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无题。收字纸的老人汪曾祺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无题。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 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 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单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生活所迫,老白只能靠看文昌阁和收字纸为生,尽管生活清贫,但他无怨无悔,甘于寂寞,悠然自得。
B.“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一句,体现了汪曾祺作品语言干净利索、淡而有味的特点。
C.老白收到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习题的字纸,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步伐,但老白对此并不大理解。
D.“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一句,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带有悲剧意味。
E.这篇作品写了一个收字纸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叙事平实,不追求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也不重视高潮的设置。
小题2:文中描写了不少的乡土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汪曾棋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汪曾祺说的“和谐”在文中体现在哪里?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答:                                                                           
答案

小题:AD
小题:(4分)突出作品描写的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生活特征,为人物活动提供社会背景;烘托人物淡而质朴的人生境界。(答对一点得2分)
小题:(6分)答案示例:体现在老白身上和他与乡人的关系。老白对白己清贫的生活现状从无怨言,平静地生活着,没有过多的奢望,达观安命,尽心尽责,他的人生呈现出一种超然而又实在的和谐美。老白收字纸时是推门走近,收完转身就走,木惊动主人,有时也问候主人家;逢年过节,大家小户也会送点钱和食物给他,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顺融洽。(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小题:(A“生活所迫”没有依据;D、“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牵强附会)(答对一点得3分,答对两点得5分)
小题:无
小题: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无题。收字纸的老人汪曾祺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在风起云涌的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大多数国家认为,事实已经证明,单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会激起更大的反抗和更多的人死亡。因此必须寻求另一种全球化,即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化,也就是中国当前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②如何建构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保护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抵制文化霸权和文化单一化等问题,其核心是一个文化自觉问题。因为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都是“以人为本”,而人又离不开一定的文化。
③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种子就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这种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了。文化也是一样,如果要是脱离了基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因此,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因此,文化自觉就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④要延续并发扬光大,只有种子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种子开花、结果。费孝通认为传统和创造的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自觉应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文化自觉就不是回到过去,而必须面对现实。费孝通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机械文明”和“信息文明”这两个在西方分阶段发展的文明,在我们这里,却重叠在一起了,甚至这二者之间的变化比过去的从人力到蒸汽机到电动机的变化都要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经验,还应该走自己的路。
⑤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这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面对的。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我们应该精通并掌握之,并在此语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中华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选自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美国试图单靠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的事实证明:只有运用文化的手段才能统治全世界。
