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实用类文本(18分)朱棣文:从学术明星到政坛新人①不久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15题),被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部长,一时间,这位一直致力于环保能...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实用类文本(18分)
朱棣文:从学术明星到政坛新人
①不久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15题),被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部长,一时间,这位一直致力于环保能源开发的“重量级”人物,是否能带领美国戒除“油瘾”,走上可持续的绿色能源之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②朱棣文与奥巴马谈不上是故交,但在锐意进取、寻求变革的精神特质上(15题),他们惊人的相似。“能源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可能是近5年来朱棣文问自己最多的问题。朱棣文是当今世界上谙熟全球变暖这个复杂问题的顶级专家(15题),并且一直在为应对环境危机鼓与呼。他曾诉苦说,虽然身为诺贝尔奖得主,但仍很难游说到足够的研究经费。
朱棣文是个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环保主义者(15题),例如,他承认核能与传统的煤电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收益比,但他却坚持寻找“这两个魔鬼”之外的更低污染能源。他对时兴的生物能源同样抱有警惕的态度,他认为用于生产酒精的玉米本身就是石油工业的产物,并非“二氧化碳中性”。他迷恋一种“闭合循环”的理想状态,即水、二氧化碳、阳光和一些营养物共同作用将能量“锁定”在碳载体之中,反向存在逆过程,理论上这一循环应该是闭合的,不会有新的二氧化碳产生。因此,自2004年掌管劳伦斯·伯克莱实验室以来,他就把研究重点转到他钟情的“合成生物学”上,期望通过生物自身的某种特性,将各种纤维直接转化为能源。一旦这种技术实现,人类将彻底走出化石能源噩梦,这就是他的“绿色大梦”
朱棣文从不轻言放弃(15题),他当上能源部部长后,将会出现一个“多赢”的局面。对他个人来说,虽然美国新能源研发的主流方向应该还会是核能与太阳能,他的“绿色大梦”也不可能立刻实现,但肯定会得到更多的重视,至少研究经费不会再是个大难题。对美国而言,朱棣文将促使美国能源政策、环保政策走向科学决策,摒除政治和军事因素的过度干预;布什政府曾拒签的《京都议定书》必将得到推动,美国也将因为他在环保问题上的贡献,成为一个受各国尊敬的“绿色新美国”。此外,这项任命对美国华裔来说,意义也非同一般。因为,能源部部长就是美国核武库的一把手,负责核武器的生产和维护,非常重要且敏感。1998年,时任能源部部长的理查森指控华裔核科学家李文和向中国政府泄露核机密,导致李文和坐了9个月冤狱。此后,华裔如惊弓之鸟,不太愿意加入能源部工作,这项任命将会解除华人的疑虑。对国际社会而言,在朱棣文的推动下,全球节能减排运动将得到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美国。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在中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上任将有助于中美这两个能源需求和消费都数一数二的大国,减少隔阂和不信任,共赴时艰。
(节选自《人民日报 海外版》有删节)
小题1:从全文看,朱棣文被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部长,取决于他的哪些个人因素?( 6分)
小题2:阅读第三节,概述朱棣文为环保能源开发进行过哪些思考与探求。(6分)
小题3:朱棣文当上能源部部长后,将会出现一个“多赢”的局面,请简述理由。(6分)
答案
小题1:①有良好的学术和教育背景;
②具有锐意进取、寻求变革的精神特质;
③是能源问题专家;
④朱棣文是个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环保主义者;
⑤从不轻言放弃,意志坚忍不拔;
(每点一分,答对4点给4分,答对5点给6分)
小题1:①相信在核能与传统的煤电之外有种更低污染的能源;
②在一种“闭合循环”的理想状态下不会有新的二氧化碳产生;
③“合成生物学”期望通过生物自身的某种特性,将各种纤维直接转化为能源。
(答对3点给6分)
小题1:多赢:是指在多方面具有某种促进或推动作用,使情势向积极态势方向转变。
①社会对环保肯定会更多的重视,有助于研究经费的解决;
②将使美国能源政环保政策进一步走向科学决策;
③美国会成为一个受各国尊敬的“绿色新美国”;
④对国际社会而言,全球节能减排运动将得到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⑤能源部部长的位置非常重要且敏感,这项任命将会解除华人的疑虑;
⑥融洽中美关系,在全球节能减排问题上达成共识。
(答对一点给一分,共计6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实用类文本(18分)朱棣文:从学术明星到政坛新人①不久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15题),被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部长,一时间,这位一直致力于环保能】;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9分)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为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小题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怎样自杀的? 
