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音乐家贺绿汀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东县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创作风格,既受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又保持着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他...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
音乐家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东县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创作风格,既受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又保持着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他一生创作了二百六十多首(部)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
贺绿汀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他创作的《暴动歌》,是中国最早讴歌工农武装夺取政权的歌曲之一。1934年创作的《牧童短笛》采用欧洲“复调技法”,成功地模仿了中国民族乐器笛子的特色,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牧童悠然吹笛的情景。这部作品开创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先河,成为中国专业音乐创作走向世界乐坛的首批作品之一,为贺绿汀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进入电影界为电影、话剧配乐作曲,是他职业生涯的开始。1935年由他配乐的《都市风光》是中国第一部音乐戏剧片,中国电影音乐从采用现成唱片配乐至由专人作曲的这一历史性的过渡,就是以这部电影为起点的。1937年创作的电影《马路天使》的插曲《四季歌》,根据江苏民歌改编。片中少女,由于故乡遭日寇侵略,被迫流浪南方,家乡、父母和正在前方同侵略军作战的情郎,时时引起少女的伤感和思念。作为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奠基人之一的贺绿汀,写了十七部电影音乐。
贺绿汀的艺术精神,体现在他1934年发表的论文《音乐艺术的时代性》中。他主张艺术家要成为“时代的代言人,或新时代的预言家”。他说:“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单是要有成熟的技巧,也必须具有极其敏锐的时代感受性。他不单是民众的喉舌,而且负有推动新时代前进的使命。”担负起创造新中国音乐的这一时代使命,是他后来以毕生精力去实践的艺术精神。
“七七”事变后,贺绿汀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第一队,宣传抗日。1937年冬创作抗日歌曲《游击队歌》。后到重庆,创作了合唱《胜利进行曲》、笛子独奏曲《幽思》等。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在题材上更贴近时代的脚步,如著名的《嘉陵江上》,作者运用西洋歌剧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写法,并采撷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作品寄托了一个东北难民对失去的家乡的怀念,表达了坚决打回老家去的抗日决心。
在解放区期间,他的创作以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为主要内容,追求音乐的通俗性,探索歌舞剧形式,用专业手法对传统民歌进行改编。《东方红》等抗战音乐精品,受到人们的欢迎。
《森吉德玛》是贺绿汀管弦乐曲的代表作,创作于1945年。这是一首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作品。作者将此曲与《晚会》等其他四首乐曲合在一起,编成一组管弦乐曲,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演出,获得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为办好音乐院校、培养新型的专业音乐人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广招贤才,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艺术思想上,他主张既要借鉴西方音乐又要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以建设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他在学院正式开设民歌课;1953年建立民族音乐研究室;1956年又成立了民族音乐系。在办学实践中,他逐步建立了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的教学体制,为国内其他音乐院校争相仿效。1953年著文《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针砭音乐界某些人轻视技术、艺术、形式以及创作上的口号化、公式化、概念化等“左”倾顽症。
贺绿汀是从湖湘文化土壤中走出来的杰出音乐家,他身上体现了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文精神。
(选自《贺绿汀和他的音乐作品》,《书屋》2011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贺绿汀艺术主张和实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贺绿汀认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要肩负起推动新时代前进的使命。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办好音乐院校,培养新型专业音乐人才,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时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B.贺绿汀认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也要有成熟的技巧,反对轻视技术、艺术、形式的做法。他在解放区创作音乐作品时,就对歌舞剧形式进行探索,用专业手法来改编传统民歌。
C.贺绿汀主张艺术家要成为“民众的喉舌”,他创作的《暴动歌》讴歌工农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反映抗日根据地生活的《四季歌》表现了因故乡沦陷流浪到南方的少女的伤感。
D.贺绿汀主张既要借鉴西方音乐,又要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嘉陵江上》是采用西洋音乐的一些技法,并结合中国的音乐元素创作的抗战歌曲。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笛子曲《牧童短笛》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走向世界乐坛的首批作品之一,为贺绿汀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B.贺绿汀一生创作了二百六十多首(部)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有电影音乐、话剧配乐、音乐戏剧、合唱、独奏、管弦乐等。
C.贺绿汀为中国第一部音乐戏剧片《都市风光》配乐,中国电影音乐完成了从采用现成唱片配乐到由专人作曲的历史性转变。
D.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作品《森吉德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是贺绿汀的代表作之一,后来被改编成一组管弦乐曲《晚会》。
小题3:作者说贺绿汀有“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文精神”,任选其精神的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文精神”示例:
贺绿汀是从湖湘文化土壤中走出来的音乐家,他的艺术主张和实践体现了“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文精神。他主张艺术家要成为“新时代的预言家”。他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先河,是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奠基人之一,他建立的教学体制为国内其他音乐院校仿效,等。“敢为人先”就是有创新精神,有过人胆识,这是一方土地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湖湘学子,有责任将其传承发扬。(6分)
(2)“胸怀天下的湖湘人文精神”示例:
贺绿汀是从湖湘文化土壤中走出来的音乐家,他的艺术主张和实践体现了“胸怀天下”的湖湘人文精神。他主张艺术家要做“时代的代言人”。将挽救民族危亡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创作了大量抗战音乐。后又为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呕心沥血。他借鉴西方音乐以建设民族音乐文化。“胸怀天下”就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就是放眼世界,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为湖湘学子,应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发扬。(6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音乐家贺绿汀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东县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创作风格,既受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又保持着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21分)
雪 夜
陈绍龙
“二斤雪花干!!!”