B.作者认为,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建构多元化的世界,核心问题就是文化自觉。
C.作者认为,多元化世界赖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让各种文化的历史利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
D.由于我国文明的发展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作者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经验,应该走自己的路。
E.作者从不同层面对文化自觉的含义作了阐述.表达了各种文化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向发展的看法。
小题2:第③、第④自然段引用费孝通的原话,分别为了论证什么问题?(4分)
答:                                                                      
小题3: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就我们要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的问题阐述了哪些观点?请根据原文作简要概括。(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壮悔堂前独徘徊
阚则思
11月初的归德府商丘,已是落叶飘零的深秋了。青砖勾勒的城墙、褐瓦漫顶的城楼和斑驳古旧的牌楼,无不进出一股遥远而又苍凉的味道;塞面朝天的千年古城,像一幅褪了色墙,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千年归德府,百代风流人,侯方域也许并不是最出名,但肯定是最落寞的,就连那座落在古城小巷里的壮悔堂也显得格外残破、孤寂。正赶上商丘有关部门开始对壮悔堂进行整修,秋风、落叶伴着零落的残砖废瓦,更添感份怀远之幽情。那是座两层砖未结构的古楼,曾经的雕梁画栋,如今已是物是人非。走进去,一张黑色的书案后,一男子挥毫欲书,旁边一佳人正为其研墨。这便是《桃花扇》中的两位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而今这两座粗糙的泥塑人物神情竞显得那么呆滞,身上早已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一如那段早已尘封的往事。从那一扇扇半开半闭的门窗望去,里面空荡荡的,充满了遗憾和神秘的气息,一如壮悔堂主人那落寞悔恨的神情。壮悔堂右侧重修的翡翠楼(人称香君搂),如今也是大门紧锁,李香君那一缕香魂早巳渐行渐远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更展现了晚明那个风雨飘摇、日渐式微的朝代的背影。
“时穷节乃见”,在“烂若桃花”的晚明,挺身而出坚守气节的不是以道德文章为标榜的知识分子侯方域、钱谦益之流,而恰恰是那些传统社会最底层的青楼女子李香君、柳如是们。她们将个人的悲剧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一起放到了历史的天平上,体现出了一种完美的民族气节与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在异族入侵、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面前,“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秦淮名妓李香君尚能保持民族气节,与侯方域相约归隐不成后,抱憾而终,而晚明“四人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被誉为“文学韩愈,诗追杜甫”,却放弃了先前积极抗清的志向,随风而转,在人清顺治八年“出乡应试”。
过去的知识分子缺乏自己独立的经济力量,大多走仕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因而才会出现怀才不遇、忧郁愤世的文人,一旦国破家亡,他们便无所依托。从大的历史进程来看,对这种做法并不能过多责怪,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不能坚持白己的操守终究令人悲哀,这表现了中国文人孤傲而脆弱的一面。
抚读侯方城的《壮悔堂记》,令人唏嘘不已。我分明从这里听到这位“雪苑侯生”发自肺腑的悔悟和叹息。那个刻骨铭心的“悔”宇,写出了明末清初那一代文人的心路历程: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苦闷和彷徨。其沉痛的兴亡之感,已经超越了对旧日裙屐笙歌、繁华往事的缠绵追忆。而“悔”的另一个缘由,便是愧对“血溅桃花扇”的李香君了。正是这位明辨是非的青楼奇女子,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写下了壮美的一页。难怪林语堂会感慨地说:“她的政治志节与勇教愧煞须眉男子。”然而可叹的是,如今人们更多怀念的是她们美丽的身影,而那富贵不能淫、权势不能屈的人格操守还有多少人在怀想?
[注]侯方域三十五岁时,李香君去世,侯将书斋改名为“壮悔堂”,两年后侯亦去世。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侯方域将书斋改名为“壮悔堂”,既表达了他对香君之死的愧疚之情,又显示了明末清初一代文人“出乡应试”复杂的心路历程。
B.第二段花了不少笔墨写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泥塑像,既是对他们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也是为了衬托侯方域卑微的人格。
C.作者认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李香君在人是大非面前能保持民族气节,“愧煞须眉男子”,不能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
D.本文以怀古为切入点,谈古论今,纵横开阖,内蕴丰富,且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典雅流畅,文章气韵生动,可读性强。
E.本文两次涉及孔尚任的《桃花扇》,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叠合在一起,拓展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思古感怀的主旨,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小题2:仔细品味第一段画线句“素面朝天的千年古城,像一幅褪了色的画卷,演绎着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见证了那远逝的风雨飘摇的时代”,指出这一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小题3:本文记游,却有大量的议论,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四书”进课堂能拯救道德危机吗?
