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25分)①有人带了礼物到碧溪岨,掌水码头的顺顺,当真请了媒人为儿子向渡船的攀亲起来了。老船夫慌慌张张把这个人渡过溪口,一同到家里去。翠翠...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25分)
①有人带了礼物到碧溪岨,掌水码头的顺顺,当真请了媒人为儿子向渡船的攀亲起来了。老船夫慌慌张张把这个人渡过溪口,一同到家里去。翠翠正在屋门前剥豌豆,来了客并不如何注意。但一听到客人进门说“贺喜贺喜”,心中有事,不敢再呆在屋门边,就装作追赶菜园地的鸡,拿了竹响篙唰唰的摇着,一面口中轻轻喝着,向屋后白塔跑去了。
②来人说了些闲话,言归正传转述到顺顺的意见时,老船夫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很惊惶的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且神气中则只像在说:“那好,那好,”其实这老头子却不曾说过一句话。来人把话说完后,就问作祖父的意见怎么样。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可是我得问问翠翠,看她自己主意怎么样。”来人走后,祖父在船头叫翠翠下河边来说话。
③翠翠拿了一簸箕豌豆下到溪边,上了船,娇娇的问他的祖父:“爷爷,你有什么事?”祖父笑着不说什么,只看着翠翠,看了许久。翠翠坐到船头,低下头去剥豌豆,耳中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翠翠心跳着。过了一会祖父说:“翠翠,翠翠,先前来的那个人来作什么,你知道不知道?”翠翠说:“我不知道。”说后脸同颈脖全红了。祖父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轻轻的自言自语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
④祖父说:“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作媒,想讨你作媳妇,问我愿不愿。我呢,人老了,再过三年两载会过去的,我没有不愿的事情。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愿意,就成了;不愿意,也好。”翠翠明白了,人来做媒的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⑤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
⑥见翠翠总不作声,祖父于是笑了,且说:“翠翠,想几天不碍事。洛阳桥并不是一个晚上造得好的,要日子咧。前次那人来的就向我说到这件事,我已经就告过他: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规矩。想爸爸作主,请媒人正正经经来说是车路;要自己作主,站到对溪高崖竹林里为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是马路,——你若欢喜走马路,我相信人家会为你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
⑦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祖父再说下去,便引到死去了的母亲来了。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怯生生的说:“爷爷,你怎么的?”祖父不作声,用大手掌擦着眼睛,小孩子似的咕咕笑着,跳上岸跑回家中去了。翠翠心中乱乱的,想赶去却不赶去。
⑧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入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气?……”
⑨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伸手把那簸箕从水中捞起时,隔溪有人喊过渡。
节选自《边城·十一》
小题1:文中4次描写翠翠剥豌豆的细节,请分别简要概括这些细节刻画了翠翠什么样的心理变化?(5分)
小题2:文章第⑧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根据选文,简要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4: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 为什么“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 (8分)
答案

小题1:相对平静的心理——掩饰忐忑的心理——排解不安的心理——矛盾慌乱的心理
小题2:写优美的自然环境,烘托出人性之美,写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写天气渐热,虫鸟乱鸣,也侧面烘托了翠翠有点烦躁的内心。
小题3: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乡下女孩子,当她得知天保爱自己时,不敢说不;即使祖父追问她也羞于明说。她喜欢傩送,却羞于说出口,只是内心默默思念,被动地等待。她的性格具有少女特有的青涩、纯洁。
小题4:天保走的是“车路”,请媒人正正经经提亲,足见其情真意切,让翠翠感动的“只想哭”;但翠翠心里爱的是傩送,所以她又无法开口明说,即“无理由哭”。写出了少女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心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次:翠翠正在屋门前剥豌豆,来了客并不如何注意。体现了她相对平静的心理;第二次:翠翠坐到船头,低下头去剥豌豆,耳中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翠翠心跳着。体现了她掩饰忐忑的心理;第三次:翠翠明白了,人来做媒的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体现了她排解不安的心理;第四次: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体现了她矛盾慌乱的心理。
点评:通常在小说中,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小题2:试题分析: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在这它写了优美的自然环境,烘托出人性之美,写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具体写天气渐热,虫鸟乱鸣,也侧面烘托了翠翠有点烦躁的内心。
点评:景物描写的作用: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小题3:试题分析:“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体现了翠翠虽然不爱天保,但当她得知天保爱自己时,不敢说不;即使祖父追问她也羞于明说。但翠翠心里爱的是傩送,所以她又无法开口明说,即“无理由哭”。欣赏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入手。
点评:这类题型回答的时候,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小题4:试题分析:该题是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这个句子可谓是蕴含的情感及其丰富,天保走的是“车路”,请媒人正正经经提亲,足见其情真意切,所以让翠翠感动的“只想哭”;但翠翠心里爱的是傩送,爱的人未来,来的却不爱,所以她又无法开口明说,即“无理由哭”。写出了少女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心理。
点评:该题的解答还在于对文章全篇的把握,只有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和了解,才能理解翠翠那矛盾的少女情怀。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25分)①有人带了礼物到碧溪岨,掌水码头的顺顺,当真请了媒人为儿子向渡船的攀亲起来了。老船夫慌慌张张把这个人渡过溪口,一同到家里去。翠翠】;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论述类文章阅读,完成问题(9分)
谈    人
