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①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准入制度的提出是有其现实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
①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准入制度的提出是有其现实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城市治安的恶化。有人认为城市的外来闲杂人员是造成人们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必须限制。可是这种变相的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冲突。经济学家们早就发现,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知道这场博弈是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时,当他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更喜欢合作。
②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过去说农民老实厚道,特别是那些越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就越老实厚道。如今突然把这些农民称为“低素质”的闲杂人员,说他们是犯罪的根源,原因之一,是他们离开了过去那个面对面的生活圈子,来到了谁也不认识的大城市。来无踪去无影,老实厚道已经不符合他们生存的利益。大家要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一锤子买卖当然就没有必要信守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规则,偷偷抢抢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③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就需要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这样,大家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再简单地说,构成社会基础的是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
④现代国家成了维护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比如,当你到美国的一个大都市,可以把自己的信用卡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用不着担心自己受欺诈。现代国家的管理已经如此周密,保证了这种不相***人之间的交易也是要重复的。不过,所有这些都不能取代基层的制度建设;在人们从村庄一样的面对面社区走进现代大都市所代表的陌生人社会时,怎么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城市化进程恰恰是这方面的一块试金石。
⑤在城市化中吸收外来人员方面最成功的,还是战后的日本。一位日本官员在10年前说了一句话:日本是一个村庄!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没有打破村庄里那种面对面的社会人际纽带。战后日本给农民的福利非常丰厚,农村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在工业化进程中,东京的一个大公司跑到一个村子,一下子把村子里一年毕业的学生全雇下来。这样,村子里一代人集体进城,到了一个公司,有了终身的工作和优厚的福利。他们自然以公司为家,在大都市还和在村子里一样,维持着对小共同体的忠诚。
⑥从世界工业化的大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准入制度不仅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从长期看,可能会把治安搞得更坏。城市治安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传统的共同体和面对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共同体,并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这样的环境自然促使他们在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进行一次性的交易。上述各国国情虽然不同,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都是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本文取材于薛涌《不要把穷人拒于城市之外》)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提供的信息的两项是(5分)(   )
A.由于城市治安的恶化,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制定了准入制度,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以维持城市基本的社会秩序。
B.城市的外来闲杂人员是造成人们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必须限制。
C.越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就越老实厚道,是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小的共同体中。
D.在人们从村庄一样的面对面社区走进现代大都市所代表的陌生人社会时,城市化进程是衡量传统的共同体纽带维护好坏的标准。
E.战后的日本在城市化中吸收外来人员方面最成功的原因是日本是一个以农民为主要社会成员的村庄。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方法是(3分)(  )
A.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
B.给农民以丰厚的福利,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
C.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
D.让外来人员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共同体精神”的内涵是什么。(4分)
小题4:作者认为现代城市怎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4分)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B
小题3: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际网络之中。(2分)大家必须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2分)
小题4:①社会成员形成共同体意识(或摘抄第三段内容也可)
②国家应具有维持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
③最大限度地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
④城市接纳外来者为城市共同体中体面的一分子(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或,让外来“闲杂人员”能进入新的共同体,建立新的人际网络。)
(每点1分,共4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没有制定”,只是“讨论”,“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而没有真的那么去做;B是“有人认为”;E“日本”“是一个以农民为主要社会成员的村庄”错了,成功的原因应是“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没有打破村庄里那种面对面的社会人际纽带。”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小题2:试题分析:B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点评:根据选项内容,在文章中找到相关区间。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小题3:试题分析:这篇文章由城市准入制度谈到共同体精神,文章从第三自然段开始谈及共同体精神。对此,可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特别是作者议论性的语句。从文章的结构来看,第三段是重点阐释共同体精神的,以下两段加以例说,最后一段得出结论。因此,抓住第三段内容,对此进行取舍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点评:如何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进,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重要概念”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本题的解答也因抓住文章的第三段及以下各段,根据各段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从而抓住一些关键语句,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比如:再简单地说,构成社会基础的是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现代国家成了维护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都是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点评: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核心考点
试题【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①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准入制度的提出是有其现实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毕淑敏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的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踵,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特别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咫尺对视。若干垂危之人,我手经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地追索和厮守。
②今世,我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离平原更远,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做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树征服了吗?山的存在,让我们永保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③今世,我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我少年戍边,有10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为了人类的常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④今世,我将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如果有来生,我期望还将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或是植物。尽管我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可怕的弱点和缺陷,我还是为这个物种的智慧和勇敢而赞叹。我做过一次人类了,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⑤把自己喜欢的事一一想来,我还要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当然还有无邪的小童,突然就笑了。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这样一路地看下去,来世的愿望不知能否得逞,今生的时光可就白白荒废了。于是决定,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
⑥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拔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喜欢绿色和生命,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就爱惜资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小题1:第一段在“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后展开议论,这些议论表达了作者哪些想法?(4分)
小题2:第四段中:“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句子中的“最初的运算”含义是什么?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从五百次回眸到决定不再东张西望,作者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万元先生
周民的个子在身材上是1.66米,在气质上绝对是1.88米。所以身处于数学系的芸芸众生之中,他懒洋洋地翘着鼻子,一点儿也不显得矮。恰恰相反,众人在他眼睛里,倒反而是矮了一截。作为年轻的微积分专业助教,周民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所以数学系的学生们就把“感觉最良好先生”的桂冠赐给了他。
周民走进一年级三班的教室的时候,总是一派眼睛朝天、漫不经心的学者风采。他把教科书和讲义像堆破烂似地往讲台上一扔,然后就再也不朝它们望上一眼。似乎望了它们一眼,就有辱他的学问和才华似的。他在教室的前方迈着两条短腿踱来踱去,暗自陶醉在自己的讲课中。兴之所至,就在黑板上一阵激烈地乱涂乱抹,指甲擦着黑板的“吱吱”尖叫让人不堪忍受。有时候他会突然在某个正做鬼脸的学生前停下步子,和蔼可亲地问一声“听明白了么?”