“干”字后面他连加了三个“!”,仿佛真的听到我们杯盏连连地响。
这是我昨天收到的一张贺卡。贺卡第一行是“预祝新春快乐”,看到后面缀一行“二斤雪花干!!!”,我便知是“河南商丘”朋友寄来的。
风霜雨雪又一年。
2008130,雪,到处是雪。桥面的雪被碾压后多成了冰疙瘩。年前,我从南京机场接孩子折回苏北,车上长江二桥时已是晚上11点多钟。桥面拥堵比我想象中严重得多,不一会儿,马达声渐少,尾灯渐少。所有的车都停了。
冷!大冷!我想开空调,马达添乱,打不着火了。如果一旦桥通了,我的车走不了,我身后所有的车都会跟着堵,天气预报说明天南京有中雪,高速一封,那我是退不得,回不得。茫然,无助,心发凉。
“当、当”,有人敲窗。“可能是电瓶问题,俺‘帮’你一下吧!”是停在我后面的车门标有“河南商丘”字样的“大货”司机。我俩把电瓶抬到他的车盖前,他打开手机给我照明,我把电瓶按正负极接到他的电瓶上,他打火为我的电瓶充电。几分钟后,我接好电瓶,一打火,车响了。我心里热乎乎的。电瓶彼此充电,我们叫“帮”。
打开空调,暖和多了。我昏昏欲睡。
不知过了多久,“河南商丘”的电喇叭把我惊醒。车外一阵喧嚣,车动了!
我一打火,问题又来了。任凭我如何加油,车就是动不了。原来车下一块大冰坨打滑,我过不去,两边全是车又改变不了方向。
“什么破车!”“河南商丘”好像生气了,急急跑到我车前,随手将一件工作服朝我左车轱辘下一扔,我一加油门,车过了。“河南商丘”捡拾工作服抖掉冰碴,我心里一阵感动。
车并没走多远,差不多只有两个车身的距离,又停了。
所有的车又停了。
少有的冷,“河南商丘”只是偶尔会发动一下车。他一定是冻坏了。我心存感激,下车力邀他上我的车。“河南商丘”也没多推辞:“好家伙,还是你车里暖和。”
我双手递过一张名片,“河南商丘”接过名片,冰凉。
我们在说话。“河南商丘”不敢睡,他怕他的车冷了打不着火,每过半小时就发动一下车子,只是一小会儿,他的柴油不多了。我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陪他说话。
车载电台在播一个天津妇女在桥上被困的事。她的孩子没奶吃,妇女冻得不行,打110求助。记者也知道了,跟着上桥就走了8个小时。一路相助,妇女和孩子终于得救。
我和“河南商丘”调侃:早知俺们都抱个孩子上桥就好了。
我说着感激的话:下次要是路过我住的小城,到我那儿喝酒,我们家乡好朋友相聚,有菜无菜无所谓,萝卜干也行,但是要有酒。“河南商丘”突然感慨起来,也激动,望着窗外:这会儿连萝卜干也没有,只有雪花,雪花干。
“来二斤雪花干”!“下酒”!他出上句,我出下句;我出左掌,他出右掌,相击,相握。一车笑。
凌晨5点20分。灯大亮,车大鸣。桥通了!“回家喽!”一路欢悦,好些人在叫。我和“河南商丘”相拥,而别。
雪灾,一生难遇,雪夜的温情也一生难遇。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头先交代作者在雪灾后收到写有“二斤雪花干!!!”的新春贺卡的情节,这样的开篇有何艺术特色?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第5自然段画波浪线的语句所描写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雪灾环境?(5分)
小题3:“河南商丘”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和概括,并说说小说刻画这样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6分)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
拐  爷   刘向阳
一条脚带宽小路,两边是个把人深的狗尾巴草。
