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材料之父”师昌绪  余玮师昌绪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材料之父”师昌绪  余玮
师昌绪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
1955年师昌绪克服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祖国。回国后,师昌绪心花怒放地前往组织分配的工作单位——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当时正值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将大部分科研力量投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而新的任务却涉及到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问题,他毫无怨言地挑起这副担子,边工作边学习,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的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他不懂俄文,为了需要,就依靠查字典,译出了《金属学物理基础》一书中液体金属结构与凝固两章。1957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的主任。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师昌绪从中国既缺镍无铬,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为了克服一般铁基高温合金耐热性能差的弊端,师昌绪等人在设计成分时一反铁基高温合金中钛高铝低的常规做法,相应提高铝的含量,从而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代替了当时镍基高温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
1960年冬,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使中国高温合金的生产立足国内,师昌绪率队与抚顺钢厂共同攻关。当时他的妻子正怀孕需要照顾,他便每天早晚乘铁闷罐车往返于沈阳到抚顺之间,即使最冷的2月也是如此。在几年的时间里,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他几乎跑遍了全国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一起飞机坠机事故。分析原因认为是轴承中混有空心滚珠造成的,从而导致数百架飞机不敢起飞,成为当时的“无头案”。师昌绪对此进行冷静地分析研究。根据金相观察,师昌绪提出滚珠是受到高速挤压造成局部熔化而失效的,而引起上述现象是由于冷却油不洁净所致,为此,只要加强油的过滤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厂方接受了他的处理方案,使大批飞机得以重上蓝天。
1961年,美国研制成功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技术,并投入使用,然而其技术是严格保密的。1964年我国围绕如何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的问题,发动机设计适合材料工程师们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教授大胆地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荣科请师昌绪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方案。很快,师昌绪便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为了国家的需要,师昌绪与大家一起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在设计、材料、制造三个环节的通力协作下,不到一年的时间,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采用这种叶片的国家。此项科研成果使我国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技术跃上了两个台阶:由锻造合金改为真空精铸,由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而且我国涡轮叶片的制造工艺更精巧。
在“文革”期间,师昌绪被诬蔑为“美蒋特务”,受到非人的折磨,曾被造反派打得皮开肉绽。但是,所有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之后,他被派到一个中专培训机构工作。他在教书之余,收集与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每天清晨3时起床伏案疾书。不到一年时间,他与合作者完成了一部既有基础概念又有最新动态,达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后来他任金属所所长,对那些整过他的人照样以礼相待,特别是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上一视同仁,受到大家交口称赞。
生物材料是21世纪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中国因涉及几个学会不能联合而无法加入国际组织。1997年,师昌绪经过努力将几个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被推选为理事长,并于1998年加入国际组织,避免了与彼岸的矛盾与冲突,同时成功争取到2012年在中国召开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他不是生物材料专家,但他热心促进中国生物材料的发展,完全出于对中国材料科学与技术进步的责任心。
师昌绪总是说“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他人生的每一步无不印证着这些道理。
(摘编自余玮的《“材料之父”师昌绪》)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师昌绪在担任沈阳金属研究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期间,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的渊博与处理生产中重大问题的能力。
B.面对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发生的一起飞机坠机事故,师昌绪冷静分析,准确的找出了原因,表现了他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C.为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师昌绪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并提出“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研制方案。
D.师昌绪团队的科研成果,不仅使我国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技术由锻造合金改为真空精铸,由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而且在制造工艺上超过了美国。
E.师昌绪在文革期间受到非人的折磨,但没有改变他对祖国的赤诚和对事业的执着,反而激发了他进行科研和著述的热情和决心。
小题2:师昌绪为我国材料科学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师昌绪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敬,高尚品格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师昌绪说,“勤奋、进取是人有所作为的动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小题1:BD
小题2:①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②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③他与合作者完成了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④联合几个学会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争取到在中国召开世界生物材料大会。(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满分。)
小题3:①忠诚爱国。②任劳任怨,勇挑重担。③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每点2分)
