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题。通感得“道”“妙”,在中国古典哲学、文论、画论、书论中是一重要范畴,可以称之为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关键词。“妙”的涵义有一个渐变历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题。
通感得“道”
“妙”,在中国古典哲学、文论、画论、书论中是一重要范畴,可以称之为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关键词。“妙”的涵义有一个渐变历程。先秦时期,它偏于哲学内涵,到了汉代,开始转向审美领域,成为美中见真、诗中观道、“妙语”开“天”、“笔补造化”的独特范畴。“妙”的本质是艺术通“道”之代言。它借助于美学的形式,最终走向“道”的哲学家园。所以,通感可以得“妙”其实也就是通感可以得“道”。“道”在我国古代一直是哲学的中心概念和最高范畴,享有万物本体的尊严,是哲学所欲洞穿的根本问题。所以,通“道”意味着通感深层的确存在有一种“哲性”品质。
通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现象。如果我们把“通感”放在中国诗学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其“通感可以得道”的哲性品格就会显得更为清晰。我们知道,艺术是“情”、“思”的表征。其中,个体的情与思直接受制于群体的情与思,受制于“集体无意识”、“民族精神气候”、“民族心理传统”。我国“民族心理传统”中有一种与自然万物和和相处的“和”的思想意识,它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之上。最高的“和”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潜在或显在的意识制约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艺术家和诗人也不例外。并且,诗人还是民族精神气质的最高代言者。当其身处艺术状态,往往会超越小我感受的一己性而以“集体人”身份传达民族心理深层的无意识积淀,于是他就成了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与傀儡。因而,他的职责和任务就在于“倾听”。就中国来说,“天人合一”这一民族深层心理意识自然根深蒂固于每一位真正诗人心中,以一种显意识或潜意识的方式积淀下来,不断与诗人对话,并借诗人之口抛头露面。然而,“天人合一”的最高表演并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和”上,而是要通向无限之“道”境。通感最集中的特点就是由有限之“感”升腾到无限之“道”,从而完成自己“哲学品格”的中国式建构。
“通感可以得道”还可以用佛道两家的有关原理来验证。首先,对两家而言,通感是“参禅”、“观道”的一种方式与途径。为了达到“涅槃”、“悟道”的境界,必须对人的自然感官进行功能上的改造,打通五感,诸根互用。如此才能越过有限之域而到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无限之境;才能够“六根归心,九识无碍”,进入“天人合一”、“梵我一体”的生命体悟境界。其次,通感本身常被视为体道悟佛的高妙境界和一种直透本心的全息化整体经验。通感不仅是佛道两家修道悟佛的途径,它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这样,通感就不仅仅是方法论的概念,还是一种可以体验高妙圆通境界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概念。
“道”是中国哲学独有的话语范畴,是中国式的“存在”。通感能够得“道”其实诉说了通感的形而上诉求,一种通过非逻辑性心理经验与非语法性话语秩序展开的对于宇宙和世界本体的观照方式。虽然它所操演的一套话语并非哲学的认知性叙事话语,但这套话语的最终指向却与认知话语殊途同归,即试图达到对本体和“真实”的穿透,从而实现对人生和宇宙深层内涵的思考和把握。
(节选自《论文学通感的“哲”性向度》)
小题1:下列对“通感得‘道’”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A.通感得道是有着哲性品格的,如果把通感放到中国诗学的背景下可以清晰地体会出来。
B.通感可以把人们有限的感悟上升到无限的“道”上,体现出人们对事物的高层次理解。
C.通感得道可用佛道原理验证,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理解的境界,能够改造人的自然感官。
D.通感得道试图达到对宇宙万物和世界本体的认识,是一种非逻辑、非语法的表述方式。
小题2:下列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是比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更高级的包涵在民族心理中的复杂境界。
B.天人合一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制约,包括艺术家。
C.天人合一集中体现在诗人身上,各国诗人都能在集体无意识中成为代言人的。
D.天人合一实际上不是体现在“和”上,而是体现在通往“道”的无限之境上。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是表现情思的,是人们情思的表现载体,是一种感受和心理现象。
B.诗人是民族精神的代表,他们会时时超越小我感受民族心理深层意识。
C.通感本身是一种高境界,是佛道修道悟佛的途径,是佛道的高妙境界。
D.通感可以实现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层内涵的思考和把握,是认识论。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们改造自然感官后,达到通感得道的境界,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小题2:A项,“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最高境界,不是复杂境界,也不是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高级的境界。C项,“各国诗人”应该中华民族的诗人。D项,“天人合一”不仅仅体现在表象的“和”上。
