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享受安宁陈染清晨,伴着刷刷的雨声醒来。我蜷缩在床上,眼睛却眺望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和深褐色的秃树干。尽管屋里依然是冬天那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享受安宁
陈染
清晨,伴着刷刷的雨声醒来。
我蜷缩在床上,眼睛却眺望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和深褐色的秃树干。尽管屋里依然是冬天那一种暖暖的干燥的热气,但我可以预感,房间外边已是早春的湿湿润润的气息了。
迅速起床,推开阳台上的窗户。果然,一股湿淋淋的由土地呼出来的雨水的味道沁入干燥的肺腑,我感到所有沉睡一冬的小虫子肯定都会在这个雨雾濛濛的清晨睁开眼睛。
阳台上的龟背竹又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回想起来,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浑然一体的宁和气息了,甚至,已经几年没有看见早春时节街道两旁满眼的树木是如何抽叶发芽的了。一直以来,城市的噪声、人群的纷争以及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的压力,使我对身边这些安宁的事物几乎视而不见。不知是这第一场春雨,还是什么莫名的奇怪的引力,这会儿我终于重新看见了它们,一时间,竟恍若隔世,惊叹自己何以多时以来浑然不知?
其实,此时天地万物的安静之感,首先缘自内心的安宁。
这几天,我感到一股奇妙的无声的力量在内心里生长,它们先是一团模糊不清的东西,进而渐渐成形,然后它们成为一股清晰而强有力的存在——那是一团沉默的声音,它们一点一点侵蚀、覆盖了我身体里边的那些嘈杂,然后一直涌到我的唇边、涌到我的指尖上来。我清晰地听到了它们。于是,我的唇边和指尖都挂满了丰沛的语言。我无须说话,无须表达。但是,如果你的内心同我此刻一样,你就会听到它们。由于它们的存在,当我独自一人对着墙壁倚桌静坐的时候,我的眼前不再是一堵封闭的墙垣,相反,我的视野相当辽阔,仿佛面对的是一片丰饶多彩的广袤景观,让人目不暇接,脑子里边的线路与外部世界的信号繁忙地应接不断;而当我置身于众多的人群里,却又如同独处一室,仿佛四周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复存在,来自身体内部的声音密集地布满我的双眼。
这感觉的确相当奇妙,但外人却难以察觉。它似乎是一种回家了的感觉,也似乎是复苏了的感觉。以前很多时候,人在外面,在茫茫人群里,嘴和脚是动着的,但是,我可以肯定,心脏和血液几乎是静止的。而此刻,尽管肢体一动不动,但心脏和血液却都活了起来。多么好!
桌上的这一页白纸,几天前它就空洞地展开着,张着嘴等待我去填充,如同一个空虚的朋友,饥饿地等待灌输。然而现在,我对它依然不置一词,可这张白纸却分明在我的眼睛里涂满了字,充满了内容;电话机安静地卧着,像一只睡着的小动物。但是,它的线路却时时刻刻在我和我的对话者之间无声地接通着,我无须拿起话筒,交谈依然存在。
泰伊的弥撒曲远远地徐徐地飘来,其实我并没有打开音响,那声音的按钮潜藏在我的脑中,只需一想,那乐声便从我的脚尖升起。我甚至不是用耳朵倾听,而是用全身的皮肤倾听。
天色渐渐黯淡下来,我一个人倚坐在沙发里,看着室内橙黄色的灯光与窗外正在变得浓稠的暮色,看着它们小心翼翼地约会在玻璃窗上,挤在那儿交头接耳。再仔细倾听,窗外的晚风似乎也在絮絮低语,间断掉落的树叶啪哒啪哒如同一个个逗号,切割着那些凌空漫舞的句子。
……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感觉。
这种时刻,所有的嘈杂纷争、抑郁怨愤甚至心比天高的***,全都悄然退去了,宁和、富足甚至安详便会从你的心底盈盈升起。
小题1:“这些安宁的事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4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我的唇边和指尖都挂满了丰沛的语言。
(2)它的线路却时时刻刻在我和我的对话者之间无声地接通着,我无须拿起话筒,交谈依然存在。
(3)间断掉落的树叶啪哒啪哒如同一个个逗号,切割着那些凌空漫舞的句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安宁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回家了的感觉,也似乎是复苏了的感觉”?(4分)
小题4:文章描写了“白纸”“电话机”“泰伊的弥撒曲”“灯光”与“暮色”“晚风”“树叶”等事物,请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小题1:(1)早春的湿湿润润的气息。(2)小虫子睁开了眼睛。(3)龟背竹长出了嫩芽。(4)树木抽叶发芽。(4分)
小题1:(1)安宁给了我丰富的感受,并使我产生表达的冲动。(2)我时时刻刻想着我的对话者,在心里与他们进行着交流。(3)窗外的晚风和间断掉落的树叶这样平常的事物在我眼中也富有诗意与美感。(6分)
小题1:(1)人独自静坐时,眼前不再是一堵墙,而是辽阔丰饶的世界;(2)即使置身于众多的人群里,也如同独处一室,让心灵有了归宿;(3)所有的嘈杂纷争、抑郁怨愤甚至心比天高的***,全都会悄然退去;家的安宁便会从心底升起,对生活就重新热情起来。(4分)
小题1:(1)写出人们对安宁的美好回忆;(2)安宁带给人的宁和、富足与安详同嘈杂、抑郁怨愤甚至心比天高的***形成对比,引发人们产生“享受安宁”的愿望,深化文章主旨;(3)表现了安宁带给作者的美好而奇妙的享受,与题目“享受安宁”照应。(4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这些安宁的事物”在文中指春天来临的各种动植物的表现。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注意关键词:(1)“丰沛”(2)“无须拿起话筒”(3)“切割着那些凌空漫舞的句子”。
小题1:此题考查关键句子的作用,注意句子中的“回家了的感觉”“ 复苏了的感觉”。
