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中庸”辨义彭国华“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中庸”辨义
彭国华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 “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中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小题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小题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解析

小题1:
根据划线部分前半句“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可知应选D项
小题1:
A项:由原文“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可知此项最符合文意;
B项:“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而文中第二段说“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
C项:“做事平庸”不对。
D项:原文中“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对中庸的形象化理解,而非中庸的理念。
小题1:
A项:原文中说“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
B项:原文中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C项:原文中说“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D项:原文中说“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可知此项最符合文意。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中庸”辨义彭国华“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幸运之神的礼物
韩晓玲
我失业了,为什么工作才一年的我会失业?说真的,我也不知道。总之,我心里烦透了,我手中还捏着那六把与我先前的工作有关的钥匙,看见它,我更烦。我该怎么处理它们呢?扔掉!我果断地作出决定,让它们和我一起倒霉吧。很轻松地一甩手,伴着清脆而又碎裂式的一声,我丢掉了它们,也丢掉了我曾经满心喜爱的工作。
我颓丧地回到家中,不知道怎么面对我的父母,像丧家犬一样溜进自己的房间,躲在里面,什么人也不想见,甚至永远也不想出来。幸好家里没有人,此刻颓丧的只有我一个人。
“叮咚!……叮咚!……叮咚”谁这么讨厌,按了这么久门铃,还不死心,得,不要耽误了什么要紧事,否则我的霉就倒得更大了。
“谁啊?”我半开着门说。
“请问……”一个捡垃圾的老妇,一身脏兮兮的衣服,拎着半袋废品。那满脸的皱纹此时也令人生厌。
“不在!”我砰地关上了门。哎!幸运之神,你就不能光顾我一下吗?哪怕一下下也好啊!在我最需要工作的时候,干嘛安排一个捡垃圾的老妇来刺激我呢?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欲哭无泪地呆了48小时,思想快要决堤。
还是出去走走,工作不会从我房顶上降落,何况我的房顶完好无损。我慢慢走出家门,尽量避免碰到熟人,可是,“愈欲之,愈反之”,用这句话来概括我的近况大概最合适不过了。
然而,我意外地发现,很多人都在对同一件事怨声载道,我家楼上的小杨问我:“大概也没错过你家吧。这两天啊,有一个捡垃圾的老妇,几乎把我们宁静小区搞得鸡犬不宁。差不多每家人家的门都让她敲过了,拿着六个钥匙,说是要找失主,这本来是件好事,应该拥护、配合不是?可是,挨家挨户会影响……”
钥匙,六个!我猛然一惊。
“她现在在哪里?”我打断小杨的话,火一样地窜出这句话。
“干什么啊?”小杨很诧异。
“告诉我啊。”我很着急。
“我怎么知道!”
我开始沿街寻找她,努力回忆着她的模样,然而,一天徒劳。
我没吃晚饭就睡在床上,家里只有我一人。“叮咚!……叮咚!……叮咚”又会是谁?
我打开门,一个脸上皱纹斑驳的老妇站在门外,显然是劳累过度,她的背已经有点佝偻。这次她似乎已经没有力气说话,用右手擎起一小串钥匙。
“是我的!……进来……进来喝口水吧。”我近乎失语。      
她爽朗地笑了,露出大银牙:“不用了,终于找到了!”她如释重负,“我在楼下捡到的,已经两天了,六个钥匙的嘞,我想丢的人一定很着急的,也肯定就在这附近。找到就好了,我走了噢。”
“谢谢你!”我想说的,可这几个字却哽咽在了我心口。
她一步一步地向楼下走去,向垃圾箱走去……
我转身回到房间,坐到电脑旁,开始写我的个人简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情节简单,人物也不复杂,但却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人深思。
B.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
C.小说的结尾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暗示了“我”的思想变化,令人回味。
D.小说以“一串钥匙”为线索展开情节,有较深的意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小题2:开头说“为什么工作才一年的我会失业?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但透过本文的描述,“我”失业的原因至少有哪些?请概括说明并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捡垃圾的老妇有哪些特点?她对情节结构、对“我”这一人物塑造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阅读全文,你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幸运之神的礼物”?(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小题1: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6分)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绿》与《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写景抒情的名篇,试分析探究两篇文章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
