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书刊时代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人们可以沉浸到一本书中,按照书本的页码和文字顺序,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而到了网络时代,...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
书刊时代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人们可以沉浸到一本书中,按照书本的页码和文字顺序,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而到了网络时代,“即时性”高于一切,传统阅读演变成“快餐式”阅读。正如发生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所说:“我们不仅由阅读的内容决定,而且由阅读的方式决定。”“鼠标轻松点,内容蜂拥至”,猎奇心理下的点击过程很难有深入思考,“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行程以某条信息为起点向外延伸分散型的思维结构,培养出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很多人在上网的时候同时打开多个浏览器窗口,在不同的网络窗口中搜索信息。
网络文化的高度综合性,打破了图片和文字的桎梏。形象化倾向诱导人们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速食”文化下的产物,大都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形式出现,而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更多是“内容翻译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长久发展只会弱化人的思维能力。
“人们通过网络了解非常多的信息,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结果所了解的东西迅即成为过眼云烟。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生活也更加‘碎片化’,思维方式更加感性,理性思维能力下降,对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某种不利影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天策教授对此表示担忧。《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认为,“(网络时代,在)丢掉了《战争与和平》,丢掉了羊皮圣经,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托尔斯泰心灵的同时,人类正在丢掉的是大脑。”
从网上获取一切所需要的信息,这甚至变成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症状比较严重的人,对网络的依赖会导致他们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互联网时代降低了我们对一个问题深思熟虑的程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哈艳秋认为,“思维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由于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使人们很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同时网络上信息比较多,舆论复杂,使得人们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提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培养出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
B.提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是消除网络对个人创新能力影响的根本。
C.“内容翻译者”习惯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只能复制所“看”内容,而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
D.网民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是由于网络信息多,舆论复杂造成的。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综合性,阅读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些“内容翻译者”。
B.人们通过网络了解了非常多的信息,结果所了解的东西迅即会成为过眼云烟而被遗忘。
C.由于一些网民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从而导致他们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从网上获取一切所需要的信息,变成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
D.书刊时代,人们可以沉浸到书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它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
小题3:网络文化有哪些特点?请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即时性、非线性(分散)、高度综合、形象化、碎片化(短小精悍)、信息多
解析

小题1:绝对化
小题1:A、只能是一些“内容翻译者”错。B、“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重要信息遗漏。C、强加因果。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3分,1点1分,任意答出3点给满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书刊时代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人们可以沉浸到一本书中,按照书本的页码和文字顺序,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而到了网络时代,】;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
枣花香
李健吾
一阵风来,我闻到了枣花香,我站住朝四面望:空落落的胡同,只有几个小孩子匍匐在洞外,拍地上的硬纸玩。右首街墙里是一家院子。沿墙有一颗枣树,扶疏的嫩叶随着细长的枝丫在半空摇摆。靠里还有一颗体态龙钟的枣树,一树轻盈的小叶,正好横在邻人的房上。年高的、年少的,都给人一种生气蓬勃的感觉。鲁迅《秋夜》的描绘忽然亮在我的眼前: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重复在这里,给秋夜引出意想不到的寂寞的战斗的诗意。叶子落尽了,干枝子还像抢、戟一般直指着月亮。而今不同了,初夏的清晨,处处是乐观的意兴。我朝东走,太阳迎面照来,我才离开江南,北京已经变成江南。两颗枣树,一老一幼,都在开着小黄花。
于是我闻到一阵阵的枣花香。
不凑到枣树枝子跟前,很难辨出叶子掩翳的米色小花来。这些谦虚的小花,像飘香的桂花那样不惹眼,却不像桂花样有口碑。八月桂花香。广州的桂花一年四季开。可是花谢了,枝头什么也不留下来。我为枣花叫屈                                         
枣子!枣子!
