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嫦娥奔月2007 年 10月24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顺利踏上登月旅程。这是“中国制造”第一次离开地球,奔向月球,...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嫦娥奔月
2007 年 10月24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顺利踏上登月旅程。这是“中国制造”第一次离开地球,奔向月球,一个时代就此来临。 
欧洲宇航局的负责人多尔戴恩开玩笑地说:“到了美国人再次将星条旗插在月球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上面已经有了中餐馆。”
国外科学家积极地替中国人“虚张声势”,而“嫦娥计划”的科学家目前还在稳健谨慎地实现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绕月。研究团队乐观地估计是在2012年实现“落月”,2020年前实现探测器从月球返回。
此次,科学家为“嫦娥一号”卫星设定了四个科学技术目标:通过CCD相机与激光高度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描绘月球地质与构造图;通过射线谱仪分析月球表面的元素及矿物质的含量和分布;通过微波探测仪测量月壤的厚度并评估月壤中艄资源;通过高能粒子探测仪探测地一月空间环境。
虽然“嫦娥一号”在技术上还有有待提高的空间,但它同样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40多年里,人类已经向月球发射了100多个探测器,可我们惊讶地发现,世界上居然仍找不到一张三维的月球全图。嫦娥计划首次获得月球全球的三维图像,将令其他航天大国汗颜。
此外,“嫦娥一号”可探测14种元素,超过其它国家探测器探测数量的一倍之多。“嫦娥一号”上的激光高度计精度为1米,而日本绕月探测卫星“辉夜姬”只有5米。“嫦娥一号”还将首次使用微波方法探测月壤。
毫不夸张地说,月球已是一个战场。一位美国科学家曾直言不讳地表示,登月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国威而不是科学。从1958年至1967年,在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美苏两国共发射了108个月球探测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为52个,成功率为48%,如果单单是为了科学探索,如此密集的发射显然太疯狂了一些。
而如今,除了美国正在独力实施重返月球计划之外,俄、日、中、印以及欧洲各国之问都在相互通联,谋求合作的可能性。探月工程在国际竞争之外,也体现了国际合作。如为了测控“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我国与欧洲空间局和智利有关部门开展合作。对于“嫦娥一号”的数据,我国也承诺分级共享,大部分数据会分期无偿公开。
不仅如此,探索茫茫宇宙更需要多国“联合舰队”。目前,中国已和俄罗斯签订了合作探测火星的“萤火计划”。未来的太空格局,全看几个航天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节)
小题1:依据原文,不能成为“月球已是一个战场”这一说法理由的一项是
A.从1958年至1967年,在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美苏两国共发射发108个月球探测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为52个,成功率为48%。
B.嫦娥计划获得月球全球的三维图像,是近40年来人类所获得的第一张三维的月球全图,将令其他航天大国汗颜。
C.到了美国人再次将星条旗插在月球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上面已经有了中餐馆。
D.为了测控“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我国与欧洲空间局和智利有关部门开展合作,并承诺数据分级共享。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外国科学家乐观估计中国将在2010年实现“落”月,2020年前实现探测器从月球返回。
B.美苏两国在短短的9年时间就向月球发射了108个探测器,如此密集的发射显然是疯狂行为。
C.我国承诺,将把“嫦娥一号”的数据分级共享,分期无偿公开。
D.欧洲宇航局的负责人多尔戴恩所说的,当美国人再次把国旗插在月球上时,他们会发现上面已经有了中国餐馆。实际上是在替中国人“虚张声势”。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探月工程除去振奋民族精神、扩大国家影响外,还将对科技强国之路产生深远影响。
B.过去探月工程主要是竞争;而如今的探月工程既有竞争,也体现了国际合作;将来也将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且合作可能成为主流。
C.美国之所以还要再次将星条旗插在月球上,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科技实力。
D.目前,美、欧、日、俄和中国、印度,都在加紧筹划21世纪的人类登月计划,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月球已是一个即将开张的“包子铺”。

答案

小题:D
小题:D
小题:C
解析

小题:( 题中战场”是指竞争,而D项是指探月方面的国际合作。)
小题:(A,错在“外国科学家”,原文是“研究团队乐观估计”;B、错在缺必要的条件限制,请注意原文说法“如果单单是为了科学探索”;C、清注意原文“大部份数据会分期无偿公