小题1:白纸”“电话机”“泰伊的弥撒曲”“灯光”与“暮色”“晚风”“树叶”等事物都是安宁的事物,可考虑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享受安宁陈染清晨,伴着刷刷的雨声醒来。我蜷缩在床上,眼睛却眺望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和深褐色的秃树干。尽管屋里依然是冬天那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小题1:《四书衬》是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四书”包括(  )
A.《大学》《礼记》《论语》《荀子》B.《礼记》《孟子》《庄子》《诗经》
C.《论语》《诗经》《尚书》《中庸》D.《大学》《孟子》《中庸》论语》
小题2:案上的几本书点明了(   )
A.鲁四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爱好和兴趣
B.鲁四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保守和无能
C.鲁四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迂腐和顽固
D.鲁四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思想和修养
小题3:对这段文字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描写,点明鲁四老爷的政治身份和思想基础,揭示主人公悲剧的社会环境。
B.场面描写,点明鲁四老爷的政治身份和思想基础,揭示主人公悲剧的社会环境。
C.环境描写,写出鲁四老爷对儒家哲学思想有专门研究,理论层次比较高。
D.场面描写,写出鲁四老爷对儒家哲学思想有专门研究,理论层次比较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相应试题。
酒婆(有改动)
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小题1: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2:“首善街”是小说中人物存在的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4分)
小题3:有人说酒婆的死完全是个意外,是偶然;也有人说有必然性。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观点(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即由章句之学转变为义理之学。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程朱理学仅是宋学的一个流派,直到南宋中后期,才成为显学,后又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宋学流派纷呈,非程朱理学一家所能襄括。
谈到宋学的出现,人们自然可以追溯到中唐韩愈等人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形成于北宋中期。学者们不仅对儒经的注疏,甚至对儒经也大胆质疑。从方法论上说,汉学属于微观类型,而宋学则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宋学确实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现了它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特点还表现在,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但程朱理学又把内心反省工夫放在首位,脱离社会现实的实践,以静、诚、敬等向自己身上使劲,这大致上又是理学异于不少宋学流派的基本点。
在宋学诸多流派中,先后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则是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两派尽管有尖锐的分歧,但在尊孟方面,却有其共同性。正是在两派的倡导下,孟子在宋代由诸子之一而被提到亚圣的地位,儒学开始了孔孟并称的新阶段。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一种倾向,即强调门户之见、道统之说,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为谠言正论,其他思想是异端邪说,总希望天下只有自己一家之说的声音。王学的创立者王安石强调“一道德”,反对“异论纷然”。程朱理学则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双方其实都认为唯有自己的学说才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特别是将一种学说贯彻于科举取士,起着严重的禁锢思想的恶劣作用。这是宋学发展留下的一条重要教训。
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而哲人们大都无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而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长期行用,停滞不前,而缺乏通过实证、分析、不断探索宇宙和自然奥秘的精神和思维模式。宋学也沿袭这种传统,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又潜藏着中国哲学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因素。因为哲学只有扎根在自然科学的沃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宋学发展的又一条教训。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宋学的思想模式,也不能不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宋学”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学是主要形成于北宋中期研究义理的一门学科,有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如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等。
