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斑马经济”与“小狗经济”(节选)钟朋荣(1)在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中, 曾经看到以下场面:3 条两尺多长的小狼狗,居然能把一匹大...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斑马经济”与“小狗经济”(节选)
钟朋荣
(1)在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中, 曾经看到以下场面:3 条两尺多长的小狼狗,居然能把一匹大斑马吃掉!
(2)大致过程是,3条小狗一起扑上去,第一条小狗一上去就咬住斑马的鼻子,无论斑马怎么撞它,它都死死地不放:第二条小狗一上去就去咬住斑马的尾巴,无论斑马怎么踢它,它照样死死地不放。第三条小狗则开始咬斑马的腿,咬了很久,斑马已经站立不住了,猛地倒下。
(3)3小条小狗能吃掉一匹大斑马,其秘诀在于8个字: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如果3条小狗都东咬一下,西咬一下,是很难制服大斑马的。
(4)浙江台州的经济就是“小狗经济”。台州市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家族式的,或者就是家庭工厂。这些企业有非常细致的分工:甲企业生产A部件,乙企业生产B部件。作为家庭工厂,资金规模不是很大,人员也不是很多,不可能生产摩托车,但可以将摩托车上的某个零部件,甚至某个螺丝生产得非常精细,将其产量提高到足够大,将每个螺丝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张家生产A部件,李家生产B螺丝,整个台州市就成了一个大型摩托车生产集团。但这个“集团”不是由一个企业统一建厂,把数万人集中在一起,由一个厂长自上而下地指挥和管理,而是由上千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机制灵活、动力很强的家庭企业组合而成的。结果,台州市的摩托车生产成本比内地许多大型摩托车生产企业低30%左右。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要不了多久,内地许多大摩托车生产企业就会被台州一大群“小狗”打垮。如果说台州的经济是“小狗经济”,则内地由大型企业所支撑的经济就是“斑马经济”。
(5)“小狗经济”与“斑马经济”的区别,本质上是用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企业内部的股权合作关系和内部管理关系。
(6)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有三种:
(7)一种是雇佣的关系:某A投资办工厂,而且把工厂办得很大,其他人都到工厂内打工,听从老板的统一指挥和管理。
(8)另一种是合伙关系:上述这些人,有钱的出钱,有技术的出技术,有管理能力的出管理,有营销网络的出营销网络,所有这些都经评估后折合一定的股份,大家共同办成一个股份公司。
(9)第三种是买卖关系:甲生产A部件,乙生产B部件,丙生产C部件,大家在市场上交易,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10)“小狗经济”的本质,就是人家按照第三种方式进行合作。其中的主要好处,就是原动力装置比较多。按照第一种方式进合作,只有一架原动力装置,只有一个人特别操心,对其他人来说,天塌下来有老板一个顶着,关我什么事。而“小狗经济”的特点是,生产摩托车的老板有1000个,即有1000架原动力装置,每时每刻都有1000个人特别操心。这就是“小狗经济”充满活力的原因。
(11)一个大型企业,可以集中对100种零部件的生产线进行投资。分别建设100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生产一种零部件,然后由一个总装车间进行总装。企业总部要对各生产车间进行统一管理,要想办法调动每个车间主任和每个工人的积极性,同时要对100个车间主任进行监督和约束。为此,企业总部又不得不建立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然而,即使管理体系再庞大,管理制度再严密,激励机制再完善,也很难对100个车间主任和数万名员工人进行非常充分的激励和非常有效的约束。管理成本上升和企业潜力浪费是这类企业正常和普遍的现象。
 (12)在一个上千条“小狗”组成的经济结构中,每一个零部件车间都变成了几个甚至几十个独立的企业,上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与下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不是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而是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上游企业所生产的零部件,下游企业不一定要,前者不能强迫后者要,也没有企业总部下命令让后者必须接受,要与不要,都是市场谈判的结果。这样,下游企业就可以在几家或几十家上游企业中优中选优,选择成本最低而质量最好的,选择供货最及时的。
 (13)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优胜劣汰机制。这种优胜劣汰机制,对每个上游厂家的老板来说,既是激励机制,也是约束机制。这种激励机制的能量是巨大的,它远远超过企业总部对所属车间主任几百元奖金所起的作用;这种约束机制是非常残酷的,它远不是企业总部对车间主任监督批评及至免职处分所能比拟的。
(14)与“小狗经济”不同,我国内地许多地方拼命造“斑马”。有些政府部门把本地区不相关的七八个或几十个企业合并在一起,自称为是组建成“航空母舰”。这种所谓的大集团,说起来好听,资产规模几亿甚至几十亿,职工几千甚至上万,涉及的产业几十个,但竞争力很差。事实已经证明,造“斑马”是没有出路的。我国内地不少政府部门造了那么多“斑马”,最终都被“小狗”吃掉。
(15)“小狗经济”也有其缺陷,主要缺陷是,由于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难以创品牌,难以建市场网络。因此,凡是发展“小狗经济”的地方,都要扶持若干龙头企业。政府对这种自己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需要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工作,使这些龙头企业由“小狗”变成“大狗”,再变成“老虎”。
(16)小的是好的,小的是优的。当然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发展“小狗经济”。但凡是能够让“小狗”进入的行业,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在那里大规模投资,把建设大集团作为奋斗目标,这样的企业将逃脱不了被“小狗”吞食的命运。
小题1:下面对“小狗经济”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动摇,产生了分工优势,产生了合作的能量。
B.由上千家家庭企业组成大集团,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机制灵活、成本很低。
C.用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企业内部的股权合作关系和内部管理关系。
D.众多生产企业形成一个大的“集团”,每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原动力装置,都有老板特别操心。
小题2:下面对“斑马经济”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按照雇佣关系进行合作,把众多员工集中在一起,由一个厂长自上而下地指挥管理的大型企业。
B.企业总部要对各生产车间进行统一管理,要想办法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对各车间进行监督和约束。
C.普遍地存在着管理体系庞大,管理成本上升,企业潜力浪费而竞争力却很差等现象。
D.经过市场谈判,由企业总部下命令,让下游企业必须接受上游企业的产品。
小题3: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台州市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总体上讲,较之内地大型企业具有产品精细、产量高、成本低的优势。
B.台州市生产摩托车零部件的家庭工厂多,老板也多,“原动力装置”就强,每时每刻每个环节都有人特别操心,因此生产充满活力。
