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⑴——⑷题。(25分)最后一张药方立 夏习武镇人人习武,连姑娘家都会几手花拳绣腿,小娃娃也学着舞枪弄棒。却有一人例外...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⑴——⑷题。(25分)
最后一张药方
立 夏
习武镇人人习武,连姑娘家都会几手花拳绣腿,小娃娃也学着舞枪弄棒。却有一人例外,那人就是王小三。王小三是个外乡人,如果没有一手高超的医术和见人先露三分笑的巴结,不习武的王小三是绝无可能在习武镇站稳脚跟的,他跟习武镇的人实在是大不相同。
习武镇人高大健壮,王小三黑瘦干瘪;习武镇人说话高亢激昂、中气十足,王小三却操一口绵绵软软、叽里咕噜的外乡话。习武镇人崇尚用拳头说话,谁的拳头硬,就服谁。所以王小三越和善客气,越让习武镇的人看不起。不过,习武镇及周边四邻八乡的人都离不开王小三,他开的“小三药店”,专治跌打损伤,远近闻名。那些鼻青脸肿,断胳膊断腿的主儿,在王小三这儿开个药方,推拿敷药十天半个月,又能生龙活虎地出去打打******了。所以“小三药店”每日车马盈门,任他收费低廉,还是挡不住地成了习武镇数得出来的富户之一。
既是富户,就有人上门借钱。在习武镇借钱,靠的是拳脚上的功夫。邻镇的那几个小泼皮,只有一点儿皮毛功夫,在镇里的其他富户那儿借不到,就专找王小三借。每次泼皮一开口,王小三立马把银两奉上,绝无二话。镇上的人气不过,合计着要替王小三出头,刚一露话音,王小三就将一双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邻居们顿时兴味索然,不再管他的闲事。渐渐地,习武镇得健忘症的人多了,拿了药方,敷了药,却忘了带钱,事后还忘了还,王小三也不计较,下次见面,依旧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
那日凌晨,老街的榨油作坊突然失火,等到大家发现,火舌已吞噬了整个铺面,老板娘抱着她的小女儿困在后厅尖叫,人们越不过火墙,只能提着一桶桶的水泼上去,却于事无补。这时,只听对面小三药店的木门“吱呀”一声,一个瘦小的人形呼地蹿过街面,一个鹞子翻身,灵巧地跃上了临近的屋顶。不等人们回过神来,王小三已手提两人出现在屋顶,轻松落下。将她们放下后,他再次跃上屋顶,手劈脚踢,硬是将周围房子的椽条全部挪开,阻止了火势蔓延。
第二天,小三药店的门外大清早就齐刷刷站着那帮泼皮,他们是来还钱的,王小三眯眯笑着收下了。他们却还不肯走,跪在地上把头磕得咚咚响,求王小三收他们为徒,王小三决计不肯,把一双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初秋的天气渐渐有了凉意,习武镇来了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一路打听来到小三药店。王小三一见此人,顿时面如死灰。那人并不说话,只伸手在墙上轻轻一按,墙上立刻出现五个深深的指印。王小三也没说话,伸出手,在那指印上轻轻一抹,指印不见了,只看到一块凹进去的墙面。那人面色一沉,扭身就走,绝尘而去。王小三长舒一口气,依旧做他的药店掌柜,脸上的笑意却渐渐地浓了。
转眼又过了两年,一须髯皆白的老者寻到药店,叫了一声习武镇人从没听到过的名字。王小三呆了半晌,还是应了,走到老者面前,低头说:“来吧。”老者在王小三肩膀上重重一拍,然后仰天长笑一声,摇摇晃晃走了。王小三站在那儿,汗如雨下,面色却出奇地平静。
王小三从此一病不起。习武镇人络绎不绝地来看他,有血气方刚的,摩拳擦掌要王小三说出老者是谁,他们练好武功帮他寻仇。王小三虚弱地摆着手:“是我犯大错在先啊!当时年少轻狂,苟且偷生这些年,足矣。”习武镇人哀哀叹息:“以后我们有了伤痛,又去哪里找你这么好的医生啊?”王小三手指药柜最上一格:“那里有一张药方,乃根治一切伤痛之良方,等我走了,你们拿出来看吧。”说完,便溘然而逝。
那张药方,一直被恭恭敬敬挂在习武镇的祠堂。据说,看过药方的人,从此很少有错筋动骨之伤。
