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欢乐颂                                陈毓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欢乐颂                                
陈毓
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了。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看见我们那么欢喜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一顿,又一顿。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安静、快乐、知足。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不定了。
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消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从口出,那么的自然而然,如万物生。蓝的天,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惯,会着急。你小住几天合适。 
“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
“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
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大妈停住针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
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
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
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
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
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到这唱歌的队伍里来,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弯转绵延,生生不止。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
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坐正身子,端庄而歌。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恍惚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
小题1:.通览全文,揣摩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5分):
(1)“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作者为何用“赐”字?(3分)
(2)“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说说这句话蕴含的意思。(2分)
小题2:概括“大妈”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题为“欢乐颂”,说说其意蕴,并简析其作用。(6分)
小题4:.下列对本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本篇小说一反小小说讽喻社会的传统,而转向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超越并回避世俗的仇恨、争斗,而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分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B.本文作者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自然地用了一段插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叙述不致于板滞。
C.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意蕴丰厚,既增添了作品浓郁的乡野气息,又揭示了大妈作为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D.大妈是小说主人公,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写了她幸酸的过往,也不惜笔墨写了她辛苦劳作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E.本文虽为小说,却有明丽而不失浪漫的意境美,阳光、诗化,甚至唯美。
答案

小题1:
(1)一个“赐”字,既表现“我”对婆婆和一大串亲戚的喜欢(1分),有表达了“我”能有缘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的内心欢喜和幸福感(1分),未引出下文写“我”喜欢的大妈做铺垫。
(2)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大妈所做的乡下饭菜的享受(1分),又含蓄地写出了“大妈”对“我”的疼爱(1分)。
小题2:
(1)身世悲苦,命途多舛:5岁前是流落异乡的孤儿,后被养母(婆婆)收养;30余岁(40年前)失去儿子;40余岁(31年前)失去丈夫。
(2)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她”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她说“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个家门”;她爱唱歌,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满足、感激和热爱。
(3)挚爱亲人,勤劳热情:对“我”,每逢清明捎信相邀,尽展厨艺,不辞辛苦;对家人,带孩子、做饭、浣衣,忙里忙外,任劳任怨。
