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断爱近涅磐--林清玄1、有人说过年是“年关”,年纪愈长,愈觉得过年是一个关卡;它仿佛是两岸峭壁,中间只有一条小小的缝,下面则水流湍急,顺...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断爱近涅磐--林清玄
1、有人说过年是“年关”,年纪愈长,愈觉得过年是一个关卡;它仿佛是两岸峭壁,中间只有一条小小的缝,下面则水流湍急,顺着那岁月的河流往前推移,旧的一年就在那湍急的水势中没顶了。
2、每当年节一到,我就会忆起幼年过年的种种情景。几乎在二十岁以前,每到冬至一过,便怀着亢奋的心情期待过年,好像一棵嫩绿的青草等待着开花,然后是放假了,一颗心野到天边去,接着是围炉的温暖,鞭炮的响亮,厚厚的一叠压岁钱,和兄弟们吆喝聚赌的喧哗。然而最快乐的是,眼明明的看见自己长大了一岁,那种心情像眼看着自己是就要出巢的乳燕。
3、过了二十岁以后,过年显著的不同了。会在围炉过后的守夜里,一个人闷闷地饮着烧酒,想起一年来的种种,开始有了人世的挫折,开始面临情感的变异,开始知道了除去快乐,年间还有忧心。有时看到父母赶在除夕前还到处去张罗过年的花用,或者眼看收成不好,农人们还强笑着准备过一个新年,都使我开始知道年也有难过的时候。
4、过了二十五,过了三十,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过年时节恰正是前尘往事却上心头的时节,开始知道了命运,好像命运已经铺设了许多陷阶,我们只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有许多喜爱的事时机一到必须割舍,有许多痛恨的事也会自然消失,走快走慢都无妨,年还是一个接一个来,生命还是一点一滴的在消失。
5、最难消受的还是,不管我的心情如何,挂在墙上的壁钟总是在除夕夜的十二点猛力地摇着钟摆,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个响声,那样无情,又那样绝然,每到过年,我总也想起和钟臂角力的事,希望让它向后转,可是办不到,于是我醉酒,然后痛下决心:一定要把一年当两年用,把二十四小时当四十八小时来用。
6、想起去年的过年,我吃过年夜饭,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想找一本书看,不知道为什么随手拿起一本佛经,读到了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其中有一段讲到“渴爱”的,竟与过年的心情冥然相合。它说渴爱有三,一是欲爱,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有爱,是生与存的渴求;三是无有爱,是不再存在的渴求。我觉得二十岁以前过年是前两者,二十岁以后是第三者。
7、那本佛经里当然也讲到“涅盘”,它不用吉祥,善良、安全、清净、皈依、彼岸、和平、宁静来正面说涅盘,而说了一句“断爱近涅盘”。这是何等的境界,一个人能随时随地断绝自己的渴爱,绝处逢生,涅盘自然就在眼前,旧年换新恐怕也是一种断爱吧。
8、释迦牟尼说法时,曾举了一个譬喻来讲“断爱”,他说:“有人在旅行时遇到一片大水,这边岸上充满危机,水的对岸则安全无险,他想:‘此水甚大,此岸危机重重,彼岸则无险,无船可渡,无桥可行,我不免采集草木枝叶,自做一筏,当得安登彼岸。’于是那人采集草木枝叶做了一只木筏,靠着木筏,他安然抵达对岸,他就想:‘此筏对我大有助益,我不妨将它顶在头上,或负于背上,随我所之。’”
9、举了这个例子以后,释迦牟尼指出这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能断爱,那么他应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应该将筏拖到沙滩,或停泊某处,由它浮着,然后继续行程,不问何之。因为筏是用来济渡的,不是用来背负的,世人呀!你们应该明白好的东西尚应舍弃,何况是不好的东西呢?”
