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文学名著阅读(13分)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在欧也妮生日的那天,拿侬到欧也妮房间拿一瓶酒,下楼时差点摔了一跤...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学名著阅读(13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在欧也妮生日的那天,拿侬到欧也妮房间拿一瓶酒,下楼时差点摔了一跤。葛朗台责备拿侬怎么和别人一样站不稳,拿侬说怪楼梯不牢靠,葛朗台太太也说早该叫人来修理了,前一天欧也妮也几乎崴了脚。于是葛朗台请人来修了楼梯。
B.多年来,葛朗台总是亲自分发蜡烛给女儿和拿侬使用,同样,日常消费的面包和其他物品也都由他在早晨分发,对家里的消费斤斤计较。欧也妮担心查理受不了蜡油的气味,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葛朗台太太怕被葛朗台发现,提心吊胆。
C.欧也妮偷看了查理写给安奈特与阿尔封斯的信,之后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了查理,查理把嵌有父母亲肖像的镶金梳妆盒送给欧也妮。几天后,葛朗台带查理到初级法庭,是要查理签字放弃对父亲财产的继承权,到克罗旭公证人那里办理两份授权书。
D.查理被伯父葛朗台打发到印度后发了财。他贩卖人口、放高利贷、偷税走私。只要能发财,他心狠手辣什么都干。他和各种肤色的女子鬼混,最终把欧也妮忘得一干二净。查理为了高攀,竟和奇丑而嫁不出去的侯爵小姐订了终身。
E.欧也妮已经三十岁了,却没有尝到一点儿人生的乐趣。她虽然拥有巨大的财富,可并不觉得快乐。她盼望着爱情和人们之间的温暖,但却没有得到,于是她靠着宗教的信仰活下去。对此,大家都予以极大的同情。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吃完团年饭,高家公馆热闹非凡,这让觉慧心烦意乱。他趁着酒意,到大街上走走,碰到一个讨饭的孩子,给了他两个半元的银币,让他去买点热的吃,找一个温暖的地方。他为此感到十分欣慰,认为终于做了一件让自己心安的事情。
B.听到鸣凤跳湖自尽的消息后,觉慧觉得恐怖和绝望,情绪非常激动,抓自己的头发,并摇着剑云的肩膀追问鸣凤是怎么死的,之后一个人跑到花园湖畔怀念鸣凤,为没能保护好她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同时对造成鸣凤之死的封建家庭感到深切的痛恨。
C.琴第一个在《黎明周报》上发表鼓吹女子剪发的文章,引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但是,她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加入到剪发的行列中来,这引起了许倩如的嘲笑和指责。琴也由此感到羞愧,眼泪无法控制地淌了出来,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了。
D.觉新在产房外听到瑞珏痛苦的叫喊声,感到非常难过,就拿拳头在门上砸,要里面的人放他进去。可是没人理他。瑞珏难产而死,觉新非常伤心。当接生婆说瑞珏生下的是一个男婴时,觉新认为这个孩子似乎是瑞珏生命的仇人。
E.觉新听到觉慧要出走的消息,感到惊愕、心痛和委屈,他哀求觉慧不要走,并告诉觉慧:高家的其他人也不会让他走。当觉慧表明心意已决,他又劝觉慧等两年再出去。最终觉新拗不过觉慧,帮觉慧准备到上海的路费。
小题3:高家内部在兵变时出现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情形,请就此加以简述。
小题4:葛朗台太太死后,葛朗台是如何诱骗女儿的继承权的?
