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翻   浆毕淑敏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翻   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带!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直到案发我们才知道真相。从此我们司机绝不敢搭不认识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你是我的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他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但司机凶狠的眼神启发了我。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采取最紧急的自救措施: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怎么样?最低他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母亲喝不上小米粥,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司机一字一顿地说:“甭哆唆了。拿好你的东西,回家吧!”
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为了生病的母亲能吃上小米粥,连夜奔波在荒寂寒冷的沙漠戈壁,虽然有幸搭上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却遭到了“我”与司机的误解的故事。
B.“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这句环境描写暗示青年即将像之前的搭车人一样干坏事,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推动了后文的情节发展。
C.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那个要搭车的“青年”,而他的形象却是通过“我”和司机两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因此全文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D.从全文看,我对搭车青年的情感经历了怜悯、痛恨、感动这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完成了情节,完善了人物形象,与读者形成共鸣。
E.作者细写“我”与司机对那个青年的猜疑,其作用在于衬托,旨在形成反差,更加凸显那个青年的美好德行与善良人性。
小题2:小说以“翻浆”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小题3:本文在情节构思方面的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你有怎样的思考?(8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翻浆”本指春天积雪融化,道路出现泥泞、破裂和冒浆等现象,车辆难行。(2分)②暗示情节。翻浆的道路使行车颠簸,后文青年绑包等情节都与翻浆的道路有关。(2分)③突出主题。“翻浆”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内心深处亦如翻浆一般的震动,并为自己的狭隘和冷酷感到愧疚与不安。( 2分)
小题3:①前后的铺垫照应。路面翻浆的交待;“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
②悬念迭出,情节跌宕。青年的突然出现,引发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
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
④在高潮中结尾。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深深的震动与反思。
(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小题4:①一个平凡而困苦的年轻人,揣着一颗孝顺而善良的心,在困境中向人求助,却遭受了别人的猜疑、误解以至惩罚。(2分)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陌生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乃至冷漠的社会问题。(2分)②可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和如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角度辩证分析。(结合文本,比如文中的司机和“我”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对事情的判断有一定的盲目性,社会缺少和谐与诚信……)(4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翻   浆毕淑敏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威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辛。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竞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小题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地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C.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一旦放弃传统,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有自信。
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E.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小题2: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6分)
小题4: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倡导低碳生活 引领绿色消费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曾几何时,低碳生活被追求时尚的人们当成一种个性和标榜,似乎离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今天,当极端气候现象一次次光临,《2012》中山崩地裂、火山喷发的场面依然撼人心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称为“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两会关于低碳生活的热议,让更多的人们开始清醒认识到“高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节能减排、全球变暖等话题也已不再仅仅是政府、环保部门和时尚人士的专利。
