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学  问⑴有些人学问渊博,但少才识,往往只成为供人查阅的活字典。唐朝李善,学淹古今,精通典故,为《昭明文选》做注,旁征博引,后人叹...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学  问
⑴有些人学问渊博,但少才识,往往只成为供人查阅的活字典。唐朝李善,学淹古今,精通典故,为《昭明文选》做注,旁征博引,后人叹服。他的工作是有益的,但也有人说他才识不高,缺乏创造,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
⑵苏轼《贾谊论》说,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于分析把握形势,以致郁郁而死,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苏轼分析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尽管苏轼意见未必正确,因为导致这场悲剧主要是统治者的错误;但是贾谊未尽其才,却是历史事实。在这点上他不如司马迁。司马迁为了写成《史记》忍受人间最大的侮辱,终于达到目的。
⑶由此可见,一个人有学问未必有才能;进一步说,即使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这就需要有自知之明,在实践中针对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弥补不足。
⑷1781年,赫歇尔认定天王星是行星。其实,在这以前,已有好几位天文学家观察过它了。当时流行着一种陈腐的观念,认为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土星以外,再没有行星了。要打破这观念,需要胆识和勇气。持这种观念的天文学家因循守旧,他们既不敢、也未想到应该扩大太阳系的领域,因而总是把天王星当作恒星而不加注意。勒莫尼耶甚至观察过它达十二次之多,最后还是让它逃之夭夭。识见不高,可为发一浩叹!“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谁又能断定,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太阳系已经到了尽头呢?
⑸为了说明才学识见兼备,不妨再举两个例子。
⑹万有引力是自然科学中的最大发现之一,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归功于牛顿。其实,这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例如罗伯特、胡克等人早已有了引力的观念。胡克是卓越的实验物理学家,具有出色的实验才能,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都有贡献,包括众所周知的弹性力学中的胡克定律。然而在数理方面缺少牛顿那样横绝一世的创造才能,他虽然走到了万有引力跟前,却仍然无力抓住它。就像一个不会爬树又无工具的人,尽管看到橘子高悬枝头,却无法搞到一样。胡克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有多少原可发现的东西由于才能有限而失之交臂。
⑺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功夫,精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他观察才能非常出色,不幸却短于理论研究。从长期观察的资料中,他得到的是错误的结论。后来第谷请了德国人开普勒做助手。开普勒与第谷相反,观察技术远不如第谷,但理论研究却很有才华。通过对第谷资料的分析,他大胆创新,提出了“火星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一个焦点上”的假设,结论与观察资料符合。就这样,第谷的精确观察与开普勒的深刻研究相结合,引导到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范例。如果没有开普勒,第谷的辛勤积累也许会成为一堆废纸;反过来,没有第谷,也根本不会有开普勒的卓越成就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准确的两项是 (6分)
A.勒莫尼耶未能认定天王星是行星,是由于识见不高。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主要依靠的是他在数理理论方面横绝一世的创造才能。
C.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察才能非常出色,但因为识见不足,未能成功。
D.胆识和勇气使得赫歇尔发现天王星是行星。
E.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主要是凭借开普勒的理论研究。
F.胡克具有出色的实验能力,但由于才能有限而不能发现万有引力。
小题2:对文中“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一句最准确的理解是 (3分)
A.根据上文指明勒莫尼耶的工作离成功还有很大距离。
B.借行星发现的过程表明天外有天,宇宙无限的观点。
C.引出下文感叹我们今天对太阳系的认识尚未到达尽头。
D.就天王星之事慨叹科学发现需要远见卓识。
小题3:⑴⑵段中作者列举了两种关于学问的论断,请分条列出,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事例。(4分)
小题4:文末“如果没有开普勒,第谷的辛勤积累也许会成为一堆废纸;反过来,没有第谷,也根本不会有开普勒的卓越成就”,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5分)
答案

小题1:DE
小题2:D
小题3:论断①“有学问未必有才能”,李善的事例可证明;论断②“才学有余也可能见识不高”,贾谊的事例可证明。