答案

小题1:AE
小题1:AC
小题1:为了躲避传言中的抢劫,三房、四房、五房的太太都带着孩子去了各自的娘家,老太爷去了表弟家,陈姨太回到老母亲那里,克定和克安也先后离开家到各自老丈人家,克明留在书房写信。觉新这一房无处可去,就留在高家听天由命。(共6点,写出5点就可得5分)
小题1:葛朗台太太死后,葛朗台面临着财产被女儿瓜分的危险(1分)。于是,在女儿悼母悲伤期间,他搀扶女儿去用餐,一连几个小时用差不多慈爱的眼光看着她,在女儿面前装哆嗦(2分)。葛朗台通过公证人让女儿签署放弃母亲遗产继承权的证件时,称女儿“小乖乖”(1分),甚至不让公证人对女儿明言签署证件意味着放弃继承权(1分)。
解析

小题1:A、“拿侬到欧也妮房间”有误,应是“拿侬到葛朗台房间”。“葛朗台请人来修了楼梯”有误,应是“葛朗台自己修”。 E、“三十岁”有误,而是“三十三岁”。“大家都予以极大的同情”有误,而是“他们开始包围这个有钱的小姐,每天晚上都有许多来访的客人,大家都暗示她快些结婚”。
小题1:A、“高家公馆热闹非凡”有误,应是“高家公馆很安静”。“他为此感到十分欣慰,认为终于做了一件让自己心安的事情”有误,应是“觉慧疑心自己是伪善的人道主义者”C、琴不是第一个在《黎明周报》上发表鼓吹女子剪发的文章,许倩如并没有嘲笑和指责她。
小题1: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
小题1: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
核心考点
试题【文学名著阅读(13分)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在欧也妮生日的那天,拿侬到欧也妮房间拿一瓶酒,下楼时差点摔了一跤】;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中的“道”
杨国荣
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展开又分为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首先区别于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
《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其中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是否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原,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的,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的 “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等为内涵。“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义与道的原始涵义相互联系:如前所述,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既不同于特定的事物,也有别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关于道与具体知识技能的区别,庄子在“庖丁解牛”的著名寓言中已有所涉及。庖丁每次都以出神入化的方式完成解牛的过程。达到“技进于道”的境界,根本之点就在于:其“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也就是说,他已从具体的“技”提升到“道”的层面。在这里,“技”和“道”的区分体现在:是仅仅限定于知识性、技术性的特殊规定还是对事物作整体性、全面的理解。
小题1:下列关于对中国文化的“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分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而人道则与人相关联。
B.“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主要涉及世界的变迁、演化,解释了世界变化的内在法则。
C.“道”既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的根据和本原,又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普遍的法则。
D.“道”在中国文化中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它与特定的事物和具体的知识技能都毫不相干。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相对于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形而上”的道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
B.人道意义上的“道”,既可被理解为某种价值原则,同时又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
C.在道的观念指引之下,本来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的整个世界,一下子就变得有序了。
D.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由此引申为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说的“谋道”、“忧道”表现了对“道”的追求与关切。此处的“道”包括广义的社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
B.作为一种规范系统,“人道”意义上的“道”有两重作用: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的事,或者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
C.在庄子看来,庖丁解牛之所以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已从具体的“技”提升到了“道”的层面。
D.若限定于知识性、技术性的特殊规定,便已提升到“道”的层面;若对事物作整体性、全面的理解,则属于具体的“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
——杨绛先生百岁回眸
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无锡老家——人生的第一课堂
杨绛先生,字季康,1911年7月17日辛亥革命前百日出生于北京。 “季康”被兄弟姐妹们嘴懒叫得吞了音,变成了减缩版的“绛”,这也是她剧本上演时自己取的笔名。
