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说曹操,曹操未必到?近日,河南公布“发现曹操墓”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一些学者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研究汉魏石刻的中国政...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曹操,曹操未必到?
近日,河南公布“发现曹操墓”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一些学者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
研究汉魏石刻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震云说,他认为曹操墓的认定“非常搞笑”。专栏作家、历史学者陶短房认为曹操手下的军官墓里都可能放一把曹操用过的武器,“如果我非要说这是许褚的墓地,他拿什么反驳?”而与安阳隔漳河相望的河北邯郸也提出疑问,认为曹操墓更可能在漳河北岸的邯郸。
“确认曹操墓必须得有过硬的证据。”刘心长的质疑集中在陪葬品、周围墓葬和头盖骨的考证上。66岁的刘心长,从事历史研究30余年,从邯郸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主任岗位上退休,著有500多页的专著《曹操墓研究》。
刘心长的第一个疑点,指向那几块关键性的石牌和石枕。这些圭形石牌,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字样。刘心长的疑问是,曹操死后被汉朝皇帝追封“武王”,是在曹操下葬之前还是之后,这个时间无从查考。如果是在下葬之后,那么有没可能把墓再打开来,将刻上新封号的物品埋进去?刘心长还有一大疑问:“曹操在遗嘱中要求他的墓‘无藏金玉珍宝’、‘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那么在这个墓中出土的250件器物中,为什么会有金、银、铜、铁等金属物件,甚至玛瑙、玉石等珠宝?”
“曹操墓不可能是孤零零一个墓,周围会有群墓。”刘心长说,“曹操的大将夏侯惇死后也葬在邺城附近。如果安阳的墓周围有重要的文臣武将的墓,这也能说明问题。”刘心长在其著作中对曹操墓的位置进行了研究,他画出的曹操墓地图分为北区和南区。以邯郸和安阳分野的漳河为界,河北磁县讲武城乡以西和时村英乡中南部视为北区,河南安阳安丰乡属于南区,共5平方公里。两区都在曹操遗嘱所描述的方向上。刘心长说:“这两个区域都有可能,我更倾向于北区。”他的理由是,曹操主张“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从这一带的情况看,南区北临漳河,难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
唐朝诗人王勃《铜雀棘二首》中也写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刘心长解释说,高台即铜雀台,西北望即望向曹操墓。“从今天尚存的铜雀台遗址的方位看,如果曹操墓在安丰西高穴,那就是‘西南望’了。”
针对学者以及大量网友提出的质疑,挺河南的中国社科院相关专家昨日做出回应,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汉魏室主任、著名汉魏史学家梁满仓。
疑问一:曹操死在了洛阳,怎么会选在古邺城建墓穴?“我觉得这样做非常正常。”梁满仓说,曹操的一生,与洛阳、许昌、邺城三个地方有着紧密的联系,许昌作为一座帝都,曹操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另外曹操也经常在洛阳活动。但曹操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主要集中在邺城这个地方。另外,据考证,曹操家族的宗庙就修建在邺城附近。疑问二:为什么墓内没有墓志铭?“据我所知,在东汉同时期出土的墓穴当中,尚未出土墓志铭。”刘庆柱表示,墓志铭较多地出现在东汉以后的朝代,因此,曹操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并不意外。不能单纯以有没有墓志铭和哀册这一标准来断定曹操墓的真假。疑问三:曹操是盗墓行家,为什么墓地没有重重机关?刘玉柱说,虽然曹操曾经做过盗墓的勾当,但称为盗墓行家,此说并不严谨。据他所知,大多数古墓中,也是没有所谓的机关的,曹操在墓中安装机关的可能性也相当小。疑问四:能否找到曹操的后人做DNA鉴定,确认一下?“谁能找到曹操的后代?即使找到了,谁能够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他就是曹操的后人?”对此,刘玉柱表示,寻找曹操后人难度大,不太现实。
