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13分)①刘英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刘英才还是下了床...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13分)
①刘英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刘英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汪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刘英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汪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刘英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汪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刘英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刘英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刘英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汪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刘英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刘英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刘英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刘英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刘英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刘英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刘英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刘英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刘英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刘英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刘英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刘英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小题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汪石匠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小题1: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小题2: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刘英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小题3: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
(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刘英才的心理
及其转化过程(悲--洗悲)。
(2)汪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汪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①刘英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刘英才转变来表现
解析

小题1:根据文中作者的介绍,汪石匠是一个普通的靠洗碑为生的农村手艺人。文中刘英才认为他“手艺很好”,下文两次石匠的劳动场景描写确实显示了他的高超手艺。通过刘英才与汪石匠的对话及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汪石匠为人真诚质朴,没有多余的言行,没有做作的表情。通过王石匠指点刘英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汪石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通过“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汪石匠是一个心理淡定的人,待人对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又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和敬业。
小题2:略
小题3: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13分)①刘英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刘英才还是下了床】;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各项中,对情节陈述有误的两项是:(  )(4分)
A.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才顿起教训之心。
B.贾母要给宝钗做生日,凤姐和贾琏商量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在宴席上,宝钗点了贾母爱听的戏,贾母欢喜,赏了龄官,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象一个人象一个人,湘云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宝钗说象黛玉。宝钗、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
C.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拿着铭烟从外头弄来的《会真记》到沁芳闸桥边读,恰逢桃花飘落一身,起身抖花瓣于水中,遇见葬花之黛玉。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竖眉瞪眼,带怒含嗔,说宝玉“欺负”她。宝于忙赔罪。
D.芒种节,姑娘们在园中祭饯花神,独不见黛玉,宝钗要到潇湘馆去找黛玉,后来见宝玉进了潇湘馆,便抽身回走宝,路上她见到一双玉色蝴蝶,便取出扇子来扑,只见那蝴蝶传花度柳,引得宝钗直跟到滴翠亭外,听到亭内宝玉的丫鬟红玉与坠儿在说贾芸的事情。
E、贾环在炕上帮王夫人抄《金刚咒》,见众人恩宠宝玉,又见宝玉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彩云拉手嬉闹,便把旁边的油灯弄倒,烫得宝玉的脸起了很多泡,王夫人大骂了贾环一顿。赵姨娘恨王夫人骂贾环,就花钱利用马道婆暗地作法算计宝玉和凤姐,致使二人病魇垂危。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0字左右)请简述晴雯撕扇的情节。(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山间小路
龙应台
(1)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路。在那条小路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2)那条小径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3)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看不到,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主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4)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市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5)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的命运,郁悒而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6)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丁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的,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7)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水井。不对吧,如果这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热水呢!
(8)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又总能重建,是因为她一直有一个不灭的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会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9)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小题1:第八段“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又总能重建,是因为她一直有一个不灭的力量”。“不灭的力量”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概括说明。(4分)
小题2:文章第六段画线部分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3:作者认为岳麓书院的兴衰说明了什么?(6分)
小题4:文章写的是岳麓书院,为什么却以“山间小路”为题,请结合全文的内容简要探究作者的意图。(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9分)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数着一丝一丝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小题1: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2分)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   )  乙(   )  丙(   )  丁(   )
小题2: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2分)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小题3: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3分)
小题4: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2分)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问题。(22分)
(一)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小题1:画线的短句表达了作者___       ___的感情;试将其改为较长的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3分)
小题2:说段政府镇压学生是“罗网”,是有预谋的,主要理由可以从本段文字中找出三条:(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思想是一种需要
杨海文
一个根本不会思想的人是幸福的,不过,这种幸福是植物人一样的幸福。一个从来就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是悲哀的,因为他的心灵总是被别人奴役着。只有会思想、有着自己的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思想使得我们的心灵不断丰盈,使得我们的意志不断坚强,使是我们的人生不断成熟,——思想使我们的思想变得崇高起来。只要我们真实地活着,思想就是我们享受生命之轻的一种需要。
虽然我们都能思想,但并不是说我们都是思想家。真正的思想一定卓尔不群,真正的思想家都是受难者。因为鄙视明哲保身的“智慧”,因为鄙视过河拆桥的“精明”,真正的思想家在生活中要么被忽视,要么被误解和非议。忽视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是对这个思想家的侮辱。误解乃至非议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倒是正常的;然而,除了误解和非议,难道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就不能拒绝布鲁诺式的殉难?
工于算计的人会把思想变成商品,他们也摇身一变成了思想家。他们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但他们关心的不是思想,而是以思想家自居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他们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那群巴黎人:“有本领把最高贵的思想变成舞文弄墨的玩意儿,把人类最壮烈的热情缩减到跟时兴的领带的作用一样。”
思想是一种美丽的享受,但无时无刻在炮制思想的人是自讨苦吃。思想着绝对不是胡思乱想,一个真正的思想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只有在不断咀嚼和品味中,方能展现思想的无穷魅力,——只有在实践中咀嚼,只有在苦难中品味。离开了汗水和泪水,任何思想都是虚假的。就像海德格尔所说:“当思想的勇气产生于存在的命令之后,命运的语言将会成熟。”“思想”到什么程度,是因为“实践”到什么程度。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从来不会兜售无所不能的思想,在耕牛和马达拖出的历史中,没有思想神话。思想有自己无法逾越的边界。在“思想”这个词里,积淀了数不清的愉悦与悲伤,一个人的,一个民族的,以及整个人类的。也正是由于经受不住这份诱惑,我们开始了一生的思想。
(选自《随笔》2003年第5期)
小题3:“思想使我们变得崇高起来”具体是指                                     
(不超过15个字)(3分)
小题4:“误解乃至非议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倒是正常的”是因为                           
                                                (不超过45个字)(4分)
小题5:“耕牛和马达拖出的历史”指的是                                        
                                                    (不超过20个字);(3分)
“没有思想神话”重在强调                                                  
                                                     (不超过30个字)(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