B.从方法论上说,宋学属于宏观类型,它为我国古代学术探索开创了新局面,并表现出了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C.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是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特点之一。
D.宋学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的传统,这使得中国哲学在以后的发展中由先进转向了落后。
小题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程朱理学是宋学的著名流派之一,因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使它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
B.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虽然观点分歧很大,但在尊崇孟子方面却有共同点。正是由于他们的倡导,孟子在宋代才被提到儒学第一人的地位。
C.中国有着深厚的一言堂的传统,程朱理学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即是体现之一。
D.中国古代所有哲人们只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根本没有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朱理学虽然是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宋学流派之一,但其观点却和其他宋学流派有很大的不同。
B.没有唐代韩愈等人的影响,就没有宋学的出现,这说明学术的发展必须以前人的研究基础为前提。
C.如果强调门户之见,排斥其他学术流派,就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形成文化专制,这并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D.哲学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扎根于自然科学的沃土,这是宋学发展中给后人留下的教训之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传播学一个经典命题是,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原有媒体形式的替代,而是彼此竞合、相互借鉴和适应,最终呈现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所谓的"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广告传播的形态必然与作为其载体的传媒自身的形态紧密相关。因此,广告的形态演进同样呈现出一种叠加式,而非替代式的发展。这种叠加式发展表现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不同广告形态在共时态上的共存和互补。
网络广告形态的多元并存和共同演进,并不意味着网络广告的各种形态在整体格局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占有同样大小的份额。换言之,这种多元并存在结构上应该是主次分明的。当我们盼望网络广告未来发展的趋势时,我们往往是针对其中的主流形态而言的。网络媒体和筑基其上的网络广告仍处在其发展的进行时态中,站在当下的时间点上远眺未来,我们很难对网络广告最终的具体形态和所有细节进行精确描述。尽管如此,在对网络媒 体和网络广告已有的发展演进历史作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我们似乎可以肯定,就其整体发展的核心方向而言,网络广告未来发展的主流决不止于传统广告的在互联网上的简单移植——实际上这种简单移植的网络广告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在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同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只不过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互联网平台上这些特性的实现更有效率,它必定与网络媒体迥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本质特性紧密关联,与传统营销传播有着质的差别。
营销传播工具最重要的优势来自于"精准性"。这里的精准性是指营销传播的目标受众和实施这一营销传播运动的企业的潜在消费者之间的高度重合,或者更形象地说,是通过某种要素将潜在消费者从茫茫人海中甄别出来,并针对其个体的状况进行相应商品的营销传播、商品促销、品牌推广的信息传播的能力。这是传统方式难以做到的。
在传统媒体环境和营销传播中,广告信息是电视、报纸、广播、传统Web1. 0网站不加区别的向不特定多数的受众进行传播,缺乏某种机制或要素把潜在消费者从中区分开来。尽管营销观念的发展使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针对目标消费群的品牌定位、广告创 作和媒介选择成为共识,但实际操作中如果没有媒体或平台能进行自动甄,别,那么消费群细分和选择仅仅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状况存在于广告活动实施者的策划书上,最乐观的状况也不 过是在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粗略的做到这一点。
