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浑善达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大沙地,距北京不足200公里。对北京影响最大的系列风沙灾害的沙源地就是它。它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北京、天津和...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浑善达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大沙地,距北京不足200公里。对北京影响最大的系列风沙灾害的沙源地就是它。它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北京、天津和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
说起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首先要弄清生态退化的原因。在支持生态系统的6大环境因子中.这里的光照没有变化,温度正常波动,氧气含量也没有变化,二氧化碳稍有增加,总体雨量正常,部分年份还偏高。
我们都知道在温带以及寒温带地区,雨、热、先是同期的,既然适合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仍存在,为什么草地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原因存在于土壤和矿物质的巨大
变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被人为中断了.土壤损失严重;在日益减少草地覆盖的条件下,疏松的土壤在冬春季被风吹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元素不能循环使生态系统的运转失去了一个“轮子”。例如锡林郭勒某牧场因常年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牛粪.造成氮素严重损失,损失的氮相当于78600吨硫酸氨。欲维持该牧场的氮平衡需要每年输入560吨纯氮,但遗憾的是这部分输入几乎为零,这对于土壤系统的破坏是致命的.
人口增加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人们对生活追求的增加,牲畜数量更是急剧增加,50年内,当地净增加牲畜1700%。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超过了极限:社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而实行的政策导向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游牧而定居·且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目标,更加重了草地的退化。
实际上,在元代(公元1206年)以前。浑善达克沙地基本没有太大的人为压力·人很少.天然放牧,元忽必烈时代开始对这片土地利用;明嘉靖33年(1554)定居开始出现;清朝初年(1616一1644)招徕大批汉民佣种,并开放牧场,但清中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这里的土地稳定了200年。1912年垦务总局成立·使这里草地退化开始起步。但是.最大的几次生态破坏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草地垦殖高潮,“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等政策,鼓励了对天然草地的掠取。最致命的破坏还是最近的lo年,飞速发展的畜牧业使草场到了崩溃的边缘。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成功的草地恢复模式。例如.清朝统一全国后,出现了连续200年的政策稳定,将草场范围划区固定(皇家禁地),分区轮牧·灾年赈济。对草地利用的核心是让草地能够“休养生息”。
——选自2001年7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1: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的原因是   ( )
A.第二段中“光照没有变化……部分年份还偏高”所表述的。
B.人们由游牧而定居,且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目标。
C.自然和人为两种。D.人口增加
小题2:“元素不能循环”是因为   ( )
A.草地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B.土壤损失严重。
C.损失而又不能补充氮素。
D.常年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牛粪。
小题3:对本文写作目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必须治理好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环境。
B.弄清生态退化的原因。
C.必须控制该地的人口增长。
D.浑善达克生态恢复从解决“人为问题”人手。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认为“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B.欲治理沙地和沙尘暴,必须从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人手才能治本。
C.减少该地区的人口。
