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行为艺术不是“极端”的代名词一商(商报记者刘洋):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已于昨日开幕,请您介绍一下艺术节的基本情况。陈(陈进,...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行为艺术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商(商报记者刘洋):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已于昨日开幕,请您介绍一下艺术节的基本情况。
陈(陈进,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1992年参加广州油画双年展;1999年在北京实施作品“数字访问”;2000年至今,策划、组织、参与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艺术节的筹备已基本就绪,由于本次艺术节将持续两个月的时间,目前10多位艺术家已经到达北京,此后各国艺术家会分阶段陆续到京。
  商: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有多少位艺术家参加?
  陈:到目前为止,是366位艺术家,但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有变化。因为艺术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商: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主题是什么?
  陈:OPEN,从第一届到现在的主题全部都是OPEN。
  商:本届在细节上会有哪些变化?
  陈:因为本次艺术节要进行8周的时间,因此我们邀请了8位策展人。他们思考艺术的方式、邀请的艺术家都不一样,从邀请艺术家的层面上,来体现他们的策展思路。
  商:据了解,一直以来,“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资金主要是由您来解决,目前艺术节最大的困难是否是资金问题?
  陈:是的,资金是最大的问题。“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是一个民间的活动,而且是非主流的,在资金方面肯定会有困难。

  商:行为艺术常常被大家所误读,处境比较尴尬,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一些行为艺术多有暴力、血腥等成分,您如何看待这类的行为艺术作品?
  陈:从第一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到现在,我认为公众对行为艺术没有什么看法或者偏见,他们觉得行为艺术很有意思。行为艺术有很多人性化的内容,至于血腥、暴力等行为艺术作品,并不代表行为艺术的全部内容。
  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将举办8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月,就是想让公众真正了解行为艺术,消除公众对行为艺术的误会,行为艺术并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商:请您对行为艺术进行一下解读。
  陈:据我理解,艺术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方式,在社会、文化、历史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来,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我把它称为理性批判。这种理性批判是通过文化的筛选以及长时间的思考得来的,而不是出于冲动、不考虑来龙去脉的批判。
  同时,从行为艺术的语言来讲,我将它归纳为诗意化的语言,因为诗意是一种隐喻的美感,很多人在语言方面去寻找它的可能性,它对美学是有建设性意义的。
  另外,行为艺术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心灵体验包含对事物或环境的感受,一种领悟,其中包含了某位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的治疗作用,或者是一种升华的作用。

  商:据了解,“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国外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在国内似乎很低调。您如何看待“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这种影响力上的差异?
  陈:无论哪种行业和学术方式,都分为学术价值和公众的影响力。我认为,“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学术领域中是非常有影响的,但是在公众中影响力并不是很大。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我们会想办法尽力去解决它。
  商:您是否考虑过将行为艺术作品与市场相结合?
  陈:目前来说,这种结合很困难。市场是一种经济行为,任何东西进入市场都要符合经济规律,尤其是艺术。它和股票很相像,有很多炒作的成分,就要看炒家们是否愿意炒作它。行为艺术相对而言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不像油画已有很长的历史,运作得很成熟。

  商:您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陈:我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亚洲艺术家填补了欧洲艺术家缺乏的东西。由于亚洲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以及文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落后于西方,因此亚洲与欧洲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对于亚洲的问题,艺术家的敏感程度和冲击力会更强一些,欧洲艺术家的作品可能会更注重人性心灵的东西,或者更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

  商:据了解,您是画油画出身的,此后为何要转型做行为艺术?
  陈:因为我要寻找一种实验性的艺术语言。我认为架上绘画与行为艺术在实验性上相比,行为艺术的实验性更强,有更大的延展性。而架上绘画局限性较强,已经非常成熟了。
  商:您的第一个行为作品是什么?