低碳生活不是一场空洞的时尚秀,它已经成为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公德。低碳就在一念之间,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如何才能让“低碳生活”这种新的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呢?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有所共识,能不能从日常生活做起。低碳生活并不是让人们放弃高品质的生活享受,而是倡导一种更健康环保的全新生活理念。作为勤俭节约美德的发扬和提升,以低能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生活方式,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涵义。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一种社会公德从人们共同认知到形成规范化的道德标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但低碳生活却完全可以从一时一事开始,购买节能环保的“绿色家电”成为人们践行低碳生活的一致选择。“绿色家电”是指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高效节能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在报废后还可以回收利用的家电产品。“绿色家电”的类型主要集中在资源节约型、低噪音型、减少废物型、低毒安全性产品上。标有“青山绿水”标志的彩电,要求规格在29英寸(74厘米)以上,产品照射率(X射线)不超过每小时0.07毫仑,在此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另外,电视的包装也需使用环保材料。目前,市场上已有多个品牌得到认证。“绿色”冰箱、冰柜主要要求冰箱、冰柜的制冷发泡系统不再消耗含氟物质,使制冷系统处在无氟状态。这样个人使用时,既不会时常出现漏氟带来的麻烦,又不会因氟泄漏而造成对大气层的污染。
如今,放眼家电市场,“绿色”已成为一道最亮丽的色彩,因此,“绿色家电”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把传统家电取而代之。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低碳生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生活”的目的是降低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的破坏。
B.“低碳生活”不仅是一场时尚秀,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公德。
C.“低碳生活”倡导以低能耗、低开支为核心的健康生活方式,对企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D.“低碳生活”完全可以从一时一事开始,购买“绿色家电”已成为人们践行低碳生活的一致选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更多的人们开始清醒认识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
B.标有“青山绿水”标志的彩电,具有节约资源、低噪音、减少废物、低毒安全等优点,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C.低碳并不意味着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享受,只要生活中注意多节约、不浪费,也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D.“绿色家电”主要要求冰箱或冰柜的制冷发泡系统不消耗含氟物质,这样个人使用时,就不会因氟泄漏而造成对大气层的污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方式为荣,以奢侈浪费的“高碳生活”方式为耻,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B.低碳生活的理念已被人们共同认知,人们已经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C.相对于“绿色家电”,传统家电具有能耗大、噪音高、对环境破坏较大等劣势。
D.如今,“绿色”已成为一道最亮丽的色彩,“绿色家电”取代传统家电的时间不会久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性•兽性•虫性
——进化论出世150周年陟览
(1)人类能进化到今天的优秀和强大,胜过一切其他动物而统治着整个世界,是因为我们获得了理性,即认知世界、概念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也就是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局部改造环境的能力。动物学研究表明,其他动物如灵长目也有初等的认知、简单的思维和粗浅的推理能力,但都不如人类的能力那么强大、系统和深刻。只有人类具备理性思维和行为能力。
(2)人的理性包括感性认知,学习记忆,思维推理和智能创新四部分。
(3)感性认知是通过观察和接触,认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性属,形成概念,区分类别,认清其相互关系。动物认知食物和猎物,鼠见猫逃窜等,多是先天遗传技能。除高级灵长类外,都不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影像,经长期训练也不成。学习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发达的大脑是浩瀚记忆力的物质基础。符号语言和文字是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积累和传播知识的手段,是人类独有的后天习得的技能。能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悟性,探求真理的勇气和为集体利益的身精神使人类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创新智能。伟大革命事业的成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等都是人类智能创新的产物。
(4)理性是后天获得的能力,灵敏的受感器官,可靠的神经系统和强壮的大脑等是理性的物质基础。生物学公认后天习得的性状和能力不可能遗传子代,至少短期内不能。每代新人的理性要从头学起,靠社会文化和教育塑造而成。社会文化的进步和教育制度的完善是培育公民的良好品德、优越智慧和坚韧的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没有先进文化的陶冶和良好的教育而指望天赋予睿智美德是与科学规律相悖的。
(5)人是社会性动物。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政治制度、法律规范、道德观念、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人的理性是从社会文化中,即群体的经验、知识和习俗中通过模仿、传播、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能力,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生来即孤单孑立与社会隔离的人无理性可言,连语言都不可能掌握。
