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觉慧背着高老太爷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此事,结果...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觉慧背着高老太爷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此事,结果觉慧遭到高老太爷的严厉训斥,但觉慧没有屈服,高老太爷勃然大怒。(《家》)
B.孙权采用鲁肃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临行前交给刘备三个锦囊,并吩咐说:“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刘备和赵云等到了南徐,依锦囊妙计破了东吴之计,娶了孙权之妹返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
C.吴荪甫的脸色突然变了,僵在那里不动,也不说话;他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这一阵过后,他猛地跳起来,像发疯的老虎似的咆哮着:他骂工人,又骂莫干丞以下的办事员……
正在为家乡农民暴动而烦恼的吴荪甫听见账房莫干丞报告说削减工钱的消息已经走漏了风声,引发了工人罢工工潮时,十分愤怒。(《子夜》)
D.爱丝美拉达被卡西莫多劫持时,弗比斯救了她。在弗比斯的马上,爱丝美拉达被弗比斯英俊的容貌和解救她的恩德所打动,并与他互诉衷肠,而这位年轻的军官也爱上了美丽的爱丝美拉达。(《巴黎圣母院》)
E.“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孩子,我想过人的生活。”就在她迈着很快的步子,连眼皮也不抬,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他脑海里掠过这样一些想法……
“他”指的是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长谢列宁的帮助,将玛丝洛娃由原判服苦役改为一般移民流放,因此聂赫留朵夫觉得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妨碍他们共同生活了,于是萌生了这些想法。(《复活》)
答案
 BD
解析
(B鲁肃之计应为公瑾之计;诸葛亮没有把锦囊交给刘备,而是交给赵云;D爱丝美拉达并没有与他互诉衷肠,在问了弗比斯的姓名后就跑了,而弗比斯也只是看中了她的外貌,并不是真心爱上她。)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觉慧背着高老太爷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此事,结果】;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
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克安向高老太爷告发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家》)
B.在大街的尽头,一处黑魆魆的凹进去的地方,就看见了葛朗台的家。长年的失修,已经使门框上出现了好多洞眼,倒有几分像监狱的门口。
这是小说发生的背景:索漠小城不像巴黎那么繁华,房子看上去活像阴森的修道院,凄凉、衰败、枯燥。(《欧也妮·葛朗台》)
C.有一天,堂吉诃德和桑丘来到一处张灯结彩的村庄,原来是财主卡麻丘夺走了青年巴西琉的情人季德丽亚,正准备举行婚礼。此时巴西琉赶回,一边指责季德丽亚负心,一边拔剑刺入自己心窝。堂吉诃德忙上前救护。巴西琉请求临死与季德丽亚举行婚礼,堂吉诃德也帮忙说情。不料神父刚宣布他们为夫妻,巴西琉就好了。原来他受伤是假装的。(《堂•吉诃德》)
D.爱斯梅拉达带着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而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随着她。在广场的一条小巷里,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和加西莫多抢走。刚巧皇家卫队经过此地,近卫队长弗比斯救下了她。克洛德逃走,而加西莫多被擒获。 (《巴黎圣母院》)
E.《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奸雄,他的信条是“宁教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天下人”,他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不仁,是一个政治野心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说类文章,完成6~8题。(6分)
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牲畜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于他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小题1:下面对“苇草”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这里运用比喻,反面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宇宙的浩大,能毁灭像“苇草”一般脆弱渺小的人,但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
D.人永远是渺小的,人在宇宙中就像“苇草”一样没有尊严。
小题2:对“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B.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他的思想上。
C.一个人即使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没有思想,但只要活着,也就有了全部的尊严。
D.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小题3: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思想”。
B.追求自己的尊严,不仅要求之于空间,也要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C.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就是要好好思想,努力提高自己。