五岁前后的景象忽然涌到我的心头。我提着一个小瓦罐,里面装着半罐井水,跟着姐姐和家里人,走进一片枣林。说是枣林,其实枣树长在畦垄上,三两丈远才一颗,并不妨害庄稼。初夏我在地里跑,一定闻到了香味;可是我对香味有感情,却远在成年以后,因为欣赏芳香是要年龄的。我之所以跟着姐姐到枣林来,一方面是由于游戏的心情,一方面自然还有馋痨的心思。成百上千的枣子,青里透红,挂在枝头,该多吸引每一个小孩子啊!姐姐举着竿子,学大人打枣虫,什么枣虫我不记得,反正不像是北京小孩子说的那种形象可怖的洋拉子。虫子打下来,我就捡起来放在有水的瓦罐里。不过捡不捡全看我的高兴。我只是跟在姐姐后头专拣她错打下来的枣子罢了。
人家把我们那边的枣子叫做“相枣”。我的母亲姓相,是北相镇人,娘家没有直系亲人,不过总算还有所谓娘家人,偶尔带我回一趟娘家。秋冬之交,车过地头,望见柿子像受了冻似的那样红,就央人摘下低枝的柿子给我吃。我边吃,边跟着车跑,兴致很高,不过没有吃生枣的兴致高。相枣大概是从北相镇得名的吧,我对没有亲姥姥家的北相镇也有好感。
那些可爱的生枣,个子如同小娃娃的拳头,咬一口,又甜又脆,咬好几口,才能咬完老大的枣,“囫囵吞枣”是不行的,我对相枣的记忆这样深,那年带着孩子们逛北京的西山,吃着樱桃沟的枣子,清脆可口,孩子们赞不绝口,我这个五十岁的老头子,离开家乡的土地四十多年了,尽管吃过各地方的好枣子,说起枣子好吃来,还是热情地把安邑的枣子夸成了世界上唯一无二的枣子。孩子们缺乏我的童年,只好将信将疑地由我夸口。过了几年,表弟从猗氏县来,带了一包枣子给我,我指给孩子们看,傲形于色道:“看枣子多大!肉多厚!”我分了几小包,转送给我的亲戚长辈,孝敬之中,未尝不多少含有夸耀的意思。往往有人问我什么地方人,我的回答总是:“山西安邑人,《史记》上说的‘安邑千树枣’的安邑。”有一千棵枣树,还必须是安邑的枣树,司马迁认为“与千户侯等”,想见安邑枣子的名气大,来历久了。我怎么能不引以为荣呢?
猗氏县的枣子当然也有名,晋朝的郭璞给《尔雅》作注,就指明:“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蛋。”猗氏县和安邑县是近邻,树种自然还是一个。河东的枣树都应当归在相枣一类。《尔雅》把河东的枣子叫做“洗大枣”,小时候我也听人把家乡枣子叫做“洗枣”,想必自古以来就有这种称谓,就有这种大枣的荣誉了。据说陕西邠县有一种枣子,比“洗大枣”还大。也许是吧,不过一定还是从河东移植过去的。否则,邠县的人怎么把自己的枣子叫做“晋枣”呢?我为家乡的枣子骄傲。
站在北京的胡同里,闻着街墙上空的枣花香,我想起了家乡的枣子。我明白各地的枣子有各地枣子的特色,只是它们和我的童年无关,哪怕是国色天香,我也只能说来话短。是啊,我多想回到五岁前后,在家乡的地头,边捡枣虫,边吃半青不红的枣子啊!
小题1:请简析文章里写鲁迅《秋夜》中的枣树的意图。(2分)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3:根据语境,在波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2分)(填入的句子不超过17字)
小题4:文章第六段两次说到“枣子”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5: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写故乡枣子的有关内容和这些内容分别表达的感情(3分)
小题6:.根据文章内容,有人认为标题改为“故乡的枣子”比“枣花香”好,你是否同意,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来临?
