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14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14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结果自豪。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题1: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修辞效果? (2分)
小题2:第③段中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概括地说是指什么?文中“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一句中“做得相反”从文本出发来理解应是什么意思?(3分)
小题3:第⑥段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代什么?为什么说“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呢?(3分)
小题4:第⑧段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3分)
小题5:从文本来看,马克思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3分)
答案

小题1:用的是婉曲的修辞,如“停止思想”、“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把作者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不忍直接说出马克思的逝世,悲痛婉惜之情隐在其中。)
小题1: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概括地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5分),“做得相反”就是上层建筑决定着经济基础。(1.5分) (共3分)
小题1:“这样”是直承第⑤段说的,指的是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现”“领域很多”“都不是浅尝辄止”。 (1.5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对待科学,马克思更多着眼于它的一般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影响这一面(即不仅仅停留在某种“发现”,更重要的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1.5分) (共3分)
小题1: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把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马克思的伟大。(2分) (共3分)
小题1: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剩余价值的规律,其意义如同达尔文发现的自然界规律。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他积极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对待忌恨与诬蔑都毫不在意,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悼念”。 (3分,每一点1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回答用了什么修辞——婉曲,再结合语句分析,最后回答情感,即不忍直接说出马克思的逝世,悲痛婉惜之情,2分,修辞1分,作用1分
小题1:由“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判断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再回答“做得相反”,就显而易见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这样”作为指代性的词语,内容往往在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由开启了对下文其对革命的贡献。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再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 ,以及情感“正反两个方面证明马克思的伟大”。
小题1:此题考查综合概括能力,由第一至六段概括出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由第七段到末尾概括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再具体阐明这两点就可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14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刘关张于张角乱军中救了董卓,董卓却因三人出身低微极为怠慢,因此激怒了张飞,欲***掉董卓,刘备关羽及时阻止。最后三人连夜引军投了别处。
B.赤壁之战前,周瑜用反间计,诱使曹操***了蔡瑁和张允;使用苦肉计,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随后黄盖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C.孙权以其妹为饵,将刘备骗到东吴,逼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刘备择日就亲,并给赵云三个锦囊,教赵云依次而行。
D.曹操借袁绍七星宝刀进府行刺董卓,正欲抽刀行刺,却被挑马回来的吕布发现。曹操忙谎称献刀,并借口试马,逃之夭夭。
E.被马超击败后,曹操割须弃袍,惊慌而逃,马超紧追其后,被曹洪拦住,曹操躲到树后,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
小题2: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绝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
上面文字中的“公”是谁?他背弃袁绍的原因有哪些?他投奔曹操后献上什么计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信息观
于凤霞
①现代社会,信息总量急剧膨胀,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于日益膨胀的信息洪流中,而且,信息获取的手段、渠道也日益便利。
②但这么多的信息、这么快速和方便地获取信息,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利用成本显著上升。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与创新应用,其作为自媒体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公众话语权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各种虚假与不良信息也大行其道,无不挑战着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底线。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利用信息的成本显著上升。且不说由虚假信息造成决策失误而带来的直接损失,即便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与前些年不可同日而语。
