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9分)大运河里有许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譬如说,有和四川都江堰齐名的戴村坝——南旺闸。大运河是人工挖凿的,不是总依地势自然往低处流动...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9分)
大运河里有许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譬如说,有和四川都江堰齐名的戴村坝——南旺闸。
大运河是人工挖凿的,不是总依地势自然往低处流动。运河走到山东境内,地势高了起来,大概比长江高40米左右。山东境内南旺一带的水在分水岭处一分为二。北边的地势南高北低,水往北流,流向天津;南边的地势北高南低,水往南流,流向长江。这对行船来说,是很伤脑筋的,船要爬坡啊,要翻山啊。由南边来的漕船,先要逆水爬坡,到了济宁之后顺水下坡,一上一下麻烦之至。
在古代,黄河经常发大水,经常决口,经常改道,经常冲断运河,更经常淤塞运河。因此人们被迫无时无刻不在调整运河的河道,不断地挖,无休止地改,而且改动极大。黄河改道幅度很大。明代时黄河南下徐州,在淮安和淮河并流,在江苏北部入海,1855年突然北移,经济南,在山东北部入海。这样大幅度的迁移,直线距离纵越三百多公里,无疑对运河的流向和挖凿造成极大的困难。
查看乾隆五十年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和光绪年间的《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会发现运河河道极其复杂,在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一带,河道多得像蜘蛛网一样,有黄河故道,有淮河水道,有运河,有湖水,还有坝、堤和闸,相互交错,十分壮观。
运河中段的水源,既不是长江,也不是黄河,而是山东境内的汶河和泗水。汶河发源于泰山山脉的九个县的二百五十多眼泉水。在地势最高点戴村筑坝,截汶水,南流出南旺分水口入运河。明朝时工部尚书宋礼采用农民白英的建议,在河口筑分水工程——分水拨。所谓分水拨,就是在河底用石头筑一个活动的鱼脊背式的拨,用改变石拨的摆放位置、形状和角度的方式对南北水量进行分流,七分南下至淮扬,三分北上至天津,即所谓“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也可以四六开、五五开,甚至根据需要来一个倒三七开。***主席1965年来山东时,曾称白英为“农民水利专家”,称这个十四、十五世纪的伟大工程“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个“戴村坝南旺闸”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崇,认为是运河上技术含量最高的“心脏”。 
“水柜”的设置同样也是运河工程上的聪明举措,像南旺闸一样,可灵活地调节水量,保障运河有相对充足的水量。南旺周围的蜀山湖、南旺湖、马跳湖便构成一组“水柜”。它们将多余的水蓄存起来,待到枯水时再补水济运,起到引水、蓄水、泄洪、控水的作用。
运河的辉煌,除了它的历史,它的长度之外,还有它的       ,它的     和它的       。运河不简单,奥妙皆在此。
小题1:作者说“大运河里有许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下列不属于这方面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在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一带,黄河故道、淮河水道、运河、湖水以及坝、堤和闸,相互交错,十分壮观。
B.在汶水河口筑分水工程——分水拨,用改变石拨的摆放位置、形状和角度的方式对南北水量进行分流。
C.分水拨使汶水水流七分南下至淮扬,三分北上至天津,也可以四六开、五五开,甚至根据需要来一个倒三七开。
D.南旺周围的蜀山湖、南旺湖、马跳湖构成一组“水柜”,可灵活地调节水量,保障运河有相对充足的水量。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因山东境内地势较高,沿运河由南往北行船麻烦之至,而由北往南行船则容易得多。
B.汶河和泗水发源于泰山山脉九个县二百五十多眼泉水,为中段大运河提供了水源。
C.古代黄河经常发大水,决口,改道,使得当时的人们常常要大幅度地调整运河河道。
D.由于运河经常被黄河冲断和淤塞,戴村坝——南旺就是为适应和改变这种状况兴建的。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将合适词语填写在最后一段横线上(3分)
“运河的辉煌,除了它的历史,它的长度之外,还有它的       ,它的       和它的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复杂(或壮观) 精致(或灵活) 科学(或智慧)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9分)大运河里有许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譬如说,有和四川都江堰齐名的戴村坝——南旺闸。大运河是人工挖凿的,不是总依地势自然往低处流动】;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桥的寓言
余秋雨
这实在像一则寓言,但居然是真的。 
  从天津到山海关铁路上的一四二号大桥,是一座既有历史价值,又保持着现实功能的备用铁路大桥,一九九四年八月的一天,一大群人开着大吊车、举着气割机前来拆卸,一派热气腾腾的施工景象。人多力量大,没过多久,第三孔右侧横梁已经拆落在地。 
  这天正好有一位管铁路的干部乘汽车经过这里,偶然看到这个拆卸现场心里有点纳闷:这等大事我怎么一点不知道?打电话到单位一问,别人也茫然不知。于是派人去追查,追查结果让人瞠目结舌,一个无业游民已经以大无畏的主人翁气概,把这座铁路大桥当作废钢铁卖掉了! 