D.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6分)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小题1:下面对“蚂蚁的确太像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能够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动用军队,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B.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的织巢蚁就像人类社会中使用童工的情况一样。
C.蚂蚁能够不停地交换信息,这样的做法也和人类相同。
D.蚂蚁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小题2:“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中的“这一层”指代的含义是(   )
A.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是最让我们不安的动物。
B.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都过着两种生活。
C.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作为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
D.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小题3:下面各项与原文不同的一项是(    )
A.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头脑里是没有思想的。
B.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就会看见蚂蚁们的思考、筹划和谋算。
C.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说明蚂蚁具有智慧。
D.当蚂蚁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它们就会拉起长长的队伍,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重在引领 贵在自觉
仲呈祥
从去年开始,一部不趋时、不媚俗的被称为“三无”(无女角色、无婚外恋、无明星偶像)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火爆荧屏,并持续到了今年,引发了一种蔚为壮观的社会文化现象:从电视台的文化类谈话节目到大学生论坛,从部队到工厂、机关和社会大众,人们都在议论“许三多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一部文艺作品引发一种波及上亿观众主动参与的社会文化现象,这在当下并不多见、且值得珍视。彪炳人类文艺史册的古希腊喜剧游乐活动,参与者不过数以万计,而今凭着现代传媒优势的电视剧艺术,得到了具有欣赏章回小说和连台本戏剧艺术传统的中国人的青睐。究其原由是历史品位、美学品位使然。这部作品最终社会效益的完美实现,不仅在于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自身的创造,有时也必须靠读者、观众及全社会一起共同创造。惟其如此,重视对一部文艺作品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正确引领,极为重要。
譬如如何认识和评价“许三多艺术形象”?如何从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中获取精神营养?这里面有个“引领”课题。我孤陋寡闻,也至少耳闻目睹了几种不同的声音——在一家省级卫视面向全国观众的谈话专栏节目中,年轻漂亮的主持人向在场的观众发出这样的提问:“诸位女嘉宾,你愿意嫁给许三多吗?”全场哗然,然后无人应答。稍顷,一位勇敢的时髦女性站起来应对:“我愿意!”主持人追问其由。再答:“第一,许三多憨,不怕苦,我可以叫他玩命挣钱,供我花;第二,许三多实,不怕累,我可以叫他全包家务活,我轻松。”答毕,一片笑声,并无辩难。此可谓一种“引领”。另一种,某大学研究生论坛上,莘莘学子与编剧、导演、制片人对话,探讨“许三多性格”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你一言,我一语,认为其性格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抱定宗旨”“自强不息”的因子,又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因子,且在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军队熔炉中锻造而升华为一种具有当今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它在一定程度土反映出时代与人民的呼唤和现实社会道德的某种缺失。此可谓又一种引领。
两种“引领”,孰高孰低,不言自明。应当说,盛世文化,乃包容多样的文化。一个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引发各种社会舆论,不足为怪。但各种舆论与见解的高下是非,确须引领分辨。上面某电视台谈话节目中主持人面对那位年轻女士以庸俗的实惠主义去选择和理解“许三多形象”一言不发、一笑了之好呢,还是与人为善、外柔内刚地引领在场有高见的观众入情入理地加以辩难好呢?我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台,还是理应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守人类神圣的精神家园,永远不忘胡锦涛同志早已阐明的“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伟大真理。
能否在一切文艺活动中真正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整个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临终前深刻总结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建设经验,认为可以归结为“文化自觉”这个大题目,并明言这便是他“要过的最后一重山”,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阐释何为“文化自觉”。这确为至理名言。惟其有了美自己民族文化之美、借鉴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之美,并善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将这两种美交融、整合、创新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以达到天下大同,即社会和谐。
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这是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须铭记在怀的—条要诀。