但有网友提出,可以找到当时曹氏家族的墓地,进而提取其家族成员的DNA,与曹操的头盖骨相比较,该做法还是比较有可行性的。但从生物遗传学角度来看,曹操的头盖骨中能否提取到有效的DNA,这个很难说,仍需相关专业人士确认。
小题1:下列对一些学者认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有学者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此墓是曹操而非许褚、夏侯惇的墓。
B.曹操在遗嘱中要求他的墓“无藏金玉珍宝”,在这个墓中出土的250件器物中,这些都有。
C.根据王勃的诗“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高台即铜雀台,西北望即望向曹操墓。“从今天尚存的铜雀台遗址的方位看,如果曹操墓在安丰西高穴,那就是‘西南望’了。”
D.河南安阳安丰乡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
小题2:下列关于“挺河南”的说法,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操经常在洛阳活动,但曹操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都集中在邺城这个地方,连曹操家族的宗庙也修建在邺城附近。
B.东汉以后的朝代才出现墓志铭,因此,曹操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并不意外,在东汉同时期出土的墓穴当中,尚未出土墓志铭。
C.现在如果找到了曹操的后人就可以证明墓中安葬的是曹操,但现在确认曹操后人的工作难以开展。
D.即使找到当时曹氏家族的墓地,进而提取其家族成员的DNA,也并不能确定现在墓中安葬的是曹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的消息引发各方质疑,两位刘姓专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B.刘心长认为在陪葬品、周围墓葬、头盖骨和哀册的考证上,目前证据还不够充足。
C.曹操遗嘱描述的“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也就是重要的文臣武将陪葬在安阳的墓周围并无发现。
D.刘庆柱等专家认为从墓的选址、墓志铭、墓内无机关等角度都可能证明墓内葬的是曹操。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说曹操,曹操未必到?近日,河南公布“发现曹操墓”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一些学者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研究汉魏石刻的中国政】;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从霞飞路到斯德哥尔摩
——光纤之父高锟的人生路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一户典型的高知家庭。父亲高君湘是留美返沪的大律师,祖父高吹万是清末民初时期南社著名文人,堂叔父高君平为知名天文学家。
高锟的家坐落于霞飞路,这条现更名为淮海路上的民居,如今已成老上海的缩影与家世不凡的标志。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高锟被送进霞飞路上的世界学校。这所由蔡元培、陶玄等创办的西式学堂,时为上海顶级贵族学校。课堂上,高锟们要学英语、法语,放学后,衣着整洁光鲜的孩子们纷纷钻进各家的高级轿车。只有圈内人才能辨认出,这些小家伙中,有孙中山的孙女、杜月笙的小儿子、荣氏家族的后代……
回家后,还有父亲请来的私塾老师在等着高锟,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记四书五经。高锟的堂兄、上海文史馆馆员姚昆田回忆,高锟随父母移民后,再回上海叙旧时,还颇有兴致地与他和诗。
1948年高家举家迁往香港,是高锟人生首个转折点。这次迁居,使高锟得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接受优质高等教育,为他今后的非凡成就奠定了基础。在香港圣约瑟书院念书期间,这个打小就喜欢自制灭火筒、烟花、相纸甚至泥炸弹的小男孩,就立志报读电机工程。
从书院毕业后,高锟赴英国留学,1957年,取得伦敦大学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加盟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高锟不善言辞,甚至有些木讷,在名为《潮平岸阔》的自传中,高锟写道:我在电讯事业冒起之际投身这个行业,社会上对传送大量讯息,甚至活动影像的需求日渐迫切,这可就是推动我向前发展的波浪?