阿吉兹·涅辛(土耳其)
报上刊登自杀的消息,通常是被禁止的,然而,下面要谈的是我个人的自杀问题,因此,我希望威严的官府,不仅能高抬贵手,准予报导,甚至还能为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的自杀庆幸。
我曾一度得了自杀狂症,心里总想着自杀。
我的第一次自杀经过是这样的:
“喂,朋友!”我自言自语道,“怎么个死法更好,用手枪,还是用匕首?”
死么,都是一样的……但是至少让我死得高尚一些:我决定服毒自杀。我买了剧毒药品,服了一杯毒药就躺倒在地上。想着现在我的血管就要萎缩了,我的手脚就要抽搐,血液就要凝结。我这样等了又等,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于是,我再喝一杯毒药,接着又一杯……但是,毫无反应。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在这个国家里,不仅牛奶掺水,油掺假,就连毒药也是掺假的。因而,一个人随心所欲想采取一种自杀手段也是做不到的。
这一次,我决定朝自己的头“砰”的一枪来了却残生。我把枪口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
“卡——答!”
又扣动了扳机:
“卡——答!”
再扣动了一次扳机:
“卡——答答!”
原来,这支枪是一批美国援助的武器中的一支,里面缺少零件……我看用枪弹结束自己生命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我想到了保险的办法——用煤气来窒息自己。据我把煤气开足,并将屋里的所有缝隙都堵住了。我倒在椅子上,等待死神的来临。
中午过去了,夜幕降临,我的呼吸怎么也不停止。晚上,我的一位朋友来找我。
  “不要进来!我正在死呢!”我大声嚷道。
“你没有死,你是在发疯。”他说。
我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我的朋友。他捧腹大笑道:
“你真蠢,从煤气阀门出来的不是煤气,而是空气。”
  说完,他又问我:“你真想自杀吗?”
  “当然是真的。”我答道。
“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他说。
接着,他建议我到制刀匠那里买一把布尔萨刀,然后像勇敢的日本武士那样切腹自尽。我对我的朋友所表示的友谊和关怀表示感谢,并立即去买了一把布尔萨刀。当把刀子放进怀里,正高高兴兴地往家时,正两个警察向我冲过来。
于是,我向警察解释:
“先生们,请等一下,先听我说。我老老实实地交纳税金,我从不说政府闲话。像我这样的老实人……”
警察打断了我的话,并从我怀里搜出了那把刀子。
“这是什么?”警察吼叫起来了。
原来,我正好遇上这两个专管搜捕和制止犯罪活动的警察。
“唉,我的真主啊!”我自言自语道,“我无法在这个国度里活下去,我作出自杀的决定,是最合适的。但是,你看,我也没办法离开这个尘世呵!……难道总是这样折磨下去吗?”
我是有决心有意志的人,一旦说要死,我就一定要去死。我从杂货店老板处买了一条粗绳子,系在天花板上的吊钩上。然后把自己的脖子套在涂抹肥皂的绳子上,接着就一脚踢掉了椅子。可是,我并没有被吊起来,扑通一声,我跌落在地板上了。原来,绳子也是腐朽的。我得去找那位老板。店主说:
“若是好货,我们还卖吗?”
我完全明白了,自杀是无指望了。“算了,就这样活下去吧!”我自言自语道。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我特别爱吃腊肉煎鸡蛋。我在一家饭馆里,先吃腊肉煎鸡蛋、罐头橄榄油煎白菜卷以及一份通心粉;后到糖果店买四五块甜酥吃了。这时,一个卖报人走过来,喊道:
“共十六版,你如不想看,可当包装纸用。”
我没有读官方报纸的习惯,但是,这回,我对报贩说,我要一份。当然读社论时,我就朦胧地入睡了。
突然,我感到腹部剧烈绞痛,似乎有人用刀子在我肚子里搅动……我疼得喊了起来。人们用急救车把我送进急诊医院。我已昏过去了。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个医生站在我的身边,他问道:
“你好像中毒了,你不能瞒着医生,你想自杀吧?”
  “说到哪里去了,医生,在这幸福的日子里,您说到哪里去了?”
“你是中毒了,你吃了什么?”
“腊肉。”
  “什么,吃了腊肉?”医生大声地说,“你疯了,腊肉能吃吗?难道没有看报?医院挤满了腊肉中毒患者。但是,你不像吃腊肉后中毒的人。你还吃了什么东西?”
  “我去过饭馆……”
  “你大概是疯了。”
  “在饭馆里吃了罐头。”
  “怪不得,还吃什么了?”
  “通心粉、甜酥……”
  “你当然要中毒了,罐头、通心粉、甜酥……”医生说。
“除了这些,你还吃什么?”医生又问?