听周民的课有一个特点,本来不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还是不明白,本来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也变得不明白了。所以学生们就把周民的课称为“糊涂加工场”,不管你原先明白不明白,听完课出来全都成了糊涂蛋。
系主任不是糊涂蛋。所以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他对周民说,这样的基础课,你下个学期就不要再上了吧(意思是上基础课太委屈他了)。系主任说,编教材怎么样?我们多么缺乏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啊!周民当时懒洋洋地叹了口气说,看样子也只有我来编了。
周民一编书,他的夫人就激动得简直不知道该为他做些什么好了。打从谈朋友的时候起,她就对他满心的崇拜和敬佩。“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敲开邻居家的门,压低嗓音说,“请把录音机的音量开小一点好么?”“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在吵吵嚷嚷的菜场上对售货员理直气壮地喊,“这一块猪肝你一定要卖给我!”售货员对她笑笑说:“你们先生写书关我啥事!”
很多日子过去了,但见周民捧着一堆堆的书在图书馆的走廊上和教学楼的大厅里匆匆而过。碰到朋友了,就停下来,苦笑着说太忙了,实在是太忙了。“系主任缠着我要我编教材,不编不行啊。组里其他的老师,你是知道的,肚里就那么点东西。”朋友就说:“能者多劳,能者多劳嘛。”周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随随便便地、仿佛漫不经心地说:“可我手头上正在写部专著。真是要命,一点儿时间也没有,而出版社又没完没了地催。”朋友就假装大吃一惊地问:“真的么?真是要出专著了么?”周民就灰心丧气地叹息一声道:“据说这本书的出版将引起整个数学界的大地震。”“但是我已经阻止了这一说法。”周民谦虚诚恳地又说。
寒假结束的时候,周民交给系主任洋洋十万言的一叠手稿。系主任看完以后,一言不发地塞到了书柜的最下面一层。数学界的大地震自然连影子也没有。倒是周民本人一天天地被夫人调养得脑满肠肥,发福起来。
这时候系里来了一个援外名额,是援助非洲一个名叫冈比拉的国家。系领导排来排去排不出人来,而周民又恰恰闲散着,就把名额给了他。想来冈比拉教育水平低下,周民去教教函数、方程总不成问题。
周民人还没出洋,派头却早早地出了洋。蓄着一把大胡子,穿上了胡里花哨的格子西装。跟人讲起话来,常常恰到好处地嵌上几个法语单词。令人迷惑的是,他句子里的法语单词中国腔十足,而汉语单词又法国腔十足。弄到后来法国人和中国人都有点不知所云了。倒是他的那种满腹经纶却又百无聊赖的风度,的确是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认识他的人猛一见他,还以为是见到了冈比拉总统本人呢。
周民回来时一下子阔了起来。他成了数学系惟一的一位万元先生。
这几天他正在埋头书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的申请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再也不能容忍不学无术之辈占据教授、副教授的职位了!
人们说,是啊是啊。
小题1:请用三个短语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小题2:小说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小题3:本文很幽默,说说这种幽默效果是怎样产生的?(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⑴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⑵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⑶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⑷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⑸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⑹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⑺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⑻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⑼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小题1:根据要求,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这一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2)“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听雨”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主题?请简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俄罗斯)阿纳托里特卢什金
上周,我和妻子做客后往回走,又饿又冷。天空下着毛毛雨,风吹打着脸。我们俩,就这么一起走着,走了四公里。
走着走着,妻子笑了。她总是爱笑。搞不懂她笑什么,真是莫名其妙。我看着她笑也跟着笑起来。我笑什么呢?我自己也不清楚。
快到家门口时妻子把脚给崴了,她坐在柏油马路上还是笑。两条腿叉开,两只鞋跟弄掉了。她喜欢穿高跟鞋,却穿不到好处!