⑴ 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为什么极力叙写王小三对人的和善客气?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为什么说“王小三站在那儿,汗如雨下,面色却出奇地平静”?(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王小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小说的题目“最后一张药方”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简要分析它的现实意义。(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先极力写王小三对人的和善客气,为后文叙写他的超人武功和因逃避仇家而隐姓埋名埋下伏笔。(3分)这样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王小三这一形象的内涵。(2分)(意思对即可)
⑵与老者较量之后的王小三因受重伤而疼痛至极,以致汗如雨下,(3分)但是他却也为从此结束了躲避仇家的生活,为自己年少轻狂犯下的大错终于有了结果而心境平静。(3分)(意思对即可)
⑶王小三是一个武艺高强、医术高明的习武人。他善于悔过,勇于担当责任;(2分) 他对人和善,遇事忍让;(2分) 他乐于助人,能解人之困。(2分)(意思对即可)
⑷①“最后一张药方”是指医治人们心灵的处世良方:不崇尚武力,待人友善,以和为贵。(2分) ②结合文本分析。(3分); 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当和睦相处,能够急人之困,勇于承担责任。(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⑴——⑷题。(25分)最后一张药方立 夏习武镇人人习武,连姑娘家都会几手花拳绣腿,小娃娃也学着舞枪弄棒。却有一人例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只有扇子崖
苏叶
⑴也许,这又是怪癖——
⑵我游山水,顶怕看见帝王的碑刻。偏偏泰山,四下里都是它们。我心郁闷,好好一座山,一经御驾禅封,没奈何地连身份都改变,仿佛成了一块护王权、安四邦的大镇石。而名人又好捧它,僧人亦爱噪它,后世代代供它拜它。山成了神祗,再巍峨高大,除了招引些糊涂百姓往树枝上拴红绳儿求福求禄而外,只是一个大祭坛吧?失了本性的土石,哪里真还有什么苍野雄秀可言?这几千级的盘山道,不过是“平步青云”的爬梯罢了。
⑶心思忤慢,所以,我登南天门,天门雾障不为我开。我去仙人桥,仙桥云乱不为我渡。东岳大帝不向我显圣,泰山老母也不为我超度。只有舍身崖不怀好意地招我前往,那万仞深渊,黑风如簇,阴凄凄不是玩儿的。
⑷便玩碧霞祠,便闹丈人峰。笑了探海石,又嘲瞻鲁台。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  
⑸想不到会有一个扇子崖。
⑹一面峭壁,绝立于万斛青翠之上。半幅残旗,啸傲于深山密林之中。远离了帝王冠盖,疏弃了名士题咏。脚下不要招摇的店幌,身边没有谒拜的游人。蝉声躲在绿得浸人的树阴里,一声急,一声慢,凿着空凉的石道。而这一扇断壁悬崖,却沉默着,披了满身犀利,削立在酷烈的阳光下。
⑺这一身崚嶒的鞭痕该是还有痛感?这褶皱千叠的额角又有几多哀雄?——坐在山间乱石上向它凝望,真想伸出手去轻声叩问。到底,是有怎样的内力,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在哪一声嘶吼中,于挤压逼卡下,猛一跺脚,又挣出了自己的头颅自己的生命?
⑻这独立特行的风姿,难道果真只是古老的地壳运动偶然形成的?就算如此,扇子崖当初也必定结结实实地死过一回。死在岩板的崩裂时,死在熔浆的奔突里,死在洪峰的漩流下,死在天雷与野火、风压与雪埋的撕裂毁灭中!而又悄然突兀,拔地崛起,剐却了血肉,聚一身筋骨耸向天际!
⑼想必是,每一寸骨骼都是尖利的吧?想必是,每一声呼吸都是粗硬的吧?想必是,每一个眼神,每一颗牙齿,都是讥锋冷硬的吧?
⑽然而,慢慢地向扇子崖攀登而去,但只见石缝里纤细的青草拂着我的脚背;岩畔边立着腼腆的野花。清秀的藤萝在陡壁上为我写了一首诗;就是从碎岩中犟出来的枝叶,也都没有一点点疾言厉色。——莫不是这才叫英雄本色?刚可触天,柔可覆地。于绝处活,死而后生。傲兀的灵魂里,蕴蓄的是深沉、仁爱、细致的感情。
⑾怔忡着,我上到崖顶。这么高,却没有凌危负险的感觉,倒像是坐在万山编织的摇篮里。原来,这峥嵘的崖是不孤独的。深涧下,身背后,有山连绵,有峰座座。喊一声,便有四面回音;望一眼,就有万树回眸。青天如帐,白云似舟。乌鸦在脚下盘旋,苍松从腋下斜出。好风扑面,林涛送歌。纵目山下,汶河羞涩,弯曲中绕良田千顷:小米黄了,高粱红了,大葱绿了,棉花白了,花生鼓苞了,蜜桃的浆汁灌满了,小孩子牵着斜阳回家了……我的落寞随风散去,人,如烟了……
⑿忽有一只蝴蝶蹁跹而来,黑翅,带金星点儿。如叶,如花,如扇,在我身边盘桓不去。在这样高的崖顶,这不是没有原由的吧?