“我向真主发誓,再没有吃别的东西了,只是在读官方报纸时……”
“啊?”医生惊叫起来,“谢天谢地,你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出院时,我在想:算了吧,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求生不得,欲死不能……我们只能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小题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求生不得,欲死不能”?(4分)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含意及作用。(4分)
(1)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
(2)当然读社论时,我就朦胧地入睡了。
小题3:简析“医生”这一形象的作用。(4分)
小题4:自杀这一行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据此谈谈你对小说情节构思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人间鲁迅》:诗情与理性的悟解
王培元
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想想鲁迅死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纪念,以及题词、雕像、研究专著和传记,似乎不能说作为文化伟人的鲁迅没有受到拥护、爱戴和崇仰。但是,倘要听听鲁迅辞世之后的第一个世纪末泛起的批判、否定、攻击、污蔑鲁迅的嘈杂声浪,你又不能不感到困惑和悲哀:我们尚未真正理解和继承鲁迅留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遗产,便似乎要匆匆不迭地“告别鲁迅”了。
  ②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竟还出版过几部水准较高的鲁迅研究专著,如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汪晖的《反抗绝望》等。然而,较令人满意的鲁迅传记,却一直没有见到。最近出版的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披阅《人间鲁迅》,你会感到,作者   如人们所说“回到了鲁迅”,    可以说走进了鲁迅的心灵世界。他不仅真实地阐发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辉煌业绩,而且准确地把握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对于九十年代的中国,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时的、出色的鲁迅传记。
  ③作者来自乡下,未进过大学,只是靠勤奋自修,才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坛,后来写起了随笔散文,近年来又弄学术研究。这些都不期然地成就了《人间鲁迅》卓尔不群的个人特色:林贤治先生带着乡村的人生履历和生存体验,进入鲁迅传记的写作,以平民知识者的心灵去感受鲁迅、体认鲁迅、描述鲁迅、悟解鲁迅;没有四平八稳、人云亦云的平庸之论,摒弃八股式的陈辞滥调,绝少呆板僵滞的书斋学究气,向读者展示了“人间鲁迅”的真性情和大气象,有的是浓郁的诗情氤氲和深邃的理性气息:“南京成了人生的第一个驿站。不是人选择道路,就是道路选择人。选择的结果,他学开矿而开掘了人类的灵魂,想当兵而成长为别种类型的战士。
  ④写下这样文字的作者,是由于作者本人是诗人呢,还是他自然地感染了鲁迅那瘦小的身体里岩浆奔突般的激情?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本来鲁迅就不只是冷峻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⑤说这是一本适时的鲁迅传记,还由于它雄辩有力地回答了文化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对于鲁迅的怀疑和挑战,涤除了有意无意地泼在鲁迅身上的污泥浊水。近年来,在“四·一二政变”后鲁迅对镇压了自己的同盟者而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国民党政权的反抗和斗争,对被专制主义压迫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同情和支持,在鲁迅捐弃前嫌、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攻击过自己的创造社、太阳社并肩作战,在鲁迅肯定和赞赏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鲁迅对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抨击等一系列问题上,思想文化界出现了若干似是而非、糊涂混乱乃至十分荒谬的议论。只要不抱什么偏见,读者是可以从林贤治先生这本《人间鲁迅》中,找到对于这些问题的实事求是的诠释和令人满意的答案的。
  ⑥鲁迅为了“立人”、为了建立“人国”而奋斗了一生,最后倒在黎明前的昏黑的长夜里。鲁迅死后六十多年的今天,新世纪的曙光即将照临。笔者想起了林贤治先生在书的结尾援引的许寿裳1937年在拜谒鲁迅墓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身后万民同零涕,生前孤剑独冲锋。丹心浩气终黄土,长夜凭谁叩晓钟!”