C.在一个上千条“小狗”组成的经济结构中,上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与下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减弱,而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加强了。
D.尽管上游企业可能有几家甚至几十家,但下游企业只选择那些成本最低、质量最好、供货最及时的上家,这就形成了优胜劣汰机制。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仍然在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大集团的行业,最终将被“小狗经济”吞食。
B.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企业管理的非常重要的两大机制。
C.“小狗经济”并不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唯一模式,“小狗经济”也需要政府的扶持。
D.“小狗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加大规模,争创品牌,扩建市场网络。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A
解析

小题1:B项语言表述有毛病。第4段中的“生产集团”是一种形象性说法,是要加引号的,而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是每个家庭企业,而不是整个“大集团”。
小题2:答题区间在第12段。实行“市场谈判”是“小狗经济”的特点,不是“斑马经济”的特点。原文讲“没有企业总部下命令”让“下游企业”必须接受“上游企业”的产品,并不等于“斑马经济”存在“由企业总部下命令让下游企业必须接受上游企业的产品”的现实。
小题3:据第12段,上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与下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的关系不是“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而是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不存在减弱与加强的问题。
小题4:根据题意,并不是所有大集团行业都属于“斑马经济”,因此也不能武断其最终都将被“吞食”。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斑马经济”与“小狗经济”(节选)钟朋荣(1)在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中, 曾经看到以下场面:3 条两尺多长的小狼狗,居然能把一匹大】;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沙漠玫瑰的开放
龙应台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                                          
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                                                                                                                                                                                                                 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④第8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它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作者通过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B.作者擅长细致描写,在作者笔下,沙漠玫瑰的开放惊天动地。
C.从一蓬干草的枯死到丰润饱满地舒展开放,作者带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将信将疑、满怀希望、喜悦万分、深刻思悟的全过程。
D.给一种普通的地衣起一个异常美丽的名字,表明了作者对生命坚韧的礼赞。
E.作者不惜用绝大篇幅描写沙漠玫瑰的开放过程,意在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感悟: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07年江西卷)
书  斋
凝 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之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贴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转引自《新华文摘》2007/2,有删改)
小题1:
根据文章,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贴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净。
D.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小题2:
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小题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D.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鸟巢”为何东西高南北低?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是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设计的巨型体育场。它就像是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一个温馨鸟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容器,高低起伏变化的外观可产生戏剧性和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鸟巢”是建筑、体育、艺术完美的统一。
美轮美奂的“鸟巢”,为什么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远远看过去就像一个大元宝?这是因为运动赛场具有方向性的缘故。大凡比较正规的足球场,一般都是南北走向。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故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假设足球场是东西走向,如果在上午比赛,日出东方,则整个上午太阳都在偏东的方向,太阳光就会直射向东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照得眼花缭乱;如果在下午比赛,日落西山,则整个下午太阳都在偏西的方向,太阳光就会正对向西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晒得直冒火花,运动员就不敢往上看。这当然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