③能否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提炼为知识,并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信息利用能力。信息时代条件下,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成为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甚至有人认为信息利用能力直接决定了个人的成长空间。既要善于迅速捕捉和收集信息,还要学会筛选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的信息,更要有适时地“拒绝”信息的能力。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要牢记信息“是为实现人的目标服务的”。
④现实世界中,个人言论和行为所能影响的范围是有限的,网络空间中这种影响可能会被无数倍地放大,甚至引发网络群体事件,并反过来影响现实的社会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信息道德和规范,做一个理性、负责任的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这一点就显得尤其重要。
⑤信息时代,经意与不经意间,人们的隐私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技术革新正在压缩、侵蚀每个人的隐私空间。目前,人们对待信息问题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有不少人很享受把自己的生活公之于众的乐趣,还有很多人为了获得某方面的收益而自愿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都反映了当前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还相当薄弱。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
小题1:下列关于“信息”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总量急剧膨胀,对它的利用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B.质量参差不齐,与公众话语权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有关。
C.可以快速和方便获取并用以指导认识和行动的知识。
D.它的发布和传播有时会牵涉到个人隐私和道德、法律。
小题2:文章画线句“公众利用信息的成本显著上升”中的“成本显著上升”包括哪些方面?(3分)
小题3:面对信息时代的大量信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应对?请简要概括。(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水谣
范 婉
①这是一段优美的云水谣。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初了。他是画家吴湖帆,她是闺秀潘静淑。他是清朝广东巡抚吴大澂的孙子,她是清朝军机大臣潘祖荫的侄女。再也没有比他们更门当户对的了。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
②他的性格与才情,沾染了一些云气的高远与逍遥。她的清丽与温柔,流淌着水一般的娴静与婉约。
③潘静淑从小与书画为伴。她的嫁妆中有宋拓欧阳询《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与吴湖帆家传的欧阳询碑刻拓本《虞恭公碑》合而为四,汇于一室,称“四欧堂”。
④潘静淑30岁生日时,她的父亲又将收藏的宋孤本《梅花喜神谱》二册作为礼物送给她,吴湖帆遂把画室命名为“梅景书屋”。
⑤吴湖帆与潘静淑的生活,是令人艳羡的。琴瑟和谐。这从他们拥有的十方象牙章中可见一斑,分别为“吴湖帆印”、“吴潘静淑”、“吴湖帆潘静淑所藏书画精品”、“潘静淑平生心爱之物”、“湖帆静淑金石图书”、“双修阁内史”、“湖帆读画”、“香阵卷温柔”、“吴氏四欧堂家藏书画”、“梅景书屋主人”。
⑥她第一次看他作画,想替他磨墨,被他轻轻阻止了。他一向习惯自己磨墨。这样不但能掌握墨汁的浓淡,还能趁磨墨时构思。她善解人意地点了点头。
⑦梅景书屋里终年飘荡着梅花的清香。时间与人生的幽暗缓慢地在这里展开。蜡烛蹿红。屏风漾金。白色的宣纸平摊在桌上,青花瓷瓶里横斜着几枝铁骨红梅,华丽与惊艳依托清莹的月光,倒映在窗棂上,晃动。没多久,一幅青绿山水《春云烟柳》完成了。青山葱翠,白云缭绕。沟涧蜿蜒,流水潺潺。一片清新旖旎的春色。
⑧早春时节,他们照例会从上海回故乡苏州,去“香雪海”赏梅。漫山遍野的梅花,千花万蕊,香雪缤纷。烟波迷茫的太湖,云峦闲吟,春水独钓。微风,杨柳,芦苇,桨声,船影。大自然的云水谣。
⑨午后,潘静淑坐在池塘边。庭院一角,红艳艳的蔷薇花热烈地开放着,一只彩蝶停栖在花瓣上,家里的大白猫懒洋洋地蜷伏在湖石上。她的心不由动了一下,回屋兴致勃勃地作《耄耋图》。她画白猫,蔷薇,还有蝴蝶,全神贯注。连吴湖帆进屋也没察觉。他笑嘻嘻地从她手中接过笔来,在纸上补上湖石,苔草。
⑩此情此景,吴湖帆记忆犹新。今晚,窗外的月光照亮了那一瞬间。他默默地看着墨迹未***画卷。烟云笼罩的山石峻岭,远峰一抹直入云中。山谷中漂浮着白云,成排的松杉覆盖着山坡,屋宇掩映在葱翠之中,溪流淙淙,水汽与云雾氤氲一片……
⑾他站在云端,吟诵水的歌谣;她坐在水边,默读云的倒影。云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间。云以缥缈的烟岚招呼,水回应以悠扬的笛声。
⑿他独坐在画桌前,面对刚刚完成的这幅水墨《云海奇峰图》,沉思。云水微茫的天际,地老天荒的苍凉。
⒀那年夏天,池塘里的红荷开得格外娇嫩多姿。吴湖帆即兴画了一幅扇面《凌波出尘图》,背后书录潘静淑的《浪淘沙》词。她看后连声说好,想临摹来着。未料,没几日却染病去世了。睹物思人,黯然神伤。自此,吴湖帆把扇子珍藏在行箧中,从不离身。孤独的扇子,残缺的美。他是一片漂浮的云,无力留住流逝的水。
⒁他一直记得她。这段优美的云水谣,不因她的早逝而稍减其美或感动。她是他的记忆,只是他的记忆被打散了,一点点,一滴滴,融化在他的一幅幅画里。
(摘编自《散文(海外版)》2009年第04期)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新婚燕尔、回乡赏梅、池边作画和睹物思人等片段,表现吴潘两人琴瑟和谐的一生。
B.第⑤段写到“吴湖帆与潘静淑的生活,是令人艳羡的”,他们令人艳羡的不是物质上的奢华,而是精神上的高雅。
C.第⑧段用“千花万蕊,香雪缤纷”“云峦闲吟,春水独钓”描写故乡风物,形象传神,且用词典雅,句式工整。
D.第⑨段写吴湖帆“笑嘻嘻地从她手中接过笔来,在纸上补上湖石,苔草”,表现吴潘两人幸福和谐的生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E.文章描写江南的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清丽雅致,富有诗意,这与吴潘两人艰辛的艺术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题2:吴湖帆为什么把画室命名为“梅景书屋”,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3:这篇小说以“云水谣”为题,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佩弦先生
