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传统型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这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认为中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下降年经济增长率(GDP),但是,并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小题3:结合全文,简述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3分)
小题4:联系全文,阐释“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的涵义。(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一是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二是减少排放所需花费比不行动导致的损失要少,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写出一点得1 分,写出两点得3 分。)
小题4: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能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 分);同时,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中国有可能在这一新兴领域超越其他国家(1 分)。指明了我国实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现实性(1 分)。
解析

小题1:(C 项所指是“方向”,不是“措施”。)
小题2:(“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才是瓶颈。)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赌王吉姆的幸运数字    美国 荣。戈尔德
克拉莫怎么看也不像百万富翁,他自己也觉得不像。
他昨晚刚买的全毛西服这会令他浑身上下都不自在,他拄着铝合金拐杖,忐忑不安地抚弄修剪整齐的小胡子,等待着州警署护卫警车的到来。
州警署警员在犹太人敬老院大门口接到这位老人。
‘克拉莫先生,我是麦肯警员,”着装整齐的新泽西州年轻警员说,“我奉命驾车护送您去参加彩票颁奖典礼。”
克拉莫从纳粹集中营被解救出来已经有50多年了,直到今天,他还对警察、枪械和警车心存顾及。
“您是我护送过的第三位暴发的百万富翁,”麦肯罗说,“一夜暴富有什么感觉?”
“等我拿到支票后再告诉你吧,”老人说,“不过,要是我不要那笔钱会怎样呢?”
警官不屑地回头扫了一眼后座的客人,“谁会不要2700万美元呢?”
“彩票中了头奖当然好啦,”克拉莫说,“但对我来说这仅仅是个玩笑。我只不过是投了一注往常的幸运号码而已。这不需要什么技巧,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智力,我只不过是运气好点罢了。你看,我都是90岁的人了,没有多长时间好活了。我既不打算买房子或汽车什么的,也没有妻子或家人需要礼物。我还有什么需求呢?在老人院里我被服侍得好好的,他们喂我吃饭,喂我服药,给我换床单,跟我玩猜字游戏,还给我看大彩电。今儿个,我却中了个2700万美元的大奖。
“我还记得我在集中营的那些日子。那时的我就是副步履蹒跚、喘着粗气的骨头架子,一无所有,寂寞孤独。在我居住的小村子里,我亲眼看到我的父母被塞进闷罐车送进焚化炉;我亲眼看见一个警官拔出手枪把我瘸腿的小弟弟打死----就在我眼前、在村里的广场上打死了他。在我痛失亲人的时候,我身无分文。而我今天却拥有2700万元,但我却买不回他们的生命。这是个玩笑,一个令人恶心的悲剧式的玩笑。
“不过,我本人倒是挺幸运的。美国人救了我,后来我来到美国。我到夜校学习。在那儿我遇到玛格丽特,一个美国女孩。是她教我说英语,教我重新有了笑容。1950年我娶了她。我在服装厂做裁缝工,35年里,那是我惟一的一份工作。而玛格丽特是我惟一的爱。1975年她死于癌症。现在,我非常想念她。”
“我很抱歉,”麦肯罗试图转换话题,“一个小时后,您将得到2700万美元。您仍然可以用那笔钱买到很多的幸福和乐趣。”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和玛格丽特在一期,”克拉莫说,“而我的乐趣则是赌数字游戏。”
“您经常赢吗?”警员问道。
“那倒不一定。要是我赢了,我就和玛格丽特一起出去庆祝一番。我们总是坐火车到城里,然后乘出租车到一家上好的餐馆。我会点两客牛排大餐,给玛格丽特来一杯法国红酒,再给自己来一瓶冰镇啤酒。有一回我赢了一大笔的,我还给她买了鲜花,玛格丽特很喜欢茶花。她高兴地称呼我是“赌王吉姆”,把我们的庆祝叫做“开荤之夜”。
“很想念她,对吧?”
“我非常想念她,”克拉莫长叹道,“我也同样怀念我那没有快乐的青春。我愿意用那2700万美元,仅仅换取和玛格丽特再过上一天。”
“您打算怎么过呢?”年轻的警员问道。
“首先,我要拥抱她,看着她微笑。她的笑容总是那样的热情洋溢,漂亮又可爱。接下来,我将为我说过或做过的曾经伤害过她的每件事向她道歉。”
“您老已经90岁的高龄了呀!”
“爱情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老人开始数落起来,“爱情是心和灵魂之间超越年龄限制永不停息的浪漫,你结婚了吗?”