(6)20世纪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成就都提醒我们,人类不应该陶醉于自己智能的增长,思想的进步,科技的成就和对自然界的某些胜利,绝不要忽略人的动物性这个本质。不管我们的事业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即使走出了地球,登上了月球,也可能造访火星,都不可能改变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躯体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产生于和存在于自然界。人类是地球上30多亿年的生物进化链中的一环,我们已彻底适应了这个自然环境,每一滴血、每一种行为、每一种思想、每一种理论、每一种主义都是这个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成仙,自然界不能超越,更不能破坏,否则就是人种的衰微、死亡和灭绝。航天科学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宇航员要飞往地外星球,飞船上必须有类地的人造环境,否则就必死无疑。   
(7)倘若把人的生物性称为兽性,则人性等于兽性加理性。兽性来自遗传,基因万年笃守,千年不见有变。理性获自文化陶冶和教育,随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而迅速变化。近代生物进化学者们一致认为,兽性难改,理性的可塑性却很大。文化、科学和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机杼。即使人的兽性万年不变,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总在提升着人的理性,增益着人性的光辉。   
(8)后天获得的理性,如科学、文化能否影响人的兽性进化?科学界仍有争论。20世纪生命科学主流仍然否定法国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获得性状”可遗传后代的理论,认为缺乏实验证据。多数人认为,科学文化的进步会影响甚至操纵人的遗传特性,如优生优育、基因修饰和治疗,使后人免疫能力更强,变得更健康,更聪明,那是可能的,有的已经实现。
(选自《文汇报》2008年11月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人类通过符号语言和文字去思维和表达,能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这是人类智慧的表现。
B.宇航员要飞往地外星球,飞船上必须有类地的人造环境,否则就必死无疑。这说明了人的动物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离开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
C.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具备了模仿、传播、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能力,人的理性自然会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
D.近代生物进化学者们一致认为,人的生物本性难改,理性的可塑性却很大。
E.科学界普遍认为,后天获得的理性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人的生物本性的进化,例如科学文化的进步使得人类优生优育、基因修饰和治疗等。
小题2:下列对有关“理性”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理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局部改造环境的能力,其他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的生物都不能认知、思维和推理。
B.感性认知是通过观察和接触,认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性属,形成概念,区分类别,认清其相互关系。动物能够认知食物和猎物,不属于感性认知的技能。
C.学习记忆以发达的大脑为物质基础,思维推理建立在感性认知和学习记忆的基础上,是根据已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的过程。
D.人类智能创新能力的获得需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良好的悟性和探求真理的勇气,它促成了革命事业的成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存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小题4:根据文意,人获得“理性”有哪些途径和必备条件?(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天下第一桩
凌鼎年
在娄城收藏界,郑有樟是个怪人,他不藏字画不藏玉,不喜瓷器不喜陶,他只对那些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硅化石感兴趣。他家里有一块不规则圆型的石台,其实是一段古柏的树干,只是因为在数千万年的演变中,树干的某些成份被硅酸盐所置换,才逐渐变硬,成了这种介于木与石之间的硅化石。那树的年轮清晰可辨,叩之有金石声,抚之有清凉感。即便是小件,也沉甸甸的,决无轻浮之感。
因为郑有樟的爱好奇特,娄城又不出硅化石,所以郑有樟在娄城收藏界露面不多,也谈不上有多少知名度。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樟从一个藏友嘴里得知,翰林弄的阮大头最近从安徽收到了一件好东西,号称“天下第一桩”。
郑有樟对树桩没啥兴趣,也没往心上去。
藏友见他如此,故意说道:“宝贝呐,少说也有六七千年历史了,已半成化石了。”
这话像生了翅膀似的,一下飞进了郑有樟的耳朵。他一把攥住藏友之手说:“走,去看看,马上就去。”
阮大头在娄城收藏界是另一个怪人,只要他看中的,砸锅卖铁他也会收下来,所以古玩市场上谐他姓叫他“冤大头”,后来真名反没人叫了,其实阮大头的学费早付够了,如今他精明着呢。
郑有樟一见那树桩,就惊叹了,天下竞有如此好东西。但见那树桩高l.8米,宽1.6米,因为上千年来被山泉湍流冲刷的缘故,那粗枝老根已被冲刷得百窍千灵,真可谓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有如天助般,借用了大自然这鬼斧神工的手艺,完成了一件透雕、深雕之作,真正是浑然天成,且在岁月变迁中,已有化石的性质了,但不像硅化石那样粗砺,可能水流的作用,无论是大洞小洞,没一处不是温润滑溜,摸之手感极好。   
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观之,都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不语,不愿离去。
阮大头看出了郑有樟的偏爱心思,不无得意地说:“我收藏几十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藏品,今后就是我的镇宅之宝喽!”