(摘自《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六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与原有媒体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是传播学的一个经典命题。
B.广告形态演进不是替代式,而是一种叠加式的发展。
C.网络广告的各种形态在整体格局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占有同样大小的份额。
D.传统方式受信息传播的能力的限制难以做到营销传播的"精准性"。
小题2:新媒体和原有媒体是如何共同演进和生存的? (2分)
小题3: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本质差别在哪里?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落 葵
简媜
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
人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用心营造,期待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开始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关好。
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直于斤堂中最好的位直,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这固然是人的本性,精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节有些非人能控制。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十分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
或许行年渐晚,深知在劳碌的世间,能完整实践理想中的美,愈来愈不可得,触目所见多是无法拼凑完全的碎片。再要苦苦怨忿世间不提供,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想开了,反而有一份随兴的心情,走到哪里,赏到哪里。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后一次相别。
遇见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去夏台风季节,菜价翻了好几次筋斗。我们决定自力救济,到那块六十多坪的荒地上找去年种的地瓜叶。空地挨着屋舍,平常多余的花籽、树苗随手乱种,长得最好的当然是五节芒、杂 草。还好,地瓜命硬,勉勉强强夺了一方土地,叶子又瘦又小,摘不到几回,束手无策了。
后花园鱼池畔,搭着的一面网墙上,落葵任劳任怨爬出半壁江山,由于阳光不足,倒像一队老兵残将,仗还没打完,个个病恹恹地躺在路旁***。我打量了半天,该下山买菜认输呢,还是再撑几天尊严?落葵是民间常见的草药之一,据说有利肠胃亦能降火,抬眼一看,它又像背医箱行吟江湖的大夫,顺着墙根网壁爬,一路悬壶济世。春日结紫珠果时,曾摘了一碗,捏破珠果,滤出紫液用来染素棉纸,倒也淡雅。早知落葵的叶可食,平日太平盛世没机会吃它,不知味道如何?想必比王宝钏苦守寒窑摘食的马齿克要好吧。
果然香嫌滑口,也可能心理因素,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珍贵之惑。采荒解除前,那棵落葵早秃了。恢复菠菜、小白菜、水芗的日子后,偶尔食署之际,还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息,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记忆了。
没想到还有一次缘。某日上山,原想找一棵去年发现的薏苡,却意外在杂树间看到丰饶的落葵丛,赶紧跑回家叫人手,拿个大篓子去摘落葵。那条路是荒径,虽人边来往,恐怕认得落葵的人不多,就算看到,也不晓得它是鲜美的野菜。
我们摘到日暮黄昏才歇手,欢愉地像诗经时代的女人背一大篓野菜回家,连续几天,餐餐有一盘快炒蒜爆的葵叶,它特有的嫩液也成为舌瘾了。
吃光最后一把落葵,相约再采。才几天不见,那条荒径已被全部清除,想必是附近那位勤劳的老妇,她常常开垦废地,撒菜籽、搭瓜棚,用红塑胶绳围出一哇哇菜圆。诗经时代人人可采的野菜一下子变成现代老妇的私人田园。她并不知道镰刀扫倒的,除了落葵还有很多可以用来烹茶祛暑的青草。至少,她不知道落葵有多好。
我仍记得那丛丰饶的落葵,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别,但在记忆里,第一次变成最好的一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寻常人情总是企求圆满,但圆满往往无法实现,因此人生总是充满了遗憾。
B.人生有了一定的阅历,便能想开,不再追求完美,美好反而会不期而至。
C.作者喜欢落葵纯属偶然,只因夏季台风遇到菜荒,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珍贵之感。
D.作者写落葵的药用价值,写它紫珠果的染色功用,是为了表现她遇见那丛野落葵的惊喜。
E.第二次遇到落葵是因为它特有的嫩液已成为舌瘾了,它给作者的美好回忆挥之不去。
小题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 (4分)
小题3: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别,但在记忆里,第一次变成最好的一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