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天意      林斤澜   小说作家坐在小车的副驾驶座位上,斜挎保险带,直闭单眼皮。任凭车轮腾云驾雾,脑筋反复四句“真言”:“不懂之懂,...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天意      林斤澜 
  小说作家坐在小车的副驾驶座位上,斜挎保险带,直闭单眼皮。任凭车轮腾云驾雾,脑筋反复四句“真言”:“不懂之懂,不是装懂。若是真懂,懂者董也。”蒙董,又有糊涂的意思。这四句绕嘴,绕得拱嘴。不但把做小说的噱头拱起来,连做人的大说也拱得痒丝丝了。
  此刻,作家的笑容“破脸而入”,眼皮随着睁开。大地苍茫,暮色四合。小车右前方,一灯如豆。照见黑灰刷白:“大都小吃”,下边是菜单价目,小字横爬,大字醉倒。作家暗暗叫好,且把附近的灯光斑斓,只看做荧光山火,眼前便是荒村野店。吩咐停车,趔趄着投身玻璃柴门。
  店门口有一中年汉子,正在拉窗帘上门板。
  作家嘴里说着“看看,看看”,自问自答:“你是大都经理?还是小吃老板?”
  汉子咳了一声,伸手阻拦,却眼睁睁地吃惊住了。
  作家看见柜台上昏昏洞洞,角落缩着猪头肉。呀,好一个猪头肉!好久不见,一见不禁联想风雪夜归,作家落座。
  不由分说,桌上推过来一碟盐水花生米,又一碟卤煮豆腐干,又是大盘的切片的猪耳朵、猪脸、猪拱嘴。这都是小吃老板又是厨师又是跑堂一人的忙活,又是筷子却两双,又是酒杯也两个,最后上来一壶酒。
  诸多超过小说作家的想象。
  小吃老板一手举杯、一手抱拳、一声“请”,一饮而尽。作家纳闷,老板开门见山:“台上台下,认得认不得,在下从小喜爱文学,早年称得起发烧友,现在还得称粉丝。二十年前,听过你老登台报告小说。”
  小说作家嘀咕道:
  “现在也还懂者董也,二十年前报告什么呢?小说?”
  “小说。”
  “小说的什么呢?”
  小吃老板毫不迟疑,笑道:“忘记了,统统忘记了。”看见作家有些尴尬,补充一句:“小说天生是记不住的。”
  “可有记得住的天生吗?”
  “有。”老板用筷子点点猪头肉。“你说猪,混身是宝,猪头肉,宝中之宝。”老板夹起一块拱嘴:“拱嘴天下无双,不腻,不柴,还筋道……”
  “哪儿跟哪儿哪。”
  “平生第一次听这么讲拱嘴,至今二十年没忘。”“不是报告小说吗,肯定是拿拱嘴打比方,比方小说好哪儿?”
  “小说顺溜,左耳进,右耳出。把拱嘴留下了。”
  作家无奈,叹口气举杯。老板安慰道:
  “顺溜。”“美。”“做梦一样。”“美梦。”“腾云驾雾。”老板连连伸大拇哥,连连端酒杯。
  作家顺着猪头肉的思路,琢磨道:“哪儿跟哪儿,拱嘴不腻、不柴、不肥又不瘦、还筋道,莫非就是拿这个比方那真言:不懂之懂,不是装懂。若是真懂,懂者董也!齐了齐了,这比方的尺寸跟定做似的……”
  “可就是报告完了,跟梦醒了似的,全忘了,都不知道身子在哪儿了。”
  “我给你解释解释吧,为什么不腻?非肥肉,可是滋润。为什么不柴?非瘦肉,可是入味。为什么筋道?非筋头,一不塞牙,二不落渣,越嚼越有滋有味。这就是比方四句‘真言’,好比门上墙上把福字倒贴,取真精华弃其糟粕……你只点头做什么?”