三岁的杨绛从出生地北京回到故乡无锡时,充满自信和调皮,竟然对初次见面的三姐说:“叫声季康官嘛。”在教会学校读小学时,杨绛俨然是孩子王。她是被姆姆老师称为淘气的“小魔鬼”,她学会了两手抓着绳子双脚缠绕着一直爬到秋千架的顶端;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她觉得冤,可以一直不停地大哭到班主任姆姆来哄她;她会当面顶撞老师姆姆,而奋不顾身地去救护陷在泥塘里的小同学;她也是功课好而两次跳级被宠爱地称为老师的“大零”(Darling,心爱的人)的学习尖子;老师让她送没封口的信,尽管她很想看,但还是克制住了好奇心。杨绛认为,学会自我克制,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她童年想着的是“每天要为圣母做一件好事”。
对祖国——“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人们总是对钱钟书杨绛夫妇留学时沉溺于牛津总图书馆“饱蠹楼”津津乐道。在国外,甚至连他们两三岁的女儿都在埋头读书,用杨绛的话说:“圆圆坐在高凳上,也学我们读书。我们买了一大册丁尼生全集,专供圆圆学样。她拿了一支铅笔,面前摊开大书,像模像样地一面看,一面在书上乱画,不闹,很乖。”然而,他们并未忘记多难的祖国。
本来钱钟书的庚款奖学金还能再延长一年,但他们决定按期回国。
在沦陷的上海,一次杨绛乘公交车遇到日本兵检查,愤怒的杨绛低头侧视,一位日本兵竟然伸手猛地把杨绛低着的头抬起来,杨绛忍无可忍,一字一顿地地大声呵斥:“岂有此理!”一下把日本兵镇住了。在那个***人如草芥的岁月里,这需要多大勇气啊!当时,钱钟书杨绛宁愿忍受贫寒,拒绝为敌伪机构工作。钱钟书写于抗战、定稿在胜利后的古典文学论集《谈艺录》序言中说“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才情女性——“钱钟书是谁?”“他是杨绛的丈夫”
抗战胜利后,储安平办《观察》杂志约杨绛写稿,杨绛把自己正在看的散文《世界公民》翻译了一段投稿,居然得到了大翻译家傅雷的好评。为了这个称赞,杨绛还受了傅雷的责怪。杨绛回忆道:“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了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1958年,她47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翻译西班牙不朽名著《堂吉诃德》。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42年冬,陈麟瑞、李健吾两位戏剧专家在聚餐时建议杨绛写写剧本。杨绛写出了《称心如意》,被大导演黄佐临看中,一炮打响。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一时盛况空前,以至于1946年2月《围城》在郑振铎主编的《文艺复兴》上连载后,人们问:“钱钟书是谁?”有人答:“杨绛的丈夫。”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杨绛先生的名字其实是兄弟姐妹们故意将“季康”缩减而来的,后来杨绛还成了她写剧本的一个笔名。
B.杨绛小时候很自信也很淘气,刚刚见到三姐时竟要三姐叫自己“季康官”。
C.杨绛评价钱钟书写于抗战、定稿在胜利后的《谈艺录》时说“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D.傅雷很欣赏杨绛的翻译才华,并给予过好评,但杨绛误解了傅雷,结果惹得傅雷很不高兴。
E. 一般人提到杨绛往往都说是“钱钟书的夫人”,但也有许多人问及“钱钟书是谁?”人们回答说是“杨绛的丈夫。”
小题2:文章要表现钱钟书和杨绛的爱国情怀,为什么要写他们一家在英国的读书生活?(6分)
小题3:杨绛在乘公交车时遇到日本兵检查时,忍无可忍,大声呵斥“岂有此理”,可以体现她的什么性格特点?这个性格可以从她小时候的哪些事迹中看出来?(6分)
小题4:问及“钱钟书是谁?”回答是“杨绛的丈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杨绛的人生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6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①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②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③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④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⑤“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皙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⑥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⑦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⑧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小题1: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小题2: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4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3分)
小题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时代,郡、县、乡是国家的基本行政机构。里是乡之下的居住区,也是居民组织。   秦汉时代的乡,上承县,下治里,从户籍、税收、徭役、治安、教化、选举等各个方面直接管理乡内民户,是政权的末端组织。乡一级政府机构,设有乡啬夫,相当于乡长,负责一乡的行政事务;乡啬夫下有游徼,负责治安;有乡佐,负责徭役税收等,都是从国家领取俸禄的基层干部。还设有“三老”,选取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老类人物出任,免除他们的租税徭役,让他们引导民风,掌管教化,作连接官民的中介。
里是政府指导下的居民自治组织,户数从十余户到百户以上不等,根据自然聚落的实际情况设置。一般说来,里往往自成一个封闭的小区。里有门,白天打开,夜晚关闭;里中有街巷,居民的住宅沿街巷修建,各家自有门户。里有里正,为一里之长,下有十长、伍长,主管十户五户人家;还有里监门,负责里门的开闭看管。不过,这些里中的管事人都不是政府官吏,而是居民中推举出来的协管。至于里监门,最是寒碜,不过是小区守大门的保安,由居民共同出钱,往往雇用穷愁无业,生活没有着落的人来担当。活跃于秦末的多位英雄人物,如张耳,陈余,郦食其等,他们落难潦倒时,都作过里监门。
