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0分)仰望:一种精神姿势①在先者关于“生命、时空、信念……”的声音中,有一帖话,于我堪称最璀璨、最完美的表述,此即康德的墓志铭:...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0分)
仰望:一种精神姿势
①在先者关于“生命、时空、信念……”的声音中,有一帖话,于我堪称最璀璨、最完美的表述,此即康德的墓志铭:“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它们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②“仰望星空”--许多年来,这个朴素的举止,它所蕴含的生命美学和宗教意绪,一直感动和濡染着我。在我眼里,这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束信仰仪式。它教会了我迷恋和感恩,教会了我如何守护童年的品行,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敬之心看世界,向细微之物学习谦卑与忠诚……谦卑,人只有恢复到谦卑,生命才能获得神性的支持,心灵才能生出竹节的高度与尊严。
③如果说“仰望”有着精神同义词的话,我想,那应是“憧憬、虔敬、守朴、遵诺、履约、皈依、忠诚……”之类。“仰望”--让人端直和挺拔!它既是自然意义的翘首,又是社会属性的膜拜;它可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动作,亦可象征一代人的文化品性和精神姿势。因此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观察习惯:看一个人对“星空”的态度--有无“仰”之虔敬,有无和“仰”相匹配的气质……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如何消费星空,便可粗略判断他是如何消费生命的。于一个时代的整体人群而言,亦如此。            
④在古希腊,在古埃及,在古华夏,当追溯文明之源时,你会发现:最早的文化灵感和生命智识莫不受孕于对天象的注视,莫不诞生于玉穹苍庐的感召和月晕清辉的谕示!神话、咏叹、时令、历法、图腾、祭礼、哲学、诗辞、占卜、宗教、艺术……概莫能外。日月交迭,星转斗移;阴晴亏盈,风云变幻;文化与天地共栖,人伦与神明同息;银河璀璨之时,也是人文潮汐高涨的季节。星空,对地面爬行的人来说,不仅是生理依赖,也是精神的依赖;不仅是光线来源,也是诗意与梦想、神性与理性的来源。从雅典神庙的“认识你自己”到贝多芬“我的王国在天空”;从屈原“夜光何德,死而又育”的天问,到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郗嘘……正是在星光的抚照与萦绕下,“人”才印证了自己的立足点,确立着无限和有限,感受到天道的永恒与轮回,从而在坐标系中获得生命的镇定。失去星空的笼罩和滋养,人的精神夜晚该会多么黯然与冷寂!生命之上,是山顶;山顶之上,是“上苍”。对地球人来说,星空即唯一的“上苍”,也是最璀璨的精神屋顶,它把时空的巍峨、神秘、诗意、纯净、浩瀚、深邃、慷慨、无限……一并交给了你。汉语构词真的奇妙,把“信仰”二字拆开来,你即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唯仰者信,唯信者仰。
⑤对星空的审美态度和消费方式,往往可见一个时代的生存品格、文化习性和价值信仰。我发现,凡有德和有信的时代,必是谦卑的时代,必是尊重万物、惯于膜拜和仰望的时代;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涨潮的季节,也必是凝视星空最深情与专注之时。应该说,半世纪之前的人类,在对星空的消费上,基本是一种纯真的、童年式的文化和精神消费--幻想式、恋曲式的,更多地,人们用一种唯美和宗教的视线凝望它;但现代以来,随着技术信心的膨胀和飞行工具的扩张,人们却变得实用了、贪婪了,开始用一种急躁的物理的方式染指她……手足代之目光,触摸代之表白。这有个标志点:公元1969年7月20日,随着“阿波罗”登月舱缓缓启开,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地球人,在一片人类从未涉足过的裸土上,插下了一面星条旗。
⑥ 当星空变成了“太空”、意象变成了领地,当想象力变成了科技力和生产力,“嫦蛾奔月”变成了“太空竞赛”和“星球大战”--人类对星空的消费,也就完成了由“爱慕”向“占有”的偷渡,对它的打量也就从“恋情式”进入了“科技式”和“政治式”,膜拜变成了染指和窃取。不仅恋曲结束了,连爱情也一并死掉了。
⑦ 至此,康德和牛顿所栖息的那个精神夜晚,彻底终结。他们的“星空”已被彻底物理化。
小题1:文章一开始就引用康德的墓志铭,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第二段中“仰望星空”所蕴含的生命美学和宗教意蕴具体指什么?(4分)
小题3:根据文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不同时代的人对“星空”的不同态度。(4)
小题4:结合全文,就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选择两个简要举例加以赏析。(8分)
答案

小题1:(1)引出下文“仰望星空”的话题,引起读者对于“仰望星空”的哲理意蕴的思考。(2分)(2)统摄全篇,集中而凝练地揭示了文章主旨。(2分)
小题1:(1)在自己的生命中学会迷恋和感恩;(2)学会守护童年的品行;(3)懂得以虔诚之心看世界;(4)学习谦卑与忠诚,使生命获得神性的支持,心灵生出高度与尊严(每点1分)
小题1:(1)古埃及、古希腊、古华夏时代:虔诚地膜拜,在星空的感召谕示中诞生文化灵感和生命智识;
(2)现代:贪婪地占有,从使用出发把星空作为科技、政治力量角逐的领地。
小题1:(1)重铺排。比如第二段排比,体现仰望星空的意义,情与理相得益彰。另外第四段由外到中,从古至今连举四例说明“星空,不仅是生理依赖,也是精神的依赖;不仅是光线来源,也是诗意与梦想、神性与理性的来源”这一观点。内容丰富,论据充分而有气势。
(2)语言生动形象,借用词汇或赋予常见词语以新意,深入浅出。
(3)引用诗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章文采,使议论、说理充满文采和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富有形象感、画面感、缘情入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0分)仰望:一种精神姿势①在先者关于“生命、时空、信念……”的声音中,有一帖话,于我堪称最璀璨、最完美的表述,此即康德的墓志铭:】;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15分。