何中华
晚清以降,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中国的征服,使中国文化的底气不足,中国的哲学长期以来处于失语状态。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启示价值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自我迷失,也迫切需要重建文化认同的根基。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从而为恢复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和精神内核。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首先要求一种哲学的复兴。
笔者认为,同科学的情形相比,哲学创新有一个特点,即它不是积累性的,这不太像经验科学那样,可以通过积少成多,最后孕育着总体上的质的突破。哲学创新归根结底是元哲学层面上的重建,可谓“一是皆是,一非皆非”。所以,元哲学层面上的突破就具有了前提的意义,需要先行地着手。解决了元哲学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将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问题”、“范式”、“话语”等不同层面。在一定意义上,这三者也是元哲学预设的展开了的表现形式。“中国问题”的自觉提出,“中国话语”的自觉建构,“中国范式”的自觉生成,既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前提,也将构成这种发展的本身。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中国和中国哲学来说,事情的复杂性在于,“问题”不仅仅有一个时代性的维度,还有一个民族性的维度。在哲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给出一种答案不过是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之一种,而提出问题却意味着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哲学境界在极致之处当然有超越中外古今之隔膜从而达到会通的可能性,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哲学又总是需要立足于哲学家之此在性的处境并以此处境作为问题提出来予以追问并回答。所以,哲学的原创不可能逃避时空坐标对哲学家的约束。再者,哲学之研究只有返回到当下现实的原点,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要紧的在于,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此而言,强调哲学的问题意识,乃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必要准备。
在哲学上,只有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才能够在言说层面上真正拥有话语权。我们受西化的影响至深,这不仅表现在观念和价值偏好上,也表现在言说方式上,以至于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格式化为西式哲学的复制品。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水土不服”,甚至连“中国哲学”的称谓能否成立都成为问题,这意味着中西文化在运思方式上的确存在着某种异质性。因此,那种东施效颦式的模仿,靠批贩西方哲学来支撑门面的做法,只能阻碍哲学的自主性。
哲学研究范式是哲学学派得以形成的标志,是哲学学派得以整合和认同的原型,也是哲学学派孕育成熟的衡准。不同范式、不同学派之间的和平竞争、平等对话、相互辩难,是哲学创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恰当而健全的学术格局和学术生态的形成,有赖于哲学研究范式的自觉建构。当然,从根本上说,哲学学派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人为的塑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消极后果。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可以无所作为、袖手旁观、消极等待,而只是说不应急于立山头、挂旗号、划圈子。在学界倘若不能抵制那种文人相轻、党同伐异的陋习,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风气和秩序。只有在适宜的氛围中形成的学派及其内核——研究范式,才可能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在后现代时期来临之际,中国哲学的原创就是中过传统哲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伟大复兴。
B.哲学创新不同于科学创新的一点是它不会走从量变到质变的途径,而是通过元哲学的重建实现总体上的质的突破。
C.不能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中过哲学就不能在世界上真正拥有话语权。
D.尽快推进中过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将有利于中国哲学学派的早日形成。
E.近代以来,强势的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传统的中国哲学就失去了影响力。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问题”必须集中反映当今中国的时代要求、时代呼声。
B.“中国问题”的时代性维度意味着中过哲学只有提出并解决当今中过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C.“中国问题”的民族性维度意味着原创的中过哲学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中国哲学。
D.准确提出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味着开辟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比解决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
小题3:本文作者为什么呼唤原创的中国哲学?(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怎样才能来临?(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共12分。
汉代乐府所掌管的诗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专门供朝廷祭祀天地、宗庙的所谓“郊庙歌辞”,汉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所作的《郊祀歌十九章》都属于这一类,犹如《诗经》的“颂”。另一类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它们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无名氏的作品,是西汉乐府诗的精华,因为它们来自民间,所以后世称之为乐府民间歌辞,或乐府民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了西汉乐府歌辞的篇目,其中采自各地的乐府民歌共138篇,这个数目已接近《诗经》的《国风》。《汉书•艺文志》在著录各地“歌诗”的数目时,又有“声曲折”的著录,如在“河南周歌诗七篇”下,又有“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的记载。可见当时采集时是乐曲、歌词并录的,因年代久远,其乐曲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就是当时可以合乐歌唱的歌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汉之“乐府”即相当于周代的《诗经》;反之亦可以说,周代的《诗经》即相当于汉代的“乐府”。
汉乐府民间歌辞,两汉文献中没有记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多有散失。搜罗完备的,则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中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按照各自音乐的不同,分成12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约60首。再合以《汉书•礼乐志》所载的《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十九章》,就是现存的两汉乐府的全部了。在写作年代上,《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十九章》》最早;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时的作品;相和歌辞中的汉乐府民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歌辞中所录的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
汉乐府民歌与基本上是四言体的《诗经》不同,从句式上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但重要的是两种,一是杂言,这类作品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自由多样,长短随意,整散不拘,自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它发展到唐代则形成为自由奔放的“歌行”体。另一种是五言,完整的五言诗在汉乐府民歌中已有相当的数量。五言诗虽比四言只多一个字,但却能够把单音词与双音词有机地搭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表现力,五言诗最终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小题1:作者说汉乐府的“郊庙歌辞”犹如《诗经》的“颂”。对这样类比的用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庙堂文学。
B.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和神灵的功德。
C.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人创作。
D.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不能代表乐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
小题2:对“歌诗”和“声曲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当时流行的乐府音乐。
B.“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为乐府民歌写的歌词。
C.“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歌词,“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曲谱。
D.“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曲谱,“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歌词。
小题3:.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两汉有代表性的乐府诗产生的时间。“杂曲歌辞中所录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由此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乐府民歌作者由民间诗人为主逐渐发展为专业诗人为主。
B.汉乐府民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对文人创作产生了影响。
C.汉乐府民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汉乐府民歌创作纵贯两汉是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小题4:对本文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乐府民间歌辞的内容,《汉书•艺文志》作了收采,两汉其他文献中没有记载。
B.就诗与音乐的关系、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汉“乐府”相当于周代的《诗经》。
C.汉“乐府”《国风》有138首诗,这个数目与《诗经》中《国风》的数目接近。
D.汉乐府民歌以杂言诗居多,这种杂言诗不讲章法,句式自由随意,气势起伏跌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共16分。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人物?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6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小题2: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4分)
小题3: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纸质出版灭绝是臆想还是现实?