因此,只有足球场是南北走向的时候,太阳光才是从运动员的侧面照射过来的,运动员才能避免受到太阳直射,不至于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同样的道理,田径运动场也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南北向的跑道就长些,东西向的跑道就短些,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东西方向上受太阳光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赛场是南北走向,那么东西方向看台观众的视线是均衡的,因为观众可以均衡地看到两端的比赛情况,所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的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席应该相对布置少一些。这样一来,东西两个方向留出来的空间就肯定多些。南北两个方向自然留出来的空间就少些。“鸟巢”东西方向有6层看台,南北方向是5层看台,所以它东西两头就高起来(最高为68.5米),南北两边就低了下去(最低点为42.8米)。另外,东西两头高还可以尽量遮挡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最大限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鸟巢”人性化的设计和独特的外观造型,使它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将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永不磨灭的形象。它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和技术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为主体的设计手法。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既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而又大度、简洁、典雅,成为世界奥运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题1:
关于“鸟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鸟巢”是中外建筑师合作设计的巨型体育场,是建筑、体育、艺术的完美结合。
B.“鸟巢”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也是世界最大的体育场,可以容纳10万观众。
C.把奥运会主体育场设计成一个温馨“鸟巢”形状,寄托了全球人类和睦共处的美好希望。
D.“鸟巢”不仅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世界奥运史上的经典之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雷 颐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
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
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新拥有了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并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汉服”立为“国服”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
小题1:
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
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
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
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
小题2:
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   )(3分)
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
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
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
小题3:
请分析概括这篇文章基本的行文思路。(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计算机能思维吗?
1997年5月1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一幢高楼里正在进行一场被媒体称为“人机大战”的国际象棋比赛。对局的一方是1985年以来一直独霸棋坛的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另一方是美国IBM公司推出的“天下第一”下棋机器———名为“深蓝”的超级计算机。尽管卡斯帕罗夫一开始就声称他是“为尊严而战”,但最后“深蓝”还是以3.5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对此,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人们历来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主宰地球、驾驭生物,就是因为人有智慧、能思维。弈棋往往被视为人类最有代表性的纯智慧活动,世界棋王常常被视为人类智慧的象征。今天,棋王易位于计算机,人们不禁要提出疑问:机器能思维吗?思维是人类的专利吗?人类的智慧已经进化发展了成千上万年,而智能机器充其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再发展几百年,我们也许很难想像那时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和情景。看来,如果有朝一日机器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捧出那惟一的特权!有人甚至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总有一天电脑要超越人脑,使人类成为机器的奴隶。到那时人们讨论的已经不是人类思维的尊严问题,而是人类命运的问题了。
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而且是一个哲学命题。“深蓝”曾于1996年跟卡斯帕罗夫交过一次手,结果以1胜2平3负败北。随后IBM的专家们一方面努力从硬件上提高“深蓝”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另一方面加深“深蓝”对棋局的“理解”,终于使其棋力大增,最后战胜棋王。难怪卡斯帕罗夫在赛后说,这次比赛“是一群人运用电脑来向一个人的智慧和反应挑战”。机器的“思维”本质上是人赋予的,人的思维是自然界、宇宙间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机器固然能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人脑还有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这些却是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
小题1: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将无法控制机器的思维能力。
B.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以后,人类就将承认思维不再是人类的专利。
C.如果某一天机器在各方面超过人类,机器就将使人类丧失思维能力。
D.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
小题2:从上下文看,以下对这次“人机大战”特别引人注目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人跟计算机进行国际象棋比赛尚属首次,所以引起媒体的关注。
B.一方是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一方是“天下第一”下棋机器“深蓝”。
C.卡斯帕罗夫并非是为他个人而战,比赛涉及到人类的尊严问题。
D.“深蓝”最终以3.5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导致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小题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速发展的智能机器将来完全可以代替人类的许多智力活动。
B.有智慧、能思维才使人类取得了主宰地球、驾驭生物的优越地位。
C.“人机大战”实际上是卡斯帕罗夫一个人跟许多人的智力的较量。
D.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不能跟人类相匹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