朱光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可不是吗?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还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仙子也渺茫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也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人,还须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而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社会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食”就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 ”就是绵延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美和美也最先起于食色。汉文“美” 字就起于羊羹的味道,中外文都把“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 (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为着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象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对象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和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这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之类,使它实现为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这整个运动分为知(认识)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小题1:关于“人”的理解,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够懂得他人。
B.人是由单细胞发展到类人猿再由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C.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部分“兽性”和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能’。
D.人的所谓“生活’就是时时刻刻地和外界打交道,不断地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小题2:关于艺术和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B.儒家说:“食、色,性也。”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食”就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 ”就是绵延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它们都属于艺术美范畴。
D. 原始人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就是艺术活动。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所以人时世间万物中最难懂的。
B.西方还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可见人的性格具有两面性,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就是美的历史。
D.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识)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章阅读,完成题。(20分)
橡胶树
傅天琳
(1)云南,我神往中的植物园。
(2)我们的车出发了,从思茅开往版纳。有着充沛的阳光和雨水,我熟悉的竹,在四川清清秀秀,仙袂飘飘宛如村姑,在这儿却气宇轩昂。
(3)一排树转过身来,小腿扎着绷带,整整齐齐,列队向我。皮肤灰白相间,浸出病的斑迹,几粒绿粉,薄薄洒在树尖——是橡胶树!我狱猝然一惊。
(4)它怎么长得像这个样子?这彻底的奉献者,在众多姐妹的簇拥中,它显得太可怜太寒碜了。
(5)油棕的据齿多棱,叶隙洒下碎金;槟榔树踮起光洁而修长的腿,翩翩旋转16岁的花蕾;还有叶子花粉红胭红血红,金瀑垂悬,烂漫得要死。我进入我神往的圣地了,我愉悦我清新,我的目光绚丽多姿。可是,那小腿扎着绷带列队向我的树呢?道旁的仪仗队没有它,公园的歌舞队没有它,而在我的意识里,挥也挥不去它。
(6)我没有看见刀,却看见了刀的痕迹;没有看见血,却看见血痂结满忧郁;看见被辱者的悲哀,如落叶一片片趴进草丛,等待黎明。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我痛,压抑的痛,受伤的橡胶树,它知道痛吗?
(7)虽然一路美景蓬勃,蔷薇和蕉叶的体香再次搔我。蕨和藤和各种小灌木的柔腕再次缠我,我仍然在自己制造的苍凉气氛中,想象乘坐的小车是一种逃亡。
(8)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
(9)眼前,勐海县的落日红得透亮。忽然一大群橡胶树涌来,可谓千军万马,可谓雷霆万钧,绿色兵团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双峰。那浩浩荡荡的独脚绑腿,那重重叠叠的悲壮神色,那苍翠的呐喊响彻了一条亚热带。比起来,那些槟榔那些油棕,虽然到处都是,也只能算着散兵游勇了。
(10)我走进树。我看见伤痕下的白线了,在流动,流进一只碗里。是血,是乳,我分不清楚;是忍耐,是宽容,我分不清楚。橡胶树,我在你的血和乳里,忍耐和宽容里痛哭!
(11)我还想说点什么,一个转弯,橡胶树又一掌推我至300米之外,在迎风的山口,赠我一幅匍匐而不倒地的群体雕像。再看那些叶子,绿色四溅得噼噼啪啪,汪洋而慷慨,显示风的滚动。我不再可怜橡胶树了,不是不再,是不敢,不配。人不及它。人的悲痛没有它深,却又喊又叫;人的意志没有它坚挺,却又夸又闹。人可以利用权力和阴谋随随便便践踏一个人,可是,人不敢,不敢轻视一棵橡胶树。
(12)整整一生都受着伤害的橡胶树啊,自己为自己擦干血迹,自己为自己打好绷带,然后,自己站起来,从容不迫,奔赴自己的厄运。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
(13)它活得上好。它似乎在说:你可以剐,我可以生;你可以再剐,我可以再生。
(14)他说得极轻,极柔,似有似无。而我听见了。我再也无法将自己从橡胶树上剥开,我的皮肤我的血液我的气息,我的葱茏的头发,我的汪洋恣肆的叶绿素。我与橡胶树已成为两个自我,互相关照互相审视。我真实地清晰地看见了自己,比较满意。当韧性的根扎进生命底层,沿着灰白斑斑的树干上升到叶片,我真正地触摸到了自己的圣地,自己的宗教,自己的佛。
(15) “橡胶树,像打满绷带的士兵。”我曾对一个人说。
(16)““橡胶树,像斜挂绶带的将军。”我再次对一个人说。    
小题1:作者在文中赞扬了橡胶树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简要概括。(6分)
小题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文中第⑧段“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一句中的“悲剧”具体指什么?(3分)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5分)
小题3:文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请结合文意,联系现实,理解这句话的含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外国小说鉴赏(13分)
假如是你的话
“这个戒指真的白给我?大概是人造钻石吧,但人造钻石这么大也妙极了。” “是真的钻石。不嫌弃的话,请戴上试试。”
推销员交出了戒指盒。女的双颊一红,捏起了戒指。推销员按住这只手,说道:“请等一下,太太。不行。我不能说谎。”
“还是有什么条件吧?这么贵重的东西,不可能白给嘛。”
“说实在的,这不是平常的戒指。是一个遥控开关。我不是这个地球的人。是从一个遥远的星球来的。我们那个星球,由于人口过剩,眼看要爆发危机,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结果,决定***死五百万无用之人。可是谁也不肯按执行死刑的开关。因此派我到这里来。一戴上这只戒指,立刻要死五百万人。这颗钻石可以说是执行死刑的报酬。对不起,太太。”
“尽开玩笑。到底是给还是不给?”
“肯戴的就奉送。不过,要等我回去以后再戴。”
推销员把戒指留在女的手中,跳出门外。女的手拿戒指端详了片刻。然后——假如是你的话,怎么办呢?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小题2: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思考?(200字左右)(10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9分,每小题3分)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小题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小题2: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21分)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魁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原文略有删改)
小题1: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这两件事。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B.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C.“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D.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E.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