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国人才市场出现反向流动中国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力资本的局面被打破,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高级人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国人才市场出现反向流动
中国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力资本的局面被打破,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高级人才择业,不再唯外企和薪资职位是瞻,而更看重自身创业和企业的发展机遇。据专门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统计,2003年,面对较严峻的就业压力,中国内地高级人才市场仍呈求大于供之势,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较冷落的行情相比,可谓“一枝独秀”。在外企需求增势不减的大背景下,高级人才市场出现了三大变化:一是民营企业以空前力度介入高级人才市场;二是部分国有企业成为高级人才青睐的对象;三是一批留学生放弃海外高级职位回国创业,而一些仅有短期留学经历的“小海归”则择业难。
一批知名的民营企业,主动进入中心城市寻觅高级人才,目标不再局限于技术研发、质量检测、资产运作等专业岗位,而是拿出公司总裁、财务总监、部门经理等正职给外来贤才,这与民营企业通常由“自己人”掌控核心岗位的做法形成强烈反差。专家认为,经历了10——20年创业,中国一些民营企业的第一代创业者已临近“退休”年龄,其第二代因年龄、能力、学业等因素尚不能顺利接替,加之一些民企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破除传统的家族企业观念,引进一些高级人才成为必然。对国有企业来说,过去招不来“金凤凰”,主要是因为固定的待遇、低下的效率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劣势。最新迹象表明,在汽车、电信、信息科技、房地产等一些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好的行业,国有企业的薪酬加上福利,开始接近外企的待遇水平,而事业上的创造空间更具吸引力。高速成长的中国经济和沿海城市日趋成熟的法制和文化环境为“海归”带来了三种可能:一是学成回国的可能性比以往都大;二是放弃已在海外奋斗来的中高级职位,回国就业的吸引力提高;三是在大浪淘沙的人才市场中,“海归”开始褪去往日的光环,过硬的学历资格和工作经验才是顶用的“通行证”。
1、对当前高级人才市场状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力资本的局面,但外企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却持续上升。
B、2003年,中国内地人才市场仍呈求大于供之势,而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才市场则出现了供大于求尖锐的矛盾。
C、中国内地人才市场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都开始高度重视高级人才的任用。
D、高学历高能力的留学生回国后受到青睐,其中一些人开始主动创业,而一些留学期较短的“小海归”则面临就业的难题。
2、中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属于这些变化的一项是( )
A、中国民营企业认识到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主动走向市场,寻找合适的人才。
B、中国民营企业开始改变家族制管理观念,大胆将企业管理权放给“外人”。
C、中国民营企业不再直接干涉企业的具体事务,开始靠制度和手段监控企业的运作。
D、中国民营企业的老板因年龄、能力、学业等不占优势,对引进外来人才感到无奈。
3、对国有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的表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有企业人才政策僵化,待遇低于外企,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外流,为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才资本提供了便利条件。
B、固定的待遇、低下的效率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曾经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发展,现在这些情况虽有所改观,却不会一下子根除。
C、当前国有企业吸引高级人才的有力措施,就是拉近与外资企业的待遇水平,并为就业者提供更大的事业创造空间。
D、高速成长的国内经济和日趋成熟的经济环境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吸引力。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内陆正需要高级人才,海外高级人才来内陆求职容易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B、高级人才不论在中国内陆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可以施展才能的机会。
C、中国内陆沿海城市法制日趋成熟,文化环境优越,对海归者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D、“小海归”就业难的现状不解决,容易助长拉关系、托人情上岗就职的不正之风。
答案
  1. B
2. D
3. A
4. D
解析
  1、 “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才市场则出现了供大于求尖锐的矛盾”理解不当,原文只是说“周边国家和地区较冷落的行情”。
2、 “对引进外来人才感到无奈”不当,原文说民营企业“引进一线高级人才成为必然”)
3、文中没有提到国有企业人才政策僵化拥信息。
4、文中说“过硬的学历资格和工作经验才是顶用的‘通行证’”,“小海归”之所以就业难,就是因为缺少过硬的本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是拉关系也没用,不会助长不正之风。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国人才市场出现反向流动中国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力资本的局面被打破,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高级人才】;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