由于诗评家们运用形象性概念评论诗人风格时独特的思维过程,随之也就形成了形象性概念的四个特点:
一是传神。它只是把某种类型的意境的美传神地描述出来,让我们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会、去想像、去再创造。它不是详尽地描述,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画面,告诉我们如此而已,更无其它。它更不是理论的辨析,引导我们去思考、分析、判断。我们的传统诗歌风格论,往往很少理论色彩,而更多艺术的气味。在传神这一点上,它就和艺术创作十分相近。“郊寒岛瘦”这个“寒”字,“瘦”字,没有传神妙法,是难于创造出来的。而传神,正是它的最大特点。它能把诗人的风格特征恰切地、生动地、形象地描述出来。也只有传神,才最适于表述不同的诗歌风格。前面说过,一个诗人的风格,是由许许多多的诗的意境的美,集中、概括为意境类型,即为一种诗美类型表现出来的。它具有每个具体的诗的意境的美的主要特点,而又不同于每一个具体的美的意境,它的容量是十分巨大的。要把这个容量巨大的意境类型表述出来,传神是最好也是最省力的办法。用一个明确的、范围严格的界说,用一个特定的画面,都不足以表述一个意境类型,不足以表述一种类型的诗美。因为界说越明确,越严谨,画面越具体,容量也就越小。而用传神的办法,把最主要的特征传递出来,留下联想的广泛天地,却正是保存巨大容量的好办法。
二是美感联想。形象性概念由于它可感的、具体的、传神的表现出某种类型的意境的美,它也就能够触发我们的美感联想。寒或瘦,雄浑或飘逸,古淡或清奇,一个形象性的概念,往往就会按动我们心中的电钮,我们审美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个个的画面就会出现,就会想像起某种美的境界来;寒就是这样,瘦就是这样,飘逸是那个样子,雄浑是那个样子,等等。在这里,美感联想占着重要地位,用逻辑推理,是很难恰切说明形象性概念的确切含义的。诗没有温度,当然不能给人以寒热之感,诗也非生物,自然也不会有肥瘦的形状。而美感联想,却能把寒和瘦的境界呈现于我们面前。
三是由于它是传神的,而且能够引发人们的美感联想,因而也就造成了它的含义缺乏明确的、严格的规定性。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也是朦胧的、多变的。同一个形象性概念,可能由于读者不同的审美经验而呈现不同的画面。
这也就同时产生了它的弱点。由于含义的不明确,在借助想像、美感联想、甚至灵感和感情去感觉它、理解它、说明它时,就常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难。司空图有时就明显地陷入了这种困难之中。他常常说得不明确、不清楚,灵感一现,好像接触到了,捕捉到了某种形象,可是要清楚描述出来,却往往无能为力,只好说得模模糊糊,仿仿佛佛。
四是由于它建立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具有丰富的诗歌鉴赏经验的读者来说,它意蕴无穷,一个形象性概念,就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对于一个有丰富审美经验的读者来说,说李白豪放,会联想起他一系列感情奔腾的诗的生动画面,而在一个对李白的诗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读者,说“豪放”恐怕就不易领略。因为在他的记忆里,缺乏美感联想所赖以产生的从审美经验中积累起来的生动画面。从通俗性这一点来说,不得不说是它的一个局限。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我国古诗讲究含蓄,只会把某些意境之美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出来,而给读者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B.诗人若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常由其诗很多美的意象构成意境类型,再以自己的特色表现出来。
C.用传神的方法,把客观事物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出来,古诗就能体现出作者表情达意的真实目的。
D.诗是传神的,但因其含义缺乏明确而严格的指向性,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景象,也是宽泛的。
E.审美经验是诗歌的基础,这对具有诗歌鉴赏经验很丰富的读者来说,就较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
小题2: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国古诗一般只描述一个简明的画面,从而能促使读者审美想象力的产生。
B.古诗具有其意境之美,但又不同于具体的美的意境,因而其内涵是巨大的。
C.贾岛和孟郊的风格显得寒瘦、雄浑飘逸、古淡清奇,令读者产生美感联想。
D.引发美感联想,正是我国古今诗歌风格论的优点,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小题3: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我国诗歌“形象性概念的四个特点”的具体内容。(4分)
小题4: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要论述的道理是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失 落      ——杨志东
主人决定给希尔克过生日。希尔克是一条狗,一条不伦不类的杂种狗。它的头长得像英国猎狗,身子却是地道的矮巴狗。主人之所以要给它起个洋名,并不因为它的名贵,而是潮流大致如此。通常狗是无所谓生日不生日,不过主人决意要给希尔克过生日,希尔克倒是不知好歹。