(4)面对死亡,从容淡定:认为死是“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最后在“我”的歌声中离世,“脸上恍惚积满笑意”。
答满以上四点的满分;答满三点(须含第(1)点得满分,未含第(1)点扣2分
小题3:
(1)标题意蕴(答满三点得3分)
①《欢乐颂》本为贝多芬所作的一曲名,作者借此指文中所引的大妈所喜欢的民谣,是一曲曲的歌唱生活欢乐的颂歌。
②大妈乐观热忱的生命如同一首欢乐的颂歌。
③大妈一直在用歌声颂赞生活的欢乐(或劳动和爱的美好)
④本文是作者献给大妈一首颂歌,是作者对其尽管身世悲苦却乐观豁达、热忱从容的生活态度的礼赞。
(2)简析标题的作用:(答满两点并能简析得3分)
①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全篇先后有几处引用歌谣或提及歌谣,分别是他人唱、大妈唱、亲人唱、“我”唱,情节得以推动,人物活动得以组织。
②解释小说主题:赞美乐观豁达、热忱从容、勤劳仁爱的生活态度;赞美劳动和爱的美好。
③奠定小说情感基调:故事在欢歌中进行,在赞歌中收束,全篇洋溢着欢乐、向上的情感基调。
小题4:C 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1)对于关键词的理解,既要看词语的本意,又要把关键词还原到文本语句中,结合句子理解。“赐”有“赏赐”之意。根据文章所记述的“我”与婆家人的交往,特别是重点介绍与大妈的交往,可以看出“我”对这一大家人的情感——喜爱和自豪。
(2)对于关键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注意语句存在的语境,相对独立的语境所表达的内容,再结合全文文意理解句子含义。本句话是在 “我”享受大妈精心准备的饭菜之后发出的感慨,同时大妈对我的疼爱也尽在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句中使用了修辞,在欣赏语句是一定要明确指出并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文本中塑造人物时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等地描写,从而归纳人物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文本以“xx”为标题(题目)的原因或“xx”为标题(题目)的深层意蕴这一类的题目在回答时一定要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C: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暗示大妈忙里忙外、侍老待幼,突出大妈对大家庭的重要作用,是对大妈勤劳、慈爱之美德的颂歌,是劳动和爱的欢歌,以此照应标题。D写大妈的过往和现状,凸显其乐观豁达、勤劳慈爱之特质,表达对其人格和人生态度的赞美。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欢乐颂                                陈毓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茅于轼
现在社会上为穷人说话的人很多,替富人说话的人很少。另一方面,为富人办事的人很多,为穷人做事的人很少。 原因很简单。为穷人说话能够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赞同。穷人是弱势群体,需要有人为他们说话。哪怕说错了,也不用担心,因为立场不错,顶多是技术性错误。我国是一个特别讲究立场的国家。立场错了一切都错,谁敢犯立场性的错误去为富人说话呢,所以都站在保险的立场上为穷人说话。
为富人说话则不同。由于民众受传统理论的影响,富人被认为是剥削者——为剥削者说话当然错了。我国又有仇富的传统,帮富人说话肯定是不受欢迎的。所以话还没有说,立场先已经错了。谁会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至于做事,为富人做事是有酬劳的,所以大多数人愿意为富人做事。而为穷人做事很难有酬劳,所以为穷人做事的人比较少。结果,许多人为富人做事,为穷人说话;很少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这样一个社会是很不正常的,是容易出问题的。所以我要反其道而行之,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我为富人说话,遭到猛烈的批评。有这么多人反对保护富人,我更觉得有保护富人的必要。因为的确有一批人准备打倒富人,再次剥夺他们。这批人反对为富人说话,反对保护富人。所以骂我为富人说话的做法。当然,我不仅为富人说话,我同样也为穷人说话。不过正如前面所说,为穷人说话的不乏其人。所以我愿意更多的为富人说话。其实,我为富人说话不仅是为了富人,更是为了大多数的穷人。因为他们最终也要变富。如果把富人都打倒了,穷人还有前途吗?他们一辈子只能永远当穷人,永无出头之日了。除非自己现在是穷人,先打倒富人,等到自己变成富人之后再来保护富人。这对某一个人来讲的确很理想,但是对全社会来讲是没法执行的。唯一的办法是富人穷人同样保护。这就是人权。
穷人容易受欺侮,受压迫。这大家都知道。但是富人一样会受欺侮,受剥夺。这大家未必很清楚。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里,一个人变富了就可能有种种麻烦随之而来。如果我们问一问任何一位企业家,当企业家容易吗?他们要交纳各式各样的苛捐杂税,要对付不讲理的官员,给他们上贡,请吃饭,陪娱乐,说好话,低三下四地做人。中国的企业家是全世界最难当的,风险最大的,负担最重的。在执业中稍有闪失,比如得罪了某位高官,没有协调好“黑社会”的关系,立刻灾难临头,多年的努力马上付诸东流,在一个政策多变,朝不保夕的环境中,战战兢兢做事。但是,他们作出了伟大的成绩。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财富的创造增加了十倍之多。这主要是企业家的功劳。人们常说,工人农民创造财富。这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家创造财富。改革之前也有工人农民,为什么财富那么少?现在就多了一个企业家,财富就蓬蓬勃勃地创造出来了。因为是企业家把劳动、资本、技术、市场等要素,以最有效的方法组合起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社会最需要的产品。这种组合要素的任务是企业家完成的,不是工人农民或知识分子所能完成的。虽然企业家们未必具有远见卓识,他们只是为了赚钱,但是客观上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国的企业家在过去三十年中,在一个十分险恶的环境中,完成了里程碑式的丰功伟绩。为什么我们不保护他们呢?
