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杨志卖刀 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
杨志卖刀 
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薄!”心中烦恼了一回,在客店里又住几日,盘缠都使尽了。杨志寻思道:“却是怎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当日将了宝刀,***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将立到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杨志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杨志看时,只见都乱撺,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杨志道:“好作怪!这等一片锦城池。却那得大虫来?”当下立住脚看时,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撞将来。杨志看那人时,形貌生得粗丑。
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问道:“汉子,你这刀要卖几钱?”杨志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牛二喝道:“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百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杨志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牛二道:“怎地唤做宝刀?”杨志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人刀上没血。”牛二道:“你敢剁铜钱么?”杨志道:“你便将来。剁与你看。”牛二便去州桥下香椒铺里,讨了二十文当三钱,一垛儿将来,放在州桥阑干上,叫杨志道:“汉子,你若剁得开时,我还你三千贯。”那时看的人虽然不敢近前,向远远地围住了望。杨志道:“这个直得甚么。”把衣袖卷起,拿刀在手,看的较胜,只一刀,把铜钱剁做两半。众人都喝采。牛二道:“喝甚么鸟采!你且说第二件是甚么?”杨志道:“吹毛过得。就把几根头发望刀口上只一吹,齐齐都断。”牛二道:“我不信。”自把头上拔下一把头发,递与杨志:“你且吹我看。”杨志左手接过头发,照着刀口上尽气力一吹,那头发都做两段,纷纷飘下地来。众人喝采,看的人越多了。牛二又问:“第三件是甚么?”杨志道:“***人刀上没血。”牛二道:“怎地***人刀上没血?”杨志道:“把人一刀砍了,并无血痕,只是个快。”牛二道:“我不信!你把刀来剁一个人我看。”杨志道:“禁城之中,如何敢***人?你不信时,取一只狗来,***与你看。”牛二道:“你说***人,不曾说***狗。”杨志道:“你不买便罢,只管缠人做甚么!”牛二道:“你将来我看。”杨志道:“你只顾没了当!洒家又不是你撩拨的。”牛二道:“你敢***我?”杨志道:“和你往日无冤,昔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你做甚么?”牛二紧揪住杨志说道:“我偏要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俺不与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杨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跤。牛二爬将起来,钻入杨志怀里。杨志叫道:“街坊邻舍都是证见。杨志无盘缠,自卖这口刀。这个泼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街坊人都怕这牛二,谁敢向前来劝。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直甚么!”口里说,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嗓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小题1: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写牛二出场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牛二是怎样步步紧逼,杨志又是怎样步步退让。到最后忍无可忍,把牛二***死的。(5分)
答:                                                                            
小题3:选文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面极为精彩传神,请结合文本各举一例赏析。(6分)
答:                                                                       
答案

小题1:
小题1:
小题1:(1)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如“黑凛凛一大汉”“形貌生得粗丑”。
(2)通过对话描写展示人物个性,如“喝甚么鸟采”“你说***人,不曾说***狗”“你好男子,剁我一刀”等语言活脱脱市井无赖的形象。“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禁城之中,如何敢***人”“你不信时,取一只狗来,***与你看”“街坊邻舍都是证见……”表现出杨志落魄卖刀,一再退让的心态状况。
(3)动作描写渲染场面,如“躲”“乱撺”。
(4)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如“抢到杨志面前”,“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
(每答对一点得2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杨志卖刀 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了。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趋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敬”的外延在扩大,其抽象的内涵也一直延伸着。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C.“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题2: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C.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C.在家庭作用日趋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浆声悠悠