小题1:第①段“告别鲁迅”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在第②段空格处填写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那么B.无论……都
C.虽然……但是D.不仅……而且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引用的作用是                                    (3分)
小题4:下列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富仁、钱理群和汪晖等曾出版过鲁迅研究专著。
B.作者写鲁迅有诗情的原因关键在于作者是位诗人。
C.文化界对鲁迅十分荒谬的议论可能存在一些偏见。
D.鲁迅一生奋斗是为了“立人”,并且建立“人国”。
小题5:分析结尾引用许寿裳诗句的作用。(3分)
小题6:根据文章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人间鲁迅》这本书。(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哑了的三角琴
巴金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角琴。”
“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杀谁!’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
“典狱一点也不惊惶,他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用充满爱怜的眼光望着它,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
“我们听见他的哭声,心里很不安,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夫妇引起来的。我们走到他面前,想安慰他。‘我们不能够再帮忙你什么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的灵魂早升天堂。’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住了。”
“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站在圣坛前面的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却丢了斧头让别人把他捉住。他永远不肯说明他犯罪的原因,也不说一句替自己辩护的话,只是闭着嘴不作声。他给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他在这里住了这些年,我从来没有听见他像今天这样说了这么多的话。他的事情,只有魔鬼知道!’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又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我们以后也没有机会再看见拉狄焦夫。”
“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并不曾做到。第二年你母亲生了你,过了两年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你母亲睡在圣彼得堡郊外的公墓里,三角琴又被你打碎了,而圣母像前那支蜡烛还没有人去点过,为安娜做的弥撒也没有人去做。……孩子,你懂得了罢。”
父亲的声音里含有眼泪,同时又含有无限的善意。我觉得我要哭了。
小题1:高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过巴金的作品是                  (1分)
小题2: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描写“哑了的三角琴”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分析拉狄焦夫“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的原因(3分)
小题4:对小说题目“哑了的三角琴”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暗指拉狄焦夫永远闭口,不能自由歌唱的苦痛和绝望。
B.象征拉狄焦夫因失去美好的爱情,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破灭。
C.象征“我”把三角琴打碎,而且小时候就失去母亲,缺少母爱。
D.暗含父亲因没有践行对拉狄焦夫的诺言而深怀歉意。
E.三角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三角琴引起回忆往事,构思情节。
F.与拉狄焦夫尽情弹唱和怒吼护琴形成对比,突出母亲的友善。
小题5: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6:拉狄焦夫身上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请分点概述。(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媒体与学术
学术被认为是象牙之塔,媒体则是面向大众的。近些年,媒体与学术出现了互相渗透的情形。一方面,大学教授纷纷走上媒体,设席开坛,担当评委,评点时事。另一方面,媒体不断干预学术,既揭露腐败,抨击造假,又胡编学术,乱造大师。
对此,反对者和支持者各有道理。其实,学术与媒体互相渗透,其得失在于人,在于媒体人有无学术根基或是学者对媒体有无驾驭能力。我国自有报刊始,学者与媒体就互相交融。报纸副刊,是学术与媒体沟通的最好渠道。许多知名副刊,主其事者和作者,多为大学教授,学术根底厚实。学者与媒体人合二为一,提高了媒体的文化品位,学术也转变为社会生活的思想资源。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报纸副刊纷纷萎缩,文化版转型为娱乐。这让媒体的学术见识大为减弱,也令学术与社会渐离渐远。直到近些年,电视等媒体相继开设大讲堂,将学者引入新型传播方式,化学术叙述为大众话题,重新构筑学术与媒体的桥梁。不过,这与传统媒体和学术的结合,不是一回事。
从前的学者多是通才,学术是他们的根基,报刊是他们的心声,社会是他们启蒙的对象。今天,学者被媒体看好的前提是专业,讲什么以观众的市场需求为前提,带有很大的被动性。文笔是过去学者介入媒体的基础,在学术底气的映照下,优美晓畅的文字带给读者思想和情趣。现在的学者进入电视和广播,首先需要讲解故事的能力、编排故事的技巧,“三分钟一个亮点,五分钟一个高潮”。阅读、思索是今天的弱项,盯住屏幕接受才是主流,而屏幕里最容易传播的是现成的结论、引人入胜的情节、拍案惊奇的形象、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
时代不同,媒体人、学者、受众不同,媒体与学术互相渗透的结果自然也不相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思想换作故事,启蒙改为娱乐。现在人们需要的是消遣,所以,学术必须具备大众文化市场需求的基本要素才可以进入媒体。丧失学术独立,这就是准入证。而许多媒体用“眼球效应”替代社会效应,学术价值从属于新闻价值,这是通行证。
今天,在电视里讲故事不能不说一口流畅的普通话。但我也奇怪,过去的学问大家,大多地方口音浓重,却四处设帐授徒,桃李满天下。是不是那时的人们更尊崇思想与文化,而现在一切都系于表演,别的只是一种装饰?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些年出现的媒体与学术互相渗透的现象,指的是二者互相介入甚至干涉的情况,这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议,而且反对者和支持者各执一词。
B.媒体与学术互相渗透,其得失在人,但本文对其前景并不乐观,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今学者没有通才,即使介入媒体也缺少对媒体的驾驭能力。
C.媒体与学术在当今的重新渗透,反映了大众文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今天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无疑要比上世纪90年代更强烈。
D.本文认为,目前大众文化市场需求还较多地停留在听故事消遣的层次上,缺少独立思考和辨析,这是媒体看重“眼球效应”的原因之一。
小题2:媒体与学术互相渗透,在今天体现出哪些特点?(6分)
小题3:媒体与学术互相渗透,可能具备哪些积极意义?(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