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深山里的小戏班丁果小店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经常去看戏的人,但每次听到锣鼓的声响,我还是要停一下脚步。不为戏曲的内容,只为心中那一个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深山里的小戏班
丁果小店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经常去看戏的人,但每次听到锣鼓的声响,我还是要停一下脚步。不为戏曲的内容,只为心中那一个一直无法抹去的小戏班,那一群生活在戏班里和戏班外的人们。
那已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我去了一趟寺院沟——一个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深处的小村。小村很小,也很穷。84户,300多口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我去时小村刚刚通了电,离乡政府40里的路,还是一条羊肠小道,很多地方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行走,对面来人是要先靠边躲一躲的。因此,小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一辈子就没有去过县城,甚至是乡政府。经济落后,文化更是贫乏。“寺院沟缺粮油,既苦又闷鸟难留”是小村的真实写照。
大山太沉闷了,沉闷太久了便需要一点声音,一点大山自己的声音。于是,在更早的十年前,寺院沟有了自己的小戏班,有了自己的锣鼓声和欢笑声。
小戏班的成立是因了一个在外地剧团跑了几年龙套的年轻人。他,叫段军章。在回村的日子里,受不得小村的寂寞,于是和十几名同样不甘寂寞的青年凑到一起,商量着要办戏班。而这也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这些尚未解决温饱的人们捐款捐物,上山砍柴换钱为他们购买了行头、请来了师傅……
小戏班办起来了,寂静的山村一下子有了生机,遇上丰收节日,碰上红白喜事,就连谁家来了亲戚,山民们都要打起锣鼓,穿好行头,唱上一出,乐呵乐呵。
十年前,我原是要去一顷地的,一个与寺院沟一山之隔的小山村。我去寻访一位赤脚医生——小白。小白是那座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没有留在省城,而是回村接过父亲的药箱,当起了赤脚医生。
那天,我并没有见到小白。早上8点从县城出发,因了老乡的一句口误,一直到晚上9点,我都很迷茫地穿行在无边的大山里。路上,在一个只有10几户名叫东台沟的小村里,我见到了一位代课老师。老师教着1—5年级6名学生,因为小村建在两道几乎直立的山崖间的谷底,整个小村一天最多时只能见到一个小时的阳光,而老师已在小村教了18年的学。也正是老师告诉我去一顷地的路,告诉我小白刚刚来过这里,给人送药。我也才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听到了寺院沟村因庆祝通电而唱响的古韵新声。
戏班没有著名演员,也没有高级音响,他们只用自己的方式演着自己的戏。据说,最初他们只是在本村演出。后来,每当散戏后,看着山路上三乡五里、十里几十里来看戏的乡亲,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夜色,演员们心里便会升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说:大山需要声音,这声音应该响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从那以后,农闲时他们便开始奔波于方圆百里的山野农家,义务为熟悉或不熟悉的乡亲送戏。他们,成了大山里传播声音与欢乐的使者!   
我在寺院沟住了5天。房东名叫刘琢,58岁,是名党员。老刘每天都要去山里,走得很早,回来很晚。他是乡里特聘的护林员和当时的农林特产税的税征员,每年他能收到1000多元的税,每年,他的工资是60元。那几天的夜晚,老刘向我讲述了许多小村和小戏班的故事,只是从不说他自己。他说那老师是个好老师,把所有的阳光给了孩子们;他说小白是个好孩子,为了临县一个不认识的病人,大年三十夜里冒雪走40里的山路;他说小戏班的演员们大冬天点篝火、住帐篷、吃冰水;他说张瑞唱倒了嗓子就跑龙套拉大弦;他说戏班的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戏演下去,让寂寞的乡亲有个笑脸,让穷困的人们有个希望;他说他对不起我,因为一直只能让我吃土豆小米饭就咸菜,只能睡土炕还要和他盖一个被子……
十年过去了,大山在变化,大山里的人们也在变化,尽管村里通了路,有了电,人们有了电视机、录音机,然而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听说农闲时小戏班义务为百里乡亲送戏的传统依然没变,乡亲们对小戏班的迷恋依然如故。忽然想起十年前离开寺院沟时,老戏迷陈玉山说的那句话:“在这宏厚的大山里,不能没有咱自己的响动,有了这响动才有大山的灵气。”  
                (选自2008年2月11日“新浪微博”,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小戏班”会在“我”心中“一直无法抹去”?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作品标题为“深山里的小戏班”,为什么还写了赤脚医生小白、不知姓名的代课老师以及房东刘琢等人?(4分)
                                                                                 
小题3:“小戏班”是大山贫困闭塞环境的产物。随着大山环境的不断改善,“小戏班”是否还有必要保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小题1:①小戏班里的人,虽然生活在贫困、闭塞的大山里,②但他们并不因此而抱怨而消沉,③相反,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改变生活;④他们不但有自己的精神追求,⑤而且他们还成为大山里传播欢乐的使者。[5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2:①在精神层面上,这些人与小戏班里的人都有共同点,他们在艰苦环境中都能积极面对;②在写作意图上,作品要反映和讴歌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戏班,而且是大山里的人,要反映一种“大山人的精神”,一种“大山的灵气”。