谁都知道户籍制度要改革,可怎么改,探讨持续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的说法:不能一刀切,大城市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这种说法代表着官方思路。
放开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石家庄等城市,已经开放了户口。而能否取消户籍制,最大的争论点在大城市。像北京,现在已经接近2000万人口,放开户口,迅速涌进的人口会不会将城市压垮?管理者的思路是希望通过限制人口准入,来缓解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此种方式备受责难。反对者认为,即便有户口限制,也无法阻挡外来人口。北京每年只有一万多个户口指标,外来新增人口却有四五十万,指望户口挡住移民,一厢情愿。
遭遇批判的户籍制度,关键不在有没有户口这张薄纸,而在这张纸承载了太多内容,它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潜在利益捆绑在一起。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大多数的社会福利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诸如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了。人口流动性就会降低一点。”
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做文章,而应该首先解决公共产品配置不公的问题,然后再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所谓的“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除了延续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不平等条款之外,还会把户籍作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让乡村居民为进入城市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公民的迁徙权、受教育权,还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流动,以及每年春运期间数亿人的“转战南北”,都让户籍改革迫在眉睫。
人们等不及。于是就有这样的追问:一年一年总是疑似坚冰将融的户籍改革,何时能有实质性突破?怎样才能真正破除部门利益的壁垒?还自由迁徙的权利于公民到底有多难?户籍改革是权利问题,同时也是利益问题。在利益之争上,一直没有捅破的一层纸是:本地居民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说“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的,一般都是本地人。这种保护主义在“人权”层面上,肯定说不通。但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话,当地人“偏狭”的自我保护也并非“十恶不赦”。而制定政策的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本土意见”。
所以,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另一派主张彻底放开户籍制度),之所以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考虑因素。
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制维持多年的国家,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慎妥当的改革当是理性的必然,但不要忘了,权利高于利益,中国的各种改革,一直都是“带着问题”上路。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户籍改革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虽然备受非议,但挡住了移民,缓解了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B.有些地方进行了户口制度改革,或者推出“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这些有益尝试因没有彻底放开户口,受到专家质疑。
C.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制维持多年的国家,户籍改革的审慎妥当就显得尤为重要。
D.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和必须兼顾“本地利益”因素的综合考虑,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
2.对目前户籍制度改革成效不明显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制维持多年,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
B.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使城市本地居民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而地方政府制定出的政策又体现了地方保护主义。
C.在现实国情条件下,要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是很难做到的。
D.户籍与住房、教育、社保等潜在利益和社会福利捆绑,涉及资源配备问题。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取消户籍制,在中小城市实行没有问题,但在大城市实行有很大阻碍。
B.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C.户籍改革目前面临着许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改革才能实行,否则只是空谈。