小题:(请注意原文“登月的主要原因是………“‘如果单单是为了科学探索……”等文字。)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嫦娥奔月2007 年 10月24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顺利踏上登月旅程。这是“中国制造”第一次离开地球,奔向月球,】;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耶路撒冷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首次公布了《老鼠骨骼断层扫描图》,图中清晰地展示了老鼠骨骼结构的细部特征,包括极微小的骨骼,其精确程度到毫米。如果把老鼠按比例放大并舒展开来的话,那么除了脸部、足部和尾巴外,老鼠的骨骼结构同人类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此外,在病理上,老鼠和人类的骨细胞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英美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老鼠基因密码链的长度与人类比较,老鼠为25亿对核苷酸,略少于人类的29亿对核苷酸。80%的人类基因与老鼠完全相同,99%的人类基因与老鼠非常相似。所有这些指标,是在外形上与人类更为接近的猴子都没有达到的。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科学家普遍借助老鼠从事治疗人类疾病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通过老鼠研究基因的功能情况,比通过人体更容易一些。据报道,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时候,将人类的基因移植到老鼠身上,结果培育出了一种老鼠,其大脑的体积比一般老鼠要大很多,以至于脑颅骨腔内几乎容不下大脑,并由此形成了与人类相同的褶皱状大脑回沟,接近于人类的大脑。
此外,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生物化学家不久前培育出了一种体形超大、生命力极强的老鼠。据介绍,这种老鼠刚一出生就特别的活跃,即使是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也能够连续跑上5-6个小时不停歇,而且跑的速度很快。原来,科学家在老鼠的胚胎中注入了一种专门负责产生一种蛋白质的高活性基因,可以使这种蛋白质在肌肉中的含量高出一般老鼠的上百倍。据介绍,这种老鼠的食量比一般老鼠要多出好几倍,但不会导致体态肥胖,而且寿命也长很多,能活到相当于人类的150岁。即使到了晚年,这种老鼠仍然能够保持极旺盛的生育能力。科学家表示,人类也有类似的基因,假如人类能有如此高强的体力和耐力,那将会培养出超高强的运动员。
几年前,在奥地利的一个教堂里,人们在壁画上发现了一个酷似老鼠的动物画面,其形象与“米老鼠”惊人的相象。据说,这幅壁画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这说明,人类不仅很早就把老鼠人性化了,而且还把老鼠神化了。美国迪斯尼乐园中的“米老鼠”形象是不是来自于此地?一时成为人们的一个疑问。一位艺术家还略带戏谑地调侃到,在奥地利教堂的壁画中,圣像旁边的那位正是美国动画片中所刻画的那个主角“米老鼠”。
(2007年12月5日《新闻晚报》)
小题1:依据文意,“科学家普遍借助老鼠从事治疗人类疾病的研究工作”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骨骼结构与老鼠的骨骼结构相比较,细部特征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B.老鼠的骨细胞与人类的骨细胞相比较,从病理方面研究,发现了不少相同之处。
C.人类的基因密码链的长度与老鼠的基因密码链的长度相比较,差别不很大。
D.老鼠的基因与人类的基因相比较,大多是十分相似的,甚至有些是完全相同的。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科学家通过移植基因培育出了一种老鼠,它的大脑体积很大且具有与人类相同的褶皱状大脑回沟,它的脑颅骨腔几乎容不下它的大脑。
B.美国科学家通过在老鼠的胚胎中注入一种负责产生某种蛋白质的高活性基因,培育出特别活跃的能连续跑上好几个小时不停歇的老鼠。
C.科学家通过对老鼠的骨骼结构、骨细胞、基因及基因密码链的长度进行研究发现,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老鼠比猴子都与人类更为接近。
D.俄亥俄州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实验时培育出的老鼠具有极为旺盛的生育能力,其食量比一般老鼠多出好几倍,寿命也比一般老鼠长很多。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人类的胚胎中注入某种类似老鼠基因的基因,人类无疑将会具有超高强的体力和耐力。
B.奥地利壁画中既很像人又很像神的动物形象,其实就是美国迪斯尼乐园中的“米老鼠”的原型。
C.科学家普遍认为,在研究人类的疾病方面,通过借助老鼠比借助其它动物难度要更小一些。
D.通过对基因功能情况的研究,未来将有可能改善人类的体形、体力和耐力,延长人类的寿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盲人可重见光明
今天的一项治疗失明的技术为更多的盲人带来了希望。
数十年来研究人员都在寻找一种能替代覆盖在眼睛后面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的方式。以治疗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和黄斑视力退化。方法之一就是寻找一种视细胞,移植进眼睛后,使其能正常感光。为了能找到这种类型的细胞,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阿纳德·斯瓦鲁普和英国伦敦大学的罗宾·阿里等人进行了长期研究。他们在小鼠胚胎孕育和出生后能正常产生光受器的不同时期,从视网膜提取细胞,然后把这些细胞注入成年鼠的视网膜中,并计数有多少新的光感受器能够生长出来。
他们发现,把从出生后最初几天的小鼠提取的视网膜细胞移植到成年鼠后能产生最多的新的光感受器,而且能与视网膜正确的相连接。这些细胞最终注定要成为光感受器。但是还没有完全发育成视杆细胞,后者感知暗光。
随后,研究人员在眼科医院进行试验,把这些细胞移植进部分眼盲的成年鼠眼中,结果改善了这些盲鼠的视力,成年鼠的瞳孔对光有了反应。参与这次研究的眼科医生罗伯特·麦克拉伦认为这对于盲人和各种原因失明的人是一个极大的福音。因为,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重见光明。