  拐爷送女儿金子去公社招待所。
  拐爷大名叫石根,抗美援朝下来少了一条腿。
  回村时,佩带大红花,放了许多鞭炮。顽皮少年围着他喊:“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大家就喊拐爷了。
  拐爷进屋就发现少了一个人。
他的女人生了银子,难产,大出血……
  招待所不是人人能进的。因为拐爷是伤残退伍军人,子女享受优待。
  村里人都说金子命好,吃了皇粮,再不要呆在这穷山沟了,不愁找不到好人家了。每次回家,越发显得俏丽的金子总要捎几个白白胖胖的面包,让弟银子吃到打了饱嗝。然而,两年后,嫁给招待所里一国家人并生有一女的金子病死了。噩耗传来,村里人背地里说金子是被害的。人家怎么会带你乡下姑娘进城?是不是。
  拐爷正在老婆坟堆上掊土,容姨在一旁帮忙挂一条条素白山纸。
  正是清明时节,稀薄的烟雾笼罩着村庄。容姨挟了篮子在手腕,篮子里面是青青的茶叶。
  容姨看到拐爷两行清泪溢出了眼角。
  银子很早就不上学了。他在作文里写父亲是英雄,要向英雄学习。
  他报名参加修建韶山灌渠。村支书把他当作榜样,号召大家踊跃参加,一时全村热情高涨。
  公社来人请拐爷去光荣院。女儿早逝,儿子不在身边,为老人着想嘛。
  提了几件衣服到得村口。一些闲散人员在吹牛玩扑克,也有人扛起背包走在外出谋生的路上。
  小路两旁的狗尾巴草摇得正欢,还有野牵牛、苦楝花与油菜花低低相望。
  野花后面是容姨,梳着整齐的发髻,一身崭新的花格子。容姨的男人死得早,两个孩子跑去外面做事了。
  拐爷看了容姨,目光柔柔软软,然后朝公社走去。
  在光荣院住了不到一个星期,拐爷回来了,说再也不去了。说有银子,还有两只手一条腿,犯不着困在光荣院里享清闲。
  支书又把此事作为典型宣传。拐爷以高风亮节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嚼舌根的人说拐爷是想女人才回的,还说亲眼看见拐爷与容姨在山坳里的草地上野合。
  支书说不信,又叫大伙莫听谣言。拐爷是党员,上过前线,作风过得硬。支书说这话时,拐爷在路上和大伙修机耕道。
  要让手扶拖拉机进得来。拐爷说。大伙要拐爷明年竞选。拐爷笑道,一条腿的,不行……
  大伙又说,这穷山恶水的,路都没一条,不改变面目不行啊。拐爷不作声。
  大伙又问,拐爷你到底和容姨……拐爷就笑,那有什么,人有七情六欲嘛。
  第二年,上瑞高速穿村而过,村上路面可以加宽硬化了。
  拐爷和大伙平整路面,兴致高昂。千百年来肩挑手提,眼看可以走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了。收工后,拐爷踱到容姨家唠嗑,最担心就是银子三四十了还没对象。容姨两个儿子在外面都带了女人回来,大的手里还抱了小的……
  以后路修好了,会好起来的。容姨给拐爷泡了茶。
  银子今天去考驾驶员还没回来,拐爷喃喃自语。
  听说支书他们也去县城搞工程款征购款……
  你怎么晓得?
  他昨夜说的……上面那笔数分到下头没有多少了……你家银子咋打听到了,嚷嚷着要上访!
  山坳里是你们两个?……拐爷悻悻地拂袖而去。
  夜里,打门声把拐爷吵醒。不得了,银子出车祸了。
  路修好了。拐爷看着银子被人抬着,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上了山。
  金子和银子一左一右陪伴着他们的娘亲。
  拐爷的头发已经完全白了。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首童谣:“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
路旁的田埂地垅,星星点点一些野花野草,还有那狗尾巴草,顽强地探出头来!