⒀7月15日深夜,曲终人散。我独留泰山。倒在床上,静听夜半对山亭中传来摇钟的嗡鸣,捡拾泰山七日的印象,仍然只有扇子崖!含着温静的微笑,它劈面而站,越见清晰,让人无可忘却。然而,是夜,雾太重,石太凉,阶太滑,是去不得的。非止今日,就是今生,也不知可有机缘再飞崖上?
⒁但我又何必惆怅?我已得着了那一份特别的精神理想。我虽不峥嵘,亦无峻峭,可谁说我不也是一柄小小的扇子?只要不甘心被别人捏在手中翻扑流萤,即使不能助老人清幽,添弱者风凉,枯竹一把,就是填塞在农舍的灶下,去催响一壶泥水也是快意的啊! 
(选自《苏叶散文自选集》,有改动)
小题1:作者在第(3)段说:“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作者因何“落寞”?(4分)
答:                                                                      
小题2:作者笔下的扇子崖具有怎样的特征?请分条概括。(6分)
答:                                                                         
小题3:请参考下面的材料,对本文作一番探究,然后回答问题。(4分)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叔本华:“在抒情诗和抒情的心境中,……主观的心情,意志的影响,把它的色彩染上所见的环境。……‘每当我们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的时候,……物与我就完全融为一体。”(《世界是意志和表象》)
你认为文中作者所写的“扇子崖”,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为什么?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12分)
①最早的天文学的一部分,就是用日、月、星来测定时间,它是如此恰当,而从那时起一直保留下来。一天和一月一下就确定了下来。用多雨时节、冬时或植物生长时期作为一年的时间,是一种不太精确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例如,蒙昧人说到自己父亲的死,他就连续说三个多雨季节或三个冬季以前。原始部落的人,他们观察星星,以便按照它们来寻找道路,同样也看到,特殊的星或星座的沉没或升起,表明了一年的时间。例如,南澳大利亚的土著们称天琴星座为“伦鸟”,因为他们发现,每当天琴星座同太阳坐在一起时,便开始了拾到当地一种名叫伦鸟的蛋的时期。不言而喻,一年周期的大量事实,如太阳正午高度的变化,一天的长短,想必所有的人们——即使还没有对这些现象做某种精确测量的那些民族的人们,都注意到了,毕竟会存在即使是模糊的关于年的概念。其次,在一年之内,具有某种正确性地又分为一系列的月。例如,印第安人中的奥基伯威人按顺序是:野稻月,落叶月,冰月,滑雪板月,等等。不过,这类的月只是如射中一般,配成一年。事实上,非文明社会的历法是以下列的事实作为特点的:人们虽然都知道日、月、年,但是这些日还没有正确地配成月,也没有确定由多少月一一尤其是由多少日组成一年。
②如果我们由这种历法转过来看看古代文明民族的天文学,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观察还是计算,都获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许多世纪中观察并记录了天象的天文学家——祭司,还没有摆脱他们种族祖先——野蛮人关于被看作整体的宇宙像什么的那种观念。在埃及的《亡灵书》中,死人的灵魂闶太阳神一起通过西天门降下来,并且沿着地府的田野和河流旅游。亚述的证据也同样地传达着阴间的情况,在那里,伊什塔尔降落到飞行着幽灵们的一所黑房子里,人们可以进到这所房子里去,但他们进去就出不来了。
③虽然埃及人掌握着这种原始的天文学,但是他们却相当精确地按照东西南北四方建立了巨大的金字塔。在计算一年的时候,他们不只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年,把三十日作为一月,又插入或补充了五日,以便构成365,而且得出结论,说这并不是十分精确的,他们指出了一年的变化,暂时还没有完成在1461年由天狼星上升时所决定的完全周期。鄙野之人的天文学前进得更远,他们关于蚀的解释统治了两千多年。在野蛮人的天文学中,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比起太阳和月亮来很少引起注意。但是在鄙野的人们中,所有七大行星构成一组作为崇拜的对象。对它们的观察,也就成了七数神圣意义的出发点。由此。七数也就传遍了古代所有的神秘哲学。在巴比伦人那里,可能正是对行星运动的天文学研究。导致行星沿着七重透明的天运动的理论。迄今为止,人们还在继续说到迭“第七重天”。
④当巴比伦人和埃及人长期积累的知识宝库转入希腊人手中的时候,在天文学中就有了下列的伟大进步。希腊人的天文学跟关于地球是球状体的观念非常熟悉。他们计算了它的圆度。并且通常把它放在宇宙的中心,测量看得见的天体运动。这种体系。以最完善的形式而著名的是普托勒玫体系,直到中世纪末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地位,当时它跟哥白尼的太阳中心体系进行了竞争。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重述后一种理论在开普列尔和牛顿手中如何成为宇宙机械论,以及最后,人们如何摆脱他的小行星是宇宙中心点的妄想。
(节选自爱德华·泰勒(英)《人类学》第十三章《科学》)
小题1:下列对“非文明社会的天文学”的说明,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用日、月、星来测定时间是当时天文学的重要任务,因为它测算的比较准确,所以得以保留下来。
B.原始部落的人,最初观察星星,并不是为了天文学的目的,当他们发现了特殊的星或星座的沉没或升起时,星星对他们才具备了天文学意义。
C.原始部落的人们根据一年周期内事物有规律变化的现象,产生了模糊的年的概念。
D.当时的历法中有年、月、日的概念,但是还不能确定一年由几个月组成,更不知道一年有多少天。
小题2:下列对第②段中加点的“巨大成就”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亚述的证据传达了阴间的情况,在那里,伊什塔尔降落到飞行着幽灵们的一所黑房子里。人们可以进到这所房子里去,但他们进去就出不来了。
B.埃及人掌握着原始的天文学,他们据此相当精确地按照东西南北四方建立了巨大的金字塔。
C.在计算一年的时候,不只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年,把三十日作为一月,又插入或补充了五日,计算出了一年365天,而且得出结论,说这并不是十分精确的。
D.野蛮人虽然还没有注意到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但他们早已注意到了太阳和月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蒙昧人用多雨时节、冬时或植物生长时期作为一年的时间,这种计算时间的方法虽然不太精确,但他们却因此获得了对“年”的认知,这是人类天文学的源头。
B.古代文明社会的天文学取得巨大的成就应归功于古代的天文学家——祭司,因为他们不仅在许多世纪中观察并记录了天象,而且还形成了新的宇宙整体观。
C.以最完善的形式而著名的普托勒玫体系,之所以直到中世纪末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地位,是因为它在跟哥白尼的太阳中心体系的竞争中取得了胜利。
D.开普列尔和牛顿的宇宙机械论取代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体系,随着人类的观察和计算的不断深入,它也可能会像以前的理论体系一样被取代。