不过,这项技术要从小鼠转移到人还存在很多因难。比如,很难获得相同的人的细胞供移植,因为这样的细胞需要从3—6月的胎儿身上提取。但是,研究人员认为,这个难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是从人的成年干细胞培养适宜的视网膜细胞。二是从胚胎干细胞培养视网膜细胞。
在以前有过这方面的许多研究。一些研究人员还把动物胎儿的全部视网膜移植到成年动物眼中。这种方法在对人的试验中有较好的结果。但是,移植完整的视网膜并不能恰当地融入到受者的破损的视网膜中,而移植干细胞也不能有效产生新的光感受器或恢复视力。所以,移植胎儿视网膜细胞可能是迄今所有这方面研究中最好的一种。
麦克拉伦认为新生儿或胎儿的视网膜细胞更适宜移植,因为他们刚刚从干细胞向前发育了一步,成为一种定型的细胞,因此能从一个眼睛移植到另一个眼睛。而且由于其新生的特点,可以在移植后继续生长为光感受器。
这一研究结果同时也为其他医疗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过去医学界曾认为干细胞移植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因为干细胞可以分化生成各类组织细胞。但是,这项研究证明新生成的细胞才是理想的移植细胞,因为它们已经长成某种类型,已经定性,而且又由于是新生成的,具有定向生长的能力,所以比干细胞移植更直接、更有效。
(选自《百科知识》2007.4)
小题1: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文理论,对于治疗脊髓损伤疾病而言,把新生儿刚长成的脊髓神经细胞,移植到病人的脊柱中,比移植干细胞更直接和更有效。
B.目前,运用视网膜细胞移植的技术,可以使失明的盲鼠完全恢复原来的视力。
C.只要解决了如何获得人的相同的可供移植的细胞问题,通过移植视网膜细胞使盲鼠重见光明的技术就可以成功地运用于人类了。
D.新的研究已充分证明,移植胎儿的细胞治疗疾病,比移植新生儿的细胞效果更好。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医学界认为移植干细胞才是最好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但目前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
B.几十年来研究人员都在寻找一种能替代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的方式,以治疗眼病,在所有这方面研究中,移植胎儿视网膜细胞是迄今最好的一种。
C.视网膜细胞移植成功至少应具备两点:一是能产生新的光感受器,二是能与视网膜正确的相连接。
D.经过试验,把胎儿完整的视网膜移植到成年盲人的眼中尽管结果不错,但也存在着不能恰当地融人等问题。
7.下列属于美国的阿纳德·斯瓦鲁普和英国的罗宾·阿里等人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从人的成年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培养视网膜细胞。
B.把小鼠胎儿的视网膜全部移植到成年盲鼠眼中。
C.将小鼠的干细胞移植到成年盲鼠的视网膜中。
D.将新生小鼠的视网膜细胞移植进成年盲鼠眼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神秘的人体“天网”
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状体物质。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对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为了搞清楚人体免疫系统内部发生的这一神奇现象,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的身上,因为“天网”总是出现在它们周围。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终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不孕症与“天网”有神秘联系。研究人员在对母马进行人工授精的过程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母马体内遇到人工输入的公马的精子时,也会抛出“天网”,将精子捕获。中性粒细胞为什么要阻挡精子呢?原来有的精子本身携带有细菌,这使得中性粒细胞误以为它们都是细菌,所以只好六亲不认,统统将其拿下。还有一种很难找到症结的疾病,也和人体“天网”有关。这种病叫做先天性黏液稠厚症,它的特点是人体肺部的分泌物过于黏稠,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通道,使人断气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总是有数量极大的DNA。长久以来,医学专家只知道这种疾病肯定和基因有关,但其中的疾病原因总是弄不清楚。现在,他们才明白,这很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所导致的。 
但科学家认为,人体“天网”的发现,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因为人体“天网”本身还有许多谜题待解。                             
(选自《大科技》2007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天网”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地把细菌粘住,将细菌擒拿的丝状体物质。
B.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病菌的能力的中性粒细胞。
C.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构成的细菌难逃的“天网”。
D.由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构成的组织系统,有杀敌护体作用,会自行化解。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或减少蛋白酶给人体细胞造成的伤害,“天网”会把病菌集中到密集的局部地方。