麦肯罗说他的妻子叫劳拉,他们现在有一个15岁的儿子比利和一个9岁的女儿南希。
“但是,警官,你还是没回答我最初的问题,要是我不接受那2700万美元,他们怎么办?”
“我不知道他们将怎样处置那笔钱,但他们和可能会把你关进疯人院。他们会说你疯了。”
克拉莫笑起来:“我想你是对的。这么着吧,一会儿他们给我和那张大支票拍照的时候,我想劳驾你个劳拉打个电话,告诉她和孩子们,今晚”赌王吉姆”请他们过一个“开荤之夜”。
我将给我们每一位点一份牛排大餐,给劳拉来杯红酒,再来两瓶冰镇啤酒,一瓶给你一瓶给我,给比利来瓶可乐,给南希买一个芭比娃娃。我请客。相信我,今晚我付得起。”
麦肯罗警官再次转换话题:“您还是没有告诉我您的幸运数字是什么呢?”
克拉莫将手杖横放在后座上,松开安全带,从西装里脱出一只胳膊,挽起衬衫的袖子,将胳膊伸到前排,露出他在集中营被文身的编号……
小题1:开头一、二两节写克拉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彩票中了头奖,克拉莫为什么认为是个“玩笑”,并且是“一个令人恶心的悲剧式的玩笑”?(4分)
小题3:小说两次提到麦肯罗“转换话题”,这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小说最后一节的特点与作用。(3分)
小题5:本小说的主题是多义的。请你概括其中一个主题,并且简述你的理由。(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经济结构的调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羚羊群中的病弱者,往往难以摆脱狮子的追捕。这对个体是残酷的,但却保证了羚羊种群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错误决策或者囚循守旧的企业,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或***。如果一个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调整——经济危机。它会淘汰掉那些工艺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乏力以及发展方向错误的企业,同时又会催生出一批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引领时代潮流的新企业。这是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
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是靠市场的力量实现的,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调整的唯一标准,因而经过调整,留下来的企业都是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强者。但是,这种市场的自发调整过程往往是漫长而痛苦的。它会导致经济萧条、失业剧增、生活下降,有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
现代经济高度复杂,已承受不起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自发调整;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已容忍不了弱肉强食般的自然淘汰。同时,人类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汲取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已具备比较充分而有力的工具来管控现代经济危机,来平抑经济波动,来防止大起大落。这包括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刺激市场需求,对陷入困境的行业和企业给予援助等等,甚至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也因“太大而不能倒”而得到救助。这样,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盲目跟风者避免了血本无归的风
险,某一领域的过度投资者又可为新一轮复苏积蓄力量。
失控的经济被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从悬崖边拉回,恰如被狮子追逐的羚羊群得到及时庇护,即使病弱者的生存权也得到了保障。经济损失得以减轻,社会动荡得以避免,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人类的经济智慧就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就应更加科学得当。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调整只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理论的逻辑以及实践的经验都启示我们,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应立足于救经济,而不是救具体的企业;应立足于恢复市场信心,而不是代替市场决策;应借力使力,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节选自2010年2月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自发调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靠市场力量实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
B.以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为唯一标准。
C.能使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留下来。
D.会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承受不起自发调整,所以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B.在政府行为的作用下,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危害可以被全面彻底地消除。
C.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得到救助,是人类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现。
D.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问题会越积越多,调整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形成一个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
B.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使人类的经济智慧没能被赋予更大的责任,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也不能科学得当。
C.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但现代经济危机还不至于引发一次世界大战。
D.应对经济危机时,可以借助这个全局性调整的机会,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并且是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然而参.加合唱人数已有三百左右。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这次的演奏当更精彩些。《黄河大合唱》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像: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像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我见过马达刻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大概也不在“写真”,而在表达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不能满足我的“好奇”,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了部
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验,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有这样大的气魄。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的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又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得生疏。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我又忙于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的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像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那种气魄,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