D.使生态系统的功能正常实现,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答案

小题:选C。
小题:选C。
小题:选D。
小题:选C。
解析

小题:选C。第二段中6种只说了5种,且这5种均正常,可以看出还有人为原因。
小题:选C。参见第三段.“元素”指的是“氮素”,“不能循环”是指造成损失后,“输入几乎为零”。其它说法或笼统或偏离题意。
小题:选D。因为从全文看,本地区的“客观条件”变化不大.出现恶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所以写作目的是从解决“人为”因素入手解决生态恢复。
小题:选C。人口增长是原因.但不能用“人口减少”来解决问题.就人口而言.应切实解决的是人口在增长后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草地,让草地能持续利用的问题,这才是恢复生态平衡的关键所在。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浑善达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大沙地,距北京不足200公里。对北京影响最大的系列风沙灾害的沙源地就是它。它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北京、天津和】;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能力决定速度
快速发展是一种趋势。在《未来时速》一书的序言里,比尔·盖茨说过:“如果说19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1990年代是注重再造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是企业本身迅速改造的年代。”
  一个企业要想在十倍速的时代立足,发展速度太慢肯定不行,但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好快与慢的分寸。对这个分寸的把握就是对速度进行管理的问题。可以说,速度管理,是所有新经济时代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速度只是其中一个,而如果单纯地追求快速,则很少会得到满意的回报。在被研究的80家公司中,有10%的公司在满足某种条件的前提下依靠快速得到了好处,而在另外90%的公司中,有80%的公司并不适合快速发展。
这样的结果一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事实上,对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快速的确能够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受益于速度的公司大多具有以下特征:是大市场的先动者,能建立壁垒来阻挡对手入侵,直接控制启动公司的关键性商业元素。具体地讲,只有在以下条件下,快速才会有效:
入市壁垒。如果对手能通过快速复制进入市场,花很大代价快速冲进市场就显得很不明智。
强大的市场潜能。大的市场(几十亿美元或更多)意味着得到的回报比进入时的消耗要高。
对几个风险因素的操控能力。比如技术的不确定性,标准经常变换,大量现存的竞争对手,核心资源掌握在别人手中等等。合作伙伴很麻烦也是一个障碍。
不过,同时满足所有这三个条件并非易事。技术标准一旦有变,企业的转换成本会非常大,那时企业将进退两难。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为竞争对手快速复制,品牌的建设周期大大拉长。此外,当企业要进入一个容量有限的市场时,就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快速。
仔细研究一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激烈竞争的最终胜出者往往是那些善于把握节奏,快慢得法、张弛有度的公司。微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赖以攻城略地的所有产品技术或服务并没有一项真正属于微软的独创,但它一旦它看准了某一方面,便总是能蓄势而进,后发制人。
其实,快与慢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企业是否已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即使能享有繁荣,这种繁荣也一定不能持久。
(选自2008年1月《科学大观园》,有删减)
小题1:对“速度管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速度管理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公司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B.速度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根据自身能力把握发展快慢分寸的管理模式。
C.速度管理是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谋求快速发展以独霸市场的策划管理过程。
D.速度管理是防止企业发展过快引发经济问题的一种管理模式。
小题2:不属于受益于速度的公司所具有的特征的一项是                                              
A.能锁定客户,将对手排除在外。
B.市场潜能足够大。
C.行业技术标准确定。
D.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优良。