主人唤希尔克,主要想给希尔克订做一只蛋糕。希尔克叼起主人的手机准备奔行。因为主人通常骑着摩托车一阵风来一阵风去,希尔克必须紧跟在后。临上街,主人决定步行前往面包房。这样,主仆一前一后慢步。主人也是一番美意,狗过生日了,不能也让它跟着摩托车后面呼哧呼哧奔跑。可是,希尔克这东西不识抬举,乍一慢行,倒是慢不下步子来,眨眼就窜到了主人前头,将主人远远抛在后头。主人便唤,斥责希尔克,希尔克只得闷闷追随在后,不敢超越一步。
面包房到了。面包师听说狗要过生日,冲主人说你这狗了不得,我生个儿子七八岁,还没给他过过生日,狗比人福都大。
主人笑笑说,话不能这么说,人不一定比狗贴心。人嘛是讲究感情的,感情这东西不好拿老子和儿子打比方,对吧?希尔克,来,蛋糕。
主人回过身来,没看见希尔克,不过也没在意。因为希尔克从来都是很乖的,决不敢随便离开主人半步。主人再次唤希尔克,主人觉得有件事情要办。往常希尔克听到呼唤便会递上主人的手机,总是在主人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完成这个动作。主人也因此十分看重希尔克,几年来希尔克侍前侍后给主人叼大哥大机灵鬼一样深得主人欢心,主人认为,送一只蛋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主人为什么不像其他款爷那样把手机别在腰后,而让一只狗代劳,原因不得而知。有人猜,是不是大哥大电波致癌这家伙怕沾身?
主人终于想起有一个重要电话要打。有一笔买卖约定九点三十分通话,成与不成都在九点三十分拍板。看了看手表,时间到了,差不多是最后一秒了,主人洋味十足地唤希尔克。
希尔克不见了。这就意味着主人的手机也被它带走了。
这是希尔克平生第一次擅离职守。原来是希尔克看见了一条小母狗,一条迷人妖冶的小母狗。它在希尔克身边转了三圈,希尔克的魂就被它勾走了。小母狗颠颠地在前头走,希尔克紧随身后像一条发情的公狗不由自主地跟着跑。希尔克完全忘记了主人。
一个小时后主人找到了希尔克,主人大汗淋漓,气急败坏。眼看一笔到手的生意吹了。等到他想起去公用电话亭回话的时候,时间已过去四十分钟。拨通对方,对方声音变了调,反问约好几点通话,现在是几点,说做生意起码的诚意你都没有,谁还能把这种不可靠的生意做下去?
主人狠捶自己脑袋,希尔克不知好歹,自己也这么糊涂,找狗花去四十分钟时间。这条可恨的狗!希尔克发现自己嘴上少了件东西,拧身就走。主人飞起一脚踢中了希尔克:永远不想看到你!
希尔克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整天在街头游荡。希尔克倒是不能忘记嘴里叼样东西,这东西显然不再是大哥大,而是从垃圾箱里叼来的烂鞋帮,看上去它的样子是十分虔诚的。
小题1:小说题为“失落”,请从主人的角度,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主人失落了什么?(4分)
小题2:作者塑造希尔克这一狗的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小说中希尔克的主人在面包师面前这样说“人嘛是讲究感情的,感情这东西不好
拿老子和儿子打比方的。”读完小说后,你认为主人对希尔克是否有感情?试结合小说内容
举例分析,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孤独者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曾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这样一个物理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公开宣布终生不再回德国。
爱因斯坦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在一个为军国主义的暴行辩护的《文明世界的宣言》上,有93个科学家签名,另一个反战宣言《告欧洲人书》,只有4个人签名,其中之一,就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家庭和朋友也并不能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爱因斯坦从不按传统习俗行事。传统习俗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而爱因斯坦的工作首先要求他的却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所以,他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他常常忘记带家里的钥匙,即使在结婚当天,婚礼结束后,他和新娘返回住所也不得不喊房东开门。在生活上,他不修边幅,头发蓬乱,以致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后,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装束依然不变:一件浅灰色的毛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甚至连面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自己造成的这种现象困惑不解。他说:“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地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开。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她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不!不!我不!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小题1:第五自然段说“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应如何理解?(4分)
小题2:作者不写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却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爱因斯坦“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这样写的用意何在?(5分
小题3: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爱因斯坦的“孤独”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