光为穷人说话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地做事。要帮助他们的孩子能够上学,有病时有钱看病,搞生产时有钱买化肥农具,或能进城打工,碰到个别老板欺侮时有人帮他们维权。
我也赞成为穷人说话,他们的权利也需要保护。但是我反对为了讨好舆论,哗众取宠,说的话最终对穷人不利。比如鼓动穷人反对富人,宣传富人有罪,宣称穷人和富人势不两立,制造剥夺富人的理论。还有许多表面上帮助穷人,其后果损害穷人的似是而非的政策,如要求小额贷款低利息,要求大学降低学费,制造富人搭穷人便车的政策,让穷人上当受骗。这些问题一时难于搞清楚,但是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是一定不错的。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文章中提到“为穷人说话,为富人办事”是当今社会的主流现象,但作者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富人说话?(6分)
小题3: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应当为穷人说话还是为富人说话?(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小题1:《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与蒋干“两过江东”大有关系,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家》中“鸣凤之死”使觉慧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事件真相尚未明了,“错在政府”的骂声早已四起,“人人喊打”的喧嚣中,“有罪推论”颇受欢迎,辟谣信息却乏人顾及;电影上映,正常的观影感受变身为简单粗暴的情绪宣泄,极端言辞充斥网络,戾气横生;为求编制,万千学子趋之若鹜,高学历俯身于冷岗位,“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为图方便、求速成,民众不循正轨,走捷径、潜规则大行其道,社会规则权当过眼云烟,“唯结果论”渐成价值标尺。这些现象,共同勾勒出当前社会心态的失衡图谱。每一种不良心态的滋生,都是社会现实和舆论环境的真切投影。而它们的固化、交织与扩大、蔓延,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问题的冲突、冲破规则的边界、导致价值观念的紊乱。一旦不良心态成为社会惯习,影响的不仅是公共秩序的稳定,更直接腐蚀社会前行的内在动力。越是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越需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所有人的精神导引和行为坐标。而良性心态的形成与稳固,需要日积月累的共同努力。政府的角色,在于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从源头上铲除权力寻租、利益交换的“温床”,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每一个公民,同样不能缺席,个体情绪的状态,与整个社会心态的生长轨迹息息相关。只有更多人的心态步入良性轨道,通向“中国梦”的步伐才会愈加坚实。
(选自郑轶《修复不良心态,谁也不能缺席》,《人民日报》,2013年1月17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当前社会心态失衡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2:社会心态失衡如果蔓延下去,会产生怎样的后果?(5分)
小题3:针对当前社会心态失衡的种种表现,结合材料,简述作为公民应如何面对。(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走向生态城市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
城市生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出现生态城市。简单地说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 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 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太阳能、水电、风能等绿色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形式。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和谐性。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现代城市与生态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不能因此而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尽善尽美、不可实现的理想乌托邦。现代城市到生态城市可能是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
小题1:下列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城市”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与传统城市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和谐性、高效性和持续性。
B.“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条件之一,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C.“生态城市”不仅能使自然系统和 谐、人与自然和谐,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D.“生态城市”要求人们在城市建设中,要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可以实现人—自然的和谐。
B.作为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的人—自然地和谐的实现,标志生态城市的建成。