小题3:下列解说或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时满足所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是指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大量现存的竞争对手,核心资源掌握在别人手中。
B.“入市壁垒”就是阻止对手通过快速复制进入市场以占领市场份额。
C.微软的过人之处就是产品的技术或服务均属独创。
D.在被研究的80家公司中,90%的公司不适合快速发展。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快速发展是一种趋势,谁快速进入市场,谁就在市场中占了先机,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B.市场容量越小,公司的发展越慢;市场容量越大,公司的发展越快。
C.只要掌握了核心技术,企业就能快速发展。
D.品牌建设需要时间,盲目求快往往适得其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李清照传(节选)
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小题1:对文中“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过渡到写李清照后半生的艰难生活,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B.说明缺乏真情的生活了无生趣,即便是以后也曾再嫁,但依然是一只漂泊无依、形影相吊的孤雁。
C.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了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
D.“孤雁”既明指李清照,又暗指项羽,说明李清照与项羽有着相同的失意之悲,只能苟安于频遭中伤欺侮的处境之中。
小题2:对文中引用“白日”之典和“坚城”之典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读者对李清照《祭赵湖州文》一文中这两句的深刻含意有更深入的理解,表明此时的李清照内心无比伤痛之情。
B.增强了文章的内在韵味,丰富了文章的底蕴,并以此说明遭遇亡夫一击,李清照已是刚毅不再,唯存庞蕴之女一死之心而已。
C.表明了李清照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对明诚死得其所的自我慰藉,有赵明诚为国之长城的欣慰,也有无法忍受的痛楚。
D.这两句即便是《祭赵湖州文》一文仅存的残句,但也充分说明这篇祭文是发乎真情、饱蘸血泪之作。
小题3: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小题4: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提起第六感觉,往往会想到它有某种神秘感。可是不久前发现,第六感觉可能就藏在鼻腔里。人类和大多数动物一样可能会通过皮肤散发出大量无嗅无味的化学物质:信息素.也叫外激素。它可以向其他人传递信息。
美国解剖学家戴维·玻利拿医生从人的皮肤细胞中分离出了信息素。他和其他著名的嗅觉专家都不局限于成见。初步揭示了人体的信息素系统。他们说,这个系统很久以来被忽视,是由于依照传统的说法;人们感觉信息素的器官只存在于胚胎时期,在婴儿降生前就消失了。比彻姆博士说.目前研究人员正试图深入了解人体感受信息素以及向大脑传递相应信号的系统。美国宾州大学的默兰博士说,动物的鼻腔有两个感受通道.并且在大脑有着各自的终端和神经。这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感受气味的嗅觉系统,另一个是信息素神经系统.负责感受信息素并且做出反应。信息素在人的生长发育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胚儿感受外部世界.婴儿识别自己的母亲.儿童进入青春期,成年人找寻配偶.所有这些过程都是在信息素的引导下完成的。
另外,美国贾贝科博士和墨兰博士研究发现,所有接受调查的人的鼻腔隔两侧都有一条小管和一组细胞连在一起,这些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的特征。他们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胞就是信息素感受器。蒙地博士通过鼻腔凹窝及普通细胞嗅觉感受器的对比试验发现,只有鼻腔凹窝对信息素有反应。不过.大多数专家认为,在许多其他研究人员获得相同实验结果之前,信息素感受器是否存在还有待证实。
小题1:对第二段中“成见”在文中的具体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很久以来人们忽视信息系统的存在。
B.很久以来人们忽视对信息素系统的研究。
C.大多数专家不相信人和动物可能会散发信息素。
D信息素的感受器官只存在于胚胎时期,而后消失。
小题2:对“人体的信息素系统”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体感觉信息素以及向大脑传递信号的系统。
B.信息素在人的生长发育各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的神经系统。
C.由信息素神经感受系统和向大脑传递相应信号的系统组成的系统。
D.人的鼻腔有着各自终端和神经的两个感受通道组成的系统。
小题3:下列叙述与默兰博士对信息素感受系统的认识一致的一项是    (    )
A.人的鼻腔中可能存在着信息素神经感受器。
B.人类在不同阶段的主要行为都是在信息素的引导下完成的。
C.人的鼻腔凹窝里面的一组细胞就是信息素感受器。
D.与普通细胞嗅觉感受器相比只有鼻腔凹窝对信息素有反应。
小题4:一些学者认为“第六感觉可能就藏在鼻腔里”,他们判断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人体会散发信息素②动物的鼻腔中有两个感受通道③人的鼻腔中有细胞嗅觉感受器 ④鼻腔隔两侧有一条小管和一组具有神经细胞特征的细胞⑤鼻腔中有感受气味的嗅觉系统⑥鼻腔凹窝对信息素有反应
