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帝王利用儒家还是儒家利用帝王?作者:秋风邵建先生针对他没有看的《孔子》电影写了篇文章,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儒学本身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不专...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帝王利用儒家还是儒家利用帝王?
作者:秋风
邵建先生针对他没有看的《孔子》电影写了篇文章,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儒学本身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不专制的,专制帝王利用儒学并不等于儒学就鼓吹、支持专制。新文化运动的重大缺陷就是把专制政治与儒学混在一起,反而放过了专制及其真正的理论依据———法家。笔者完全同意这个看法,但想补充一点,替邵建回答他在行文中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何历代帝王总是尊孔?
仔细考察一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尤其是在社会演变的最关键时期,通常是儒家主动地寻找、创造机会,包括利用皇帝的权威,以求建立更为合理的人间秩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帝王来利用自己。
可以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孔、孟两圣的经历。他们当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最大的抱负还是治国平天下。只是,他们虽然名声在外,诸侯却无人想到利用他们,他们被迫恓恓惶惶地周游列国而不得重用。
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认识儒家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丰富涵义,可惜人们对此未予深思。那个时代的华夏大地,奴隶制正走向崩溃,政制向封建皇权制转型。各个诸侯国在战争的压力下,积极地探索皇权专制的具体制度安排。历史已证明:谁最快地摆脱奴隶制的束缚,建立皇权专制制度,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春秋五霸与秦在战国群雄中胜出,就是其专制相对于他国更为彻底的结果。
根据这个大前提,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命题:这个时代诸侯最愿意利用的就是专制之术的研究与运用者。反过来,非专制甚至反专制的学派,必然是这个时代的落魄者。孔孟一生都很落魄,依据这一事实大体可以说:他们的学说无助于专制,甚至可能是反专制的。
汉初儒家是遭受排斥的:刘邦尚军功,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景帝时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概括言之,三代汉帝继续沿用秦制。他们确实任用了一些儒生,但主流儒家始终被排斥在政府之外。
就在这种环境下,儒家在民间社会几百年却趋向繁荣。他们坚韧地生长、聚集,形成了一股文化、社会力量。而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儒家这种不断集聚的文化社会力量当然在积极地寻求改制、立法的机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董仲舒这样的人物。他不仅是儒学思想大师,更是一位政治家,或者说是立法者(law-giver)。他抓住汉武帝面临统治困境而寻求出路的机会,提出“天人三策”,迫使武帝系统地接受儒家的治理原则和制度蓝图,从而发动了一次广泛的宪制变革。
董仲舒的基本政制构想是“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天道宪政主义”,后人似乎多注意前面一点,但他论证的侧重点其实是在后者。秦始皇宣称自己是宇宙中最崇高的存在,董仲舒却说,天子上面还有天,因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肆意妄为,而必须服从天意。最重要的是,皇帝本身没有能力弄清天意,只有儒生有这技艺。
上面对汉代独尊儒术过程的描述已足以说明,刘氏皇室接受儒家,不是他们在主动利用儒家,反倒是儒家借助文化、社会的力量试图控制专制皇帝的一次宪政主义努力。当然,这次努力没有完全成功,但至少刘氏以后的统治已经不再像秦始皇那样完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并借助暴力进行,皇权专制受到一定约束。相比于现代宪政,这种约束确实很不完善,但后人总不应把这种约束说成是帮凶。
(本文来源:南方网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董仲舒“天人三策”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它将皇权置于天意之下,从而使皇帝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肆意妄为,达到控制专制皇帝的目的。
B.它很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真正约束皇权,以致沦为封建皇权专制的帮凶。
C.它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认为民轻君贵,有违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D.它认为,天子上面还有天,天子必须服从天意。皇帝要想弄清天意,只能依靠儒生。
E.它所倡导的“天道宪政主义”为现代宪政提供了启蒙,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民主。
小题2:能成为“帝王尊孔”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秦始皇宣称自己是宇宙中最崇高的存在。
B.汉武帝面临统治困境而寻求出路。
C.春秋五霸与秦在战国群雄中胜出
D.儒家在民间社会几百年趋向繁荣。