B.由DNA编织的“天网”要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它物质才能把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C.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在对母马进行人工受精的过程中发现不孕症就是由“天网”造成的。
D.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导致人患上了一种叫做先天性黏液稠
厚症的疾病。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前人们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但对DNA织“网”杀敌的本领以前却
未发现。
B.人的不孕症问题很可能也是由女性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天网”导致的。
C.把细菌一网打尽之后,“天网”又是怎样神秘消失的等问题还是个迷,有待于科学家
们进一步研究。
D.随着人体“天网”的发现,科学家找到了新的方法来治疗和预防不孕症及先天性黏液稠厚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造太阳”的原因
“人造太阳”,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的核聚变。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的过程。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这意味着质量的亏损。根据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质量的亏损意味着能量的释放———两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各国对核聚变多途径的研究完成了“原理性探索”,到70年代末,苏联专家制造的托卡马克装置成为磁约束聚变的主流,国际核聚变研究开始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美、欧、日、中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装置进行实验。然而,托卡马克建堆需要三个要素:“高温度、高密度和足够的能量约束时间。”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些条件才逐渐接近或达到这三个要素,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这甚至早于核裂变模型的提出。然而,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这是因为当两个带正电的氢原子核靠近的时候,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相互间的斥力将阻碍聚变的发生。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然而,地球上并不具有太阳那样强大的引力场。因此,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
不过,这又带来了新麻烦:如此高温下,核聚变燃料就成为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状态下,物质微粒的运行更难以捉摸。而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就必须约速这些“乱跑”的等离子体。那么,怎样在高温下约束等离子体的运行?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提出了“磁约束”概念,即通过强大的磁场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绕型磁力线,让等离子体沿磁力线运行。根据这一原理,苏联科学家于1954年制造了第一个“环形磁约束容器”装置—托卡马克(Tokamak)。
新的总是又出了:要约束这些能量巨大的等离子体,就必须要强大的磁场;而强大的磁场需要强大的电流。根据电学方程,电流遇到电阻会产生热量。事实上,以往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大多是因为这一过程产生大量热量而只能脉冲运行,并且耗电巨大。怎样避免这一缺陷?1912年,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在偶然间发现,他的水银样品在低温4.25K左右时电阻消失。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这一发现。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在解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散热问题时,科学家们想到了超导。
小题1:下列关于“核聚变”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就是发生了核聚变。
C.核聚变发生时会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出现质量亏损。
D.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发生核聚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强大的引力和上亿度的高温。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造太阳”的基本原理,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核聚变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C.超导电性是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于1912年间偶然发现和命名的。