A.①②④B.③⑥C.①③⑤D.④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黄河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1991年后,年年断流,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黄河断流不仅使下游严重缺水,同时也使黄河的泥沙无法排入大海,使黄河防汛的形势日益严峻,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黄河下游断流,引起东部严重缺水,每年给下游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百亿,对此专家提出了多种有益的方案,但总体而言不外是内部解决和引水济黄。
所谓内部解决指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实施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这些措施虽然能有效地解决部分问题,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不能马上解决黄河的缺水问题。
“引水济黄”:即从长江、丹江进行南水北调,由于投资太大、周期太长等原因,加之,“南水北调”也只能解决北方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并不能解决黄河自身的问题,小浪底工程也只能缓冲一下时间,难以实施;“西水东调”,如某些专家提出的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的方案也存在很多难以实施的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目前下游的大致用水量,解决华北平原267×104km2干旱地区的灌溉任务,约需水150亿吨,加上京、津等工业及城市用水约50亿吨左右,共计需约200亿吨,但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从理论上来说,黄河下游并不缺水。而事实上由于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相对缺水而言,让洪峰迅速地通过更为重要,否则就会有破堤决口的危险,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需要水,另一方面当洪峰来临时又希望洪水迅速流入大海。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提到蓄水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修建水库的办法,如三门峡、小浪底等,甚至有些企业如胜利油田都修建自己的蓄水库,但事实证明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
假如我们有一个巨大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并且水库非常坚固可以经受洪峰的冲击,同时可以经常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
——选自(《新华文摘》)
7.以下能体现作者解决黄河断流问题思路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有偿使用水资源。
B.“引水济黄” 即实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工程。
C.解决好防汛与蓄水的矛盾,引黄放淤以保证河床不增高。
D.修建一个巨大的且非常坚固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
8.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黄河的方案实施起来将困难重重。
B.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现在还可以缓冲缺水的形势,但到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C.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这只是一个估算。
D.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此时防汛成了首要的任务。
9.文中作者认为“修建水库并非上策”最主要依据是(   )。
A.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
B.目前水库的容量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
C.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的蓄水调洪作用将逐步丧失。
D.洪峰来临有破堤决口的危险,将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从断流发展形势看,断流已成定态。
B.黄河断流成为制约黄河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但同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效治理黄河的时机。
C.要根本上解决黄河的问题,不能单纯从解决缺水问题角度入手。
D.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者大胆地否定了“南水北调”这一治黄方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蜘蛛丝