1960年,高锟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通讯实验室,其时,各研究机构已经开始重视公众对改善通讯设施的强烈需求。高锟的主要职责,正是提高现有通讯设备的功能,重点研究和发展一套利用毫米波长的微波传送通讯系统。
现在看来,当时年仅27岁的高锟的确生逢其时地站在了全球通讯科技的制高点。
1966年7月,33岁的高锟登上了人生的第一座高峰,其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发表于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学报,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光纤通讯诞生日。后来,高锟也开始转战美国罗安那克(Roanoke),开展新的研究。
1983年,ITT高层的一个电话成为高锟的第三个转折点,他被公司任命为首席科学行政总裁。时任副总裁弗拉申博士对高锟的要求是,“做任何你认为对ITT有重要意义的事”。那年,ITT还给这位履新首席科学家制作了一张公关宣传海报,海报的背景是一片树林,高锟坐靠在一棵树下悠闲地看书,海报下方有一行字,“我们给他资金和时间,让他缔造更好的未来”。
如今,ITT一定在为自己当年为未来支付的巨额资金感到物超所值,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高利润,这一规律在顶尖科技界中同样适用。迄今为止,ITT所属的标准通讯实验室的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已经走出13名诺奖得主。
变得“很有很有钱”的高锟没让自己变得很时髦,他只是喜欢到郊区、湖边等幽静处买块地,和夫人亲自设计房子,再找工人盖,他喜欢自己动手做木工,房子前坑坑洼洼的木搭露台,就是他刨的。如今,在他们的硅谷家中,还摆着一张做木工活的桌子。
这位不必承诺任何具体目标的首席科学行政总裁,彼时却比任何时候都忙碌。黄美芸回忆,“有时给他秘书打电话,让他下班路上从超市带点东西回家,秘书回答,‘高太太,您不知道高博士今早去了纽约吗?’”
1987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持英、美双重国籍的他每年有一段回家的长假,这些“探亲”时间,高锟充分用于与贝尔实验室合作交流,此外就是到全球各国领奖。
老两口在硅谷家中仍然留着一些奖章,可都摆在让人倒吸一口气的位置上。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的纪念证书,贴在车库墙上,证书正下方,是供人换鞋进出的小凳子;书柜上一只满满盛着贝壳的水晶碗,是高锟获得的第一个奖,1976年美国莫里奖,这已升了级,以前可是用来盛火柴盒的。“那怎么办?我们没地方放了呀。”黄美芸笑说。“我不认为拿到诺贝尔奖才标志着高锟达到了事业顶峰。”1997年,上海交通大学前应用物理系主任陈益新教授收到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邮件,邀请他推荐1998年物理学奖候选人,空格有三个,陈只填了高锟的名字,“他发明的光纤,是一项世界性、革命性的贡献”,“诺奖评委会每年都会邀请全球各领域的专家推荐候选人,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偶然性,高博士今年才获奖,太迟了”。
近日,在香港,高锟4年前出的自传存货在几日内被抢购一空。不过,无论是新晋诺奖得主,还是一夜成名的畅销书作者,这两个新身份对现在的高锟来说全都没有意义了。从老人健康中心回到家,高锟顺从地听着太太的指挥,换鞋、喝牛奶、吃蛋糕、加多件马夹。他的眼睛总不愿离开黄美芸,他喜欢冲着她笑,她是他自传中第一章“邂逅”的主人公,也是他眼下惟一叫得出名字的人。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高锟出生于上海一户典型的高知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今后受到良好教育、事业取得成功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支持。
B.黄美芸经常不知道高锟的行踪,可以看出高锟生活的忙碌,这也正是出于对高锟的高度信任,因为当时正接到发明光纤的任务。
C.上世纪八十年代,高锟的主要职责是提高现有通讯设备的功能,重点研究和发展一套利用毫米波长的微波传送通讯系统。
D. ITT为高锟制作了一张公关宣传海报,“我们给他资金和时间,让他缔造更好的未来”既是为ITT的未来也是为了高锟的未来。
E. 陈益新教授认为“高博士今年才获奖,太迟了”,说明获诺贝尔奖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不必急于申请该奖,有一天或许它会自然到来。
小题2:请概括高锟一生经历中三个转折点都是什么,有什么意义?(6分)
小题3:黄美芸笑说。“我不认为拿到诺贝尔奖才标志着高锟达到了事业顶峰。”这代表了高锟夫妇很高的精神追求,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都反映了高锟夫妇哪些精神追求?(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高锟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打 工 仔
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
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以为是个流氓的乌黑墨镜。招得村里人议论纷纷。好在初一孩子们到发爷家拜年,阿贵给每个娃儿一块钱,人们才意识到阿贵不是流氓,到像个老板。于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开始向阿贵靠近。
阿贵,你在深圳干什么?有人想探听阿贵有钱的原因。阿贵只是笑而不答。就连阿贵的老子发爷也不知道。但是,人们百分之二百地肯定:阿贵这小子发了。
人们的猜测百分之二百正确。正月初五,阿贵就要发爷跟他去深圳看世界,发爷不肯去。阿贵就死缠,说:“爹,你就去吧,这把年纪了,再不去看看那里的热闹世界就没有机会了。”发爷还是不肯去。阿贵就说:“爹,跟我去一趟吧,反正我在那边又不干坏事。”发爷听了阿贵这句话,心里亮堂了几分。最后,在乡邻们的劝说下,发爷跟阿贵到了深圳。
