鹭在从江面上轻轻略过,不时在江面上轻轻一点,便泛起阵阵微波。
薛涛应该是瘦削的,即使在那个以胖为美的年代,太多的伤心已使她失去了丰满的身体。回头看了看,她仍旧在那片葱郁的竹丛之间沉思,嘴角泛起一丝安然的笑意。
“众类亦去茂,虚心能自持。”这便是诗人的爱物,我漫步其间,细细的搜寻着,它们之中,可曾有着当年女诗人亲手种下的爱物的子子孙孙?
天渐渐放晴了许多,雨丝也慢慢消失不见,躲雨的人群三三两两的从屋内走出,整个林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不远处,一群小学生模样的人打着红红绿绿的雨伞站在诗人像前,摇头晃脑的听着老师的讲解。
我看了看四周,刚才怎么没看见呢?
薛涛,您看见了吗?您感到欣慰吗?
小题1:作者写望江楼上的对联作用是什么?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竹,有什么目的?
小题3:文章末尾关于一群小学生模样的人听老师的讲解的部分是否多余?为什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谈 礼
梁实秋
礼不是一件可怕的东西,不会“吃人”。礼只是人的行为的规范。人人如果都自由行动,社会上的秩序必然要大乱,法律是维持秩序的一套方法,但是关于法律的力量不及的地方,为了使人能更像一个人,使人的生活更像是人的生活,礼便应运而生。礼是一套法则,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袭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约定俗成的性质,行之既久,便成为大家公认共守的一套规则。一套礼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是随时在变,不过可能变得很慢,可能赶不上时代变迁得那样快,因此至少在形式上可能有一部分变成不合时宜的东西。礼,除非是太不合理,总是比没有的好,这道理有一点像“坏政府胜于无政府”。有些人以为礼是陈腐有害的东西,这看法是不对的。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一向是重礼法的。见于书本的古代的祭礼丧礼婚礼士相见礼等等,那是一套,事实上社会上流行的又是一套,现行的一套即是古礼之逐渐的各别的修正,虽然各地的情形不同,大礼上尚有规模存在,等到中西文化接触之后便比较有紊乱的现象了。紊乱尽管紊乱,礼还是有的,制礼定乐之事也许不是当前之急务,事实上吾人之生活中未曾一日无礼活动。问题是我们是否认真地严肃的遵循着礼。孔门哲学以“克己复礼”为做人的大道理。意即为吾人行事应处处约束自己使合于礼的规范。怎样才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是值得我们随时思考警惕的。
读书人应该知道礼,但是有些人偏不讲礼,即所谓名士。六朝时这种名士最多,《世说新语》载阮籍的一句话最有趣,“礼岂为我辈设也?”好像礼是专为俗人而设。又载这样的一段故事:
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唁毕,便去。或问裴曰:“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人叹为两得其中。
没有阮籍之才的人,还是以仪轨自居为宜。像阮步兵之流可以欣赏,不可以模仿。
中西礼节不同。大部分在基本原则上并无二致,小部分因各有传统亦不必强同。以中国人而用西方的礼,有时候觉得颇不合适,如必欲行西方之礼则应知其全部底蕴,不可徒效其皮毛而乱加使用。例如,握手乃西方之礼,但后生小子在长辈面前不可遽然伸手,因为长幼尊卑之序终不可废,中西一理。再例如,祭祖先是我们家庭传统所不可或缺的礼,其间绝无迷信或偶像崇拜之可言,只是表示“慎终追远”的意思,亦合于我国所谓之孝道,虽然是西礼之所无,然义不可废。我个人觉得,凡是我国之传统,无论其具有何种意义,苟非荒谬残酷,均应不轻予废置。再例如,电话礼貌,在西方甚为重视,访客之礼,探病之礼,均有不成文之法则,吾人亦均应妥为仿行,不可忽视。
礼是形式,但形式背后有重大的意义。
注:[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礼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由民间自发而成的一种约束人的行为规范。
B.中西之礼虽然在形式上有些不同,但本质上还是相通的。
C.只要是礼,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因为有礼总比没礼好,“坏政府胜于无政府”。
D.其实,阮步兵不讲礼不是因为他不懂礼,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对礼的认识。
E.作者认为,只要是我国的传统,一般不要轻易的否定。
小题2:为什么说像阮步兵之流可以欣赏,不可以模仿?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说“礼是形式,但形式背后有重大的意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