近段时间,又有学者提议要把“四书”纳入中学课堂。观者议论纷纭,无非说“四书”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 、“文化认同”的基础,因为我们放弃了以“四书”为表征的儒教文化的伦理资源,所以面临着道德“脱序的危险”。因此,应该把“四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不读‘四书’,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此论之谬,不待多言。如果此论成立的话,那么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的人类,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
说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实质是说当前中国社会普遍蔑视某些任何公民本来就应当受到其约束的基本原则,而奉行目的至上、不择手段的道德观念。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一个社会要形成某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不外乎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统一于某一宗教,比如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道德系统和伊斯兰教道德系统;二是统一于某种意识形态,比如传统中国社会的儒家道德系统;三是统一于宪政民主精神,比如英美等建立了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对宪政政府的信仰是美国传统的核心”。第一种途径主要诉诸人类共有的宗教感,因而比较深刻持久;第二种途径主要依靠政治力量的宣传灌输,往往离不开某种压迫性权力的支持;第三种途径则借由公共理性,因而能稳定持久。
由于中国从来就不存在某种类似于欧洲基督教那样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宗教,而且在社会不断趋向平等化、、民主化的时代,建立新宗教的一切企图,不但要被人视为邪恶的,而且要被人视为是荒谬的和不合理的,因而第一条途径是不可能在中国走通。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因其内在的专制主义缺陷,在其实现自身必要的现代性转化之前,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它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大厦。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多元主义特征,决定了前两种途径在合法性上存在着极大的疑问。因此,不断推进民主进程,逐步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框架,以民主精神感化国人灵魂,促进现代文明的那些基本原则牢牢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就成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键所在。包括提倡儒家在内的任何药方,即使不是无用的或有害的,也至多只能算是治标之术。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人们普遍不读“四书”,因而对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等道德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
B.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但是他们同样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C.通过宗教的形式形成某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在中国社会行不通,是因为中国没有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宗教;同时也不符合社会不断趋向平等化、、民主化的时代趋势。
D.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道德系统和伊斯兰教道德系统合二为一,使得欧洲社会建立了稳定系统,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因此深刻而持久。