  陈:一组名叫“访问”的数字作品。当时想把这件作品长期做下去,但是在作品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这件作品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随后就停下来了,记得最后一个访问的是艾未未。
(选自2009年8月6日《北京商报》)
小题1:这篇访谈涉及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2:记者为什么没有一上来就询问被访人的情况,而是把这一环节放在了访谈的最后?(4分)
小题3:从这篇访谈看,要使中国的“行为艺术节”能像国外的那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4分)
小题4: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为艺术在中国普遍不被认可,行为艺术在中国似乎成了极端的代名词,艺术家动辄就自残、自虐,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阅读了这篇访谈后,请你从艺术家的角度谈谈“行为艺术”究竟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极端”的代名词?(5分)
答案

小题1:(5分)①艺术节基本情况;②如何看待行为艺术及作品;③如何扩大“OPEN行为艺术节”在国内的影响力;④东西方行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⑤陈进转型做行为艺术的情况。(每项1分)
小题2:(4分)因为在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刚刚开幕之际,受众最关心的也最想了解的是本届艺术节的基本情况。
小题3:(4分)①资金问题;②让公众真正了解行为艺术,消除公众对行为艺术的误会;③遵循艺术进入市场的经济规律;④扬长避短,与西方艺术更好地交相辉映。
小题4:(5分)参考答案:①从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看,行为艺术家应坚持理性批判,而不是冲动的不考虑来龙去脉的批判;②从行为艺术的语言看,行为艺术家应追求诗意化的语言,给人一种隐喻的美感;③从产生的社会效益看,行为艺术应给受众心灵的体验与领悟,改善受众的消极心态,升华受众的美好心灵。(开放性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行为艺术不是“极端”的代名词一商(商报记者刘洋):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已于昨日开幕,请您介绍一下艺术节的基本情况。陈(陈进,】;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理解的具体化: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中介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人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理解者,而人的理解渗透到理论与实践的整个过程,成为其中至为关键的中介性要素。而具体化,则是理解发挥其中介作用的关键所在。
首先,理解的具体化表现为语言的具体化。作为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代表之一,德国诠释学家伽达默尔曾把语言看成是对普遍东西的真实具体化。人们通常只注意语言的工具性,视之为在使用者之外客观存在的工具。然而,伽达默尔却侧重于对语言进行生存论的分析,强调语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要素,语言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存论意蕴。作为我们的语言,它渗透着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经验。语言在我们的使用中,不仅把普遍化的共性的语言具体化为文本中的私人化的个性的语言,而且也与使用者的个人的生存经验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获得了一种具体化的呈现。
其次,理解的具体化还表现为情境的具体化。按照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理解不是要求理解者放弃自身的立场,恰恰相反,它要求理解者坚守自己的立场。文本固然代表了作者的立场,是作者意图的具体化表达,但它一旦获得自己独立的文本化存在形式,就逸离了作者的原始情境,失去了自己本初的具体性,而成为一种有待确定的状态。在一切理解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文本的叙述与我们对于有争议的现实的理解之间的意义问题。因此,文本的理解不是要去复制作者的原初意图,而是要在文本所代表的普遍性和理解者自身的特殊性之间进行中介,从而创造出文本的新的意义。理解者必须从自身的具体情境出发展开对文本的理解,以便使文本的普遍意义在理解者的诠释学情境中具体化,形成文本的具体的新生意义。情境的具体化是达成根本理解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三,理解的具体化还必须落实到问题的具体化层面。对文本的理解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它始终渗透着理解者的能动作用。当理解者把自己的诠释学情境导入到文本的理解之中时,他必须对这一情境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在特定的问题域中与文本展开诠释学对话。诠释学对话发生在文本与理解者之间,是在文本所代表的作者情境与理解者自身的情境中展开的。要使这场对话成为真正的对话而不是文本的独白,理解者自身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具体化使理解情境的具体化得以实现,也为文本的意义创生开辟了道路。理解者在对话中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漫无边际的,而应该是包含某种界限的问题域中的问题。没有界限的问题乃是空的问题。要使问题成为有意义的真正的问题,理解者不仅要对文本的情境做出深入了解,而且还必须对自身的诠释学情境做出深刻的反思,惟其如此,理解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才能围绕着真正的问题而有效地展开。
所以,理解的具体化是沟通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要中介。要克服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实现理解的具体化是必不可少的途径。理论要掌握群众,不能依靠外在强制灌入,而要通过群众的自主理解来实现,理论是要通过群众的理解来发挥作用的。理解的具体化乃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之合理转化的重要保障。