小题4:是为了说明识见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以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所以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应该首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入探究实践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放过任何一个灵光一闪的机会的捕捉,才有可能在科学领域里获得卓有成效的业绩。
解析

小题1:D是无中生有,“胆识和勇气”是针对当时因循守旧的陈腐观念而言的,并非指赫歇尔;E是认识片面,原文中最后一句话就表明运动定律的发现是开普勒与第谷两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范例,不是开普勒一人的功劳。
小题2:A勒莫尼耶的事例主要是表达因循守旧所带来的遗憾;B是故意延伸了作者的主要观点;C是就事论事,并非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小题3:论点事例各1分。
小题4: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学  问⑴有些人学问渊博,但少才识,往往只成为供人查阅的活字典。唐朝李善,学淹古今,精通典故,为《昭明文选》做注,旁征博引,后人叹】;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演 戏
怀鹰(新加坡)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股傻劲,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我要证明什么?老实说,这个灵感还是来自长堤彼岸的一则新闻,一个记者,为了测试人的反应,与一个警察合作,他扮演抢匪,与扮演警察的警察在大街上追逐。结果他获得了满意的答案:没有人加入追逐的行列。由此而证明人类的自私等等,据说很是轰动。
我请芬和我合作,我们扮演一对情侣,我们的目标是乌节路的一座购物中心。我们选择人最多的时刻走进去,然后按照计划,我仿佛喝醉了酒,一颠二摇就倒在地上。芬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叫得蛮像的,多亏她练了三天的尖叫。这叫声果然奏效,一下子吸引了几个人上前来看。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微感到温暖。
“请你们帮帮忙,我的男朋友昏倒了。”芬以颤抖的声音说。她是我们戏剧团的成员,这点演技当然难不倒她。我正期待有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往我胳肢窝一夹,把我从地板上扶起来。然后肩膀被人拍了一下,芬的声音钻入耳根:“起来吧,戏演完了。”
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
我们转移阵地到另一座购物中心去,如法炮制再昏倒一次。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现实。这次,倒有一对情侣上来看几眼,不过也仅仅是几眼,什么话也没留下就走了。我正要睁眼的时候,一个洋妇(大约六十岁)走来了,我听见她问:“怎么回事?”
芬说:“我男朋友昏倒了。”
“快送医院吧,需要我帮忙吗?”
芬还没回答,我已经忍不住爬起来了,老妇有点惊异,我把原委告诉她,她笑笑走开。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
“还要试下去吗?”芬问。
朋友,你说呢? (选自小小说集《哀悼青春》)
小题1:为什么? “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微感到温暖。”(4分)
小题2:小说最后写到“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试结合全文,分析这“苦涩的笑”的含义(5分)
小题3:小说最后芬问:“还要试下去吗?”,未说出来的潜台词是什么?对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你是如何评价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黄霑,黄霑,中国背影渐去
内地人知道黄霑是在一九八四年,张明敏在那一年的“春晚”身穿浅色中山装,一脸肃然地唱起那首《我的中国心》。那是内地第一次目睹海外的中国歌手,口音不同、唱法不同、形象不同、味道不同,吃惊仿佛天外来客。《我的中国心》给人流落在外的海外华人的整体形象暗示,通过歌声几乎人人都信了:虽然生在异国他乡,但什么也改变不了中国人的爱国心,什么也改变不了中国人万里归乡的向往。连阅人无数、历尽沧桑、一贯“老谋深算”的作家王蒙,也差一点在那歌声中落了泪。那时候香港离内地无比遥远,那时候中国人想像远方的中国人,全都是一副身在异国翘首盼望,只等着国门一开,就一头扑进祖国母亲怀抱的形象。歌的词作者是黄霑,曲作者是王福龄,因不断重复反复烙印,内地人开始对黄霑这俩字儿有了印象。
这其实不是内地人接触黄霑作品的开始。内地人接触黄霑,从邓丽君《忘记他》就开始了;然后是叶丽仪《上海滩》之“浪奔,浪流”。但这都没有留下印象,留下印象却在《我的中国心》红遍中华大地之时;然后在罗文、甄妮《射雕英雄传》主题曲《世间始终你好》中再添一点印象,当时郭靖、黄蓉缠缠绵绵羡煞天下情侣。之后,对黄霑这作词人的印象一年年在加深:
一九八六年,在张国荣的《当年情》中,在小马哥狄龙张国荣生死与共英雄本色的兄弟深情中;
一九八七年,还是张国荣,《倩女幽魂》展开了书生美女人鬼两隔,人间冥界两茫茫的意境;
一九八九年,叶倩文的《焚心似火》,巩俐纵身扑向熊熊大火的那一霎,深情一回眸之间,又响起了黄霑的歌词《秦俑》;
一九九〇年,黄霑自己现身在《沧海一声笑》中放声一啸,粗嘎难听,却令人一震。这时黄的形象,已经不仅是幕后作者,而是一个洒脱纵情放浪江湖的中国民间浪人形象。然后,伴随着李连杰的黄飞鸿和林子祥《男儿当自强》的呼吼,黄霑如吹沙见金般地,在音乐中显现出了他的本人形象。
这时内地人都已经知道,海外的中国人并不像最初想像的那样整天怀思故土,而是有着各种心态、各般生活、各色心情的都市芸芸众生。但在黄霑身上,我却发现隐藏在各类作品的诸端变化和纷杂表象下面的,真是一股剪不断理还乱的地道中国情怀。在黄霑这样的香港人身上,那种中国的根,那种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为什么会是那样的深、那样的强大?在身处西洋文化的每日熏染之下,在远离华夏文明中心的海外角落,中国人的自认,中国文化的自觉,为什么反倒愈益地强大,愈益地粗犷和剽悍?