  “你眼色发亮,皮色透红。”
  “你记住了。”
  “这几句解释,算是留下了。不腻、不柴、还筋道。保证二十年不忘。平生没听过这么解释拱嘴的。”
  作家长叹一声,举杯祝酒:“天意,天意。”(《文摘报》2006.12.21)
小题1:小说开头写作家在小车上体味四句真言,有什么作用?
答:                                                   
小题2:小说景物描写不多,但却精炼,请解释“大地苍茫,暮色四合。小车右前方,一灯如豆。照见黑灰刷白:‘大都小吃’,下边是菜单价目,小字横爬,大字醉倒”作用?
小题3:小说题目叫“天意”,小说最后作家也说“天意”,请简要回答小说因何以“天意”为题?
答:   
答案

小题1:一是引子作用,作家由四句真言“拱嘴”,进而引出小说的妙处也在“拱嘴”;二是为作家对四句真言的领悟,对“拱嘴”的领悟做了铺垫。
小题2:①烘托渲染气氛,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为作家入小吃店做了铺垫;②暗示作用,苍茫与暮色暗示出作家对四句真言“拱嘴”不解,同时“横爬”“醉倒”的字也富有某种象征意味。
小题3:“天意”,可以有多种解读,一是作家无法揭开“拱嘴”四句真言,却偶然到了小吃店,并由此对“拱嘴”解悟,这是小说取名“天意”原因之一;二是二十年前店主人曾听作家报告,二十年后不期而遇,也是“天意”;三,作家于喝酒之时对“真言”领悟,得出“不腻、不柴、还筋道,保证二十年不忘”的真言要旨,也是“天意”。
解析

小题1:该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这道题实质是对于小说铺垫渲染作用解读。答题时应从“铺垫”“引子”的作用入手,从首尾圆合的角度去理解,从对小说主题的揭示方面理解即可。      
小题2:此题考查文学作品内容及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D。景物描写作用,一曰烘托渲染气氛,二曰推动情节发展,三曰揭示人物内心,四是展现小说主题。将其与具体语境结合即可。
小题3:此题考查鉴赏文学形象。能力层级E。这道探究题,实际是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设题没有关涉“形象”但处处都是解读形象。“天意”恰恰是解读小说主题的一把钥匙。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天意      林斤澜   小说作家坐在小车的副驾驶座位上,斜挎保险带,直闭单眼皮。任凭车轮腾云驾雾,脑筋反复四句“真言”:“不懂之懂,】;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
①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他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构成“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子。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全球化实质性发展。
②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就是此方面的典型。
③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21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何在?
④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这种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
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人权的基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需要把中国核心文化介绍给世界。
⑥毋庸讳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必须予以谨慎对待与警惕。但文化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的高度互动、相关化。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观、碰撞,强调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在审视和探究的意义上,文化全球化应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民间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⑦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民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因此,“孔子全球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在主动参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孔子全球化”原因的一项是                                (   )
A.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普适价值。
B.孔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
B.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同时也需要把代表着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思想介绍给世界。
D.“孔子全球化”能使国人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小题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不能实现的,也不应提倡的,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B.孔子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遍布全球,这说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
C.“和而不同”表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
D.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是文化全球化的典型,体现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也说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异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小题3: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这说明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这说明中国先贤对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认识。
C.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因此必须提防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扩张。
D.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因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全球范围展现、碰撞和交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生态区需要准确“定位”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沙漠化与沙尘暴、酸雨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在加剧,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也面临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困境。事实说明:我们的发展和资源开发方式还与生态学规律相背离,人与自然还不能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所必需的水资源和粮食、肉,奶、鱼等食品以及棉花,油料、木材等物质材料,生态系统还具有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维系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生命环境。联合国在全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中,把生态系统的这些服务功能归纳为四大类:一是产品提供功能;二是生态调节功能;三 是文化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在自然景观、美学价值、文化多样性的形成、音乐、诗歌等创作灵感产生等方面的作用;四是生态支持功能,包括生态系统固定二氧化碳生产有机物质、释放氧气以及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场所的功能。