我们找到了一只鞋跟就往家走,另一只鞋跟根本就没有找,就她那走路姿势,穿一只和两只都一个味儿。
到家了,打开灯,瞧我们俩脏兮兮、湿漉漉的样子,妻子立刻笑了起来。我看着她也笑了。接着,妻子看了鞋跟又笑了,我看了一眼鞋跟,咦,不是鞋跟,是一个小盒,一个装钻石的盒子。
我们俩赶紧把门全部检查一遍,看锁上了没有。然后像老鼠一样坐下来,不笑也不动。干什么无缘无故地走动呢?邻居可能会听到,寻思着,这两口子干吗三更半夜突然走动起来?难道找到了钻石不成?妻子悄悄地对我说:“明天去打听打听,值多少钱。”
我们把钻石藏在袜子里,用手帕包好,然后将手帕装进小盒里,最后把小盒藏进靴子里。晚上妻子问我:“打听了吗?”“打听了,”我说,“不久前,十个人因为比咱们小一点儿的钻石丧了命,因为比这大一点儿的枪毙了二十人。”
那就是说,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是不能让任何人猜到我们是百万富翁。
妻子去邻居那儿挨家挨户地借钱,尽可能地能借多少借多少。
我赶紧把过道的地板拆了,撕掉墙纸,敲碎过道的灯泡,把门从合叶上卸了下来。妻子回来了,皱着眉头:“这样不行呀,还是能看出我们是百万富翁。”我用小锤敲碎了镜子,拆掉所有的墙脚板,然后把天棚稍微熏黑了些,锯断了椅子腿。这样的话,一旦有人进来,他立刻就想溜。妻子看了看说:“哎,这下差不多了。”
也就从这天起,为了不给来人留下任何好感,我们家当然是一点吃的东西都没留。如果有人讨水喝,就关掉水龙头。不用说了,钻石每天换一个地方藏着,这样比较放心些。
然而,昨天我回到家,钻石竟然不见了!我抓起大锤子,在屋里跑来跑去,可还是没找到钻石。
妻子早该下班回来了,可为什么她不在家呢?这时我觉得后背冷飕飕的。忽然我猜想妻子拿着钻石跑了!原来如此呀!多么的狡猾!可耻的叛徒!多么的卑鄙!我怎么就没先想到拿钻石跑了呢!
但,这时候妻子走进了屋子,说:“坐在办公室我恍然大悟,如果有人进了咱们家,马上会猜到钻石就藏在洗浴盆的下水管里,于是我便赶忙跑回了家。”
“然后呢?”
“然后?当然是把钻石换了个地儿藏起来了呗。”
我说:“干得不错,藏哪儿了?”
她回答说:“不记得了。”
“怎么会不记得了呢?”
妻子说:“算了吧。咱们吃饭吧,然后我再想一想。你喝水果糖水吧。”
我说:“你先喝吧。”
“我不想喝。”
“我也不想喝。
“那你吃饺子吧。”
我说:“你先吃吧。”
“你干吗手里拿着锤子?”妻子问我,哭了起来,然后说,“让钻石见鬼去吧。”
“那它在哪儿呢?”
此时,妻子想起来了,钻石在水果糖水里!
我们把钻石扔进垃圾管道里,在屋里尽情地狂欢。当然啦,我们小心翼翼地,以防摔断了脊梁骨。一切都过去了,妻子说:“上帝呀!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呀!”
然后,她笑了。
(原载《百花园》2008年第5
小题1:文章开头多次描写妻子的“笑”。妻子为什么“笑”?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2:捡到钻石之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谜”为标题?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山水为何给人美感
梁 衡
人类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大自然为什么给人类以美感呢?因为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在我们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类怎样融合客观景物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从而激活人的美感。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之物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称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还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情感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是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天星桥就是这样的。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而文物古迹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滕王阁被火烧了,只有到《滕王阁序》里去体验“滕王阁独为第一”(韩愈)之壮美了。只有保护才能开发,开发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旅游开发,卖门票,拉动消费这是物质方面的开发。把山水的美感挖掘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这是精神方面的开发。名山名水游人去得多,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大,便于开发成精神财富。过去讲人战胜自然,现在讲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种进步,但这只是一小步,是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其实下面还有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一个小康社会,除了物质的充裕,还应精神丰富,精神财富中审美是一大内容。
大自然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人类要永葆一种崇敬、虔诚之心,向自然汲取美感,这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两项是(5分,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多选0分)
A.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都是大自然中美的要素。
B.不论是人还是山水,观察者都能从中获得美感并能上升到感情。
C.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界中能找到相似的且可相通的形象。
D.山、水、树、木等物的美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的。
E.名山名水游人去得多,所以审美价值大,便于开发成精神财富。
小题2:对文中所举事例或引用诗文的作用,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举刘海粟十上黄山的事例,说明艺术强调师法自然的道理。
B.引用刘勰的话“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说明美感产生的过程。
C.举周敦颐见莲花悟得做人之理事例,说明诗歌能蕴含哲理的美。
D.引用韩愈的话“滕王阁独为第一”,说明当年滕王阁的壮美。
小题3:作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4分)
小题4:简要说明客观景物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的三个层次。(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