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唐宋两代文学复古的异同唐宋两代都进行了文学复古运动,但唐代的复古止限于文,宋代的复古兼及于诗;唐代的复古是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宋两代文学复古的异同
唐宋两代都进行了文学复古运动,但唐代的复古止限于文,宋代的复古兼及于诗;唐代的复古是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复古是复唐代之古。无论唐代的复三代两汉之古或宋代的复唐代之古,在当时都是一面大的旗帜。在这旗帜下进行的,不止是复古运动,更重要的还有革新运动:唐代的革新运动是在针对着魏晋以迄唐代的骈文,宋代的革新斗争是在针对着晚唐以迄宋初的时文。他们一面复古,一面革新,再加上时代不同,表现的对象不同,所以结果是唐代的文章并不全同于三代两汉而完成了唐代独特的风格,宋代的诗文也不全同于唐代而完成了宋代独特的风格。
唐代的复古运动成于韩愈,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则所复之古当然是三代两汉。他反对骈文,倡作古文是人所共知的,但找不到反对律诗的言论;所作虽以“古诗”为多,但“律诗”也有八十首。他推崇李杜,李主张复古,杜兼取古律。和韩愈同时的元稹指出杜诗的特长是:“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少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正是就律诗而言。韩愈的复古源于独孤及,独孤及对于诗却称道沈佺期宋之问的:“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说是:“绿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这实质就是赞扬沈宋的完成律诗。可见唐代的复古止是文的以古代骈,诗则并不一定以古代律,相反的还提倡律诗。
宋代的复古运动始于柳开,中间经过王禹偁诸人的努力,到欧阳修总集大成。柳开初名肩愈,字绍先,意思是肩韩愈,绍柳宗元。王禹偁赠朱严云:“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云:“学者当至是而止尔。”可见他们都是在复韩、柳、李、杜之古,也就是在复唐代之古。自然他们也进而复三代两汉之古,如柳肩愈的更名开,字孟涂,据他自己说,就是因为“既肩既绍”之文,又“大探六经之旨,已而有包括杨孟之心”,“意谓将开古圣贤之道于时”,“为必开之为其涂矣”。但复三代两汉之古既是在“既肩既绍”之后,知也是由唐代引导。
韩柳之古是文,李杜之古是诗。欧阳作苏氏文集序云:“子美(舜钦)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可见他们的复古不止在“古文”,还在“古歌诗”。欧阳修统名苏穆所作为“古歌诗”,检苏学士(舜钦)文集,则标为“古诗”者九十六首,标为“律诗”者一百一十六首,这就是因为对古体而言,后者为“律诗”,对“时文”而言,则后者也是“古歌诗”。
南宋刘克庄竹溪诗集序云:“本朝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有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后人论诗者也都指出“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尽管清人叶燮曾在原诗卷四有反驳。这一则是由于诗的本身有了转变,二则也由于另外又有了主性情的新文体,就是词。元人刘祁在《归潜志》就说过了:“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在长短句,今之诗则俗间俚曲也。”既然唐以前的诗在诗,主性情,所以就与文章分道扬镳;既然宋代的诗在词,诗本身转于主议论,所以就与文章合流发展。
(选自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两代都进行过文学复古运动,不同的是,唐代的复古多表现在对“文”
的复古,而宋代则既有对文的复古,也有对诗的复古。
B.唐代、宋代的复古运动有其相同之处,即这两次复古运动都不仅仅是在简单地复古,而且还有创新,也是一次革新运动。
C.唐代的文学复古运动是摒弃魏晋直到唐代的骈文,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文学复古运动则针对晚唐到宋初的时文,复唐代之古。
D.唐代的革新运动与宋代的革新运动虽时代不同、对象不同,但这两次革新运动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他倡导学古文作古文,反对从魏晋以来盛行的骈文。唐代的文学复古运动成于韩愈。
B.在唐朝文学复古运动中,韩愈倡导写作古文,但对于当时盛行的律诗并不反对,他除了写作古诗,也作过几十首律诗。
C.李白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复古,但杜甫则兼取古律。元稹所说杜甫诗歌的特长“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 ,正是就律诗而言。
D.韩愈的复古源于独孤及,独孤及有诗文:“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这对韩愈的诗文产生了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复古运动始于柳开,中间经过王禹偁诸人的努力,到欧阳修总集大成。他们都是在复韩、柳、李、杜之古,也就是在复唐代之古。
B.柳开初名肩愈,字绍先,显受唐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后更名“开”,字“孟涂”,表明宋代的复古其实也是由唐代引导的对三代两汉之复古。
C.韩柳之古是文,李杜之古是诗,他们的复古不止在“古文”,还在“古歌诗”。 苏学士文集中的“律诗”,是相对古体而言的,若相对“时文”而言,也是“古歌诗”。
D.“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这一则是由于诗的本身有了转变,二则也由于另外又有了主性情的新文体——词。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 “唐代的复古多表现在对‘文’的复古”错,原文是“唐代的复古止限于文”。
小题2:D    D所引文句是沈、宋诗文特点,不是独孤及的。
小题3:C  原文中,“他们”不是指韩柳李杜。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唐宋两代文学复古的异同唐宋两代都进行了文学复古运动,但唐代的复古止限于文,宋代的复古兼及于诗;唐代的复古是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复】;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仰望星空的秘密
——“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
郭爽
(1)“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上个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
(3)1989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
(4)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深谙现代教育之道。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
(5)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
(6)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7)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每天,她督促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母亲的谆谆教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