小题3:“超越”的是“小我感受”,同时这种“超越”是当“其身处艺术状态”时,而不是时时刻刻。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题。通感得“道”“妙”,在中国古典哲学、文论、画论、书论中是一重要范畴,可以称之为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关键词。“妙”的涵义有一个渐变历程】;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题。
早晨
【台湾】肖传文
每天早晨,太阳还没有升上来,稀疏的晨星在天边闪着淡淡的光,有时候甚至下弦月也还挂在天上,我就起来,推开厅堂前的玻璃门,深深地吸一口清凉新鲜的空气。接着走下台阶,在院子里缓缓地散步。木屐踏在草地上全给雾水浸湿了,一股沁人肌肤的凉意侵袭着我的双脚。邻人们还都在睡梦中,这整个的院落彷佛就是我一个人的世界。静悄悄地除掉阵阵的微风吹动美人蕉的叶子,发出习习的响声以外,一点儿声息也没有了。想来所有喜欢唱歌的鸣虫,所要唱的在昨夜都已经唱完,现在正疲乏得睡觉去了。清脆宛转的黄莺自然听不见,连一声麻雀的啁啾也没有。大概在这人烟稠密的都市里,禽鸟是不喜欢栖息的,她们都爱好在广阔自由的天空飞翔,在幽雅美丽的森林里歌唱,只有最傻的人类,才高兴将自己关在这拥挤狭隘的小天地里,让灵魂忍受煎熬。
我特别喜爱冰冷的露珠,它凉透了我的赤脚,也冷静了我的心,将我昨夜的郁闷和困倦驱散得干干净净。那茂密而高的草,把我的脚完全埋没了,使我的旗袍下襟湿了半截。一棵牵牛花从篱笆上一直伸展到草地上来。我一不留心,恰好给那细长的蔓绊住了衣襟,差点儿使我跌落一跤,我顺手拿起那枝长蔓。点点滴滴的露珠亮晶晶地像无数滚圆的珍珠,稍一抖动,就纷纷地落下来了。“朝颜”(牵牛的别名)也是宇宙间最富热情的小生命,要趁着这朝露正浓,太阳还没有透出一线光芒的时候,带着满怀的理想和希望,迎接着照耀这天地万物的一线光明。那淡紫色的花朵,盈盈盛开着,彷佛娇艳欲滴的少女的笑靥,刚刚的从昨夜甜蜜的睡梦中醒来,一种蓬勃充沛的生命力,使我几乎触到了它的脉搏呢。
于是我一点儿不感到孤独和寂寞,虽然只有我一个人站在这院子里,可是围绕在我四周的生命,岂不都是我最真实最亲切的伴侣吗?这临风招展,生趣盎然的草,这闪烁天际的晨星,这滋润万物的朝露,岂不是宇宙间最美丽最完美最可爱的生命吗?岂不是古今诗人所争相吟咏的伟大的诗篇吗?一种高远超俗的感觉,使我忘记了人间一切的庸俗和丑恶的东西,使我忘记了人生一切的痛苦和烦恼。我现在虽然置身在这四周紧围着篱笆和高高低低的房屋的小小的院子里,可是我的心却已经跳出了这紧密的藩篱,正无拘束地驰骋在那么广大无垠的天地间呢!
正当我陶醉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的时候,忽然听见一声悠扬雄壮的号角,从远远的地方传过来震撼着这静悄的早晨的天空,震撼着我的耳朵,更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使我猛然从美丽的梦境里惊醒过来,使我恍然想到围绕在我四周的,正是一个严肃冷酷的世界,一个血淋淋苦难的现实,正需要倾全副生命投入在那里面。这雄壮的号角该是一声黎明的警号,一首愤怒和仇恨的音乐。一声伟大神圣的呐喊,要将这沉睡的大地唤醒起来,要将这沉睡的人们唤醒起来。
我抬起头来,蔚蓝色的天空里正飘浮着几朵红的云彩,原来东方的天边正放射出一缕鲜红的阳光。一会儿之后,所有附近的房屋,院子里的花草和布满牵牛花的篱笆,洒满了一片金红色。一回头,太阳已经升上天空了。
(选自《名家散文百篇》,文化图书公司)
小题1:有人认为文章第一段是在描写作者的孤独之感,也有人认为第一段是描写早晨美丽的景色。你同意哪种看法?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6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描写的事物有何特点?对“我”有何作用?(6分)
                                                                                      
                                                                                     
                                                                                     
                                                                             
小题3: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要描写号角?请简要解说。(5分)
                                                                                      
                                                                                     
                                                                                     
                                                                             
小题4:文章是如何表达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执着的生活追求的?请简要分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夷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为覆灭埋下了伏笔。
B.黛玉无意中从傻大姐处得知宝玉和宝钗婚事的消息,从此一病不起,日重一日,绝望中先后叫雪雁、紫鹃从箱子里拿出“诗本子”和一块“题诗的旧帕”,将之投入火盆。
C.就在吴荪甫等待眼前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一个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了赵伯韬,背叛了自己。吴荪甫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大势已去了呀!”(《子夜》)