确实,黄霑有一颗中国心。黄霑的全部词曲作品,都表现了中国的情事、中国的格调、中国的人生态度。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他的词曲作品,虽然映入了世俗的光影,虽然染进了粤语的方言,但依然纯然是中国传统文艺的一支余脉。他的歌词里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的遣辞和句法,他的曲纯然是国乐民乐曲风的延续,他甚至保留着中国古人的胸襟。对于九岁就移居香港,几乎在粤语英语和香港的商业文化中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来说,发生这种现象,真的很耐人寻味。
在黄霑最突出的几个代表作中:《上海滩》主题曲“浪奔浪流”,“淘尽了世间事,亦未平复人间争斗”的态度,正是苏东坡在《赤壁怀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态度;《倩女幽魂》“人生梦如路长,梦里依稀有泪光”的凄美和哀婉,宛然古代词境的复现,里面有人生如梦的中国生死观,还有戏梦红尘的文人处世态度;而《黄飞鸿》直接套用了中国的古曲《将军令》,《沧海一声笑》直接取材于广东音乐;而黄霑最深的底蕴,一是痴,一是笑;痴是悲,是凄凉,是中国人对尘世的眷恋;笑是喜,是洒脱,是中国人对人世的放达。
黄霑最独特之处,是将中国传统文人心境,充塞进满满的江湖之气、侠义之气、酒肆之气,从而突出地鼓荡出一份俗、一份野、一份狂、一份真;这种风气在中国书中有,画中有,偏偏在音乐中不常有,尤其在主流的民乐古乐中没有。这是黄霑的特色。《将军令》那么求风雅讲韵味的一支曲,到黄霑这里全是气,全是吼,全是重拍,全是怒吼,强得不能再强;这是黄霑的创造,是中国人音乐世界里没有过的狂暴之声。《沧海一声笑》和《倩女幽魂》插曲《道,道,道》,黄霑老先生开起口来也是一路狂吼如山野村夫,词是“谁胜谁负浪涛淘尽”之类的老词,声音境界上却是一顿乱拳什么都不讲的粗,是文人少有的野狐气,那种狂不是苏东坡辛弃疾等的豪迈能包得住的,自有黄霑的真性情,有他混迹于人间的闹市而不是人生的书桌边所特有的一份大粗大俗大鸣大放。从生活哲学看,那股横蛮的劲儿其实不是文士的旷达,而是野民的拼劲儿,于放浪鼓噪中自有人生的不讲理的一分热。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黄霑走了。之前,罗文走了,张国荣走了,梅艳芳走了。那一个在内地人心目中香港最辉煌的时代,绝代人物渐渐离去,只余下一座空空的舞台。
一个时代过去了。
……
黄霑是第一个尖锐指出周杰伦红不了多久的人,是第一个尖锐批评TWINS不会唱歌不该出唱片的人,是第一个尖锐抨击现今歌迷只会看歌不会听的人,是最有名的一个认为中国的歌坛正处于一个黑暗时期的人。黄霑说,中国人必须唱中国歌,周杰伦唱的 HIP-HOP 是外国文化,我们再怎么学,再怎么好,也不过像中央电视台播的洋人唱京剧一样。黄霑还说,我喜欢一个小胖子,臧天朔的《朋友》,写出了中国人的义气,很打动我。这类的言论这类的事,这么强烈地让黄霑感怀,正说明了一个中国背景的无情逝去。
——选自《读书》,有删节
小题1:作者说,“在音乐中显现出了他的本人形象”,统观全文,你认为黄霑是一个怎样的音乐人? (4分)
小题2:题目“ 黄霑,黄霑,中国背影渐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分)
小题3:黄霑对周杰伦、TWINS等歌坛新人的预言似乎都与事实相悖,他认为“中国歌坛正处于一个黑暗时期”,对此,你如何评价?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22分)
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吴伯萧
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②万里长城,孩提时的脑子里就早已印上它伟大的影子了。读中国古代史,知道战国时候,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来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因地形,制险塞,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连络的修筑,广袤万余里;工程的浩大,那不是隋朝的运河,非洲的苏伊士所能比拟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建阿房,销兵器,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暴君的影子。独独万里长城至今亮在祖国人民的心里,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这不是因为万里长城是秦始皇的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它是几千万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