D.每年的春运,数亿人的“转战南北”,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如果户籍改革有了真正的实质性突破,春运的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期的地球在不断的熔融和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氨、水和氢气,它们被地球捕集而形成原始的大气和海洋。在阳光的沐浴下,地球逐渐变暖,并产生了风暴和电闪雷鸣、火山爆发、岩浆奔流。这一切过程使原始大气中的分子碎裂,分子的分裂物重新聚结,逐渐生成日益复杂的物质形式,溶解在原始的海洋中。再经过一段时期后,海水变成温暖而又稀薄的液体。在地表上,发生了分子的组合和复杂的化学反应。有那么一天,偶然出现了一种分子能以其他分子为原料,复制出与它们自身相同的分子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能更加准确精细地进行自我复制的分子。自然的选择有利于那些复制能力最强的分子。哪些分子复制得好,哪些分子便增多。由于分子复制的消耗,以及转化成自我复制的有机分子的复杂缩合,原始的海水逐渐变稀了。生命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出现了。
单细胞植物出现了,而且生命也开始生产出自己的食物。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的组成。性别出现了。曾经是自由生活的形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复杂细胞。化学感受器进化出来了,味觉和嗅觉也产生了。单细胞生物演化成了多细胞的群体,它们各个部分慢慢发展出特殊的功能。眼和耳也产生了,可以看到和听见来自宇宙的信息。动植物发现陆地上可以维持生命。各种各样的生物嗡嗡作响、匍匐爬行、奔跑追逐、扑腾抖动、攀越翱翔。庞大的野兽在浓密的丛林中怒吼。胎生的而不是卵生的小生灵出现了,在它们的血管里奔腾着类似早期海水的原液。它们靠反应迅速和聪明灵巧而生存下来。后来,就在不久以前,某些栖息在树上的小动物离开树木下到地面。它们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使用工具,开始驯化其他的动植物,掌握了火,发明了语言。宇宙炼丹炉的灰烬现在开始出现意识了。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明了文字、城市、艺术和科学,直至向行星和恒星发射了宇宙飞船。这一切都是氢原子在150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所做的部分贡献。
——节选自《高中语文读本》《为地球呼吁》
1.下列对“熔融”和“凝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熔融”指早期地球释放出的大量的甲烷、氨、水和氢气,“凝结”指被地球捕集而形成原始的大气和海洋。
B.“熔融”指早期的地球在阳光的沐浴下逐渐变暖,“凝结”指产生的风暴、电闪雷鸣、火山爆发、岩浆奔流。
C.“熔融”是指原始大气中的分子碎裂和溶解,“凝结”指分裂物重新聚结,逐渐生成日益复杂的物质形式。
D.“熔融”是指原始大气中的分子碎裂,“凝结”指分子的分裂物重新聚结,逐渐生成日益复杂的物质形式。
2.选出对“生命”产生的过程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地球不断的熔融和凝结,逐渐生成日益复杂的物质形式,并溶解在海洋之中。
B.海水变成温暖而又稀薄的液体,地表上发生了分子的组合和复杂的化学反应。
C.分子能以其他分子为原料,复制出与自身相同的分子,复制能力最强者增多。
D.出现单细胞植物,生命开始生产出自己的食物,形成有特殊功能的复杂细胞。
3.对文中提供的信息,推断或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阳光的照射是地球产生生命的重要因素;生命首先于海洋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出现的。
B.生命的出现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光合作用的结果是使地球更适合生命的生存。
C.眼和耳的产生获得宇宙的信息,这加快了生命的发展,小动物直立行走演变成了人类。
D.人类的出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明了文字、城市、艺术和科学,直至能探索宇宙奥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英科学家声称:设计出程序可翻译外星人语言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许多科学家都曾担忧,即使人类有朝一日真的发现了外星人,双方也会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沟通。但英国科学家日前表示,他们目前已经开发出一套能够解密外星人语言结构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将能够理解并翻译外星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新程序可翻译外星人语言
英国利兹城市大学科学家约翰·艾利欧特说,这一程序的原理就是将外星语言与地球上的60多种语言作对比研究,看它们是否具有相似的结构。艾利欧特认为,任何外星语言,不管其距离地球有多远,都有其特定的可识别模式。这种可识别模式恰好可以表明外星生命形式的智能程度。此前的一些研究已表明,在技术层面上,判断某一信号是携带一种语言而不是图片或音乐已成为一种可能。在此基础上,艾利欧特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的程序可以从信号中筛选出可能的语句或单词。人类的所有语言都有一些固定用法的短语,如英语中的“如果”和“但是”等。艾利欧特认为,诸如此类的短语在任何人类语言中,都是由不超过9个单词或字母组成。这种对短语长度的限制好像也与人类的认知能力相对应。
根据艾利欧特的观点,对于某种外星语言,只要分析语言中固定短语的长度就有可能衡量该外星语言使用者的聪明程度。如果他们比我们聪明,那么这些短语里肯定包含更多的单词。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将一组语句分解为一系列关键词,如名词或动词,即使并不一定要知道它们的真正含义。比如,它可以根据形容词通常紧跟在名词之后的事实,在语句中快速找到形容词。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单词顺序,因此艾利欧特正在整理并组建了一个由60多种人类语言语法所组成的数据库。一旦收到外太空信息,就可以将它与数据库相比较。科学家以此可以判断它是否与人类语言结构相似。当然,艾利欧特也承认,翻译外星语言仍然还需要某种“密码本”。
是否存在“宇宙语”
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人类还未确知火星上有无生命存在的情况下,曾经出现过多种与火星人通讯的构想,其中包括大面积砍伐西伯利亚的森林,从而在地面上形成火星上可见的几何形状,以及向太空发送摩尔斯电码等等。这些构想绝大多数都停留在理论阶段。一些科学家想到,应该设计一种“宇宙语”。早在1896年,数学家和人类学家弗朗西斯·哥尔登就做过这方面的探讨。他们指出,在一个发达的文明社会中,数学必定是科学的皇冠,没有数学,也就没有文明。因此,把语言用数学方法来表达是最理想的,最易于被外星人所接受的。