郑有樟从小缺木,所以取木“有樟”,偏偏自己藏品中有松硅化石、有桧硅化石、有银杏硅化石、有楠硅化石,就是没有樟硅化石。而今,这古桩化石出现在眼前,这不是缘又是什么?郑有樟下决心非把这天下第一桩弄到手不可。
他很诚意地对阮大头说:“君子本不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然命中注定有樟,岂能错过。您老成全我,割爱吧。你开个价,我郑有樟保证不会让您吃亏。”
阮大头一听,笑笑说:“想看,尽管看;想买,则免谈!再说就伤和气了。”
郑有樟就这样碰了个软钉子。
郑有樟不甘心,他实在太喜欢那天下第一桩了。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郑有樟吃饭想着这事,睡觉想着这事。想来想去被他想到了以物易物的主意。他打听到这阮大头搞收藏不在乎升值不升值,只在乎自己喜欢不喜欢。他突然想起前不久在浙江东阳见过一老艺人创作雕刻的水浒人物根雕,印象中也是香樟木的,那108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说已连续雕刻好多年了。对,买下来,送给阮大头,他八成会喜欢的。
事不迟疑,郑有樟第二天就开了小车赶到浙江那老艺人家,好说歹说,花了大价钱把那根雕买了下来,雇卡车运回了娄城。   
果然不出郑有樟所料,阮大头一眼就相中了这大型根雕作品,请郑有樟爽快出价。
郑有樟很坦率地说:“明人不说暗话,我只想换你的树桩。”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来这一手,有点不快地说:“肯卖,价钱好商量;不肯卖,你抬走吧。”
郑有樟也没想到阮大头如此固执,悻悻而回。
藏友见郑有樟愁眉苦脸的,知道他还惦着那天下第一桩,就给他出主意。
藏友甲说:“阮大头的独生女今年26岁了,还没嫁人,干脆有樟兄娶了她算了,条件嘛,非天下第一桩做嫁妆不要……”
“缺德缺德,婚姻是儿戏啊。”郑有樟一票否决。
藏友乙说:“派人冒充算命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心甘情愿出手……”
“损、损、损,骗他老人家,于心何忍。”郑有樟依然不同意。
藏友丙说:“那你干脆跪在阮大头面前,求他,不怕他铁石心肠。”
“你们怎么尽是馊主意,难道就想不出一个金点子?”郑有樟脸色凝重了起来。
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藏友们才知道,他去了安徽,去调查这天下第一桩的来历。他翻阅了当地的地方志,回来后窝在家里写了篇《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据郑有樟考证:此树桩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先为安徽著名的博古斋收进,后为画家闵双城收藏;元代时为贵族王孙铁木儿秘藏;明代时,在安徽布政使及大收藏家华佰裘等多人手里珍藏;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就不知去向,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最近,才重现江湖。郑有樟还收集了明代至清初有人吟咏此桩的诗文。  
郑有樟把这篇考证文章打印后,交给阮大头斧正。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对这天下第一桩有如此感情,很是感动。他拉郑有樟说:“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桩前留个影。”
三天后,阮大头打电话给郑有樟说:“啥话别说,你来把天下第一桩搬走吧。”
郑有樟去搬天下第一桩时,他特地沐浴焚香,极是虔诚,出屋进屋前,还点了鞭炮、放了高升呢。
当时人群中说啥的都有,有说“神经病”的;有说“作秀嘛”;有说“文人怪癖”的……
郑有樟一点不恼,他乐哈哈地说:“我全当补药吃。”
——原载《人民文学》2004年增刊
小题1:请说说标题“天下第一桩”的含义。(4分)
小题2:结合本文,分析郑有樟是一个怎样的“怪人”?(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念夏征农同志
——写在《辞海》二00九年版面世之际
夏老离开我们快一年了,《辞海》二00九年版的编纂出版工作在新任主编陈至立同志的领导下也已经完成并面世了。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夏征农同志。
最早听人说起夏征农这个名字还是在我的中学时代,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夏老的儿子夏晓鲁与我同在上海市五十四中学念书。而且还是同一个年级。一九六六年初,“文革”风烟将起,学校的政治气氛也越来越浓。“五一六通知”下发后不久,同学之间纷纷在传“夏晓鲁的父亲、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夏征农被打倒了,原因是一贯‘右倾’,反对江青”。之后,我的许多同学的父母也相继被打倒了,从革命者变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文革”结束后,在揭批“四人帮”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了夏老被罢官的原委。
一九六五年六月,夏老在上海抓华东地区京剧汇演,江青此时正在上海搞她的“样板戏”,江青对京剧汇演丝毫不感兴趣,要夏老抓“样板戏”。对此,夏老把江青的话顶了回去,说:“我们只能搞半成品,搞好后再给你去搞成样板戏吧。”不仅如此,夏老还在京剧汇演闭幕式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如果有样板戏,那也应该分层次,有不同要求。省市应该有省市的样板戏,地区有地区的样板戏。应该发动戏剧界人士大家来搞。如果只有一种样板,只有几个样板戏,这能占领社会主义戏剧舞台吗?”这下可惹恼了江青,事后江青向华东局负责同志提出要免去夏老的部长职务,由张春桥接替。
同年十一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发表,夏老其时正在南京,他读后认为,姚文元文章的结尾把《海瑞罢官》说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这太过分了,并打电话给华东局宣传部和江苏省委宣传部说:“做出这样的结论,谁还敢参加讨论?”回到上海后,夏老对华东局要求宣传部三天汇报一次对姚文元文章的反映不以为然,把“球”踢了出去,说道:“这事我宣传部管不了,应该由办公厅来管。”这下夏老又一次触犯了江青。