王兴日
山村小镇外,流淌着一条小河。小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条古老的小渡船。小渡船已破旧不堪,没人去考证它是哪朝哪代的产物,几块木板都被河水沤得红黑发紫;木板上的粗大的钉子也都起了厚厚的棕红色的铁锈;船边露出几条手指宽的缝。此船危险!然而,人们还是争先恐后地往上挤。并且,心甘情愿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个白花花的硬币交给船老板。有什么办法呢?乡里人要到镇上来,镇上人也要出门去,这个渡口是唯一通道。每逢三六九赶场天,小渡船就更加责任重大了。
船老板是镇上的癞子脑壳王兴文,年龄四十有五。和发亮的光头一样,办事干净利落。一手接过满满一船人递过来的钱,从不数一数,“哗”地一声倒在蓝咔叽布扣对襟衣口袋里,便抓过两把缺口少角的浆,一前一后慢慢摇起来。满河平静的碧水立刻激起哗喇喇的细浪,成三角形向四周散开。汩——汩——悠悠的浆声便在小河上轻盈地飘荡。也不知这悠悠浆声起于何年何月,只知道它和木板船一同诞生,癞子脑壳的爷老子的爷老子手上就有了这小船和浆声。人世沧桑,小镇上的人和事几经变迁,只有这河,这船,这悠悠的浆声依然。癞子脑壳站在船头,时不时还哼几句不知名的山歌。他嗓音凝重、浑厚,是个天生的山歌好手。
“癞子脑壳,划船几年了,多少总赚了点儿钱,舍不得做条新船?”经常有人这样提醒他。癞子脑壳笑而不答,仍然眯着双眼划船,他是一张金口,难得启齿。“挤死人了,丑癞子脑壳,花点儿钱做条大的船多好。钱又赚得多,我们也不要挤了。”有人怀有对癞子脑壳轻微的不满,愤愤然。“癞子脑壳肯定在信用社有笔款子!”听了这话,癞子脑壳依然不答,只独自“嘿嘿”笑。从此,癞子脑壳在银行里存一笔钱这一说法便传了开去。
有一天,小镇上来了四个木工师傅,是癞子脑壳请来的。不负众望,癞子脑壳真的有笔存款,他到墟上买了一大堆圆滚滚的杉木筒子。木工师傅在小河上就叮叮咚咚地干了起来。没几天,小河上出现了一座木板桥。小河变了。水面上没有了那悠悠晃晃的烂渡船。小河幽静了许多。癞子脑壳并没走,搬来一个竹椅子放在桥头,坐在椅子上翘起二朗腿,仍然是细眯着双眼,一副悠闲自在的神态,只是再没哼山歌。仍然收钱,规矩却稍有修改:坐渡船五分一个,过桥收两分。似乎是出于一种本能反应,小镇上的人们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于是议论纷纷:“自从盘古开天地,没听说收过桥钱的。”“癞子脑壳是在赚黑心钱!”也有人说:“不收点儿钱,以后桥坏了谁修?”
终于有好事者告了癞子脑壳一状。没几天,木板桥上一前一后走来两个穿白衣服、戴白圆顶帽、帽檐上贴着一颗鲜红发亮的红星星的人。是公安局的!“你是王兴文吗?坐在这里干什么?”其实他们早已知道他是谁,癞子脑壳吓了一跳,不知是祸是福。“在、在收路费。”癞子脑壳开了金口,结结巴巴地回答。“不行,你这是在收买路钱!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两个人声色俱厉。“从前划船是五分一个,现在是两分。”“半分也不行。以前你是劳动所得,现在你是不劳而获!至于你架了桥,可以作为一件好事表扬表扬。今后不准再收。”说完扬长而去。癞子脑壳张着嘴,睁大一双眼,直勾勾地望着他们的背影。从此,木桥边不见了癞子脑壳的身影,河水依然在静静地流淌,木桥上川流不息地走着男女老少。
事也凑巧,过了一段日子,突然电闪雷鸣,阴天黑地连下了几天暴雨。小河涨水了。咆哮的河水把新木板桥冲得无影无踪。洪水退尽以后,河面恢复了平静。河水仍在缓缓地流淌。周而复始,河面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那只古老的烂渡船,船头依然站着癞子脑壳昂首挺胸的身躯,依旧有粗犷的山歌和着悠悠的浆声在河面上轻盈地飘荡。每逢三六九的赶场天,人们还是争先恐后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挤那条烂渡船。还是从口袋里掏出白花花的硬币交给癞子脑壳。小镇依然,小河依然,悠悠浆声依然……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概括癞子脑壳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2:小说中的“渡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4:这篇小说提出了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严肃的理与法问题;也提出了守旧与创新的问题,是一个特定时期社会的缩影。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哀枫树
梁实秋
①我每至西雅图,下榻士耀文蔷家。我六楼上寝室有两个窗子,从南窗远眺,晴朗时可以看到高一万四千余呎的瑞尼尔山峰清清楚楚地浮现在天空中,山巅终年积雪,那样子很像日本的富士山,而其悬在半空的样子又有一点像是由我们的岳阳楼之遥望君山。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干相距约有十呎,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相偎如为一体。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过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
②枫树的种类很多,据说一百五十种以上。我们这棵枫树是最普通的一种,自阿拉斯加至南加州一带无处无之,是属于大叶枫的一类。叶厚而大,风过飒飒作响,所以此树从木从风。能制枫糖的是属于另外一种。“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则又是一种。我们中国诗人所常吟咏的是丹枫,又名霜枫,亦谓江枫。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及刘季游的《登天柱冈诗》“我行谁与报江枫,旋摆旌旗一路红”,都是有名的诗句。其实,红叶不限于枫,凡是树根吸取土中糖分过多,骤遏霜寒即起化学作用而呈红色,既非红颜娇艳取悦于人,亦非以憔悴之容惹人怜惜。
③落叶乔木,到了季节,叶子总要变色脱落的。西雅图植物园里枫树很多,入秋红叶缤纷,有人认为景色甚美,我驱车往统,只是有一股萧瑟肃***之气使人不快。我们这棵枫埘,叶子不变红,变黄,一夜北风寒,黄叶纷纷落。我曾有好几个秋季给它扫除落叶。接连十天八天,叶子扫不尽。一早起来,就发现很厚的一层黄叶遮盖了一大块草地。我用大竹篾做的耙子,用力地耙拢成堆。从土壤里来的东西还让它回到土里去。扫叶工作相当累人,使人遍体生温,和龚半千扫叶楼的情景不大相同。扫叶楼是南京名胜之一,是我于一九二六年最喜欢盘桓的一个地方。那里庭院不大,树也不大,想半千居士所扫的落叶也不过是一种情趣的象征而已。我扫枫叶乃纯粹的劳动,整理庭除,兼为运动。
④枫树不仅落叶烦人,春天开的小花,谢后散落如雨,而且所结的果实有翅,乘风滴溜溜的到处飞扬,落到草地上、石缝里、到路边,随地萌芽生长,若不勤加拔除,不久就会成为一座枫林。易经说:“天地变化,草木蕃。”枫树之雄厚的蕃息力量,正是自然之道。不过由萌芽而滋长,逃过多少灾难,然后才能成为一棵几丈高的大树。枫树在我们需要阴凉的时候,它给我们遮阳,到了冬天我们需要温暖的时候它又迅速地脱卸那一身的浓密太叶,只剩下干枝光轩在丰空寒风中张牙舞爪。它好知趣,它好可人!
