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一)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以贮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运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南州六月荔枝丹》
小题1:对本段文字在说明荔枝的贮藏期时使用“左右”一词,有不同的看法,正确的说法是(   )
A.用得不准确:“经研究证实”的东西,应是精确的,不能用“左右”这样模棱两可的语言。
B.用得不准确:“左右”表示估计,与“经研究证实”相矛盾。
C.用得准确:“左右”表示的意思是即使按照科学方法贮藏,其贮藏期也是浮动而不能完全确定和划一的,这是客观规律的准确反映。
D.用得准确: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荔枝的变质有先有后,贮藏期自然不同。
小题2:对本段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作用分析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引用此诗呆仅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性,而且嘲讽了唐明皇、杨贵妃奢侈腐化的生活,增强了文章的沉重感、历史感和说服力。
B.此诗意在借进奉荔枝一事,嘲讽李隆基、杨玉环奢侈腐化的生活,与荔枝的特性毫无关系。
C.此诗所反映之事,单与荔枝有关.但毕竟没有说明荔枝的特性,只是学加文章的文学性罢了,显示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D.引用古诗,意在于今,不仅证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性,嘲讽唐明皇、杨贵妃奢侈腐化的生活,而且激励今人“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造福人民。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一)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闻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售。我在蒙眬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题1:以上两莰文字描写了祝福的情景,寓意很深刻。下列见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描写,反映出鲁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揭示出人们的迷信与落后。
B.两段描写,描绘了鲁镇人们迎接福神的热烈景象,表达出穷苦人们欲摆脱命运,遏望光明的心情。
C.两段描写,反映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当时人们乞神祝福的风俗习惯、落后愚昧的思想意识仍没有变革。
D.两段描写,描绘出农村贫富对立的图景,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小题2:在(乙)段的“□”内,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
A.一扫而光飞舞B.一笔勾销游荡
C.一下笼罩缭绕D.一扫而空蹒跚
小题3:《祝福》中“我”的作用是                                                                    (   )
A.“我”是一个串连故事线索的人物,是作者鲁迅的化身,“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现实,但是又具有软弱性,尚未找到真正的出路。
B.“我”是一个胆小怕事、软弱无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虽然不满黑暗现实,但是“我”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革命者的;“我”虽然同情祥林嫂,却不能帮助祥林嫂解脱芦难。因此,“我”与祥林嫂形成鲜明的好比。
C.“我“就是鲁迅,这样写不仅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而且使《祝福》的人物画廊更加丰富多彩。
D.“我”是一个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也是一个典型人物,“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面好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是文化的沉淀 项树华
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已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十一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4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由来的毛先生听说我要去长沙,欣然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十七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五年,这一“千年道场”未曾开放,故此一直无缘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氲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杭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引起我联想的古人诗句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唱歌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侯朝宗那类故事竟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情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泪,百年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⑤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清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历代乡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陈天华等先贤的画像前,我遥想他们当年在_时务斋里孜孜讲求时政时的耀人风采,默念书院中随处可见的湘人诗句,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女儿。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国,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我的同乡蔡锷将军,在上一世纪初年的军阀豪强中显然属儒雅文弱一类,但在护国讨袁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与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魄铸就。漫步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谭嗣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奁深韬付,留寄松阴后辈看”(指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吉田松阴)。民间曾用一句俗语概括自晚清以来的中国各地方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那些地方的人其实也是流了不少血的;但人们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说明大家认同一点:湖湘文化的特色就是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   
⑥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尽管多年来我未踏足家乡,尽管我们这几代湘人可能愧对先贤。
小题1:从文中看,江南文化与湖湘文化各有什么特点?(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6分)
小题3:第⑤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的理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节选自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所指代的是黑人所代表的实现民主,反对种族歧视的民众。
B.“叛乱的旋风”指敌人发动的反叛斗争。
C.“心急如焚的人们”指为自由而战的黑人。
D.“错误的做法”是指把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
小题2:不能说明“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的一项是(   )
A.马丁·路德·金说美国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刻。
B.马丁·路德·金说现在是实现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刻。
C.马丁·路德·金说现在是使兄弟情谊坚如磐石的时刻。
D.马丁·路德·金说现在是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采取暴力抗争的时刻。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将是致命伤”是因为黑人如果得不到与白人同等的自由平等的生活,斗争就不会结束,就将继续动摇国家基础。
B.第二段的内容主要是说美国应该重视时间的迫切性和正确估计黑人的决心。
C.第三段的内容主要是说争取民主权利的正确方法是采用和平斗争的方式。
D.“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在文中指不要对政府持有敌对、仇恨的态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组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这些神经元排成6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单从性能上看,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
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中,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
近视,让至少有1/4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赘,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像眼睛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10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果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
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他将无法逃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且实心骨骼将使体重增加,进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这对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之中的原始人是不利的。
自然选择也绝不会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设计超标,因为那样做是不值得的。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设计得比其他部分更耐用并无意义。当整个生物个体死亡时,那些还完好无损的部分也将随之变得毫无价值。
回望已经流逝的数百万年的时间,自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对人体不间断地小修小补。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所有必须妥协的地方都做出了最小的让步。强大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但也会带来患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为了保证必要的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甚至付出了可能会启动癌症的代价,但所有这些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期待下一个微小却立竿见影的进化!
小题1:下列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指能够认识自身优缺点的意识。
B.是指人的大脑产生的能认识自身肢体缺陷的一种意识。
C.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D.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自我修补的能力。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的一项是(   )
A.让至少1/4的人饱受痛苦的近视眼。
B.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的动脉血管。
C.容易折断的空心的骨骼。
D.把生活中经历的点滴记忆都储存起来的大脑。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选择还将不屈不挠地对人体进行不间断地小修小补,一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
B.随着自然进化,人体中那些“粗疏之作”的部分将可能得到改进。
C.当我们战胜旧的病症时,新的疾病有可能正潜滋暗长。
D.优化人体部件的最佳方案,也容忍某些遗憾,过去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象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睡着,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能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小题1:根据原文,概述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和故事情节。(4分)
典型环境:
故事情节:
小题2: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4分 )
小题3: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4:小说结尾“原来门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含义?试作分析。 (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