小题4:①为翻译俄文资料,虽不懂俄文,硬是凭借勤奋,查字典。②为研制铁基高温合金,积极进取,大胆创新,一反常规。③为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几乎跑遍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④为研制空心涡轮叶片,与大家一起日夜奋斗。⑤为完成金属学讲义,每天清晨3时起床伏案疾书。(每点2分,答出四点给满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处理生产中重大问题”错,原文是“大生产问题”。 C提出方案的是荣科教授。E“反而激发”不准确。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从文中“师昌绪等人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代替了当时镍基高温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 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 他与合作者完成了一部既有基础概念又有最新动态,达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师昌绪经过努力将几个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同时成功争取到2012年在中国召开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可以归纳出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时要能把具体内容抽象概括出来。结合文中句子“师昌绪克服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祖国”“文革中的 不公正的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可以看出他的忠诚爱国;“后来他任金属所所长,对那些整过他的人照样以礼相待,特别是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上一视同仁”可以看出他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对工作更是任劳任怨,勇挑重担。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把握和对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讨。要抓住“勤奋”“进取”“有作为”几个关键点来作答,筛选文本中的表现勤奋进取的句子,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材料之父”师昌绪  余玮师昌绪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简答题(10分)
小题1:小说中的典型外貌描写能反应人物形象,指出下列外貌描写所对应的人物。(4分)
①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②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③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④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chǎ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小题2:《红楼梦》中,有四大烈婢,分别是晴雯、金钏、鸳鸯、司棋。请问除晴雯外三婢的主子各是谁?他们三人“烈”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⑴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⑵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⑶“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⑷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⑸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⑹对于学生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⑺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⑻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⑼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⑽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⑾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⑿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⒀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
B.他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与后文在处理学生运动时“为当局说话”的行为表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学者,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
C.为支持李大钊领导的 “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潘光旦参加了“同情罢考”,并拒绝写悔过书,甚至牺牲出洋机会也据理力争。
D.潘光旦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说明他很有生活情趣又不乏文人雅士的情调
E.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学者的风范。
小题2: 文中提到潘光旦“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他的“人文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本文在介绍潘光旦的同时,多次引用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等人的话,试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小题4:文章说“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请结合他的表现加以阐释,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看法。(8 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能够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迅速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具有延续城市文脉的自觉性,不采取特殊的措施,文脉的断绝是不可避免的。
正因为今天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原有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如果单从物质条件的需求看,城市多数原有设施的确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由于长期不重视城市建设,不重视民生,过早地剥夺了私有住房,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住房紧缺破败、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困难。从经济效益看,大拆大建,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显然更有利,也能更快满足居民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像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即使以往有千好万好,既不可能成为未来民居的主要模式,也不会得到多数人的喜爱。城市居民反拆迁的抗争,大多不是对文化传统的守护或对旧居的依恋,基本上都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的诉求。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因为这些物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像,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摘自《环球人文地理》2012年10月刊)
小题1: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从过去到现在的文化及由此形成的传统。
B.城市文脉能否形成与城市的文化传统是否连续密切相关。
C.一座城市只要保持自己的文脉不中断,就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并且会把它推到极致。
D.城市文脉是城市的记忆,它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结晶。
小题2:对可能造成城市文脉断绝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因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城市被破坏殆尽,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
B.每个城市都要有经济功能,以生产为主,城市功能同化、泛化,摒弃传统,又缺乏创新。
C.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加剧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趋势,发展目标不现实。
D.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大量移居农村,能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急剧减少。
小题3:下面对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现阶段由于城市原有设施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而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B.城市居民反对拆迁,既有对文化传统的守护或对旧居的依恋,同时也存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的需求。