深圳这个五彩缤纷的城市,在发爷眼里就是天堂。阿贵陪父亲逛了深圳的几个风景点,最后告诉父亲怎么过马路、怎么回家就自个儿上班去了。头两天,发爷不敢离开阿贵的房间。至多是在他房门口看行人,看车辆,看他从未看到过的热闹景象。过了几天,发爷的胆子就大了。能够远离阿贵的住房,延街去瞧去望。阿贵很忙,除了按时给发爷准备三餐外,整天早出晚归。
天,发爷转到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发现有个胖女人坐在那里,双眼微闭,她的双脚被一个人抱着。发爷很好奇,走到旁边看热闹。抱脚的人很投入,正在用小刀给女人修脚趾甲。趾甲被修整得圆圆的,抱脚人又用小刀将指甲刮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涂上红油,很好看,也很新鲜。发爷在这里出神地站了近十分钟。胖女人给抱脚人付了20块钱,抱脚人躬腰连说谢谢。抱脚人转过身,发爷的脑神经被重重地刺了一下: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阿贵!
发爷不等阿贵喊出半个“爹”字,就给了阿贵一耳光,脖筋如蚯蚓般地骂道:“没出息的东西,想不到你***竟是这等活!跟我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
这一晚发爷半粒米都没吞下。第二天,不管阿贵怎么求,发爷还是回到他的小岩村。乡邻们很高兴地围着发爷讲深圳,发爷就说深圳的车子好看房子好看。有人问阿贵在那好吗?发爷说:“好好。”但是,发爷从此就病倒了,病得让人越来越为他惋惜: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要走了。
阿贵从深圳赶回来的时候,发爷已经咽了气。阿贵跪在发爷的灵床边不愿起来。
发爷快入殓的时候,阿贵用小刀给发爷修了脚趾甲,圆圆的,然后用指甲油涂了一遍又一遍,很好看,也很新鲜。小岩村的人都说发爷的脚趾甲很好看,很新鲜。
小题1:(6分)  (1)发爷发现儿子在深圳替人修脚,又打又骂,回来后气病而死,他为什么会这样?(不超过15个字))
(2)而当村里人问他阿贵在那好吗,他却说:“好好。”这又说明什么?(不超过5个字。) 
(3)发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不超过15个字。)
小题2:(6分)  (1)阿贵对修脚是怎么看的?(不超过15个字。)
(2)村里人问他在深圳干什么,他为何笑而不言?(不超过10个字)
(3)阿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不超过20个字)
小题3: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小说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推进情节,阿贵从深圳回家过年,不啻“天堂”来客。发爷到那里一看,果然是个“天堂”。陡笔一转,发现儿子原来在天堂里替人修脚,如五雷轰顶,气病而死。
B.这篇小说采深沉凝重,发人深省,反映了两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作者对阿贵是批评讽刺的,对发爷是赞美同情的。
C.发爷看阿贵替人修脚的一幕,颇有讽刺意味,他先是“好奇”,“出神地站了近10分钟”,觉得脚趾甲涂上红油,“很好看,很新鲜”;后来发现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就又打又骂。D.发爷死后,阿贵在众乡亲面前为他修脚,这表明阿贵在向发爷忏悔,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E、发爷死的这个结局既使阿贵很伤心又让他获得了解放,这预示了阿贵将有比爷辈更好的命运。
F、这篇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质朴无华而形象生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这篇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抄袭
周衍辉
那是个酷热难当的日子。阵阵蝉鸣似沸腾的开水,钻进耳朵里,让人心烦意乱。开学已经一周了,由于原先的语文老师调走了,新老师一直没来,教室里闹哄哄的,两个男生甚至手拿扫帚在讲台前打闹起来。
这时,教室里突然多了一个人,一个穿洁白连衣裙的女孩,长发飘飘,微笑着,抱着讲义夹站在讲台下。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睁大了眼睛。“同学们好。”她面向我们,微微一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白。从今天开始,由我来给大家上语文课,希望大家能喜欢我。”
那一瞬,我呆呆地看着新来的语文老师,脸莫名地红了,心如鹿撞。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只觉得有一朵洁白的云彩,在眼前飘来飘去,上面写满了一个懵懂少年隐秘的心事,忽远又忽近,甜蜜又忧伤。
我喜欢上了语文课。不但是我,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男同学都是这样。这种喜欢是因为白老师而引起的。但这种简单已足以改变一个人。语文课上,我不再开小差,而是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捕捉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
一次,白老师布置我们每人写一篇文章,参加全校的教师节征文比赛,体裁不限,题目自拟。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瞅着天棚,一句一句往外挤那些所谓的“诗”,写了有十几行,就再也挤不出一个字了。突然,我的目光在东墙上定住了,靠近天棚处有一张报纸,上面排列着一些分行的文字。我的心一动,跳上炕近前一看,不由得大喜过望,其中有一首诗居然就是写老师的。我忙找了张纸抄了下来。坐在桌前,迟钝的大脑细胞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我以这首诗为蓝本,改头换面,一篇文采飞扬的作品诞生了。