当前我国以及全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与危机的实质就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损害与削弱,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具有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依赖性的认识,远落后于我们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速度,导致许多先进的科学与技术,如农药等化学品的合成生产技术、大规模森林采伐和资源开发技术等不幸地成为破坏我们生存环境的工具。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有的地区的生态系统对保障国家或一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严格的保护,如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的森林具有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结构,评价其生态服务功能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的作用,开展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区,这对指导我国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选自《科技日报》2006.11.09)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资源开发方式还与生态学规律相背离。
B.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农药等成为破坏生存环境的工具。
C.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正确认识远落后于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速度。
D.水资源短,生物的多样性丧失,沙漠化与沙尘暴等。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对生态区(生态系统)的“定位”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
B.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材料及生命支持服务功能。
C.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
D.生态系统具有产品提供、生态调节、文化服务和生态支持四大功能。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准确定位并合理利用“生态支持功能”,神奇的九寨沟风光、神秘的羌寨文化也许才会永不消失。
B.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就一定能保持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生物的多样性。
C.许多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之所以成为破坏生存环境的工具,是因为我们对生态区缺乏准确的定位。
D.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放缓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是必由之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明后思想家李贽
李贽(1527—1602),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在北京任礼部司务时,接触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王阳明学说,并对王学进行改造,借以发挥民主性的内容,反对封建说教,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在南京任刑部员外郎期间,结识了反理学的泰州学派著名学者王畿、罗汝芳,并拜王艮(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的儿子王襞为师,颇受影响。又因王畿和罗汝芳而接触禅学并受其影响,提出儒、道、佛三家无异同,倡“童心说”,反对孔孟之道。由于李贽的思想体系和官方推崇的程朱理学格格不入,兼他性格耿直,不堪受上司欺压,姚安知府三年任期未满,即向上司辞职,未获准即住到大理府鸡足山佛寺,专心研究佛学,从此告别仕宦生涯。
万历九年(1581),李贽从云南来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万历十二年耿定理去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龙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公安派主张作诗应独抒心灵的“性灵说”明显受李贽倡导的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影响。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万历十六年(1588)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一切都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嫉视和仇恨,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坚强不屈,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体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李贽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盲目迷信儒学传统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的精神。
B.李贽倡导功利价值,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符合资本主义萌芽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C.李贽反对封建说教,认为人与人之间无本质差别,建立起了人人平等的民主价值观。
D。李贽反对孔孟之道,提倡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认为儒、道、佛三家无异同。
17.下列有关李贽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李贽历时十多年,在湖北黄安、麻城读书、讲学、著述,不遗余力地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
B.公安派主张作诗应抒心灵的“性灵说”明显受李贽倡导的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影响。
C.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  
D.李贽的学说击中了封建伦理制度的要害,被视为异端、邪说,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嫉视和仇恨,他们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雷雨》的作者曹禺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是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戏剧冲突。
B.《家》描写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钰。梅郁悒,瑞钰贤惠,鸣凤善良而柔中有刚,虽然性格不同,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C.在艺术上,《女神》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统一,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它强烈的感情、唯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产生重要的影响。
D.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充斥着残忍、血腥,但在对欧也妮这一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抒情气氛,感受到了一丝温馨。
E.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斗鲨”情节中有一句:“吃吧,星鲨。做你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一个人吧。”反映了老头儿对鲨鱼抢食“那条死鱼”无可奈何的内心世界。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自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文中所举事例,不属于宋诗也颇尝过“市价涨落的滋味”的一项是
A.金国的作者嫌宋诗“衰于前古”。
B.明代人苏平对宋人近体诗的看法。
C.李攀龙选上古至明代诗歌时的做法。
D.晚清“同光体”诗人对宋诗的态度。
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大不幸”指的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造的记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而唐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选宋诗的问题上,作者认为不好的诗歌就不选,选上的也无须过分夸大。
B.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C.明诗之所以不如宋诗,是因为它在学唐诗时学得外表十分相像却缺乏个性。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