一九六六年五月,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江青发言大批夏老如何反对京剧革命,如何反对毛泽东思想,由此夏老被免去华东局宣传部部长的职务,成为“文革”开始后,上海第一个被罢免的高级干部。
第一次与夏老面对面接触还是在一九八九年,我当时担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一天接到夏老秘书的电话,说夏老约我和上海三联书店总经理林耀琛同志去谈一套理论读物的策划想法。在讨论中,夏老说道,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共产党不行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等等,成了部分青年学生的日常话题,也频频出现在我们的一些报刊上,这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夏老指出,苏东剧变提醒我们,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至关重要。他认为,应该从人类社会变迁、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而不是简单地从教条出发去实践社会主义。他认为那些希望放弃社会主义选择,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人不懂得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不懂得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积淀。在夏老的组织和指导下,上海三联书店后来出版了“时代新论丛书”,作为主编,夏老亲自为这套丛书撰写了序言。
记得是一九九五年,夏老约我去他家谈出版他的文集的事宜。我有幸与夏老抱膝而坐,聆听夏老娓娓细说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在编辑出版夏老文集的过程中,我系统地通读了夏老各个时期的文章,其中既有理论文章,也有诗歌、小说、戏剧,还有散文、随笔等。夏老的文章,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不同主题充满着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恩主义者的战斗精神。
夏老在政治上的“定力”还集中体现在他主持四个版本的《辞海》编纂工作上。《辞海》常务副主编巢峰同志曾多次向我谈起一九七八年的故事。当时夏老以七十五岁高龄出任《辞海》第三任主编,倡导“求实”原则,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事求是”成了解决《辞海》编纂中各种问题的钥匙。比如,从一九七五年毛泽东主席指示修订《辞海》后,《辞海》出现了两个“内部发行”的版本,即一九六五年的“未定稿”和“文革”中的“修订稿”。在编纂《辞海》一九七九年版时,遇到了采用哪个版本的问题,夏老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修订稿”是极左路线的产物,应以“未定稿”为基础。这一“定调”,保证了一九七九年版《辞海》的修订方向,也为出版界拨乱反正开启了先河。  
当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没有发表,“两个凡是”的思想仍有市场,于是,许许多多疑难问题摆在了编辑部的面前。“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阶级斗争”等条目怎么写?国民党以及涉及台湾的条目怎么写,陈独秀、瞿秋白、刘少奇、林彪、康生、谢富治等人物怎么写?夏老凭着长期革命斗争的敏锐和坚定,果敢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为此,《辞海》常务副主编罗竹风专程去北京,就有关问题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意见,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未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巢峰同志在夏老和罗老的支持和鼓励下起草了一份《(辞海)处理稿件的几点具体意见》,共八条三十九款,大胆地否定了一系列“左”的提法和观点。对这份意见也有不同的声音,领导部门又不愿意轻易表态,夏老听了汇报后当即说道:“我敢于定。如果有错误,我这个主编负责。”
一九八一年初,新版《辞海》出版一年多,夏老就确定要“十年修订一次”。他指出:“《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工具书,在编纂过程中有个吐故纳新的问题。什么词汇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了,大家不会去用,就可以去掉;有些新出现的词汇要收进去。吐故纳新,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因此,有了《辞海》一九八九年版、一九九九年版和刚刚问世的二0 0九年版,有了“求实”和“求新”的辞海风格,使《辞海》得以公正权威、常出常新,成为广大群众最为信赖的大型工具书。
夏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回想起他的事迹,重读他的文章,仍然感慨万千。
——节选《读书》2009年第l0期,作者:陈昕
注:《辞海》是我国唯一一部综合性大型辞书,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中文工具书,自1936年出版发行至今已有70余年。
小题1:根据本文内容,分点概括传主夏征农的主要经历。(4分)
小题2:在作者“感念”的事件中,你觉得夏征农是一个什么品格的人?(5分)
小题3:有人指出,夏征农编纂《辞海》的“吐旧纳新”思想必须端正。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看法。(6分)
材料:
新《辞海》取消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批评和自我批评、井冈山斗争、增产节约等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约七千个条目。
新《辞海》“纳新”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华国锋、叶利钦、萨达姆,汪精卫、蒋介石、胡适、李鸿章、秦桧等。
新《辞海》未收录的:超女、PK、冏等新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