在古代社会,里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也是居民的共同生活场所。在里民的共同生活中,社和社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社是土地神,源于原始的土地崇拜。对于安土重迁的古人来说,社神是民间信仰的主神,社祭是里中每年的大事,春三月有春祭,祈求丰年;秋九月有秋祭,报告收成。祭祀社神,有固定的场所,也称社,往往选取有枝叶茂盛的大树或丛林处,有的还建有土墙或者祠堂,筑有祭坛。
里中祭祀社神时,一里之人共同参加。他们共同出资,预备酒肉食物作为祭品献供。祭祀完毕以后,将祭品分享于众人,于是一里之人宴会饮酒,神人同乐。远古以来,社祭不但是里中社会庄严的祭日,也是盛大的节庆宴乐。质朴的先民们,或者***鸡屠狗、扣瓮敲瓶相和而歌,或者宰羊椎牛、击鼓撞钟投足而舞。至于富商大贾们襄助的大社,鼓瑟吹笙,娼优百戏,更是盛况空前。有诗说得好:“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古风犹存的唐代诗文依然传递出秦汉社祭宴乐的欢乐。
因为社祭是里中的大事,主持社祭的人往往是里正,或者里中中德高望重的长老。社祭是共同出资的公众活动,祭祀后祭品的分发零细琐碎。如何能够公平合理,乐一里人之心,最是操心费神,格外需要精明的人来处理。司马迁《史记》记载,库上里举行社祭,祭祀后分发祭肉时,陈平被推举出来主刀。陈平分肉,公平得体,切合上上下下利益,得到众人的欢喜。里中的父老对陈平评价甚高,称赞他“善为一里之宰”。陈平听到后感叹地说:“如果让我来宰割天下,也将如同分肉一样。”东汉末年著名的文人蔡邕曾经为陈平主持分肉的库上里神社树碑,留有《陈留东昏库上里社碑》铭文。
(选自李开元《秦汉的乡里社祭》,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里是位于乡之下的居民组织,管事人员有里正、十长、毫受、里监门,其中里监门最为寒酸。
B.里是人们的居住区,根据自然聚落的实际情况设置,户数多少不等,小的十余户,大的百余户。
C.里是居民的共同生活场所,在这个共同生活场所中,人们每年都要举行社祭,祈求丰年和报告收成。
D.里是社会的基层组织,每个里都是在政府指导下完全封闭的小区,里有门。有街巷,各家也自有门户。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代,国家的基本行政机构由郡、县、乡组成,其中乡是国家政权的末端组织。
B.社祭有春祭和秋祭两种,它不仅是里中社会庄严的祭日,同时也是盛大的节庆宴乐。
C.社祭的祭品由一里之人共同出资备办,祭祀完毕以后会把部分祭品分发给众人享用。
D.陈平分发祭品公平得体,众人皆大欢喜,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进行了高度赞扬。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设有乡啬夫、游徼、乡佐、“三老”等职务,担任这些职务的人都从国家领取俸禄。
B.相比于郡、县而言,乡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它承接县和里,从多个方面直接管理乡内居民。
C.担任里监门的人往往是穷愁无业、生活无着落的人,如落难潦倒的张耳等也曾做过里监门。
D.祭品的分发零细琐碎,又要做到公平合理,因而往往由里正或者里中德高望重的长老来完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大水上封事
岑文本
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今虽亿兆又安,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弊之馀,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开辟犹少。覆焘之恩著矣,而疮痍未复;德教之风被矣。而资产屡空。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至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之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则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虽休勿休,日慎一日者,良为此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为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於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去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橐弓矢,而无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心,唯愿陛下思之而不怠,则至道之美与三、五比隆,亿载之祚与天地长久。虽使桑榖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常理,岂可谓天谴之而系圣心哉?臣闻古人有言:“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辄陈狂瞽,伏待斧钺。
(摘自《全唐文》)
[注]①休:美善,福禄。②三、五:三皇五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教之风矣      被:遍及
B.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  根本:植物的根
C.为此也        良:的确
D.察安危之       机:机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功既难/吾还也
B.疮痍未复/倚柱
C.是古人譬之种树/臣供养无主
D.凡此数/不,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指出,开创事业艰难,但守住已经成就的事业鞋袜更难,因而帝王都要居安思危,才能稳固基业。
B.作者认为,帝王只有实行仁政来包含养育人民,使人民生活安定,这样才能避免人民产生离叛之心。
C.作者引用了帝舜、孔安国、孔子的话来说明帝王与人民的关系,其目的是告诉帝王,人民是可怕的。
D.帝王如果把人民放在心里,采取有效的措施,不仅在遇到危机时能转危为安,国家也能长治久安。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过即政,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5分)
(2)况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遣而系圣心哉、(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