小题4:文章所述古代文明社会的天文学依次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 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冷战结束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倒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们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被评为最佳名言,不久,便发生了“9·11事件”!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马克思光泽”。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吓住资本家”;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流氓老板”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外了。
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在野”的阵痛后重新认识“真正的马克思”,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研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劳工阶层。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但也加剧了资本家的财富集中,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因生产、技术和资金的全球流动而被涮到劳工阶层队伍中。联合国最近的报告估计,全球2%的富人拥有全球逾50%的财富,而全球50%的穷人仅拥有1%的财富。《资本论》很完整地指点了其中的迷津,所以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才能充分显示。
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小题1: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欧洲对马克思的真正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B.无论原来是信奉社会主义的还是信奉资本主义的人,今天都感受到了马克思的魅力。
C.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布莱尔则持反对态度。
D.文章将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了马克思的影响力。
E.在马克思重返欧洲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曾动摇的。
小题2:下列不能支持马克思所说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 “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演进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小题3:请简要概括马克思重返欧洲的原因。(4分)
小题4:为什么说马克思在欧洲复活是奇迹?(2分)为什么说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都是历史的进步?(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22分)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她。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一条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的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小题1:读人”的“读”在文中的语境词义是什么?(10字以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正文中有5组“有的人……你读他时……”请把这5组中的另外4组内容加以概括。(8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要理解势利的人。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说“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来。(45个字以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不属于“大度读人”内涵的两项是(4分)
A.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文字写就得书更难。
B.读人,就是要善于体谅别人的困难,不依赖别人。
C读人,也不要埋怨别人太势利,要反思自己而不轻信于人。
D.读人,不要反感别人来分享你的胜利果实,这是让他学会自尊自爱。
E.读人,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他,读出其本质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
麻鞋之歌
叶梓
(1)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2)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  3) 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4) 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5)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一双麻鞋成为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双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6)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7) 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8)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9)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这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10)  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小题1:文章第一节为什么引用天水谣?(4分)
小题2:作者说麻鞋“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请简要分析麻鞋显现出哪些“文化情趣”。(4分)
小题3:文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品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10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