E.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键,是不断推进民主进程,逐步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框架,以民主精神感化国人灵魂,让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
小题2:第二段作者以“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的人类,绝大多数没读过四书”为例,要说明什么道理?(2分)
小题3:提倡读“四书”,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即使不是无用的或有害的,也至多只能算是治标之术” 结合全文,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红颜相伴老 江湖无遗恨
玄圭
相识短短8个月,一介穷书生梁羽生让出身名门的林萃如义无反顾地下嫁了。朝夕相处不过月余,梁羽生的缺点在林萃如面前暴露无遗:除了写文章,他几乎一无所长,记性坏、不讲卫生、不爱素菜只愿吃肉……林萃如辞掉了令人艳羡、自己也很喜欢的工作,一心一意回家照顾梁羽生。他说:“我挣得不多,不够买你心仪的衣饰呢。“她答:“你就是我最好的衣饰啊。”……
住了许多年的老楼,梁羽生老不记得自家的门牌号。每到他下班时,林萃如就早早在阳台上守着,等到他的身影拐过街角绕到院子里来,她就冲他大喊:“先生,你的家在这里呢。”在楼下乱转的梁羽生就兴奋应答:“哈哈!你的流浪狗回来啦!”梁羽生嗜甜食和肉食如命,林萃如担心他吃多了血糖高,就不许他吃,梁羽生在家也就乖乖地不吃,但常常趁妻子不注意溜出去吃,她拿他没辙,后来就监工一般盯着他,常常他前脚刚踏进蛋糕店,她已经立在身后;他躲到办公室刚啃上烤乳猪,她就笑盈盈地来敲门了。
1984年,梁羽生完成《武当一绝》后,宣布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他带着妻子四处游玩。3年之后,梁羽生突然宣布:移民澳大利亚,从此退出文化圈。他素来惧内,事无巨细都定要与妻子商量,而如此重大的决定,他却先斩后奏。林萃如异常震惊,甚至有些责怪。他告诉她:“名利是追逐不尽的,可我们的夫妻情分却只有这一世。过去我欠你太多,现在该我补偿你了。”此前,梁羽生带林萃如游历无数国家,而林萃如独对澳大利亚钟情。
63岁的梁羽生,自1987年后真的封笔,不再写武林恩怨情仇。武侠小说只是他一个人的文字江湖,而他的现时人生,却有一个安静而努力地陪着他的女人林萃如。他欠她太多,再不偿还的话这辈子就来不及了。因为,她把人生中最华美的30年,全都献给了他。他无以偿还,唯有把余生的全部时光都付与她。
他把家安在繁华的悉尼,因为林萃如喜欢热闹。每天早上6点30分,梁羽生和林萃如比赛着起床,谁起得慢就要去花园剪新鲜的栀子和玫瑰;手脚笨拙的他,在她做饭时会捣乱一样地抢着为她放调料递盘子;每周三下午,他带她去悉尼歌剧院听音乐看歌舞剧;每个月12号,他们去“澳洲广场”第46层的旋转餐厅,一边观赏悉尼港风光,—边回忆在香港的快乐时光。
1994年,他年已古稀,身患多种疾病。他不怕死神来袭,怕的是,如果他先行离开,留下她会多么可怜寂寞。她把他当成孩子般呵护了30载啊,而他专心陪伴她不过7年光阴。他跟她“算账”,说自己欠她23年情,她就跟他“讨价还价”:“23年哪里够?你总不至于不等到我满百岁吧?“为了她,他戒了奶油蛋糕和烤乳猪。他在日记里写道:“努力活着,要走在她的后头。因为我的命就是她的命,我们要相依为命。”
她影子一般跟在丈夫身后,他上台阶,她轻快地先迈上去搀扶;他的筷子伸向肉食时,她嗔怪地敲他的碗边警告他;他嫌药苦,她就假装放一勺糖进去,然后哄骗他喝下;他不能吃糖吃肉食,她也不吃了;他80岁时,突然想聚集悉尼华人,遇上中国的节日就聚—聚,她便四处奔走帮他成立了华人“十圆会”……她须臾不离他。
“裂笛吹云歌散雾,萍踪侠影少年行。风霜未改天真态,犹是书生此羽生。”这是一位故交送给晚年梁羽生的诗,林萃如专门找来小篆体字帖,戴了老花镜认真地练毛笔字,然后将诗誊到个小本子上,走到哪里都把本子带在身边。如此她就深信:他会信守承诺,永远不会先行离开。只是风霜未改鬓边已白,她的侠影少年尽管许了深重承诺,却最终敌不过催人的岁月……
旧梦尘封休再启,此情如水只东流。当黄昏再来,暖暖夕阳薄纱一样,寸寸迈上台阶,罩上阳台,她再凭栏眺望时,再也等不到他回家了。
(摘自《读者》2009年第19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出身名门的林萃如义无反顾地下嫁一介穷书生梁羽生。却发现梁羽生有一大堆自己无法忍受的缺点,林萃如只能辞掉令人艳羡、自己也很喜欢的工作,一心一意回家照顾梁羽生。
B.梁羽生不记得自家的门牌号。林萃如在他下班时就早早在阳台上守着,把他呼唤回家;林萃如担心他吃多了甜食和肉食血糖高,梁羽生常常趁她不注意溜出去吃,林萃如就监工一般盯着他。
C.梁羽生宣布封笔后就带着妻子四处游玩。后来突然宣布移民澳大利亚,从此退出文化圈。是因为林萃如对澳大利亚情有独钟。他要以此偿还对妻子的亏欠,唯有把余生的全部时光都付与她。