答案

小题1:AD
小题2:B
解析

小题1:AD(B“沦为帮凶”错,C“不利于进步”错,E属无中生有)     
小题2:B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学说,体现了尊儒)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帝王利用儒家还是儒家利用帝王?作者:秋风邵建先生针对他没有看的《孔子》电影写了篇文章,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儒学本身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不专】;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海洋中的沙漠
林泉
科学家发现,在海洋中的一些地方,动植物都不见踪影,可谓是海洋中的沙漠地带。在热带南太平洋地区,大约有一半的地方,面积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无法生存,成为不毛之地。海洋沙漠也被称为海洋低氧区、海洋缺氧区,或者海洋死亡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称:海洋沙漠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自从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变多变大。
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已多达200个。最早发现和记录的死亡区是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黑海和亚得里亚海东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
科学家认为,造成海洋沙漠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因为研究早已表明,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而海水升温后溶解氧的能力有所下降。研究证明,这种现象与海水温度的日益升高有密切关系。在0℃的时候,一千克海水可以携带大约10毫克的溶解氧,但如果温度升高到2.5℃,一千克海水携带的溶解氧就减少到了4毫克。根据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这种海洋沙漠扩大化同时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年递增1%,相当于0.02℃一0.04℃。海水升温使海水不同水层屏障现象更加恶化,阻止深度海域的营养物质上升到达海洋表面向植物提供食物。
在赤道太平洋一些海域的海洋表层,水温常年平均为27~C左右,但由于没有上升流将深海中含有高营养盐的海洋底层冷水带到表层海水中,再加上海洋的层化作用,导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极度缺乏,因此这里作为海洋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的数量也极少。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洋流的变化,在许多热带海洋区域,海洋层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导致海洋沙漠化的区域进一步加大,这种现象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海洋中缺少氧气的死亡区——鱼类和海洋植物的墓地迅速增长,正逐渐威胁着地球的健康。受全球变暖影响,海洋沙漠面积正在逐渐扩大,已危及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如果全球气温继续升高,就可能给海洋生物以及依赖海洋生存的人们带来严重后果。随着海洋沙漠不断扩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许多物种被迫离开深海栖息地前往含氧充足的海域,这意味着它们不得不为争夺新的生存空间而展开残酷竞争。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8月下)
16.下列有关海洋沙漠的成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鱼类和植物无法生存。
B.由于低氧或者无氧导致海洋中的某些地区变成不毛之地。
C.一些排往海洋的河水中带有过多的养料导致海水变化。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洋流变化,从而产生生物死亡区。
17.下列有关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全球海洋沙漠区域越来越大,已经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
B.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才出现变多变大的现象。
C.最早发现海洋沙漠的是美国东北海岸等地,现已经波及亚洲。
D.相对于赤道太平洋地带,温带地区海域的沙漠现象天然较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项是   (      )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三国演义》有着明显的“拥刘反曹“的正统倾向,因此作者行文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主线是刘备集团,小说始终把蜀汉放在主要地位。
B.从创作方法的角度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浪漫主义的方法。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等方面。
C.《边城》以一种平静而又浸透伤感的倾诉,再现了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的悲剧命运。
D.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善良、正直、刚毅。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有觉悟的女人。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更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 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下列各项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完全相配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乐善好施,舍已为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C.生老病死/工资待遇/超然物外/希望工程
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掉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进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小题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
小题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小题4:文章结属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女神》中的著名诗篇,表现出“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勇于创造的时代精神。凤凰的自焚象征着旧中国的毁灭,凤凰的再生象征着祖国的新生。
B.悲剧《哈姆莱特》以中世纪英国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丹麦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当时先进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
C.《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卷,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味浓的乡土小说。
D.哈姆莱特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是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莱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但另一方面,哈姆莱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使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
E.巴金通过觉新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新对觉慧的“作揖主义”和懦弱性格作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