魏雅华
对于中国报刊业来说,这真是件比天还大的事。自中国报刊业诞生之日起,就是纸质出版。中国为之骄傲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便是活字印刷。可现在,这一切似乎正被颠覆。来读一条新闻,近日中国的许多媒体和网站,都转发了这样的一条新闻:《60%出版商认为:2020年报纸出版业将终结》。
文中说:据美国《编辑和出版商》报道,MPP全球解决方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出版业近三分之二的行业领袖预计,报纸和其他印刷版出版商,最终将在2020年,变成仅有数字版的企业——也就是说,纸媒的出版,将在未来的七八年间大体灭绝。留给纸媒的时间已不多。
根据发行审计局(ABC) 2011年12月公布的数字,在英国,报纸的日销售额正以年同比平均10%的速度下降。专家说:“随着出版销售额的下降,以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销售额大幅上升,为用户访问数字版报纸和杂志提供更为方便的通道,出版商必须确保欢迎并支持数字内容在多个平台之间传送。”
好好读读并细细咀嚼这段文字吧。
在英国,报纸的日销售额正以年同比平均10%的速度下降。这件事不只发生在英国,同样发生在美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iPad像外来物种的入侵一般强烈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媒体受众的阅读习惯。直让人叹息:谁能抗拒iPad的诱惑?
前不久中国媒体争相报道了一条让人心悸的社会新闻:小伙儿卖肾购买iPad。如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条新闻,我们会不会问:iPad怎么会有如此可怕的诱惑力?iPad怎么会如此神奇?各种各样的,不同版本,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不同变种的iPad,可能将成为纸质出版的终结者。
如果订阅纸质的《人民日报》一年是288元,而订阅数字版《人民日报》一年的费用是28元,您会订哪个?只要您手上有一部iPad便能非常方便地翻阅。更妙的是纸质的《人民日报》一天一期,而数字版的《人民日报》一天至少可以早中晚出三期。新闻更新更快。
也许您会问,数字版的《人民日报》一年的费用是28元,靠谱吗?不必操这个心。报刊的成本一半是纸,1/4是发行,报刊改成数字化出版,成本会节省90%!
可你当心,报刊从纸媒转变成数字化出版,中国的报刊业会进入为期八年的春秋乱战,粱山英雄重排座,谁是天罡谁是地煞,不好说。问题仅仅取决于谁先行一步。
(《中国青年报》2012.4.6,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数字化报刊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数出版商认为,到2020年数字化报刊将取代纸质报刊。
B.数字化报刊需要像iPad这样的方便内容传输的终端。
C.一天或可早中晚出三期将是数字化报刊的优势。
D.报刊从纸媒转变成数字化出版,将给中国的报刊业带来为期8年的春秋乱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为之骄傲的活字印刷历史,现在似乎正在被颠覆。
B.美国《编辑和出版商》预计:纸媒的出版将在未来的七八年间大体灭绝。
C.美国、英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报纸的日销售额正在迅速下降。
D.iPad像外来物种一样改变着美国、英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改变着受众的阅读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及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内容在在多个平台之间传送,促使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销售额大幅上升,进而导致出版销售额的下降。
B.数字版报纸的订购价格将有望是纸质报纸定价的一成。
C.从纸质报纸年订购价格288元降到数字报纸年订购价格28元,对《人民日报》来说将是个损失。
D.在纸质报纸数字化的变革中,哪个企业不能抢占先机,就会被淘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