征文交上后,我一直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评选结果。两天后,我到办公室交作业,见白老师正在看那些征文。见到我,白老师招手叫我过去,她的手上拿着的正是我的那首诗。她微笑着,说:“这是你写的吧?”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心跳加速,竟有些手足无措。“写得真好!”她顺口读出其中的几句,点着头,一副陶醉的模样。“看得出,你有写作的天赋,坚持下去,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一名作家呢!”白老师认真地说。
我站在那儿,汗颜不已。天很热,白老师的身上传来一股淡淡的清香,偷偷吸一口,沁人心脾。
白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第二年暑假她便调走了。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弹指一挥间,很多年过去了。前些日子同学聚会,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白老师也被请了回来。当我把签了名字的作品集恭恭敬敬递到她的手上时,她目光一亮,随即欣慰地笑了:“这些年经常在报上读到你的文章,真的很为你自豪啊!”一顿,她接着说:“上学时,我就发现你写作不错,记得有一次征文比赛,你得了全校第一名呢!”
我的脸红了,犹豫了一下,嗫嚅着说:“其实,那次比赛,我的那篇作品是抄袭的。”
周围的同学露出了惊奇的表情。白老师却面色平静,轻轻地笑了,看着我,说:“我早就知道那首诗不是你写的,但你做了加工,无论营造的意境,还是语言,都要比原作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您早就知道?”我惊讶地问。
“是的,”白老师粲然一笑,“因为那首诗就是我写的。”
在整个人生中,那也是我最后一次抄袭。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了“酷热”的环境,中间部分也提到了“天很热”,试分析其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小说末尾说:“在整个人生中,那也是我最后一次抄袭。”结合全文,简要说明这句话的含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白老师早就知道那次征文“我”交上去的诗歌不是“我”写的,但到同学聚会时才点破,作者这样布置情节的好处有哪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小说在心理描写方面极为精彩传神,请结合文本举出两例加以赏析。(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史互证”,从本质上乃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内涵上讲,“文史互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用史家广博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古诗文中不易索解或易被误解的字、词、出典等,从历史的层面予以透辟的考订辨误解说,尤其要注意诗中所含与当时历史事实有关的“今典”成分;二是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史料成分,分析诗中的古典与今典,并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对古人的思想、情感及其所处时代社会达到真正了解。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所能见到有关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记述相当有限。不仅如此,受正统的史学观影响,历代官修正史记事本身亦有其局限性,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复杂交织,以致禁网严密;易代之际,黑幕重重,统治集团之作为,更是不可告人。史家秉笔直书,每每得祸。因此对当时政治中的许多隐秘,故用曲笔;对封建统治者的恶行,也常有回护之处。这种加工过的历史资料流传下来,固然有助于后人对历史脉络梗概的了解,但在某种意义上,又妨碍对历史某些真相的探索。
中国古代诗作以抒情言志为主,与史相比自有其不同的功能作用。尽管如此,古诗中仍含有一些与史相通之处,潜在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儒家传统诗教之说认为诗有“兴”“观”“群”“怨”之功用。所谓“观”,或曰“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说),或曰“考见得失”(朱熹说),即要求诗人在诗中反映社会现实,使读者藉以了解各地风俗民情、时运盛衰。所谓“兴”“怨”,或曰“感发表意”(朱熹说),或曰“怨刺上政”(孔安国说),总之是在诗中写出对统治者的怨刺,反映诗人内心的哀愁喜怒,是诗人情感心理的最直接表述。这些功用具体反映在诗作里,遂使诗与史之间有了一种特别的关联。在三百篇的影响下,后世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在诗文创作中,将自己所历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风习连同自己的襟怀抱负情感生活一齐写入,实际上是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包括时代心灵史的第一手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事业藉文士对身名不朽的追求,确立了不依赖其它任何事物而存在的自身独立价值,诗文创作不再被视为雕虫小技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加之五言甫兴,文笔初分,诗文表现的领域愈加拓宽,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乃至个人的情感心态。