  这个无业游民,在百无聊赖中想赚点钱用用,听说国内钢材走俏,就到处找钢材,一不小心看到了这座铁路大桥。要打这么大的主意简直难于上青天,但他眼珠一转却看到了一条可钻的缝隙。简单说来,他找到一家与法院有瓜葛的小公司,又找到一家与铁路局有瓜葛的小公司,都对两边说,对方要拆卖一座报废的铁路大桥,寻求合作,报酬可观。两方都被对方公司的背景所迷惑,深信不疑,出具证明,加盖公章,而游走其间的指挥者就是这个无业游民。 
  本来,他是想多少骗到一点预付的钢材款就溜之大吉的,根本没想过真的去拆桥。然而在这一点上他失算了,大家都在等钢材,理所当然地快速向大桥扑去。这个骗子被捕后在审问时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警察问他为什么笑,他说:“真没想到那伙傻子居然真去把桥拆了!” 
  我想,当警察走后,他在拘留室里也许还会把自己嘲笑一通:“真没想到这个傻子闹了半天连一分钱也没骗到!” 
  人们容易发现一目了然的小偷小盗,而对于一个分解开来的巨大骗局,却很难在各个局部上发现,反而会在实利的诱惑下八方用力,把荒唐推向更大的荒唐。 
  利用这种心理防范的盲区,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能做成一两件大事。 
  历史上,任何小人成事,都有一个秘诀:绝不把事情的原始整体和自身的人格整体明确对峙,而是故意地零敲碎打、多层分解,分解得越零碎、越复杂,就越能遮人耳目,因为正是这种分解,使人们失去了统观全局的可能,因此也失去了辨别真相的可能。 
  只有防止被分解,才能防止被盗卖。明乎此,就是明白人。明白人最强调的只有一点:整体,整体!这也是他们战胜鸡鸣狗盗之徒的武器。然而,可悲的是,这样的明白人永远太少。因而不能不担心:实实在在的一座铁路大桥尚且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差一点被拆卖掉,那么,其它许多隐蔽乃至无形的文明成果,会怎么样呢?说不定我们大家都会把拆卸现场当作景观欣赏,欣赏那些吊车、气割机和如蚁的人群,有谁会产生怀疑呢? 
当然,我最关心的是精神桥梁。精神桥梁若要被盗卖,也一定有人首先不把它看成是桥梁整体,而看成是一段段钢材的组接,一个个锈斑的汇聚,然后把它拆卸开来。因此,当有人拿着卷尺对它的每一个细部东量西量的时候,当有人锯下某段钢材远看近看、声言要去做化学鉴定的时候,当有人借口要清除桥身上的污垢、开动风钻的时候,我们就要打锣鸣号,并大声呐喊:“这是桥梁,这是一座完整的桥梁!乡亲们,快来,有人要拆桥!” 
小题1:文章中提到的“心理防线的盲区”指什么(3分)
小题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4分)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这是桥梁,这是一座完整的桥梁!乡亲们,快来,有人要拆桥!”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4:文章为什么以“大桥的寓言”为题?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生活现实,具体谈谈你的感想。(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yuán)。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小题1: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用意?(6分)
小题2: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另外三层进行简要概括。(6分)
①示例:叶三看画
                                                    
小题3:“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100字以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回望雁门    
王海英
  (1)初见雁门关,是一次不期而遇。那是一个深秋的上午。
(2)秋风瑟瑟荒草萋萋,深秋的勾注山,一派滚滚无边的黄褐,远远近近薄薄的初雪花花点点。关城渐近,小北门上“雁门关”三个大字迎风而立,木镌“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楹联,静静地偎依在门两侧。空空荡荡的门洞内是光滑安静的青石板路,路上两道深深的车辙分外醒目。
(3)登上关楼,顿觉山风强劲。放眼望去,一节节残缺的长城,像一根根苍老的肋骨,虽历尽千年风霜,依然兀自挺立着,不卑不亢、处乱不惊地勾画着山势的雄浑险峻。没有了滚滚狼烟的烽火台,如一个个古埙在风中呜呜地吹响。关楼下曾经鼓角争鸣的关城早已荡然无存。这一切留给今人的除了空灵的凭吊和怀古的幽思,还能有什么呢?