芥川龙之介
有一天,释迦牟尼在西天极乐净土的荷花池畔独自溜达。池中荷花盛开,雪肪冰肌的花朵中,花蕊娇黄点点。粉蕊浮起一种奇香瑞气,它一阵阵暗渡池面,周围溢满了馨香。时间好像正值极乐净土的清晨。过了一会儿,释迦牟尼伫立于荷花池畔,并从浮盖在绿水上的圆荷翠叶间,随意地看着池下的情景。极乐净土的这个荷花池恰好下承十八层地狱,所以透过水晶般清澈的池水,地狱中的三涂道、奈河和刀山剑树的光景,仿佛看西洋镜箱似的,一览无遗。
于是,和其他一些罪人一起,一个名叫犍陀多的男子在地狱底层不时蠕动的样子,映入了释迦牟尼的慧眼。这个叫犍陀多的男子,是一个***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强盗。但他却做过一件好事。情况是这样的:有一次犍陀多从密林中通过,他看到一只小小的蜘蛛在路旁爬行。犍陀多立刻举起脚来,想踩死它。但瞬间一转念:“不,不,这家伙虽小,也肯定是有生命的。这样随心所欲地让它一命呜呼,无论怎么说,是太可怜了。”犍陀多终于没***死蜘蛛而救了它一命。
释迦牟尼看着地狱里的情景,同时也想起了这个犍陀多曾经放过蜘蛛一命的事。为了报偿这一桩善举,释迦牟尼想尽可能将犍陀多从地狱里拯救出来。也真是好造化,释迦牟尼头一侧,恰好发现有一只极乐净土的蜘蛛正在翡翠色的荷叶上挂起一缕美丽的银丝。释迦牟尼轻轻地勾起这缕银丝,使它从玉一般晶莹的白莲之间一直垂向深邃莫测的地狱深处。
地狱底层有一个血池,犍陀多正和其他罪人在血池里时浮时沉。无论往哪一个方向看,周围都漆黑不见五指。偶尔见到有物影从暗中朦胧浮出,却又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刀山剑树的雪刃霜尖,因此更令人胆怯异常。加之四周凄凉静寂,真像是进入了墓中,偶尔闻得的声响,也不过是罪人那有气无力的***。落进血池的人已经受尽地狱的种种折磨,他们虚弱得连哭泣声都发不出来了。所以,就连大强盗犍陀多也只得在血池里吞咽着污血,一面宛如一只濒死的青蛙,一味地折腾着身体。
然而,犍陀多无意之中抬起头来向血池上空睥目一望,只见寂静异常的一片黑暗中,从遥远的天边垂下一缕银色的蜘蛛丝。这根蜘蛛丝仿佛怕被人发现似的,拖曳着一线细长的微光,轻捷地朝犍陀多头上垂挂下来。犍陀多一见,不禁喜出望外,拍手称庆。要是攀着这缕银丝一直往上升,我一定可以从地狱里脱逃出去了。不,凑巧的话,我甚至可能进入极乐净土。这样一来,我既不会被赶往刀山剑树,当然也不会沉浸于血池了。
这么一想,犍陀多立即用双手紧紧拽住这根蜘蛛丝,两手倒换着,拚着性命地引体向上攀登起来。因为他原来就是个大强盗,所以此举可谓驾轻就熟。
不过,地狱和极乐净土之间何止千万里!不管犍陀多怎么急不可耐,要想爬出地狱却是谈何容易啊。爬了一阵之后,犍陀多渐渐感到体力不支,到后来,哪怕再倒换一次手向上伸一把掌都不行了。于是犍陀多无可奈何地打算暂且喘一口气休息一下再爬。他用手抓着蜘蛛丝挂在半空中,一面向脚下的深渊望去。
由于刚才拚死拚活地向上攀登,所以成绩显著:不久前,自己还在血池中挣扎,如今血池已不知不觉地隐没在一片黑暗之中。那依稀闪烁着寒光、令人毛骨悚然的刀山剑树也已沉在脚下。照此往上爬的话,脱离地狱也可能比原来想的要容易。犍陀多把两手缠挂在蜘蛛丝上,用一种坠入地狱以来好多年不曾有过的声音欢笑起来:“多好呵!得救了!”可是犍陀多忽然发现,有数不清的罪人跟在自己后面,简直和成列的蚂蚁一样,也沿着蜘蛛丝,专心致志地一点儿一点儿从下面攀登上来。犍陀多见此情景,吓得心惊胆战,有好一会儿像是傻子似地张着大口,只有眼睛在动弹。一缕纤细的蜘蛛丝,承受自己一个人尚且岌岌可危,怎么能经受得了这么多人的重量呢?万一蜘蛛丝在攀登途中断了,毫无疑问,连我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总算爬到这里的宝贵身体也就会一个筋斗重新坠入地狱。一旦发生这种事,那还得了!犍陀多在这么想着的时候,成百上千的罪人,正不断地从漆黑不见光亮的血池里蠕动着爬出来,并且沿着发出一线微弱光亮的蜘蛛丝,串成一长列,拚命地向上攀登。再不设法,蜘蛛丝一定就会一断为二,自己肯定又要坠入地狱了。
于是犍陀多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喂,你们这些罪人,这根蜘蛛丝是属于我的!是谁允许你们向上爬的?给我滚下去,滚下去!”
说时迟那时快,刚刚还好端端的蜘蛛丝,突然就从犍陀多垂挂的地方砰的一声断开了。所以,犍陀多也就够戗了,刹那间,他像个陀螺似地轱辘轱辘顶着风旋转着,立刻倒栽葱地一头扎进了黑暗的深渊。
现在,只剩下极乐净土的蜘蛛丝,时隐时现地闪烁着一缕纤细的微光,在月黑星隐的太空中垂动着它那截断了的银丝缕。
释迦牟尼站在极乐净土的荷花池畔,慧眼自始至终目睹了这全部过程。
当释迦牟尼看到犍陀多已像一块顽石似地沉入血池底时,便面带愁容又独自蹒跚地溜达起来。犍陀多只图自己一个人逃离地狱,他没有慈悲心,于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又重新坠入地狱。从释迦牟尼的慧眼看来,那行为大概是太卑劣低贱了吧。
然而,极乐净土那荷花池里的荷花对这种事却是毫不介意。在释迦牟尼的佛足周围,玉石一般洁白无瑕的荷花颤巍巍地浮动着花萼。荷花中心的金黄色花蕊飘浮起一种莫可名状的清香,不断地向池畔周围散发,极乐净土大概已近正午了。
(选自《芥川龙之介小说选》吴树文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犍陀多看到蜘蛛丝后,拼了命想要爬出地狱,表明他非常想脱离苦难,
直接到极乐净土去。
B.极乐净土那荷花池里的荷花对犍陀多重新坠入地狱这种事毫不介意,因为它见多了,已经没有了悲悯心。
C.犍陀多因***人放火、无恶不作堕入地狱,也因一念之仁放过了一只蜘
蛛,才牵引出日后佛陀欲酬报他的念头。
D.极乐世界的美好馨香与地狱的痛苦恐怖对应着佛陀的悲悯心与犍陀多的自私心。两处环境和两种心理,都有对比的色彩。
E.本文借大盗犍陀多由极乐世界坠入地狱的过程,宣说古今人性中的缺
憾之处,传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热烈呼唤。
(2)蜘蛛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