(《小说选刊》2011年第8期)
小题1:文中两次出现那首童谣“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拐爷”什么样的情感。(4分)
小题3: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拐爷”的形象。(6分)
小题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意蕴,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
中国文化的重建   余英时
仅仅以学术思想的主要流派而论,中西文化的内部已经是如此复杂,则如何斟酌尽善以消纳西方思想于中国文化系统之中自然是一种不可想像的巨大工程。
从前佛教传入中国,从汉末到宋代,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才有理学出来总结了思想重建的历史事业。但佛教不过是一种宗教,其最初的影响大体上仅限于信仰方面。西方文化之侵入中国,其冲力及影响面都远非佛教所能比拟于万一。中国人在尚未正式触及西方思想之前,早已在政治、经济各种生活层面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总体性的文化挑战是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遭遇。如果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足供参考,那么中西学术思想的真正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西方思想绝不能简单地和佛教相提并论,佛教的基本立场是出世的,因此与中国思想的主流格格不入。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尤其重要的是:前已指出,西方文化一开始就撼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百余年来,不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基本的改变,而且思想和语言也早已非复旧观。换句话说,中国的思想传统一直在迅速地转化之中,远不像六朝、唐、宋时代那样容易保持“本来民族之地位”了。
在步伐快速的现代世界中,中西思想的融合也许不必像佛教中国化那样要八百至一千年的长时期才能完成。但是回顾我们70年来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工作,无论就“整理国故”或“吸收输人外来之学说”而言,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这个巨大的工程恐怕决不是短时间内便能够告一段落。献身于学术思想的人永远是甘于寂寞的工作者;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走进图书馆或实验室中去默默地努力。佛教之所以能震荡中国,正是由于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许多大师不断地在那里埋头从事译经的工作。这种工作记载在历史上好像非常热闹,其实他们当时的生活却是隐退而寂寞的。如果我们承认输入吸收西方各种学说是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一环,那么这些佛教大师的范例依然是值得我们师法的。但是这种“退”并不是消极逃避;相反的,从整个文化史的观点看,乃是最积极的进取。孔子晚年返鲁编定六经,便可以说明“退”的涵义。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论文明的发展曾提出过“退却与重回”的公式,则尤足与“退而结网”、“退而更化”之意互相发明。佛教虽主出世,但是中国的华严宗却有“回向”之说,可见得“退”就是为了“回”,而且也只有在“退”的阶段中才能创造出“回”的条件。愿以此意,与有志于文化重建的朋友们共勉之。
——节选自《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小题1:第二段中,多次提到佛教传入,其意图分别是什么?(6分)
小题2:结合第三段,请解释“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中,“退”字的具体含义。
小题3: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都属于西方的入世理论,请用《论语》《孟子》中你熟知的相关语句,来证明“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这句话。(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产业,它已经成为食品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鲜食品如不能及时加工,损失可达20%-30%,抗氧化剂等可以防止腐败变质。压榨出来的果汁有果渣,澄清剂等就能使残留物迅速沉淀,果汁清澈。时间缩短了,降低了难度,成本也就降低了。维生素C之类的还能调整食品的营养构成,提高营养质量。人们都更喜欢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这些感官性状的改善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例如增味剂能使火腿肠又香又嫩。糖尿病患者不能摄入果糖、蔗糖,甜味剂是可以的。
但是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似乎都和食品添加剂有关。科学调查、分析告诉我们,问题并不是出在添加剂本身。浙江金华查处了剧毒农药加工火腿事件,敌敌畏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农药!可是有些生产厂家的违法成本往往不高,罚点款了事,《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之类的法律法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约束。100%原汁葡萄汁居然是添加剂勾兑的,馒头白得吓人,超剂量、超范围添加的现象屡见不鲜,是为了牟取暴利。黑心厂家添加点假的、劣质的、过期的添加剂,怎么不伤害消费者呢!