  (4)告别关楼,回望雁门,此时的雁门关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淡淡的秋阳下,它谦恭地退于历史一隅,聆听着来来往往的脚步声,用洞明世事的目光穿越岁月的迷雾。这让我充满了莫名的感动,我感到我与雁门关之间还有许多未尽之意。
  (5)再一次拜访雁门关,是次年的初秋。一路行来,导游把雁门关的历史、文化都讲了个遍,尤其强调了它的军事地位。翻看史书,雁门关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从先秦开始,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大小小的战争就发生过200多次。史载,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唐初李世民全歼突厥二十万众……连汉军,亦是“十万汉军零落尽”,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场面啊。唐朝诗人常建有句写雁门关的诗:“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古往今来,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只能是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和心灵创伤。导游的讲解让我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我似乎看见,前边有千万个灵魂,他们在秋天明媚的阳光里冷冷地注视着我们,我们对雁门关的热情,焐不暖他们千年的冰凉记忆。
  (6)在李牧祠,导游还历数了李牧之后的李广、薛仁贵、杨业等有着赫赫战功的守关名将,他说雁门关是刚烈的英雄的。是啊,古往今来,雁门关演绎了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造就了多少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但这刚烈和英雄的背后有多少悲伤的眼泪和惨痛的教训啊,这是千百年来雁门关无法言说的心痛。
  (7)第二次告别雁门,耳边战争的脚步声似乎刚刚远去,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它那似怨似艾的苍凉之音,那是一代代封建王朝覆灭的绝响。第二次回望雁门,我向雁门深深作揖,壮美与惨烈已然远逝,我们用真诚打磨它的锈蚀,总能闻到岁月的芬芳。
(8)又见雁门关,是一个盛夏的下午。轻风吹拂,小草欢快地跳动着,阳光慢慢扫过土黄色的城门,抚摩着沧桑剥露出的深深裂纹。重新走进阅尽沧桑的城门,又一次与那两道车辙相遇。
(9)依然光滑宁静,依然淳古苍茫,没有忧虑,只有纯正的安详。那一刻,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我久久地凝视,久久地倾听。
  (10)终于,耳边传来了环佩叮当声和琵琶吟唱声,是她——美丽的汉家女王昭君走过来了,公元前33年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窈窕俊美的昭君,毅然出关走向大漠。碾着昭君的车辙,先后十几位中原公主从雁门出塞,使辽阔荒凉的塞北大漠一次次唱响民族融合之曲。
(11)接着进入眼帘的是满载着各色货物的车队和马队,他们从雁门关出出进进,使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物资、技术得以流通,雁门古道成为了“丝绸之路”衰落后第一条陆上国际贸易商路。
(12)站在两道深深的车辙之间,我感觉到了生命的充实和浑厚。雁门古道用有限的时空实现了对无限生命境界的苦苦追寻和辉煌展现。
(13)又一次告别雁门,我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历尽岁月沧桑的关城,用无言的平静与我们话别。又一次回望雁门,在它祥和的目光里,一切的燃烧和愤怒,都已化作蓝蓝的天空与挺立的山峰。阳光多么灿烂,天空多么明净,雁门文化的光辉透过朝代更迭的峰峦投射过来,宁静、神秘。         (选自2005年第6期《黄河》,有删改)
小题1:本文是围绕三次游历雁门关展开的,请写出作者三次游历的不同感受。(6分)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两处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6分)
小题3:本文第⑦段中的“我向雁门深深作揖,壮美与惨烈已然远逝,我们用真诚打磨它的锈蚀,总能闻到岁月的芬芳”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小题4:文章结尾说“又一次告别雁门,我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请结合全文探究为什么第三次回望雁门关“我心里”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书中那个美国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子”形象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
B.“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著名独白,它表现了哈姆雷特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思想斗争。作者在哈姆莱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C.《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D.《边城》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时,流露出了面对悲凉命运的无奈之情,展现了“美丽总令人忧愁”的审美境界。
E.巴金的《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带刚的梅、抑郁的瑞珏、贤惠的鸣凤等三位女性形象,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作者通过对她们悲惨遭际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演义》中哪个场面最能让人发出如此的感叹?请简述。(5分)                                                                            
(2)《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黛玉和史湘云有一段三十五韵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说说二人联句的背景和寓意各是什么?(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