C.只有等生态城市建成之后,才能使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
D.人—自然的和谐的实现,靠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必须达到一定水平。
8.B“但其限制心灵启蒙和个性表达的缺陷是致命的”的说法在文中无据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生态城市中,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B.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更重视采 用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
C.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生态城市特别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 环境的融合,要求生态建筑和城市景观建成之后必须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 表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油腻大海中所熬过的地狱般的45分钟
拉里·艾伦
12月16日凌晨,午夜刚过,英国轻巡洋舰“加拉提亚”号连中3枚轴心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它像一只被刺中的乌龟,肚皮朝上翻转过来,不到3分钟,便在漆黑的夜幕中沉没在埃及地中海的波涛下。
鱼雷是近距离快速连续发射的,击中了“加拉提亚”号的左后舷、中部和前部,撕碎了她的五脏六腑,炸声如雷,火光冲天。
在这艘濒死的巡洋舰后甲板上,我奋力抓住右舷栏杆,直到舰身倾斜将我掀入寒冷的大海里。
我在浑浊的油污中挣扎了45分钟后获救。
12月14日,当我们随同一个巡洋舰、驱逐舰中队巡航在利比亚海岸外时,遭到俯冲轰炸机7个多小时的攻击,但是“加拉提亚”号成功挫败了空袭,向东航行。
12月15日午夜,“加拉提亚”号播音器发出警报:“一级战备,各就各位!”炮手们依令严阵以待。
我当时正在舰长室小睡,是被一名海军陆战队哨兵叫醒的。我跑到副舰长室通知路透社海军记者亚历山大·梅西·安德森。我们一面调整救生衣,一面踏上漆黑的后甲板,奔向舰桥。
没跑几步,第一枚鱼雷就撞上了左后舷,腾起一股火焰,剧烈震撼着“加拉提亚”号。此刻是零时2分。
鱼雷似乎是在沿甲板追逐我们。随着一道炫目的闪光,第二枚穿透了战舰中部,第三枚打中了前部,命中点就在一座6英寸炮塔下面,战舰浑身颤抖。
当战舰左舷迅速倾侧并下沉时,我抓住甲板栏杆,扔掉钢盔、防弹衣和雨衣,用一只手拧开套在脖子上的救生衣软管上的气嘴。我使出吃奶的力气给救生衣吹气,在这艘巡洋舰完全倾覆时刚好把气吹足。
随着舰身的剧烈翻转,我从右舷滑入大海。数百名官兵也随我一起落水。
安德森在我稍右一点的地方抓住了栏杆。当我落水时,我听见他在对一名军官叫喊着什么。之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我不会游泳。
我害怕我从高处栽到海里会撞破身上这件旧救生衣。
我栽入海里时,这艘巡洋舰带着极大的吸力消失了,留下一大块油污的海面,当她殒命时,发出了一声沉闷的爆炸。
油污和海水把我灌了个饱以后,我才冒出水面。
四周的海面上数百名水兵人头攒动。
几名水兵成功地发动了一只摩托救生艇。我试图游向它,却再次沉入水中。我感到肺部像是炸裂似的,可是我浮上来了。一名水兵把我拉到艇上。
但是,有几十人也想上来。越来越多的人爬上来,把艇尾部压了下去,很快艇舱灌满了海水。最后艇翻了,把我们大家猛抛入海里。
我竭力接近救生艇,再次爬上了前部驾驶座。
然而它下沉了。
我同一个水兵紧紧地抓住艇首边沿,直到它坠入波涛之下。我抓住不放,被它往深水中拉,结果又喝了一肚子油水。我使出浑身力气让头部浮在水面上。在海浪下面,一双手伸过来,抓住我的双肩,然后又滑落了。
我撞上了一根漂浮的小圆木。我绝望地挣扎着,竟然把它夹在了左臂之下。
我同另外几十人一起大呼救命,希望能在漆黑中被驱逐舰发现。谁也没有手电筒,救援舰船难于发现我们。
就在这时,我看见前方大约75码远处一艘驱逐舰的巨大黑色轮廓。
“救命,我快淹死了。”我身旁一名水兵上气不接下气地叫着。
“忍着点,”我乏力地喊道,“瞧,前面有一艘驱逐舰。”
这句话似乎让他活力再现,他游向驱逐舰。我也试图游过去,但是一点儿进展也没有。当我喊救命时,海浪似乎把我冲得更远了。接着,一个大浪再次将我吞没,又让我喝了一口油。随后,如有神助一般,又一个浪头将我推向前方,几乎推到“格里芬”号驱逐舰螺旋桨下。
我喊着救命,直喊得声嘶力竭。突然,有人向我身边扔过来一根油腻的大绳。我抓住了它,但是手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抓紧!”舰上一名军官叫道,“我们把你拉上来。”
“不行啊!”说话间绳索就从我手指中滑走了。
“尽力再向前挪一点,”军官喊着,“我们正在放绳梯。”
我奋力向前,抓住了绳梯。我安全了,但已筋疲力尽,没有人帮助,我连一级绳梯也爬不动。
这时,一只救生筏飘向驱逐舰。我的头同战舰连撞了几下。我一声声喊叫:“停下!你们会送我命的!”
救生筏上的水兵抓住绳梯,爬上安全的地方,而我在全力搏斗,以免被淹死。好几个人踩在我头上,把我踏到深水中。
半知半觉中,我用右臂勾住绳梯,头部才得以不时高出水面。
我又喊起救命来。救生筏上的一名年轻的英国水兵救了我的命。
他在我的胳膊下面穿了一根又粗又重的绳索,系上了它,又将另一头扔到驱逐舰的后甲板上。3名水兵将我慢慢拉出了油污的海面。
“这家伙是美国人。”我模模糊糊地听到有人说话。他们在为我挤出肚中的海水时,看到了我那件满是油污的外衣袖子上“美国海军记者”字样。
他们割开了我的衣服,把我抬到下层的住舱甲板上。在那里,大约100名幸存者正在接受治疗。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新闻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2年1月,并获1942年普利策新闻奖。
小题1:这篇新闻的导语很有特点,请从叙述和描写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在逃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4分)
小题3:这篇新闻没有花大量的笔墨描写战争,而是着重叙述逃生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