⑤但树也有旦夕祸福。我这次到西雅图回来,隔窗一望那棵枫树不见了!再探头望下来,一块块的大木橛子、大木墩子,横七竖八地陈列在木栅边。一棵树活生生地被锯成了几十段!那棵杉,孤零零地立着,它失掉了贴身的伴侣,它比我更难过。
⑥原来是今年春天,树该发芽的时候,这棵枫树突然没有发出芽来,有气无力地在顶端冒出几片小叶。请了三位树医,各有不同的诊断。一位说是当年造房子打地基伤了树根,一位说是草地施肥***莠使它中了毒,一位说是感染了无名的疾病。有一点三位完全同意:树已害了不治之症。善后是必须立即办理,否则桔树恐难久立,在风雪怒号之中它会訇然仆地。邻居测量形式,所受威胁最大。于是三家比价,以二百五十元成交,立即伐木丁丁了。言明在先,只管锯成短橛,不管运走。木橛的最大圆周是八呎有余,直径约二呎半。唯一用途是当柴烧,分期予以火化。可是斧劈成柴,那工程不小,怕只好出资请人把它一块块地运走了。
⑦现在我的窗前没有东西遮望眼,一片空虚。十年树木,只能略具规模,像这棵枫树之枝叶扶疏,如张巨盖,至少是百年以上物。然而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皆是无常,一棵树又岂是例外?“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选自《粱实秋散文集》)
小题1: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
小题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第①段画线文字进行赏析。(6分)
小题3:本文第②段援引了古代描写枫树的诗句,请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棵枫树的死去,为什么引发了作者如此深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下面有关小说知识的说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说中的情感不能像瀑布狂泻,应当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它饱满有力,却停留在将要漫溢而未漫溢的状态。
②小说中的人物各有性格,有的性格复杂,有的性格简单,国外有小说家将前者称为“扁平人物”,称后者为“圆形人物”。
③小说中使用第二人称可以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既有别于第一人称的二者合一,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
④小说的场景就是“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⑤所谓“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肖像写,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⑤D.①③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面对小说有关“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理依然在想着葫芦,忽然眼前看见一件东西,使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
(通过走在街上“想着葫芦”、将“秃脑袋”“错看做葫芦”等细节描写,不但使得清兵卫喜爱葫芦的情节更加鲜活、充实起来,显得血肉丰满,而且还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B.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字已经到了绝境。全体船员发出了一声呼喊。
(以炮手等着大炮、大炮急速倒退、直接将炮手逼至绝境、船员们见状发出惊呼等描写,着力渲染了当时异常惊险、扣人心弦的危急气氛,从而将小说情节巧妙地静止下来。)
C.阿隆吃完了他那两片涂着奶酪的面包,他仍然觉得饿得慌,突然看见兹拉特乳房胀鼓鼓的全是奶。于是,他立即靠着山羊躺下,对准奶头,使他挤的奶直接射进嘴里。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
(阿隆因“饿得慌”而想到吃山羊的奶,山羊兹拉特虽然“不习惯”却依然“纹丝不动”,这些情节描写不但表明了人与羊的亲近,还突出了兹拉特很通人性,甘愿为主人付出。)
D.德国鬼子怀里抱着头吱吱乱叫、拼命挣扎的猪东撞西撞。突然,伴着猪的叫声,“咩——”的一声,从山洞里跑出一只小羊。德国人放下猪,又去抓羊。他抓住那声嘶力竭叫唤着的羊的一条腿,像牧羊人那样把羊扛在肩上,向前走去。
(通过见猪抓猪、看到羊又抓羊,猪是“吱吱乱叫、拼命挣扎”、羊是“嘶力竭唤”地“唤着”等情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德国兵的贪婪,揭露了战争给世界造成的深重灾难。)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