D.高老太爷六十岁寿辰办宴席,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喝酒,高家一派喜庆。
E.《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红楼梦》)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筒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在巴金的《家》中,把屠格涅夫的“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的是谁?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2)简析“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关于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下列各题。
拾穗的少年
席星荃
①拾穗的少年,是收获季节的田野上的一道风景。
②少年行走于收获时节的大地之上,手握一把金色的谷穗,他不断地弯腰俯向大地,拾起沉甸甸的谷穗。太阳照着他,旷野的风吹着他,天上白云悠悠,鸟儿在草丛里啼叫。少年行走着,寻找着遗失的谷穗。也许你觉得这很有诗意,甚至有某种象征的意味包含其中吧。   
③在经历了大饥荒的六十年代里,活跃在广袤的原野上的少年拾穗者人群中,有我的身影。   
④其实,那时少年拾穗的动机和农民一样的具体、普通——为了吃饭。吃饭,这是最古老而永恒的欲望,少年已经懂得了这一点。他是从父亲的眼睛里懂得的,是从母亲的祈祷里懂得的,更是从刚刚经历的大饥荒里亲身体验到的。饥饿使他早早地体验到了苦难,尝到了情感的滋味。他知道,吃,管着人世的一切,牵连着人间的恩怨悲欢。少年拾起谷穗,就是拾起父辈失落的梦想、辛酸或欢乐。稚嫩的少年一穗一穗地拾起它们,稳稳地触摸到其中的沉重。
⑤我们这些饱受了饥饿折磨的孩子们散布在田野里,顶烈日,忍饥渴,勤勤恳恳地奔走着,心里充满了快乐。这不仅仅因为使人活命的粮食,更因为人生早春有太多的美丽;美丽伴着向往,伴着渴望,使未来如云霞绚烂。而拾穗仿佛是一个演习,以最直接的形式将人生的美丽与生命的欢乐体现出来,使生活像歌谣一样美妙。
⑥但是拾穗者需要分散开来,大部分时间里拾穗的少年是孤单的。他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独里。孤独的风景有一种催化作用,少年的情感和思想破土而抽芽,在风里,在阳光下,变绿,长高。拾穗,是少年心灵的跋涉,是他走向成熟的人生中的一段孤旅。
⑦我常常伫立在田野里出神,心里无名地感动着。田野被收获后,呈现着裸露的坦荡与字静,显露着疲惫的幸福感。她像生育过后的妇女,怀着安详。天格外高远,地格外广袤。山淡淡地蓝着,在远远的天边;水静静地暖着,亮着。孤立的田野之树清高脱俗,在一片裸露的土黄背景里绿得极鲜亮,像田野里举起的静止的旗。农夫和牛走了,天地静而空阔。这时候,拾穗少年缓缓而行的身影成为高天远山之间的点睛之笔,成为风景的灵魂。——不,也许正是风景塑造了乡下少年的灵魂。有谁不是在某种风景里长大的呢?只是风景不同而已。灵魂有了这样美而静、广而远、高而深、所来久远的生长天地,得了清风爱抚和艳阳暖照,它的眼睛能不格外清澈吗?骨骼能不分外挺拔吗?而心呢,必会宽容、博大、仁慈而悲悯。
⑧拾穗这种人类行为有一种古老的意味。让上学的少年想想古代的诗篇,他们就知道,唐代的人,汉代的人,甚至更久远朝代的人都这样在田野上走过,寻觅过,希望过,沉思过,也孤独过。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走过去,走到今天,走到他这一代。人类离不开田野,今后的人们还要在田野上走下去,一直走到永恒…… 
⑨以上描述了我此刻的回想,其中也许有岁月之手温和的色彩。如果真是那样,我会更高兴,因为每个拾穗少年都爱恋着田野与早期岁月。我当然知道实际的情形是艰苦的,艰苦不能使乡下孩子成为大人物,但一样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使野孩子变成勤谨沉默的农夫。
⑩遭遇苦难是不幸的,然而苦难会给你一些补偿,特别是多艰人生的时刻,它总是成为你内在的自信与顽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拾穗的少年》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那就是在艰难中成长,在艰难中寻得快乐。
B.本文通过形象的描绘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心灵的净土和灵魂的归宿,这是作者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C.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充满诗意,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
D.“在经历了大饥荒的六十年代里,活跃在广袤的原野上的少年拾穗者人群中,有我的身影”,说明“我”和那个拾穗的少年是同龄人。
E.《拾穗的少年》的优秀之处不仅仅在于其词章的优美,更重要的是,它以一个拾穗的少年为基点,引申出了对人生富有哲理性的思考。
小题2:简析第7自然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
小题3:作者在文中谈到了拾穗行为对拾穗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请分条作答。(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下列各题。
罗 斯 福
①童年的罗斯福在生活中受到了严格而又充满爱抚的教导和训练,他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来完成父母为他制定的各项训练计划。7岁时,父母以极大的责任感着手安排他的学习,来自瑞士的桑托斯小姐每天教富兰克林6个小时的法语、英语和欧洲史。她设法让富兰克林的思想超出了家庭规定的范围,第一次让他了解到广阔世界的苦难和纷扰。在一篇关于埃及的作文里,10岁的富兰克林写道:“劳动者一无所有……国王强迫他们干重活,可给他们的东西却少得可怜!没有衣服穿,他们濒临饿死的边缘!”