(选自2010年2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理解的具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的具体化”是沟通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必要中介,是克服理论与实践的断裂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B.“理解的具体化”表现为语言的具体化,即把普遍化的共性语言具体化为文本中私人化的个性语言。
C.“理解的具体化”还表现为情境的具体化,而情境的具体化是达成根本理解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D.“理解的具体化”必须落实到问题的具体化层面,而做到这一点可以使理解情境的具体化得以实现。
小题2:下列表述,与伽达默尔的观点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语言是对普遍东西的真实具体化,是在使用者之外客观存在的工具。
B.我们的语言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存论意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要素。
C.文本固然是作者意图的具体化表达,却失去了自己本初的具体性。
D.理解者必须坚守自己的立场,从自身的具体情境出发展开对文本的理解。
小题3: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的理解是在文本所代表的普遍性和理解者自身的特殊性之间进行中介,从而创造出文本新的意义。
B.诠释学对话是在理解者自身的情境与文本所代表的作者情境中展开的,不应是文本的独白。
C.理解者对文本的情境做出了深入的了解,一般就能提出包含某种界限的问题域中的问题。
D.理论要通过群众的理解来发挥作用,这种理解不是外在的强制灌入,而是群众的自主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方寸田园
琦君
①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乡间她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②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究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川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③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
④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
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⑤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⑥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⑦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小题1:作者在文章的前三个语段列举了的一位文友以及陶渊明、辛弃疾、苏东坡等古人的言行,是为了表明怎样的观点?(4分)
小题2:品读文章第④段,概括其语言特色。(4分)
小题3:第⑥段中作者写了一位极其风雅的朋友如何美化生活,其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4:作者认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所谓的“俗愿”,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天真时代的天真老人——周有光
阮中强
人活得足够久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
不是所有活得久的人就一定是活得明白的人。因为经历世事太多,而易于变得世故,失去赤子之心。如果你活得足够久,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或者你有很好的思考力,而活得不是足够久,都是个问题。
周有光绝对是一个例外。他经历过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命长,就会见到很多奇怪的事情。所幸周老两者皆备,所以,他的文字记录的是一个经历百年风云的老人睿智的思想。“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学者对先生的评价。
我一直认为太老的老人的文字一定是很老的,像是来自于上个世纪。读了周老的这本书(注:指周老所著《朝闻道集》,2010年1月出版),我觉得竟如此新奇!真的,他是一位可爱的天真老头。
说到天真,这多好的一个词,如今,已经快被异化成贬义词了。或许只能说明,这是一个不天真的时代。
周老自认为自己是一位“两头真”的学者。什么叫两头真呢?他自己的解释是:年轻时候一味天真盲从,到了老年开始探索真理。我想,他探索真理,则是赤子般的天真。他从天真盲目中走了出来,但是他仍然是天真的,是一种理性的天真,是一种自觉的天真。
因为天真,他才超凡脱俗,他的文字中仍充满理想!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谈理想的时代了,可是,看周老在大谈“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里面的激情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彩。
因为天真,他无名缰利锁,故而自由超脱,思想透彻,力透纸背,能直达问题核心,直达心灵。正如周老所言,他思考的不是水面上的泡沫和浪花,而是水底下走势。所以,他用他的百年来的阅历来审视当今世界。他思考的都是大问题:美国何以长盛不衰?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东西方文明能共融吗?他也谈论于丹,他认为,重要的是心中明白: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
因为天真,他虽百岁,但仍是说出皇帝一丝不挂的小孩,他能够看到真相,说出真话。他说,“十年动乱”,全国人民发生精神休克状态,一度呆若木鸡,丧失了思考能力。后来慢慢清醒过来,恢复思考文化问题。他认为“只有清算过去,方能开创未来,华夏文化任重道远”,“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现在是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奋力求进的‘与时俱进’时代了”。
因为天真,他对人生的态度旷达。他说,“‘文革’时期我被下放到农村,我的失眠症却治好了,一直到现在我都不再失眠。所以,我跟老伴都相信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不要失望。有两句话我在‘文革’的时候经常讲:‘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多么可爱的天真的老人。这提醒我们,要对生活保持警惕呀,现在太多的年少老成的文化人了,真的如一位西方先哲说过的:“自从出现了有学问的人,就再也没有正直的人了。”这是一个已经不太天真的时代,在集体狂欢,集体庸俗,集体挑战恶俗底线的今天,大家都被泡沫和浪花冲得热血沸腾,而不去关注水底下水流走向。没有了理想,被物质奴化,有的是难以排遣的焦灼感和浮躁气。
让我们到百岁老人那儿寻找已经失去的美好天真吧!