D.梁羽生在古稀之年身患多种疾病,他在日记里写道:“努力活着,要走在她的后头。因为我的命就是她的命,我们要相依为命。”因为他离不开妻子的精心照料,没有妻子他就像一个不会照顾自己的小孩。
E.文章通过人物心理与细节描写,精雕细镂地刻画了文坛巨匠梁羽生传奇一生中丰满的个性,表现了他除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外与辉煌成就外,更有对妻子的百倍柔情与无私奉献,有力呼应了“红颜相伴老,江湖无遗恨”的题目与主旨。
小题2: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梁羽生对妻子的情深意重?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她的侠影少年尽管许了深重承诺,却最终敌不过催人的岁月”的理解与感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暖的雪山
从丽江古城的柔软旖旎里出来,车行在弯弯绕绕的山路上,出古城大约45公里,便到了位于玉龙雪山的东北山麓的牦牛坪。
牦牛坪最美的季节在春夏,繁花似锦,长长的高原草甸上,星星点点缀着怒放的野花,流光溢彩。牦牛成群,安详地吃草散步,仿佛世外桃源。
低低的雾,从草色弥漫的深处飘来,浅浅地在草上浮动。翻滚着,氤氲的雾气里,若隐若现那长长的栈道。木制的栈道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环绕在牦牛坪高高低低的山坡上。轻轻踏上栈道,牦牛坪的高原风情,尽收眼底。美丽而神秘的天堂,便随着栈道的曲曲折折,在眼前次第展开。稍远点,能看见山顶上的经幡群,经幡正随风猎猎飘动,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与祈愿。近处,则依稀可见雾气中的木楞房,放牧的人家仍然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而无论在哪,都看得到那远处绵延的山峰,披云戴雪,仿佛微笑着看着人间。寒风吹来,仿佛也吹散了烦恼,心是温暖的。
……
深秋季节,草甸已渐渐变黄,春夏时缀上的点点小花,大多已经在季节的更替里悄然掉落,准备下一季的绽放。在高原凛冽的寒气里,在枯黄的草丛中,偶然能见到一朵朵可爱的龙胆花。这是牦牛坪一年里,盛开到最后的一种花。那小小的花瓣虽然单薄,却开得那样热烈欢畅,它有许多颜色,但最多的,却是蓝色——这自然界花朵中最不寻常的颜色。那蓝,与这雪山背后的天空一般,湛蓝清澈,透露着一股生命的坚强。如果生命也是一朵花的话,何必非要介意自己的花期是否迟来?只要在自己的季节绽放,便是最美的。
走在长长的栈道上,天上渐渐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空气中多了几分寒意,但这雪,更像是雪山的召唤。徜徉在牦牛坪上,常常有种错觉,感觉那栈道能通向雪山。雪山是那么的近,仿佛触手可及。连绵巍峨的雪山,让人不得不对自然心生敬意。
但在这敬意之外,玉龙雪山,又能给人以一种特别的温暖。它不像那些只有登山者才去得的人迹罕至的雪山,不要说攀爬,就是想要仰望,都很难。它像一个静静的守护神,离人类的家园如此之近。仿佛,你有什么心事,都能向她尽情吐露,有什么愿望,也能与她悄声诉说。
那是一种大美,美到无需任何修饰,无需任何语言。那白雪皑皑下露出些许岩石的颜色,仿佛是雪山的微笑,温暖着所有凝视她的目光。那纯净无暇的蓝天反射着山顶圣洁的光芒,显得那样博大,仿佛是雪山的臂膀,拥抱着所有陶醉在这风景中的人们。
玉龙雪上虽然是终年积雪,却不是一片茫然的白,近看雪山,那白与黑的交融,像极了一幅水墨画,诗情画意,呼之欲出,因此得名“黑白雪山”。
看见山,总能让人感到心静,感到这静默中蕴含的无穷力量,感到这辽阔中蕴含的宽广胸襟。海拔4680米,是玉龙雪山上目前游客能到达的最高峰。当登上山顶时,那壮美的景色,那静默中蕴含的无穷力量,那辽阔中蕴含的宽广胸襟,让人震撼,甚至感动流泪。
是什么会让人如此激动?是山的魅力?那静默中蕴含的无穷力量,那辽阔中蕴含的宽广胸襟?还是这圣洁的雪?这纯洁无瑕的静谧,让人重新愿意相信完美?这一尘不染的颜色,让人想起心中曾经笃信的纯真?
每个人,面对这雪山,都有不同的感触,但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温暖的。……
这便是玉龙雪山,北半球最暖的大雪山。
(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概括玉龙雪山的特点。(4分)
小题2:作者从哪些角度米写龙胆花?(2分)
小题3:文中三个加点的“温暖”在理解上有什么不同?(6分)
小题4:本文的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请至少举出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