(节选自200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16.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亿观众对“许三多艺术形象”的议论,引发了一种蔚壮观的社会文化现象。
B.《士兵突击》之所以火爆荧屏,是因为它是一部不趋时、不媚俗的“三无”电视剧。
C.如何认识和评价“许三多艺术形象”,这里面有个如何正确“引领”的课题。
D.正确引领的标准是胡锦涛同志早已阐明的“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伟大真理。
17.下列对“文化自觉”表述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觉”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
B.“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科学家费孝通先生临终前归结出来的大题目。
C.“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阐释。
D.“文化自觉”是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18.从文中可以看出“许三多性格”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有哪些?(分条回答)(6分)
19.文中说“两种‘引领’,孰高孰低,不言自明”,到底谁“高”谁“低”?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①中国历史有一个现象:起源于东北的少数民族,频频入主中原,统治中国,或者是统治半个中国。
②这是为什么?我想起了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他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接着他把世界岛划分为两个部分:腹地和边缘。最偏远的部分称为“腹地”。他提出了他的理论:人类的历史就是腹地征服边缘反复重复的历史。麦金德认为,腹地国家的河流都是内流河或者是注入北冰洋,善于航行的边缘海权国家只能望洋兴叹。对此,我想大概腹地国家的背后就是寒冷的地带,如果要发展,它只有一个选择:征服边缘地区。还有一个原因是,腹地国家向北的那一面,是不用防守的,可集中力量一面向敌。麦金德认为,腹地频繁征服边缘,反过来却不行的原因是因为交通和资源,我觉得用气候或者温度带来解释似乎更好。就是寒带或寒温带的国家征服暖温带或者亚热带的国家容易,反过来就困难。简单地说,就是寒冷能战胜温暖,温暖却战胜不了严寒。
③如果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小的“世界岛”,那么东北就是“腹地”,中原一带就是季风吹拂的边缘地带。腹地可以进入边缘,而且有强烈的进入边缘的愿望,因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边缘地区,物产丰富,气候适宜,生活舒适,令寒冷地区的人向往。然而中原温暖地区的人却没有进入寒冷地区的愿望。我这里并不是说东北贫寒,恰恰相反,我认为东北十分富饶,但东北的气候具有两极性:像北极,寒冷超过同纬度地区应该有的寒冷。每当冬季来临,受蒙古高压和极地气团的影响,冬季盛行从有“寒极”之称的西伯利亚吹来的西北风,寒潮频繁南下,冬季特别寒冷。像赤道,具有同纬度地区所没有的炎热。东北夏季的炎热与亚热带地区并无差别。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地理学家竟主张把东北划入亚热带。在这样极冷和极热环境下锤炼出来的东北人,还有什么环境不能适应呢?
④但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战胜另一种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地理环境只是一个方面。历史上,东北一遍一遍地冲向中原。入主中原的东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失去了后方不需防守的天然堡垒。成了四面受敌的边缘,等待着下一次被来自东北的力量所征服。然而17世纪以后,这个历史改变了。俄国人来了。他们组织起哥萨克,沿北部森林的边缘穿过西伯利亚,直向亚洲东部,从而占领了欧亚大草原。从此,俄罗斯取代了草原民族对北方的统治。北方游牧民族被抄了老家,失去了不用防守的后方腹地。历史上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没有了,中国面临的是新的北方腹地国家——俄罗斯。
⑤每当我看到地图上东北丢掉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我都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清王朝不许中原向东北移民。为此甚至修筑了边墙——柳条边城来防止中原的移民进入东北。看了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我有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对清王朝禁止移民的禁边政策有所理解:保持腹地,保持一个没有威胁的空旷的后方。但是新的移民还是来了,从遥远的万里之外的西方,这是清王朝所没有想到的。
16.下列关于麦金德“世界岛”理论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3分)
A.麦金德认为边缘难以进入腹地的主要原因就是腹地国家的河流都是内流河或者是注入北冰洋,边缘海权国家无法进入腹地。
B.俄罗斯人之所以能成功东征并占领欧亚大草原,是因为从北部森林的边缘穿过西伯利亚,直向亚洲东部的交通很便利,进军很方便。
C.从麦金德“世界岛”理论看,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应该是腹地和边缘的关系。
D.根据“世界岛”理论,一个民族控制了大陆腹地,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进入边缘的愿望。
17.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东北地区的寒冷如同北极,炎热如同赤道,都是同一经度地区所没有的。
B.东北少数民族频频入主中原是由东北人能适应不同的气候,而中原民族却不能适应东北的极端气候决定的。
C.东北地区物产丰富,但它的气候具有两极性,这使得东北少数民族向往中原温暖地区。
D.清王朝修建柳条边城有效阻止了中原民族进入东北,但也因这种策略而丢掉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1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所涉及的清王朝消亡的原因。(6分)

1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类历史总是腹地征服边缘的原因。(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