普希金的伤口
张佐香
(1)普希金是从苍穹落入到俄罗斯大地上的一块闪光的玉石。他在高天阔地之间孤傲地挺立着,带着他用生命换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普希金得到了全世界人民诚挚的热爱,除了他下笔如神授的文学奇才之外,还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2)普希金的一生历尽磨难。他追求真善美的自由天性,与他所处的沙皇统治下的专制农奴制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诗人追求思想自由,抨击统治者的罪恶。他中学毕业后,因为创作《自由颂》引起了沙皇的愤恨,被流放到俄国南方,受到上司监管。后又因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触犯了南方总督,被囚禁在北方普斯科夫省一处偏僻的庄园中。悲悯的诗人深切同情受奴役的人民,常常写诗抨击当局,因而接连遭受迫害,颠沛流离。
(3)严酷的时代并没有摧毁普希金的热情和才华。《酒神之歌》,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见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予了多少人智慧和思想的启迪。普希金最大的历史功勋在于他为惨遭镇压的十二月党人呼吁宽容。他冒着生命危险写下了《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矿山的底层,望你们保持高傲的耐心,绝不会落空你们那悲惨的劳动,和思想的崇高憧憬……”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权利的斗争中,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是战斗的号角,被俄罗斯人们视为铿锵的战斗进行曲,也被全世界人们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4)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曾经别有用心地问过普希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十二月党人起义那天你在彼得堡,你会做什么?”普希金斩钉截铁地回答:“陛下,我会在我朋友的队伍里。”在他的潜意识里,似乎已将自己算作了十二月十四日牺牲者了。涅瓦河之滨的无名墓,似乎就应该是他本人的坟墓。他在致乌沙科娃的诗中写道:“假如我被绞死,您可为我叹息?”由此可见,普希金在被保皇党人丹特士及其幕后的指挥者沙皇***害之前,早已做了死的准备。是的,他不畏惧伤口,不逃避枪口。他已将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而殉道视为某种宿命。
(5)一个白雪皑皑的严寒的冬日,沙皇策划了一个伤害全人类的阴谋。他让保皇党人丹特士与普希金决斗。决斗双方从同一地点出发,各自向外走出十步,接着回身开枪。阴险狡诈的丹特士将手中的枪瞄准了正直赤诚的普希金。普希金腹部中弹,他那高贵的殷红的鲜血从肚皮上的枪口处流了出来,染红了白雪覆盖下的俄罗斯的大地。在书房里那一张依然散发着书香和墨香的小床上,他度过了一生最后的四十多个小时。普希金一直清醒着,他平静地等待死亡。他早已将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好归宿。
(6)普希金倒在了决斗场上。他那殷红炽热的鲜血染红了俄罗斯大地。普希金的伤口与疼痛,遗传在世世代代的全人类诗人们的记忆里。这种高贵的受难意识,已成为诗人们的遗传基因。缘此,我们的诗人,俄罗斯的诗人,中国的诗人,全世界的诗人们,总是那么忧伤,那么自尊。在多灾多难的国运或者个人命运面前决不轻易低下那高贵的尊严的头颅。普希金的伤口,是俄罗斯的伤口,亦是全人类的伤口。
小题1:从全文看,普希金“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内涵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5分)
小题2:品读第(5)段划线句“普希金腹部中弹,他那高贵的殷红的鲜血从肚皮上的枪口处流了出来,染红了白雪覆盖下的俄罗斯的大地。”,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表现作者情感有何作用?(4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普希金的伤口”的认识。(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文学是电影的灵魂
苏叔阳
电影《阿凡达》上映曾在全球引起一片热议。
有论者说,这是一场革命,从此电影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整个观影的习惯和观念将彻底改变。我以为这论点未免过于激进,有点冒失。在我看来,3D电影,只是预言了电影新科技无限深广的潜力,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和特性。奥斯卡将最佳影片大奖颁给了传统样式的影片《拆弹部队》,就已表达了美国电影界的主流意识。
电影是通过声光电技术,拍摄成运动的影像,来表达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艺术,因此,可以认为,它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样式的哲学,也是影像的文学。早在电影艺术诞生以前,人类就发现和发明了电、发电机、活动摄影机、胶片、活动放映机,这些是电影艺术的技术元素,但不是电影,更不是艺术。这些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在一种元素的指导下,拍摄出影片,在公众面前放映,才被称之为电影艺术的诞生。
文学介入了电影技术,使之成为艺术。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卢米埃尔兄弟在一家地下咖啡馆里放映了20部1分钟的影片。这个今天看来有些寒酸的开场,竟然拉动起无尽的汹涌奔腾的电影大波。这个开场包含了电影艺术最基本的元素,这是创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并指导了影片的拍摄,他们或许没有文字的脚本,但有腹稿,这就是无字的文学剧本。这就是卢米埃尔兄弟不经意间创造的伟大开端。电影百年多的历史证明,文学永远是电影的灵魂,为着电影艺术的需要而使用技术,而不是相反。正是这样一条铁的纪律,创造出永续不绝的优秀影片。