②1896年,14岁的罗斯福进了由皮博迪博士创办的格罗顿公学,并插入了三年级。刚进校时,操着浓重的英国口音,有些不太合群,但罗斯福逐渐学会了与同龄人相处,他较快地克服了一般插班生因突然面对全新环境而容易产生的那种羞怯、焦虑、失落等不适应症,并从容不迫地进入了角色。皮博迪博士评价他“冷静、沉着、聪明,脸上总挂着最热情的、友好的和最充分体谅别人的微笑”。
③皮博迪博士在训话中经常讲,“要培养出勇敢的基督性格,不但重视智力发展,而且重视道德和体力方面的发展。”他希望格罗顿公学的这些富家子弟将来成为改善社会的栋梁之材。他所关心的是造就一个“有行动、有信仰、思想健全的人”,而不是整日冥思苦想的学者。皮博迪推崇宗教精神、性格形成、体育活动和学业,他长期从事社会福利公益活动。富兰克林虚心地接受着校长的这些训导,并将其中的很多内容变成自己的信条
④毕业典礼那天,西奥多·罗斯福州长驾临格罗顿公学作了一次鼓舞人心的演说:“……一个人只要有勇气、有善意、有智慧,那么他所成就的事业就是无限的。而当今我国政治正需要这种人。"富兰克林听得热血沸腾,近乎英雄崇拜地带头鼓掌。在堂兄西奥多身上,他学到了心地纯洁的人应更积极地参与政治,鄙视单纯追求物质利益,以及为国家服务的精神之外。
⑤1900年6月,罗斯福结束了格罗顿公学。此后有长达8年的蛰伏期,他努力调整和校正表达生存和生命意志的方式。他当律师,表现平平;投身商海,一事无成。但当他坐着轮椅进驻帝国州长官邸时,浮躁凌厉变成了圆熟通达,精气内敛取代了锋芒毕露。他了解国事民疾,洞悉政治行情。他学会了一个人在竭力要飞上天的时候如何在地上行走的本领,对政治角逐场上那些极具法度的攻守进退的微妙之处更是了然于胸。他积累着实力和厚度,醉心于植物学和养马,成了达切斯县一名优裕而悠闲的乡绅。
⑥1932年底,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皮博迪校长激动地当众宣布:“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当年在格罗顿学习的少年,它有很多好的品质,他当时是一位沉着冷静的普通少年,他的才能要比许多同学要强一些,在班里表现比较突出,但还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他的身体较弱,因此在体育方面没有成就。他还有其他方面的缺点,但我们大家都喜欢他。”
(根据《罗斯福传》改编)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罗斯福少年有志,理想崇高,早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父母责任感强,家庭教师桑托斯小姐以及皮博迪校长都帮助着罗斯福朝总统的方向努力。
B.思想鲜明的皮博迪校长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他认为学校不能仅仅培养在学术方面有造诣的人才,而应该全面发展,为社会服务,成为国家的栋梁。
C.听完堂兄西奥多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罗斯福热血沸腾,带头鼓掌,说明这次演讲深深地感染了他,使他产生了参选总统的强烈愿望。
D.罗斯福在成功走向政坛之前并非一帆风顺,在好些方面也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可他能调整好自己。但在醉心于植物学和养马方面,就表现出了其玩物丧志的消极一面。
E. 本文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重点突出了皮博迪博士的教育理念和西奥多州长的演讲对罗斯福成长的巨大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极强的适应能力,坚强、冷静和通达的性格特点,都助推着罗斯福登上政治权力的顶峰
小题2:文章说“他学会了一个人在竭力要飞上天的时候如何在地上行走的本领”,罗斯福学会了哪些“在地上行走的本领”,请结合文章第5自然段予以概括。(4分)
小题3:皮博迪在罗斯福当选为总统后作了一番激情评价,这番讲话在人才培养与要求上对我们有哪些启示?(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