10、涅盘真的不远,如果能在年节时候,少一点怀念,少一点忆旧,少一点追悔,少一点婆婆妈妈,那么穿过峭壁、踩过水势,开阔的天空就在眼前了。
小题1:、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画线部分的含义。(4分)
小题2:作者为何用大量篇幅回忆二十岁以前、二十岁以后过年的心情?(6分)
小题3:请简要概述作者对“断爱近涅磐”的认识。(6分)
小题4:第5段“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个响声”句中“清亮或者低沉”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地表达出二十岁以前“我”过年时亢奋、快乐的心情和渴望长大、希望远行的思想。(2分)
小题2: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铺垫,引出“断爱近涅磐”的主旨;(3分)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过年时心情的强烈对比,突出“断爱”的重要性。(3分)
小题3:一个人如果能随时随地断绝自己的渴爱,就会绝处逢生;过年时如果能少一些怀念、忆旧、追悔和婆婆妈妈就能感受到快乐;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勇于断爱就有可能取得可喜的成绩。(每点2分,共6分)
小题4:不矛盾。因为心情不同,钟声给人的感受也不同:二十岁前怀着亢奋的心情过年,钟声听起来清亮;二十岁以后怀着忧虑的心情过年,钟声听起来低沉。(4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断爱近涅磐--林清玄1、有人说过年是“年关”,年纪愈长,愈觉得过年是一个关卡;它仿佛是两岸峭壁,中间只有一条小小的缝,下面则水流湍急,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老子与庄子都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子夏、孟子、荀子均有传承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汉代司马谈《论大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趋势。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子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吃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长期享乐的***,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才出现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宫崇等人之手。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学讲无为、清静、合一,与道教的宗教修养有关,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与道教毕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小题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一项是( )
A.“道家”名称是汉代司马谈在《论大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
B.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C.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称儒家,墨子等自称为墨家,老子、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
D.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小题2:对原文有关老子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末年,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
B.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C.南北朝时,老子演变成“太上老君”,是受佛教大乘兴起的影响。
D.《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东汉末年,汉中张鲁开始把它奉为道教典籍。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都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从人变成神的。
B.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是因为其哲学思想为道教的宗教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C.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
D.道家的出现,是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发展的结果。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体不能缺乏少量的碘,缺了碘就会肿脖子,然而大量的碘对人来说却有毒,碘蒸气能够剧烈地刺激黏膜,会把人毒死,因此()。
A.碘害处极大B.碘有百害而无一利
C.适量的碘对人体是有益的D.碘很稀少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是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声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的感知。这就是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能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发球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小题1:下列对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又发出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庭。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题。
象征与现实——纪念柏林墙倒20周年
如果人们要在地球上找寻现实中的铁幕,柏林墙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柏林墙,二十世纪人类修建的最著名的墙,民主德国在两德边界建立起来的隔离墙。它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冷战的标志性建筑。柏林墙是苏联和东德秘密计划修建起来的,一夜之间,柏林墙就树立在柏林中心。此后,肯尼迪总统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东西方冲突的结束,一个广泛全球化的时代开始了,它带来了新的自由,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界线。这些界线一如既往地使国与国相互分隔,同时也让不同信仰和肤色的人群彼此疏离,使贫穷与富裕,文明与落后隔岸相望。
将德国一分为二的柏林墙,以及有关柏林墙倒塌的记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因为,民族国家的分裂并不单单是德国的命运,而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遗存,是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政治残余。时至今日,分裂的现象还在朝鲜、塞浦路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持续存在。
因此,作为分离和隔绝的体现,“墙”的寓意要远比民族国家的分裂更为深远,它是剑拔弩张的孤立状态的象征,它不仅仅意味着国家的分裂,同时还意味着在贫困与富庶,文明与落后,或者在不同肤色的人群之间划出一道鸿沟。
柏林墙倒20周年是对某种东西的记忆,如今,它以纪念品的形式存在着。分隔东西的柏林墙已消遁于无形,当初修建它的政治动机也早已成为明日黄花,但它所蕴含的象征性仍具有全球范围内的现实意义和利用价值。