(8)钱学森生前自己总结的两个人生高潮中,除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另外一个则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的6年。钱学森入学时,校长林励儒领导下的师大附中弥漫着开拓创造之学风,在那个积贫积弱年代,这里可谓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沃圃佳苑。在他的记忆中,“教生物的于君石老师,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我记得他给我一条蛇,让我做标本”;“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教画西洋画。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后来我画得很不错”;“国文老师董鲁安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我对用文言写文章小品特别感兴趣”;“我们的音乐老师用一部手摇的机械唱机放些唱片,教我们学唱中外名曲,欣赏各种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后来,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
(9)钱学森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了我的科学兴趣。”他还曾亲笔手书一份珍贵名单,列出了给予他一生深刻影响的17个人的名字,其中7人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师。
(10)其实在钱学森留美期间,他一直心系祖国发展。1947年,他与妻子蒋英在上海结婚时曾考虑留下为国家效力。但当时目睹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后,他失望地返回美国潜心研究。直到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下定决心要回国。而当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非法扣留钱学森行李和书籍的美国当局咆哮,“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宁愿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
(11)历经6年波折后,钱学森终于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一偿回国心愿。和钱学森一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10月1日,大家在船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周年,钱学森奏响长笛,妻子蒋英、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则演唱了中国民歌。
(12)从钱学森回国之日起,中国的空间研究开始高速发展。1956年1月,钱学森主持建立的力学研究所在北京成立;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第一份绝密报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就在这份手稿上,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中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13)随后的日子里,钱学森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和参与制定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4个月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进行。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14)钱学森一直拒绝重回美国。即便是在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学森“杰出校友奖”时,钱学森也没有改变主意。
(15)“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些平实而高远的话语,道出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情感和对科学的荣誉感,而它们也正是中国人今天站在巨人肩膀上,得以仰望更辽阔星空的重要原因。
(节选自2011年12月《国际先驱导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北师大附中的六年学习阶段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是钱学森形成科学创新意识的两个时期,这也足以说明读书深造对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B.面对回国心切的钱学森,美国政府认为钱学森的回国会给美国的对手——中国带去强有力的军事技术,所以依照法律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物品。
C.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携妻儿返回祖国,与他们一起如愿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而且文中在此处对钱学森一家人进行了细节刻画,将其一家人返回祖国时的喜悦心情展示出来。
D.钱学森在新中国的军事科研领域投入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他亲自领导和参与制定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近程导弹和中近程导弹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E.作者以平实的叙述语言向读者展示了钱学森的求学、回国、研究之路,其中偶用描写,最后作者以议论收尾,借中国的发展表达了对钱学森先生的高度评价。
小题2:钱学森为什么被誉为“三维科学家”?他拥有如此的荣誉都有哪些必然性的条件?(6分)
                                                                           
小题3:请指出第6段和第8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对此有人也曾说过:既然一切都在中国,那你又何必去美国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么?请结合文章和实际谈谈你有何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对《复活》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他一度迷恋过,但在情欲冲动下诱奸了、又抛弃了的姑娘玛丝洛娃。在犯下错误、离开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想过他,心安理得地想要遗忘,只是在法庭上两人又重新会面了。
B.姐姐娜塔丽雅小时候和涅赫柳多夫非常亲密,但出嫁后,为了讨好丈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面后,涅赫柳多夫和姐夫拉戈任斯基就司法制度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拉戈任斯基因为感到受了侮辱而流下了泪。事后他想到把姐夫侮辱得这么厉害,并惹得姐姐伤心,感到非常懊悔。