一方面它所折射的时代内容,远远超出传统政治史、军事史或帝王家史,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作者在诗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让我们触及了历史最隐密的角落——人的心灵,而这却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最重要因素。当代西方史学心态史学一派认为,个人心态中,包含了整个时代的集体心态成份。“分析一种心态就是分析一种集体性,一种心态不仅是指众多个人在想同样的东西这一现象,在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身上,这种思想都以不同的方式打有‘其他人也在想同样的东西’这样一种印记。”(保罗•韦纳)作为这一时期广大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文士在诗文中表露出来的那些苦闷、哀伤、忧愤的复杂情感,对我
们深刻理解整个社会和广大知识分子阶层的基本精神人格特质有重要的价值。
(节选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于“文史互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本质上说,“文史互证”是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
B.“文史互证”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又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诠释学理论之精华。
C.从内涵上讲,“文史互证”一方面是用史学知识对诗文进行考证,一方面是以诗文为依据全面把握历史真相。
D.由于历代官修正史记事本身都有其局限性,所以“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对于任何一个朝代的思想文化历史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古诗中仍含有一些与史相通之处,潜在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   )
A.传统诗歌的功用要求诗人在诗中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怒哀愁,这就使诗与史之间有了一种特别的关联。
B.后世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诗文创作中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政治、文化、习俗等社会状况及自己抱负情感方面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治史者感知古代社会的真实原貌。
C.诗文创作曾被人们视为雕虫小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事业藉文士对身名不朽的追求确立了自身独立价值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D.诗文所折射的时代内容,远远超出很多史书的记载;而作者在诗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又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人类历史。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政治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的重重黑幕,使得史家不敢秉笔直书,对封建统治者的恶行,常有回护之处,因而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就失去了其史学价值。
B.诗有“兴”“观”“群”“怨”之功用,这种功用从《诗经》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被后人继承并发展,所以在所有诗文中都能找到“风俗盛衰”“怨刺上政”的影子。
C.当代西方史学心态史学某派认为,个人心态中包含了整个时代的集体心态成份,人的心灵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最重要因素。
D.“分析一种心态就是分析一种集体性”,研究一些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整个社会和广大知识分子阶层的基本精神人格特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雪芹——无人见证的牺牲
①牺牲精神是伟大的,但牺牲者总还是希望自己的牺牲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见证,这是人之常情,无损于牺牲者的伟大。但我们能想象一种无需人们见证和理解的牺牲,一种既不为现世功利也不为流芳千古的牺牲吗?这样的人有,你信不信?他就是曹雪芹。
②曹雪芹的生平至今仍是一个谜,这个谜恐怕不可能有解开的一天了。甚至《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还存在争议。而他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且,距今只有两百多年!后人只是朦胧地知道,曹雪芹少年时代曾经历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家道确已大不如从前,晚年贫病交加,“举家食粥”,终于在四十多岁时“泪尽而逝“。这样一位才华卓著的人物,生前应得到社会的礼遇,死后应得到后人的追怀。可惜,这只是后人善良的愿望。
③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生命凝聚之作,我们无法了解其作者,也许我们只能凭作品去揣想他的心理能量和生命能量 。
④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付出一生,写这样一部“字字是血“的生命之作呢?