(选自2010-1-13《中华读书报》)
小题1:文章以“人活得足够久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开头有怎样的作用?(4分)
小题2:作者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不天真的时代”,理由是什么?(4分)
小题3:周老的“天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4分)
小题4:周老说“他思考的不是水面上的泡沫和浪花,而是水底下走势”,这对你未来的生活有怎样的启示?(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红房子
黑 塞[德]
①红房子,从你的小花园和葡萄园里,向我送来了整个阿尔卑斯山南面的芬芳!我多次从你身旁经过,头一回经过时,我的流浪的乐趣就震颤地想起它的对称极,我又一次奏起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有一个家,绿色花园里的一幢小屋,周围一片寂静,远离村落;在小房间里,朝东放着我的床,我自己的床;在小房间里,朝南摆着我的桌子,那里我也会挂上一幅小小的古老的圣母像,那是我在早年的一次旅途中,在布雷西亚买到的。
②正如白昼是在清晨和夜晚之间,我的人生也是在旅行的欲望和安家的愿望之间渐渐
消逝的。也许有朝一日我会达到这样的境地,旅途和远方在心灵中属我所有,我心灵中有它
们的图像,不必再把它们变成为现实。也许有朝一日我还会到达这样的境地,我心灵中有家
乡,那就不会再向花园和红房予以目送情了——心灵中有家乡!
③如果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力从这个中心出发向两端摆动。那时,生活会是多么不同啊!
④但是,我的生活没有这样的一个中心,而是震颤地在许多组正极和负极之间摇摆。这边是眷念在家安居,那边是思念永远在旅途中。这边是渴望孤独和修道院,那边是思慕爱和团体!我收集过书籍和图画,但又把它们送掉。我曾摆过阔,染上过恶习,也曾转而去禁欲与苦行。我曾经虔诚地把生命当作根本来崇敬,后采却又只能把生命看作是功能并加以爱护。
⑤但是,把我变成另一个模样,这不是我的事情。这是神奇的事情。谁要寻找神奇,谁
要把它引来,谁要帮助它,它就逃避谁。我的事情是,飘浮在许多紧张对立的矛盾之间,并且作好了精神准备,如果奇迹突然降临到我头上的话。我的事情是,不满并忍受着动荡不安。
⑥绿色花园中的红房子!我对你已经有过体验,我可不想再次体验了。我曾经有过家
乡,建造过一幢房屋,丈量过墙壁和屋顶,筑过花园里的小径,也曾把自己的画挂在自己的墙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欲望——我也想按照这种欲望来生活!我的许多愿望已经在生活中
实现了。我想成为诗人,也真成了诗人。我想有一所房屋,也真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我想有
妻室和孩子,后来也都有了。我要同人们谈话并影响他们,我也做了。可是每当一个愿望实
现以后,很快就变成了不满足。但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我于是怀疑起写诗来了。我觉得
房屋变狭窄了。已经达到的目的,都谈不上是目的,每条路都是一条弯路,每次休憩都产生
新的渴望。
⑦我还会走许多弯路,还将实现许多愿望,但到头来仍将使我失望。总有一天一切都将
显示它的意义。
⑧那儿,矛盾消失的地方,是涅槃境界。可是,可爱的眷念的群星还向我放射出明亮的
光。
——选自《语文读本》(第一册)
小题1:通读全文,阐释“红房子”的两层意思。(4分)
答:
小题2: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应怎样理解,请具体说明。(4分)
答:
小题3: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4分)
答:
小题4: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其特色,请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人称使用等方面分条举例赏析。(任选两个方面即可)(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 晖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情节和叙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该片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电影所呈现的场景奇观:在色彩上运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交替铺陈画面来营造视觉交响,黄叶漫天、红衣舞动、湖面如镜,武者交流;粗犷的敦煌沙漠、壮阔的内蒙古胡杨林,秀美的九寨沟风景。在《英雄》中,一切都是视觉的震撼以及对于高科技媒介的顶礼膜拜。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感发扬到精美绝伦的程度。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理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2009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
B.“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
C.“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D.“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干扰了人们的道德评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已经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B.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为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
C.“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在给观众带来审美的震撼的同时必定会忽视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
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B.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并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
C.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正是追求人的视觉刺激,因而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
D.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利于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