荷兰数学家汉斯·弗洛依登萨尔循着这一思路,正式设计出一种“宇宙语”。他指出,凡是智慧生物都会懂得1+1=2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所以有可能设计出一种大家都能明白的数学化的宇宙语言。我们可以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可以用短的无线电波信号代表数字,长的无线电波信号代表加减符号,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来表示不同的含义。这种信号刚发射时,收听到这种信号的外星人也许不会明白什么意思,但在经过类似信号的大量发射后,他们终将明白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这套宇宙语设计得比较周到,但很复杂,它只适宜在我们与外星人建立联系以后,进行长期的信息交换,不适合最初的问候。因此,科学家又设计了一种更加简便明了的图像语言。
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联系
早在17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就认为,数学语言是解读宇宙语言的钥匙。当代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深信,宇宙中的技术文明无论差异多大,都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数学语言。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在论文《宇宙语言:设计、发送与监听》中指出,数学语言具有明确性、单义性、紧凑性、普遍性、抽象性、逻辑性等优点,是星际交流的理想工具。荷兰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汉斯·弗罗登萨尔则精心设计了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宇宙语,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1999年和2003年,加拿大天文学家伊万·达蒂尔和史蒂芬·杜马斯分别将载有他们自行设计的数学语言信息发送到太空。然而,印度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森达·萨勒凯却认为,外星人的数学也许与地球人的数学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相同的算术基础并不一定衍生出相同或相识的高级数学。因此,他怀疑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是否可行。
另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语言也可作为星际交流的共同语言。2001年3月,科学家利用乌克兰叶夫帕托里亚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将由捷尔缅电子琴高手演奏的经典音乐作品发往47Uma恒星。但用音乐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却引发非议,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人觉得悦耳动听的音乐对外星人来说可能是刺耳难听的噪音,从而激怒它们。英国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巴利·琼斯就称,这种做法有可能会使地球陷入遭受不友好外星人攻击的危险之中。
(选自《世界科技报道》)
1.下列表述不完全符合约翰·艾利欧特关于解密外星人语言结构的计算机程序原理的一项是()
A.任何外星语言,不管其距离地球有多远,都有其特定的可识别模式。
B.约翰·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从外星语言信号中筛选出可能的语句或单词。
C.固定用法的短语在任何人类语言中,都是由不超过9个单词或字母组成。
D.约翰·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将一组语句分解为一系列关键词。
2.汉斯·弗罗登萨尔精心设计了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宇宙语”,下列对这种“宇宙语”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曾经出现过多种与火星人通讯的构想,一些科学家想到,应该设计一种“宇宙语”。
B.数学是科学的皇冠,把语言用数学方法来表达是最理想的,最易于外星人接受。
C.凡是智慧生物都会懂得1+1=2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D.这种“宇宙语”,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3.为了解决最初与外星人建立联系的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探索,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伊万·达蒂尔和史蒂芬·杜马斯分别将载有他们自行设计的数学语言信息发送到太空。
B.森达·萨勒凯认为,外星人的数学与地球人的数学存在很大差异,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不可行。
C.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语言也可作为星际交流的共同语言,并将经典音乐作品发往47Uma恒星。
D.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人觉得悦耳动听的音乐对外星人来说可能是刺耳难听的噪音,从而激怒它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不用再愁吃愁穿了,却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因营养过剩引起的富贵病而担忧。其中人们最为谈之色变的是“心脏病”。至今尚未发现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预防该病的发生,而且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心脏病例不能用已有的理论来解释,比如遗传因素或糟糕的饮食或缺乏运动等。
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心脏病因的新解释:许多原因不明心脏病的发作可能是患者大脑中控制心血管系统的区域失常。数年前,他们就曾怀疑,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控制着心血管系统,该区域的失常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于是他们首先用老鼠来做实验,刺激老鼠的大脑,果真发现,当对大脑的某一区域进行电刺激时,动物的心率加快,甚至最后导致心律失常。