C.因为一座城市所有的古物旧物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故应予以保存。
D.保存城市旧物是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正面、反面的旧物都有必要保留一些,这样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的可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品 质
约翰·高尔斯华绥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的哥哥合开一爿店,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
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精华缝到靴子里去了。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作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东西。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疼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了。再后来,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那几双靴子。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B.靴子的灵魂就是格斯拉的生命,格斯拉举止怪诞,对现代工业文明心怀怨愤,对品质的追求让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的怪人。
C.格斯拉叫“我”把那双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拿来看看,表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他用心做成的,他相信靴子的品质。
D.小说通过陈列靴子的橱窗的变化暗示了格斯拉经营的不善和最后的没落,也同样暗示了人们对格斯拉处境及死亡的漠不关心。
E.本文叙事平淡,语言朴素,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既对格斯拉的“僵硬和迟钝”流露出遗憾,也对其不幸遭际深表同情。
小题2:请分析标题“品质”的深刻含义。(6分)
小题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一个手艺精湛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文化铸造城市品牌
发展旅游业,能一举多得,能保存文化基因,传承城市文脉,让市民了解城市文化,进一步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也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旅游工作搞上去了,社会经济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城乡面貌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改观,群众生活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改善。要吸引游客来旅游,就要打造城市品牌,给游客一个“来”的理由,让人们能细品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灵魂。
文化是民生,具有社会属性。文化是人类的专属,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就是狩猎后的庆祝舞蹈,可见文化与人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沉淀,是人们对生活的需求、理想和愿望,是人的高级精神生活。历史上先贤提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产党人提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都说明文化与老百姓紧密相关,是一个民生概念。文化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必须上升到民生的高度抓好文化建设,这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文化是资源,具有物质属性。相对于自然资源,文化具有可持续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展性。比如古城重建,就为古城注入了历史遗产的基因,实现了更大的增值,这就是文化的价值。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资源。
文化是产业,具有经济属性。正因为文化是资源,具有物质属性,所以文化可以发展成为产业。像《哈利.波特》,仅2006年时统计,五部电影票房累计已达43亿美元;系列小说被译成6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亿册,仅次于《圣经》和《毛主席语录》;还延伸出图书、服装、主题游等近70亿美元的衍生产业链。投入不到10亿美元,却创造了近 800亿美元的产值。一部电影作品创造的价值,相当于一座城市的GDP,文化不仅能带来精神享受,还能源源不断地带来物质财富。
文化是灵魂,具有精神属性。如果将经济比作城市的血肉和躯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的品牌,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体现。文化具有精神属性,它要求对一个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和升华,对一个城市历史的总结概括、现在的描述展现和未来的规划设想,提升城市的精神“档次”。城市品牌一定要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旅游业也应紧紧围绕城市品牌铸造核心竞争力。核心竟争力一定要有“三性”:一是差异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与众不同” 的地方,差异性越大越好。二是不可替代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人无我有”的地方,别的地区想模仿也模仿不出来。比如台儿庄古城,拥有运河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和古码头,古城街道肌理保存相对完整。三是可延展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潜力无穷”的地方,发展的空间很大,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运河文化底蕴深厚,吸收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西楚文化、吴越文化的精华。
小题1:下列对“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具有社会属性,与人的精神密切相关,是人类的专属和基本需求,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
B.文化作为一种非自然资源,其物质属性决定了它具有可持续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展性三个特点。
C.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产业,体现出经济属性的特点,是因为文化是一种资源,具 有物质属性。
D.文化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同于经济,文化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和发展的动力,是城巿的灵魂。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紧紧围绕城市品牌铸造核心竞争力,就能吸引来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的发展、改观、改善。
B.文化是民生,抓文化建设必须上升到民生的高度,共产党人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执政理念。
C.古城重建能实现更人的增值,《哈利·波特》创造了近800亿美元的产值,这说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D.台儿庄古城是一个“与众不同”“人无我有”“潜力无穷”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它的古河道、古码头和古城街道保存得相对完整这一点上。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的品牌和发展动力,所以任何时候城市建设都应该以城市的文化建设为中心。
B.文化不仅能带来精神享受,还能带来物质财富,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大力发展电影、 动漫、出版、新闻等文化产业。
C.一个城市具备了差异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展性这三性之一,如南京、西安等,该城市就具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D.旅游业是否发达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品牌和知名度如何,由此可见,旅游业真正 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