③曩昔,在万年书屋,听主人告诉:有一次趁京绥车,过南口车站,意欲去青龙桥,偶尔站台小立,顺了一目荒旷的山麓望去,遥瞻依地拨天的万里长城,那雄伟的气象,使你不觉要引吭高呼。嵯峨的山巅上是蜿蜒千回的城墙,是碉堡,是再上去穹窿似的苍天。山下是乱石,是谷壑,是秋后的蔓草婆娑。西风刷过,那一脉萧萧声响,凄凉里含了悲壮,令人巍然独立,觉得这世间只有自己,却又忘怀了自己。很记得,主人说时,从沙发椅上跳起来,竖起大拇指,蔼然的脸上满罩了青年的光辉。记得从万年书屋出来的归途,披了皎洁的三五月,自己迈的是鸵鸟般的大步。
④又一回,一个青年画家朋友,谈到自己绘画的进步,说几乎像英国拜伦一觉醒来成了桂冠诗人一样,是逛了一次长城,才将笔法放开,心胸也跟着宽阔了的。那谈吐的神情,也简直令人疑惑他生生吞下了一座长城的关口。是呢,听说太史公司马迁周览了名山大川,文章才满蕴了磅礴的奇气。江南风物假若可以赋人以清秀的姿容,艳丽的才藻,塞北的山峦与旷野是会给人以结实的体魄,雄厚的灵魂的。啊,长城!
⑤从山海关一路数去,你知道么?像喜峰口、古北口,像居庸关、雁门关,一个个中原的屏藩要塞,上口真要有霹雳般的响亮呢。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得住一处,就可保得几千里疆域。啊,真愿意挨门趋访,去问问古迹,温温古名将的手泽,从把守关口的老门丁和城下淳朴的住户那里,听取一点孟姜女的传说,可是我还没去?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⑥朋友,你可想过,在长城北边,那黄河九曲惟富一套的地方,带一帮茁壮的男女,去作一番辟草莱斩荆棘的开垦事业么?你可想过,在兴安岭东南阴山山脉的南部那一抹平坦的原野、去借滦河、饮马图河的流水,春夏来丰茂的牧草,来编柳为棚,垒土为壁,养骆驼,榨牛奶么?不然,骑马去吧!在平沙无垠的原野里,你尽可纵身于野马群中,跨上一匹为首的骏骥,其余的会跟你呼啸而至的。那边塞寒冬霏雪凝冰时的生活,你也想尝尝么?汉王昭君曾戎装乘马抱琵琶出塞而去;中帼中有此矫健,难道你堂堂须眉就只知缩了尾巴向后退么?
唉,说什么,朋友,我还是没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大鹏鸟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蹊径,和周身无名的链索。“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才算有骨头!无怪他六出伐匈奴,卒得威震异域。
我还没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预备好,整装出发,我将出马兰峪,去东北的承德,赤峰;出***虎口,去归绥,百灵庙;从酒泉过嘉峪关,去安西、哈密、吐鲁番。也想,翻回来,再过过天下第一关,去拜拜盛京,问候问候那依旧的中国百姓!
⑨长城,登临匪遥,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
(写于1936年,有改动)
小题1:作者开篇就说“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他“惭愧”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2:(1)第③段中写到万年书屋的主人讲述自己路过南口车站的经历,他在看长城时为什么分“忘怀了自己”?(3分)
(2)作者在第段中写自己将出长城名关驰骋北疆,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3:“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4: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要借写长城来表现这一主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两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中宝玉第一次细赏宝钗的金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如何结束的?请简述。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有生以来第一次流出“饱含人间温情的眼泪”的原
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
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
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
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
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一方面表现在他大力提携后辈上,一方面表现在他
从不计酬劳,到处演讲,惠及众人上。
小题2: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