⑤是为了追求富贵荣达吗?早年的曹雪芹确实有过借登科取士来实现自己的富贵荣达的梦想,跟当时的同类子弟没什么两样。但事实是,他着手写这部惊世之作时早已“将富贵荣达视为过眼云烟”,多少人只将这话挂在嘴边来掩饰内心的渴望,而他却用生命真正去实践了。
⑥红学权威周汝昌则认为他是迫于眼下的生活。写这么一本书也许可以暂时改善他困顿不堪的境遇,而用不堪回首的往事换来自己和家人腹内的暂时充盈,实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以曹氏的人格心性,这断不会长久。所以,写这么一本书实在不能使他从潦倒中完全解脱。何况以他的才情,做一个豪门清客,何处不留?又何至于衣食不给、举家食粥?
⑦也有人说他是为了名声。名声是一种社会评价,这对任何文人来说都是基本的心灵动力。对一个文人来说,淡泊名声比淡泊富贵难得多。但在曹雪芹的时代,小说不是文学正途,为士大夫所不屑。更何况雍乾时代,文字狱遍布全国,文人动辄得咎,《红楼梦》这样一部怨世骂时之作,又何敢传世以求名?另外还有“为了身后的名声”一说,这似乎是对作者心灵动力的唯一解释了。但事实上,民间对《红楼梦》的传抄却是在曹氏在世时就存在了。
⑧曹雪芹是超凡的人,我们不能用凡俗的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去揣想他。也许极少有人能想到,他写《红楼梦》,只是为了一吐胸中之郁结,并希望后人理解这份情怀。这就够了。至于自己,他希望完全隐退。
⑨大精神,大境界,然后有大文章。将现世的名利欲求置之度外,这是极难得的;将身后的名声也置之度外,对于一个具有巨大心理能量的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即使如此,他仍愿主动地承受那样的精神重负!文学天才和道德圣者如此偶然而奇妙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
⑩由此看来,认为曹雪芹受了天大的委屈的人,也是用一双俗眼在看他,这无全不合他的心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曹雪芹最有资格接受这种景仰,虽然他本人对此毫不在意。
1、下列选 项中关于“无人见证的牺牲”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是位才华卓著、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他的生平至今竟然还是一个谜。
B、极少有人能理解曹雪芹的情怀,也很少有人知道他写作《红楼梦》的心灵动力。
C、“无人见证的牺牲”表明后人对曹雪芹所受的委屈感到不平。
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可曹雪芹在世时《红楼梦》却无人问津。
2、下列不属于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
A、早年的富贵荣达之梦对曹雪芹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周汝昌认为眼下困顿的生活逼迫曹雪芹不得不暂时通过写小说来养家糊口。
C、有人认为曹雪芹是为了求取身前或身后的名声,但事实似乎不是这样。
D、事实上,曹雪芹是为了一吐胸中的郁结,并希望得到后人的理解。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只是后人揣测曹雪芹当时的心境一个依据,我们不能借此完全了解作者。
B、以曹雪芹的才华,他完全可以借科举实现富贵荣达之梦,但他不屑于此。以致沉沦下层。
C、作者否定了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求取名声的说法和红学权威周汝昌的“生活所迫论”。
D、曹雪芹写《红楼梦》并非为了表明自己内心的委屈,这体现了他的大精神、大境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