文学是人学,通过塑造各种各样鲜活的人物,来表达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以服务于社会、人群。文学的叙事功能又是戏剧、电影最基本的手段。叙事、状人、制造氛围,宣示哲理,电影都依据文学而展开,只是将文学的语言文字表达,化为有规律的运动的影像来表现。于是电影有了自己的语言规律。电影编剧就应当熟悉电影语言,并且运用自如。但这不是电影可以不要文学的理由。没有文学的电影,只是声光电技术的杂耍,还不是艺术。我们的有些精工制作的影片,正向杂耍靠拢。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思潮的产物。所有的人物无一不是被一定的时代潮流托浮到舞台和银幕的。即令描写古代的和过往的历史,也是作者的历史观和对他生活的时代的认知。所以,有了文学性,电影势必会有现实性,更何况电影本身就是纪实性的艺术。电影所拍摄的都是现实的,即使梦境、神话、想象也是人造的现实场景。只是其中含蕴着作者的理想、价值观、爱恨情仇,这就是文学的元素。无法回避,无法逃脱,都在表现出作者的文学素养。一个文学素养不高的、美学价值低俗的导演决然拍不出令人心灵震颤、荡气回肠的好影片。 好文学剧本拍出坏影片,常常有之;坏文学剧本拍成杰出影片,有史以来未曾有过。
应当承认,《阿凡达》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更新的表现手段,势必会在电影制作上引入新 的观念。但它也同时告诉我们,一部优秀的影片,更需要建筑在坚实的文学基础上。电影一方面是艺术,另一方面又是产业。当我们精力全部集中在产业时,或许是电影质量下滑之时。因为我们忽略了艺术,而平平的影片不会使产业振兴。要振兴中国电影,首先振兴文学,让文学成为电影的灵魂。
(原载 20l0—05一05《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电影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电影艺术要求创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并指导影片的拍摄。
B.电影艺术是将文学的语言文字表达,化为有规律的运动的影像来表现。
C.电影艺术是纪实性的,即使是梦境、神话等的电影场景,都是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表达。
D.电影艺术的振兴需要坚实的文学基础,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电影产业。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阿凡达》 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更新的表现手段, 但是没有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和特性。
B.卢米埃尔兄弟在文学元素的指导下,拍摄了20 部每部1分钟的影片,在公众面前放映,这被视为电影艺术的开端。
C.精工制作的影片,因为只重视声光电技术,所以正向杂耍靠拢。
D.一部令人心灵震颤、荡气回肠的好影片不仅需要好的文学剧本,还需要具有高超文学素养导演。
小题3:请根据本文概述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
   据ScienCentral网2005年9月29日消息,自1675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音译)第一次发现细菌以后,人们才知道周围存在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这些生物有些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益,有些则会引起致命的疾病。为此,科学家发明了抗生素来专门对付有害菌。
  医学界把那些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称作抗生素,这类药物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抑制感染,如:抑制细胞壁合成;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等。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抗生素的几十年时间里,通过细菌间的遗传物质传递,菌群的抗药性明显增加,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抗药性。如果将细菌限制在正常环境内,这类有抗药性的细菌或许对人无害,但一旦污染伤口或引起术后感染,将会产生致命后果,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如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就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
  各国学者研究发现,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约30%,而我国却占80%~9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就连门诊感冒患者都有75%使用抗生素,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正常的国际平均水平,这使得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
  造成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有很多,有几点可能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是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规定,医务人员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二是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当前,世卫组织已呼吁各国采取紧急措施杜绝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多的是被迫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我国已再次将抗生素明确规定为处方用药,同时,正在起草《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并下发了《关于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的通知》,以此来规范对抗生素的使用。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抗生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生素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可以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但是不能滥用。