C.陪审员在对马斯洛娃写的定罪意见中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涅赫柳多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马斯洛娃被判罪了。庭长急于办私事便匆忙结案,宣判将马斯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D.马斯洛娃在判决后回忆起她在车站见到涅赫柳多夫一面的那个晚上发生的事。当时涅赫柳多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她就和厨娘女儿一起赶到车站。她看到涅赫柳多夫坐在头等车厢里,正要敲窗户,火车开动了。她本想卧轨自杀,但对涅赫柳多夫的怨恨使她活下来。
简答题(任选其一)。
小题1:“他万万没有料到,原来的那个卡秋莎已经不在了,只剩下了一个现在的马斯洛娃。……这使他既惊奇又恐惧。”
是什么事情让涅赫柳多夫产生了这样既惊奇又恐惧的想法,紧接着他又做了些什?请简述。
小题2:涅赫柳多夫在去彼得堡之前对自己的土地进行了两次处理。第一次他把土地以很低的价格租给农民,第二次则不同。那么他第二次是怎么处理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E.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小题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4分)
                                                                        
                                                                        
                                                                        
                                                                        
                                                                        
小题3: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声音,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的怀念,读来扣人心扉,《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丝绸在罗马(节选)
宋 蕾
考古学家在一些古罗马的石刻作品和陶器、绘画作品中,经常发现其中的人物都穿有透明的长袍,质料柔软。据专家考证,那就是丝绸。
当时,丝绸对于罗马人而言充满了神秘感。他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制造的,又是从何而来的。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曾这样推测丝绸的来源:“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汉武帝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安息和条支。安息即今天的伊朗。东汉和帝九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可到了波斯湾,临海欲渡,安息人却警告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两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最终放弃了渡海。其实,这是安息人为了保护他们在丝路上的利益,有意阻止甘英前行。
由于安息从中阻挠,在罗马,丝绸愈为神秘。汉代丝绸千里迢迢地被辗转卖到罗马之后,一磅生丝的价值为12两黄金,是原产地的数百倍,以至于当时罗马人甚至将汉朝的丝织品拆分,然后再重新织成更薄的丝绸。而极其富裕的贵族、将军穷奢极欲,对新奢侈品酷爱有加。在挥霍浪费的气氛中,丝绸迅速席卷古罗马。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资金。罗马元老院也多次通过禁穿丝绸的法令,但屡禁不止。
最近,史学家认为,正是由于罗马人的过分贪求丝绸等东方奢侈品,才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此说虽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明发生了接触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多地更为廉价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罗马帝国便想避开丝绸陆路交通的最大障碍——安息国,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这终于在屋大维·奥古斯都时实现了。罗马人在掌握了印度洋航路后,终于通过南海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之后,中国与罗马的陆上交通也打通了。
唐代丝绸之路新的商路支线不断开辟,东罗马帝国、波斯的相对稳定,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丝绸之路”这个名称非常贴切恰当,因为丝绸不仅是这条陆上的主要商品,而且丝绸也正像一条连接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纽带。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丝绸在罗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刻、陶器、绘画作品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丝绸在古罗马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
B.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对中国丝绸的推测说明他们对中国丝绸了解甚少。
C.由于安息国从中作梗,使得中国丝绸在古代罗马人眼里显得愈加神秘和珍贵。
D.由于路途遥远、交通阻隔,汉代丝绸被辗转卖到罗马之时价格必然会变得很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息国为了从丝绸贸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因此有意阻挠汉朝和罗马的直接通商。
B.丝绸良好的质地、奢侈的社会风气,使罗马元老院禁穿丝绸的法令无法实行。
C.古罗马想方设法和中国建立直接联系的原因在于获得更多的、更为廉价的丝绸。
D.屋大维·奥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后,古罗马通过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丝绸意外地成了双刃剑,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也加速了它的衰败进程。
B.看到罗马与中国建立了海路上的直接联系后,安息国也主动地打通了陆路交通。
C.古罗马虽然与中国取得了直接联系,但生丝贵于黄金的价格并没有任何改变。
D.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沟通的要道,它的繁荣取决于交往国的繁荣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