最近,研究人员进一步对人脑进行了研究,他们让受试者尽力挤压一个柱状容器,或尽可能地深呼吸,或屏息几秒钟。在他们做这动作的同时,研究者详细地监测了受试者的血压和心率。然后,研究者要求受试者在一个高灵敏度的磁共振脑扫描仪监视下重复上述动作,观察大脑中哪些区域被激活。研究表明,这些动作激活了大脑皮层中的一个小区域,该区域位于耳的水平位置的一个大脑皮层褶皱中。
该研究成果将促成一些预防心脏病的新方法。众所周知,发怒和压力是导致心脏病突然发作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具体是如何作用的还不清楚。
1.根据文意,有关“心脏病“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心脏病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引起的富贵病。
B.心脏病是至今还没有能发现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的病症。
C.心脏病之所以让人们谈之色变,文中认为是因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该病。
D.引发心脏病的原因,通常被认为主要来自遗传因素或糟糕的饮食或缺乏运动等。
2 结合文意,对划线部分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研究的内容是让受试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提高血压。
B.研究的全过程是先让受试者做不同动作,然后监测到受试者改变后的血压和心率。
C.研究的目的是要确定在受试者的血压和心率改变时,大脑中哪些区域被激活。
D.研究的结果是终于找到了大脑皮层中引发心脏病的小区域。
3 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伦敦大学研究人员的成功,使得医疗部门有了预防心脏病的新方法。
B.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终于认定了大脑中的确有一个区域控制着人的心脏病。
C.虽然确定 大脑中控制心血管系统的区域,但研究的人员解释不了发怒和压力是怎样引起心脏病而使人死亡的。
D.有了过去的理论,再加之新的研究成果,人们就不必担心心脏病的治疗了。
4 下列说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那些不能用已有理论解释的心脏病,肯定是来自大脑中控制心血管区域的失常。
B.通过对老鼠的试验,证明了某些心脏病可能来自大脑的某个区域不能正常工作。
C.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获得成果以前,并不相信人的脑中有一个区域会控制着心血管系统。
D.大脑受过严重刺激会引起心脏病,因为大脑中有控制心血管系统的区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属玻璃”问世
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所,人们看到了一段直径为12毫米的钢管。在正常条件下,这种钢材的硬度是常规钢材的两倍,而且抗腐蚀,弹性好,具有令人惊异的强度。
这种钢材的特殊之处在于结构。传统钢材中的铁原子和碳原子的排列是有序的,这些原子组成了许多小系统,这些小系统又组成了大系统。这种组合有点像彩色墙纸的组合。彩色墙纸的组合可以反映人们的装饰意图。但问题是,这样组合的墙纸在往墙上粘贴时,却往往会显出不规则和偏差。结晶材料也是如此。连接两个晶粒的能量低于凝聚一个晶粒的能量。于是两个晶粒之间的间隙就形成了一个脆弱区,断裂和腐蚀就是从这里发生的。这是材料的真正弱点所在:一旦受到过大的外力,首先承受不了的就是结合部。我们周围的固体(从食盐到岩石)就是这样。
橡树岭国家实验所研制出来的钢材则不会如此。在显微镜下,这种钢材的结构没有规律性,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似乎很混乱;在常规钢里加入铬、钴、钼、镁和硼,就可以得到一种新的非晶质的钢。冶金化学研究中心的帕特里克·奥金指出:“这是一种只有玻璃才具有的特点。所以人们称这种钢材和其他非晶质金属为金属玻璃。”
在传统的玻璃中,获得这种特性靠的是二氧化硅混合物的突然冷却。由于突然冷却,液体来不及结晶,于是原子便成无序排列状态了。要生产出“金属玻璃”,冷却的速度需要更快。冶金工作者们采取的第一个办法是将熔化的碳铁合金倒在冷却的铜轮上。随着铜轮的转动,铜轮上形成了薄薄的一层碳铁合金。由于很薄,所以这层碳铁合金能被迅速冷却,于是便得到了一种其结构为非晶质的材料。
但这样生产的“金属玻璃”在应用方面有其局限性(目前主要用于生产电子原件)。用这么薄的金属玻璃怎么能建造钢柱或装甲?于是美国和日本的一些科研小组开始研究生产“大块”非晶质材料的方法。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怎样使“大块”合金迅速地均匀冷却?如果不能均匀冷却,其中心部位就会冷却较慢,从而形成结晶。格勒诺布尔国立工科学院研究室主任阿兰·亚瓦里说:“冶金工作者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摸索。他们探索在已经很复杂的混合物中需加入的新物质及其比例,以便降低液化温度和推迟结晶的时间。”
最后,一种名叫钇的金属救了橡树岭国家实验所的研究人员。加入1.5%的钇可以使混
合物的熔化温度下降,大大有助于生产非晶质材料所需要的迅速降温。
1.下面对“金属玻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晶质金属具有类似玻璃的结构特征,所以被称为“金属玻璃”。
B.“金属玻璃”的内在组合没有缝隙,具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并不易断裂。
C.“金属玻璃”中铁原子和碳原子的排列是有序的,是一种典型的非结晶材料。
D.“金属玻璃”中含有铁、碳、铬、钴、钼、镁和硼等多种矿物质。
2.根据文意,对“金属玻璃”生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属玻璃”生产的关键在于当金属内部的原子“理顺”位置时便马上凝固。
B.比在常规钢里加入铬、钴、钼、镁和硼,形成复杂的混合物,可以得到一种新的.非晶质的钢。
C将熔化的碳铁合金倒在冷却的铜轮上使之迅速冷却,便能生产出“金属玻璃”。
D.钇的加入可以降低液化温度,使材料形成非晶态能力大大增强。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设法提高块状合金冷却速度,才能解决制约块状“金属玻璃”生产的问题。
B.在铜轮上生产出的“金属玻璃”是很薄的带状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还存在很大的局限。
C在钢材冶炼中加入二氧化硅混合物使其突然冷却,钢材的原子便呈现出无序排列状态。
D.为了解决大块合金迅速均匀冷却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能降低液化温度和推迟结晶时间的物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