叶圣陶
①朱佩弦(自清)先生,于八月十二日去世了。认识他的人都很感伤,不认识他可是读过他的文字,或者仅仅读过他那篇《背影》的人也必然感到惋惜。
②他是国立清华大学的教授,任职已经二十多年。以前在浙江省好几个中学当教师,他毕了北京大学的业就当教师,一直没有间断。担任的功课是国文和本国文学。
③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教师有所谓“预备”的工夫, 他是一向做这个工夫的。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剖析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提示的记下来。一课完毕,往往满头是汗,连擦不止。看他神色,如果表现舒适愉快,这一课是教得满意了,如果有点紧张,眉头皱起,就可以知道他这一课教得不怎么惬意。他教导学生取一种平凡不过也切实不过的见解:欣赏跟领受着根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
④他是个不断求知不惮请教的人。到一处地方,无论风俗人情,事态物理,都像孔子入了太庙似的“每事问”,有时使旁边的人觉得他问得有点儿土气,不漂亮。在文学研究方面,这种精神使他经常接触书刊论文,经常阅读新出的作品,不但理解他们,而且与他们同其呼吸。依一般见解说,身为大学教授,自己自然有已经形成的一套,就把这一套传授给弟子,那是份内的事儿。也很有些教授在这么做,大家也觉得他们是行所当然。可是朱先生不然,他教育青年们,也随时受青年们的教育。单就他对于新诗的见解而论,他历年来关心着新诗的发展,认明新诗的今后的方向,是受着一班青年诗人的教育的,他的一些论诗的文字就是证据。但是,同样在大学里当教授,以及在中学里当教师的,以及非教师的知识分子,很有说新诗是“什么东西”的,简直认为胡闹。若不是朱先生的识力太幼稚短浅,就该是那些人太不理会时代的脉搏了。
⑤他待人接物极诚恳,和他做朋友的没有不爱他,分别时深切的相思,会面时亲密的晤叙,不必细说。他在中学任教的时候就和学生亲近,并不是为了什么作用去拉拢学生,是他的教学和态度使学生自然乐意亲近他,一块儿谈话和玩儿是常事。这也很寻常,所谓教育原不限于教几本书讲几篇文章。他在大学里也还是如此,学生就是朋友,他哪里肯疏远朋友呢?可是他决不是到处随和的好好先生,他督责功课是严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是不答应的。像朱先生那样的教师,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有亲切的友谊,又有强固的责任感,那才自然而然成为学生敬爱的对象。他入殓的当儿在场的学生都哭了。
⑥他作文,作诗,编书极为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非自以为心安的意见决不乱写。不惮烦劳的翻检有关的材料。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动,乃至一个字的不妥,宁肯特写一封信去,把它改了过来才满意。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份,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⑦他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他在学校里教的也是这些个。“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的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个完美的人格。(摘编自《中学生》一九四八年九月号)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朱自清先生去世让许多人感到悲伤,入殓时在场的学生都哭了,说明他是个有广泛影响且受人尊敬的人物。
B.谈及对新诗的认识,作者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见解有独到之处,而某些人的排斥态度则说明他们不能把握时代脉搏。
C.文章列举了朱自清先生不同时期的许多作品,意在强调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D.文章追忆了朱自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展现了一个向时代、青年学习,与丑恶、暴力斗争的知识分子形象。
E.文章写朱自清上课时有时“满头是汗,连擦不止”,有时“表现舒适愉快”,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小题2:朱自清先生在教学上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文章说朱自清先生“‘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的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个完美的人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朱自清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觉民刚刚走上左边厢房的一级石阶,正要跨过门槛进去,就听见婢女鸣凤喊他们吃饭,并且告诉他们姑太太和琴小姐来访。吃过晚饭后,觉民便将他们学堂明年暑假要招收女生的消息告诉琴,让琴兴奋了许久。(《家》)
B.张飞一路平定蜀中郡县,巴郡太守严颜依靠城池的坚固进行抵抗,张飞强攻却是打不下。最后,孔明用计活捉了严颜。张飞对他以礼相待,严颜感其恩义,于是投降。随后,严颜一马当先,打下了他所管辖的地方。(《三国演义》)
C.孔明因缺粮引兵至陇上割麦,司马懿事先预料到,率军到各郡麦田守护。孔明令姜维、魏延、马岱装神弄鬼,带兵迷惑魏军,魏兵无不骇然;司马懿不知来者是人是神,三日不敢出城。孔明乘机令三万精兵将陇上小麦割尽运走。(《三国演义》)
D.曹操派孔融去招降刘表。孔融临行前向曹操推荐祢衡。祢衡为人狂傲,曹操为侮辱他就给了他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借自己的狂傲行为击鼓骂曹,堪称痛快淋漓,成为一段佳话。后曹操借刀***人,祢衡死于黄祖之手。
E.在觉新的办公室,觉慧反复朗读《新青年》杂志里的“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这不仅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家》)
小题2:阅读下面《家》选段,回答问题。
“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觉慧依旧在屋子里踱着。“我要出去,我一定要出去,看他们把我怎样!”他说着,就往外走。
觉慧为什么被囚禁在家里?他最终离家出走去了哪里?对于觉慧的离家出走,觉新的态度有何变化?
小题3:“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曹操一方被张飞吓死的是谁?刘备评价张飞“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惜失于计较”指什么事情?请简述这一情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