为了让这种寓意变得直观形象,易于探讨,柏林市将举办一次“柏林墙之旅”活动,就是将风格化了的柏林墙片段在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带往以色列、巴勒斯坦、塞浦路斯、也门、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在当地作为背景或对象物由艺术家、少年儿童、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加以利用和布置。随后,这些被加工或推倒的围墙片段将被重新带回德国。该活动的明确意图是仅仅提供预制的砖块,而非提供构思;得到形象化展示的将不仅仅是德国的柏林墙和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而且是所有形形色色的“墙”和关于“墙”的种种体会。
横在人类内心的不仅仅是那些“墙”,但它们如此显著地立在世间,并且如三八线、巴以隔离墙,仍在发挥着它们敌意的功能,在其两侧,人们流了过多的血,模糊了眼睛,却也加深了仇恨。那一堵堵的水泥墙和铁丝网也成了民族甚至人类的枷锁。指望人类有一天变得不再隔阂,毫无纷争与搏***,那始终是绝大多数人的良善愿望。可如何摆脱“墙”的困扰,摆脱无休止的争端,那是人类永久的课题。柏林墙倒了,南非的种族隔离也被取缔了,敌意也许会在时间中渐渐消失。我们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成为完全同一的群体,反之,我们也相信人类也不会因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而变得迥乎不同、不可理解,甚至只剩下仇恨。人类最基本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的理解其实相差无几。正是如此,我们希冀:凡墙都会有门……
小题1:对文中“柏林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柏林墙是前苏联和东德秘密计划修建起来的反法西斯防卫墙。
B.柏林墙是民主德国在两德边界建立起来的隔离和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C.柏林墙就是分离和隔绝的象征,也象征了在贫困与富庶,文明与落后,或者不同肤色的人群之间的一道鸿沟。
D.柏林墙将德国一分为二,在其两侧,东德西德人们流了过多的血,模糊了眼睛,却也加深了仇恨;它的倒塌就是冷战的结束。
小题2:下列有关柏林墙的现实意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分离和隔绝的体现,它是剑拔弩张的孤立状态的象征。
B.它不仅仅意味着国家的分裂,如南朝鲜与北朝鲜;同时还意味着在贫困与富庶,文明与落后,或者在不同肤色的人群之间划出一道鸿沟,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地区。
C.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塞浦路斯、朝鲜等国家和地区,那一堵堵的水泥墙和铁丝网就像柏林墙一样成了民族枷锁。
D.柏林墙这个二十世纪地球上遮挡在柏林东西德之间的铁幕,分裂了德国是次要的,修建它的政治动机就是防范法西斯的再次抬头。
小题3:对文中“柏林墙之旅”的目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就是将风格化了的柏林墙片段在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带往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在当地作为背景或对象物由艺术家、少年儿童、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加以利用和布置。
B.就是让这些围墙片段通过人们的利用和布置,来对德国的柏林墙和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以及所有形形色色的“墙”和关于“墙”的种种体会进行形象化展示。
C.它的目的就是让横在人类内心的那些“墙”倒塌,从而使人类成为完全同一的群体。
D.通过“柏林墙之旅”活动,指望人类有一天看到所有形形色色的“墙”并且产生关于“墙”种种体会。
小题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柏林墙的倒塌及“柏林墙之旅”活动,意味着广泛全球化的时代开始和自由之花在人类盛放。
B.柏林墙倒20周年是对分裂、隔离和敌对状态的记忆,东西方冷战已经成为明日黄花,风格化了的柏林墙片段一旦被重新带回德国,就是“柏林墙之旅”功德圆满之日。
C.“柏林墙之旅”指希望人类有一天变得不再隔阂,毫无纷争与搏***,也相信人类不会因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而变得完全迥乎不同、不可理解,甚至只剩下仇恨。
D.因为凡墙都会有门,所以人类最基本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的理解其实是相差无几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人心是个容器
杨海亮
①前不久,收看了一期访谈节目,嘉宾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马先生在谈到陶瓷时,说容器的每一次发展,都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不能把容器狭隘地理解为杯、碗,像澡盆、汽车、住房、硬盘都是容器。听到这里,我就想,人心不也是一个容器吗?那么,人心这个容器容什么呢?
②容人之长。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人能歌善舞,有的人文笔一流,有的人耳聪目明,
有的人胆大心细……反正,“天生我材必有用”。容人之长,就是要懂得欣赏和悦纳,而不是
嫉妒和仇恨。这样,心才能平,气才能静。都说“人比人,比死人”,其实,比死也活该,谁
叫你和别人比呢?如果说你不容,别人的长就变短,不容倒还有几分意义,可你再怎么不容,
长的照样长,短的依旧短,不容也无用。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聊的争比上,不如修心养性,提升自我。
③容人之功。心胸狭窄的人,对别人的成功,往往耿耿于怀,甚至咬牙切齿。这实际上是嫉贤妒能、嫉名妒利的心理在作怪。这种人,要么眼红别人得的好处多,要么害怕别人有了功自己受威胁,所以总不能坦然面对别人的成功。其实,冷静想想,如果别人如己、胜己,是靠努力、实力和机遇而成功的,有什么不能容?如果别人逊己、劣己,是靠投机、使诈和关系而获胜,岂不更可容?前者是名至实归,后者是徒有虚名,哪一个都可以容。容,则心宽体胖;不容,则心劳日拙。
④容人之得。人都有***,说无欲那是自欺欺人。当然,***有大有小,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也不相同。要容人之得,多半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毕竟,温饱不愁了,还有山珍海味,别人能吃到,你吃不到,心里舒服吗?房子不缺了,还有庄园别墅,别人能住到,你住不到,心里服气吗?薪水提高了,还有日进千万,别人能赚到,你赚不到,心里爽快吗?因此,如果你不容,老感觉上天不公平,老抱怨日子不好过,那就真的越来越难过。相反,尽心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不愉快。
⑤容人之仇。这是容人的极致,老子说的“以德报怨”就是容的最高境界。梁宋就不怒楚人搔瓜,反而帮其浇瓜,从而梁楚结为友邦;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反而任用管仲,从而为国得一能臣;唐太宗不咎谋害之计,反而提擢魏征,从而为己树一镜子。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与人不和时,主动忍让,换位思考,可以避免矛盾激化。如果已经形成矛盾,以诚心感人,以宽心容人,常常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菜根谭》里也说:“不贵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养德,亦可以远害。”可见,容人之仇,实有必要,更为可贵!
⑥总之,人心这个容器,可大可小,大可以大到容纳整个世界,小可以小到不容一粒细沙。你的容量有多大,在于你的心有多大。
小题1:文章开头写收藏家马未都谈陶瓷,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本文的结构有独到之处,请加以分析。(4分)
小题3:本文的论证语言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试就第5段,加以分析。(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人心这个容器,可大可小,大可以大到容纳整个世界,小可以小到不容一粒细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