D直到上世纪90年代,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小题3:下列说法不属于实现人工可控核聚变的难题的一项是
A.怎样克服原子核之间同性相斥的阻力。
B.怎样的高温下约束成为等离子体的核聚变燃料的运行。
C.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存在的散热和耗电巨大的问题。
D.怎样让核聚变像核裂变一样在室温下就可以发生。
小题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基是
A.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欧、日、中对核聚变的研究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
B.魏茨泽克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是研制“人造太阳”最初的理论基础。
C.“人造太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制成功,可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能量和持续的温暖。
D.从1912年起,各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核聚变,并设法研制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尼古丁“洗冤”
尼古丁真是香烟中的最大“杀手”吗?最新科研结果颠覆了这一传统论断。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尼古丁非但几乎没有神经毒性,还可防治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症。科学家正在为尼古丁申报相关药物的发明专利。
  长久以来,存在于香烟中的尼古丁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神经毒素,可引起心、肺、眼、肾等多种疾病。但最新实验表明,尼古丁虽能使人上瘾,神经毒性却极小。据领衔该课题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保路教授介绍,他们每天给小鼠喂食相当于一般吸烟者(1-2包香烟)的尼古丁长达5个月,小鼠未出现任何异常。
同时,另一现象引起科学家的兴趣: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吸烟者患帕金森氏综合征和老年痴呆症的概率远低于不吸烟者。为此,赵保路带领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尼古丁居然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与诱发帕金森氏病的6-羟多巴胺,以及导致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是“死对头”,能够抑制它们对脑细胞的损伤,而且使患老年痴呆症的转基因鼠脑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明显减少。以上研究结果已经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
  那么,谁是香烟中真正的健康“杀手”?赵保路课题组经多年研究发现,卷烟烟气中的自由基、亚硝胺等主要有害物质,才是“真凶”——它们能导致人体组织和细胞的氧化,促发癌症等疾病。
科学家又发现,素有“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好饮料”之称的茶,能有效消除卷烟烟气中的有害成分。赵保路介绍说,茶叶中含茶多酚等有机物质450余种,无机矿物质超过15种,具有杀菌、解毒的特殊功能。
通过把茶的功效与卷烟嫁接,也就是将茶叶制成茶质滤棒,卷烟烟气中的主要有害成分自由基能降低30%左右,亚硝胺降低10-25%、苯酚类降低20%左右。赵保路课题组正就此继续研究,以取得更好效果。
另外,茶叶中的香气物质还使卷烟产生清香怡人的香气,对吸烟者口腔和上呼吸道有消炎作用,减少痰量,对部分人群还有戒烟作用——对“瘾君子”而言,可谓一举两得。同时,茶质滤嘴能自然降解有害物质的飘散,十分环保。
不过,科学家仍严正警告:吸烟有害健康,无论如何减小危害,最好的办法仍是远离烟草。
小题1:对“尼古丁”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尼古丁被中国科学家“洗冤”,它除可使人吸烟上瘾外,有利而无害。
B.尼古丁不但神经毒性很小,还可防治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症。
C.尼古丁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与诱发帕金森氏病的6-羟多巴胺,以及导致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是“死对头”。
D.尼古丁能够抑制有害物质对脑细胞的损伤,而且使患老年痴呆症的转基因鼠脑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明显减少。
小题2:下列对“茶”的功能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好饮料。
B.茶能有效消除卷烟烟气中的有害成分,具有杀菌、解毒的特殊功能。
C.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对吸烟者口腔和上呼吸道有消炎作用,可减少痰量。
D.茶制成茶质滤嘴,能自然降解香烟中的有害物质,收到极好的环保功效。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症,我们可以用吸烟来解决。
B.对所有“瘾君子”而言,可以通过吸带有茶质滤嘴的烟来达到戒烟的目的。
C.将来科学家研制出来更好的茶质滤嘴,人们就可以尽情地喷云吐雾,不用担心吸烟有害健康了。
D.尼古丁非但不是香烟中的最大“杀手”,它对人体还有很大益处,完全有可能成为预防帕金森氏综合征和老年痴呆症的“良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