食品添加剂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普通人每天可能摄入几十种,例如食盐。我们大可以不必谈“添”色变,只要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会更好地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
——节选自《中国科技成果》2011年第12期,有改动。
小题1:从本文看,食品添加剂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2:本文谈及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哪些问题?(每点不超过12个字)(3分)
小题3:结合材料,说说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食品添加剂问题。(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 只 鹭 鸶
陈所巨
童年的一个雪天,我们被饥饿困扰,家里委实找不到一点可以吃的东西。我和母亲以及还在襁褓之中的弟弟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待父亲回来,他是到湖滩上挖野荸荠去了。虽然我们明白,这么大的雪,天又特别冷,湖滩肯定是冻住的,但我们依然充满希望地等待着。那种时候,能够充饥的东西,惟有等待和希望。
中午以后,父亲的身影才在我们久久等待的视野中出现。当他裹着一阵冷风走进门来的时候,我看见他袖着双手,怀里竟抱着一只鸟。父亲说,那是只冻得快要死了的鹭鸶,在雪地里,一伸手就逮住了。
父亲把鹭鸶放到地上,它浑身颤抖,连站都站不稳。我蹲下来抚摸它的羽毛,它并不害怕,它是连害怕的力气也没有了。它的眼睛水滋滋的,似是泪,浮着那种招人怜悯的微光。在这种冰雪封冻的天气,这只鹭鸶真的太可怜了。
我感到了一阵袭来的饥饿,就抬起头来问父亲:“挖到野荸荠了吗?我饿。”
  父亲眼里掠过一丝无奈:“地冻得太硬,刨不动。”说着将目光移向母亲:“把这只鹭鸶***了吃了吧,孩子太饿。”
母亲显得十分犹豫,她信佛,从不***生。衣服上落只虫子,也轻轻掸掉,不肯碾死,何况要***这样一只可怜的鹭鸶呢?
 “不,不能***它,它太可怜了。”我大声说。
 父亲说:“我们没有吃的,你不是很饿吗?”
 “我不饿,一点也不饿,你别***它。”我赶忙说。
 “它快饿死了,我们没东西喂它,它反正要饿死的。”父亲坚持着。
 “不,我喂它,它不会死。”我护住鹭鸶,扮开它的长喙,撮了些唾液吐进去,鹭鸶缩动长脖子,贪婪地吞咽着。
 见我如此,母亲就说:“别喂了,口水喂不活它,我们不***它吧。”
  我把鹭鸶放到一只旧竹筐里,筐里垫了些干草。我想着等到天晴,鹭鸶能够觅食的时候,就把它带到湖滩去放了。
 那是最难熬的一夜,两天没吃进一点食物的胃先是疼痛,接着似火烧火燎,以后就麻木了,身上一阵一阵地渗冷汗。我朦胧中觉得夜里母亲不止一次到我床边,伸手摸摸我的额头,然后,就小声地叹息。
 天刚亮。母亲摇醒我,说:“快起来,鹭鸶死了,是饿死的。”
 我来不及穿衣就跑到竹筐边,鹭鸶真的死了,倒在干草上面,脖子垂向一边。
  母亲烧了些开水,将鹭鸶冲烫了几下,拔去羽毛,然后剖开肚子,将内脏扒出来洗净。那只可怜的鹭鸶的胃囊里,除了几粒玛瑙色的砂粒外,什么也没有。它大概也已经饿了好多天。
 鹭鸶自己死了,我们吃它便心安理得。鹭鸶太瘦,肉很少,母亲就烧了半锅汤,每人一小碗。
  那是我们家的一顿美餐。
 许多年以后,我仍忘不了那只鹭鸶,是它救了我们,让我们一家渡过了难关。鹭鸶被我们吃了的第二天雪就停了,天气转暖,第三天,父亲就从湖滩上挖回了一些野荸荠。
  后来,我们长大了,母亲年老了。那年她身染重病,临终之前喊我到床边,说:“记得那年大雪天的那只鹭鸶吗?是我扭断了它的脖子,我是罪过太深啊……”我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我的连走路都不肯踩死虫蚁的善良的母亲,不忍心让我们挨饿,竟亲手***死了一只鹭鸶!几十年来,她的心因此默默地受着多少折磨啊!
(注)陈所巨(1948——2005),安徽桐城人。当代诗人,散文家。
小题1:本文情节可谓尺幅微澜,扣人心弦。请概括一下,文中出现了几次情节上的波折?(4分)
小题2:品味下边各句中的加线的词,指出他们的表达效果。(4分)
(1)当他着一阵冷风走进门来的时候,我看见他袖着双手,怀里竟抱着一只鸟。
(2)它的眼睛水滋滋的,似是泪,着那种招人怜悯的微光。
小题3:如果将画线的句子中的“朦胧”和“不止一次”去掉,对表现人物心理有无影响?为什么?(4分)
小题4:你是如何看待母亲临终之前的忏悔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