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并且因为他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勇于经验生活的各种方面,勤于收集各地民歌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已收到了他夫人托人带给他的一包陕北民歌的材料,可是他觉得还很不够,还有一部分材料却不知弄到何处去了。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的,是他这未来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的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他这伟大创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征”或’韵调”。“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我这么问他。“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
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因为《黄河大合唱》的演奏“是小规模”且指挥非冼星海本人,认为星海先生弟子的指挥不够精彩。
B.作者认为只有把表达出冼星海作曲时神韵的马达木刻与冼星海的自传结合,才能满足自己对主人公的好奇。
C.见面“感得生疏”是因为与作者想像中的冼星海魁梧奇伟,沉默寡言不一致;“觉得很熟识”是因为与朋友告诉我的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吻合。
D.在西安与冼星海的一席长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为自己的话太少,对冼星海不够热情感到深深的遗憾。
E.在新疆逗留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说明冼星海十分注重民族特色,认为创作之花离不开民族的土壤。
小题2:在与冼星海见面前,作者从哪些侧面表现对他的认识?表现了冼星海的哪些特点?(6分)
小题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的理解。(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什么都做过的—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又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结合文中材料,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不被生活压倒实现自己的抱负?(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5题。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小题1:文中的“先儒”指         。所谓“治”即指文中的       时代,“乱”指文中的         时代。 
小题2:“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真的如此吗?从文中可以看出,“现在”是属于哪个时代?根据是什么?(分要点回答)
答:                                                                           
小题3:在文中,鲁迅先生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样的历史同中国人的奴性心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之间是什么关系?根据文章看,如何改变中国的历史?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德的科学解读  刘永
道德也许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但我们却能很快领会它。一名学龄前儿童知道不该在教室吃东西,因为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但如果老师说,可以把另一个学生从椅子上推下来,这个孩子会犹豫,他会说:“不行,老师不该这么说!”孩子拒绝学坏,即便某个权威人士支持坏行为。这就是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区别。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天生就能察觉这种区别。
当然,事实上,这个孩子有时会打人,也不会觉得这样做很坏,除非他被发现。大开***戒的暴君也是如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豪泽说:“不同人的道德判断力是相同的,但道德行为各式各样。”我们明白规则,但我们并不是总会遵守那些规则。
道德最深厚的基础是同情,即明白伤害自身的事物也会令别人有同样的感受。其他物种也拥有这项品质。俄罗斯灵长类动物学家纳迪娅•科茨是最早研究人类以外物种的认知能力的人之一。她在家里养了一只年幼的黑猩猩。当黑猩猩爬到房顶上时,为了让它下来,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呼喊、斥责和拿出食物,但很少起作用。但如果科茨坐下来并假装在哭,黑猩猩会马上来到她身边。
豪泽认为,所有人都掌握了他所谓的道德语法,但正如不造句语法就毫无价值一样,除非有人教你如何运用是非观,否则它也毫无用处。
是我们周围的人教会了我们。不同群体的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文化而异。在何时应该帮助别人、何时不应该的问题上,各个群体的观念冲突很大。普遍原则是:帮助与家族关系密切的人、忽视与家族关系疏远的人。一部分原因在于,亲眼所见的困境比耳闻的更加真实。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从前,你所在部落的幸福安宁对你的生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敌对部落的幸福安宁则不是,甚至是威胁。
然而,无须由国家制定道德规范,群体也能发挥这种作用。维护群体道德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就是排斥某人。相对于食肉动物,人类是弱小、没有抵抗能力的,因此,免遭驱逐是很重要的。
迫使我们遵守道德规范的机制很多,为什么还会经常出现不道德行为呢?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20位健康志愿者的脑部进行扫描,观察他们看到合法和违法场景时的反应。与关注虚拟犯罪场景关系最密切的脑部活动发生在杏仁核,这个位于脑部深处的结构帮助我们将错误的行为和惩罚联系起来,其活跃程度随着犯罪场景的严重程度上下波动。幸运的是,绝大多数人从未像连环***手那样严重违背道德,但我们的确会在程度不那么严重的事情上违背道德。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必须在家中、社区和工作场所行为规矩,而是必须对我们所属的群体以外的人予以同等的道德关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道德”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概念,道德的含义很是抽象,也许难以进行简明扼要的清晰表述。
B.对人类而言,道德具有先天性,其是非观的运用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C.道德判断力并不是简单的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知与行常常是相互割裂的。
D.道德是一种社会性的规范,是作为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准绳而发挥作用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人都具有大体相同的道德的判断力,但是日常道德表现却因人而异。
B.将心比心是人类乃至灵长类动物普遍拥有的品质,它构成了道德最为深厚的基础。
C.光凭道德自觉并不能约束个体行为,个体行为必须受到群体行为的制约。
D.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群体之间难有共同的道德原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学家对孩子是非分辨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证实“人之初,性本善”。
B.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说事关所在群体乃至国家的幸福安宁。
C.既然道德具有先天性,那么在此基础上会很容易引导全体公民做好事,并蔚然成风。
D.道德建设上的最大难题,是跳出所属群体的小圈子,给予全人类以博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