B.抗生素抑制感染的方式有抑制细胞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等等。
C.科学家发明抗生素来对付有害细菌,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675年。
D.如果进入后抗生素时代,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人们将难以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性感染。
小题2:根据文意,对"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滥用抗生素使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各种细菌都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B.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跟不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这一现象,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C.抗生素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的抵抗能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
D.抗生素危机已经引起人类高度注意,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立法禁用抗生素。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彻底解决耐药细菌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将集中主要精力,研究新型的更高效的抗生素。
B.抗生素危机凸现了当前医疗界道德缺失问题之严重,可以想见,国家将加强医疗道德建设。
C.在畜牧业中,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就不会出现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
D.如果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在我国越来越严重,那么我国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不是不可能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酒婆(有改动)
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炮打灯”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酒,穷人们喝了它,可以在劳碌了一天之后,缓解疲劳,忘记烦恼,洒脱放纵一番。
B.“直落”“好像倒进酒桶”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酒婆喝酒之急;“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则表明酒力并不长久。
C.老板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说出来,这表现人们只图喝了痛快、不想惹事生非的心理状态。
D.酒婆死了,老板知道祸根在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内疚,后悔自己不该一时头脑发热,诚实了一次反而害了酒婆。
E.小说着力塑造了以酒婆为代表的一群下层劳动者的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小题2: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小题3:“首善街”是小说中人物存在的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6分)
小题4:有人说酒婆的死完全是个意外,是偶然;也有人说有必然性。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观点(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苦读的人,却也是极端浪漫的。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姗姗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余光中,这位诗文大家,有一天,中国亦以他的名字为荣。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感到无法理解。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余光中的女儿姗姗与父亲朝夕相处,所以非常了解他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余光中的评价也是非常准确到位的。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余光中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是个唯美主义者,也是个在文章、生活、品德等诸多方面的完美主义者。
小题2: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余光中为什么自称为“艺术的多妻主义者”?结合文章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