[4分。每点2分。答“为写小戏班作铺垫”,不得分。]
小题3:
一:无论大山的环境如何改善,①但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小戏班”这种散发故土芬芳的文化形式,②仍然会为大山人所喜闻乐见,因此它仍有必要保留。
二:随着大山环境的不断改善,①“小戏班”这种产生于贫困闭塞环境的文化形式,②也可能会被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因此它没有刻意保留的必要。
[3分。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只需选择其一作答,答对答案中的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三:①“小戏班”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灵魂,②如果失去了这种精神,大山就会失去“灵气”,大山人就会失去灵魂,③因此,无论大山的环境发生怎样的改变,“小戏班”传统都有保留的必要。
[3分。参考答案三为必答,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试题中“小戏班”在“我”心中一直无法抹去,原因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对我心灵上的震撼。他们深处穷山,没有消极抱怨,而是乐观面对,积极改变。他们追求精神的愉悦,将音乐和快乐传播,带给他人。这种精神在“我”的心灵上起到了挥之不去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作者在文中除了小戏班还提到老师、医生等,写这些人是他们同样深处大山却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对“我”的影响。再有他们同样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以说说要不要都可以。但是重要的要结合小说的主题、情节及写作手法重点谈清楚为什么要或者不要。注意答题时必须结合小说文本,不可只凭自己的思考,脱离小说作答。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深山里的小戏班丁果小店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经常去看戏的人,但每次听到锣鼓的声响,我还是要停一下脚步。不为戏曲的内容,只为心中那一个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从噩梦中醒来”
[美]安东尼·刘易斯
【新闻背景】安东尼·刘易斯作为《华盛顿每日新闻》报的记者,自1953年12月始写下一系列文章,使被看成危害国家安全而遭解职的海军雇员得以平反复职。这篇1954年9月1日发表的文章荣获1955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
海军雇员亚伯拉罕·查萨诺在被勒令停职期间,与对他提出的安全指控进行了1年多的抗争,今天终于获得了胜利。
海军部最终正式撤销了对他的所有指控,命令恢复他在水文测量局的职务,同时公开承认使他蒙受了“极大的冤屈”。
海军部助理部长詹姆斯·史密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称,该案已导致海军安全计划在程序上的变化,具体做法正在酝酿之中。查萨诺先生也出席了这次发布会。
这次史无前例的新闻发布会格外激动人心,从未有过记者在场而政府及其官员承认错误的先例。
查萨诺先生43岁,家住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里奇路11—T号。他于1953年7月29日受到指控并被停职。其时他已在水文测量局工作了23年,停职前任海军海图供应处处长。
对他的指控涉及整个格林贝尔特社区。他被控属于该区一个强大的“激进集团”。许多格林贝尔特的领导人认为,这个指控很可能来自对市区安居工程计划吹毛求疵的居民。
该区领导还说,海军调查人员力图迫使他们说不利于查萨诺的话,但他们随后又作了实际上很友善的评价。
史密斯先生说,当那些匿名告密者再次受讯问时,他们新的供述仅可得出两个结论:自第一次讯问后他们已改变主意,或者调查人员没有正确报告被查者的供述。
本报首次将查萨诺案公之于众是去年12月。本报关于安全方案的两篇连续报道对此案作了详尽描述。
今年4月另一组连续报道对该案的真实性展开了讨论。
查萨诺先生是一位被十分得体地称为“美国中产阶级”的普通公民。他一直是格林贝尔特“市民联盟”和“家长—教师协会”的官员。在他的西服前领上还戴着一枚“雄狮俱乐部”的徽章,他的妻子领导着“红十字会”和“募集救济金”运动。
查萨诺夫妇有4个孩子。菲利斯,15岁,就在她父亲被停职前获得了全国性的国庆节论文竞赛奖。
海军部最初对查萨诺先生提出8项指控,每项都与被指称的共产党组织有关,他们中大多数人集中在格林贝尔特。
在去年9月一次为期3天的听证会上,查萨诺先生出具了他朋友和一些组织的97份宣誓书,他们一致认为他是保守派。
一些人发誓说,在一次市镇集会上,他们听过查萨诺先生向所有格林贝尔特居民发出的忠诚誓言。一位邮递员自愿读出以下辩护誓词:“我熟知那种激进分子散发给他们支持者的传单,我从未听说过他接受过那种论调、思想。我知道他心中充满着对他的家庭、上帝和美利坚的挚爱。”
这个3人听证委员会于10月9日发现,那些查萨诺先生被控所属的多个组织要么是清白无辜,要么就根本就不存在。该委员会说他们不相信在格林贝尔特有这么一个“激进分子集团”,并认为查萨诺先生是一位“温文尔雅、积极上进、思想保守和有影响力的人”。
7个月来查萨诺先生未获得任何音讯。4月7日,助理海军部长史密斯先生在水文学家和海军安全申诉委员会的建议下,命令开除查萨诺先生。他们未对否决听证委员会的裁决作任何说明。
查萨诺先生和他的律师约瑟夫·法内利认为,除了将案件公之于世外,别无选择。4月15日他们举行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新闻发布会,格林贝尔特市长、市政官员、普通职员、牧师、犹太法学家都支持查萨诺先生。
法内利先生请求史密斯部长重新考虑他作出的“终审决定”。5月4日,在被观察家称作史无前例的行动中,史密斯先生下令重新审理此案,彻底从头开始。
法内利先生指出,史密斯先生愿意重新考虑已作出“终审”决定的此案,并非出于规章制度的要求。
他称赞史密斯是一位“正直而有勇气”的人,并感谢新闻界出于对此案的关注而提供的“公众服务”。
海军部希望能强调以下情况:新听证委员会发现查萨诺先生是一名优秀而忠实的美国公民……为政府长期光荣地作着贡献……有公民心和爱国心,家庭生活也堪称楷模。
人们问及查萨诺先生的感受时,他说:“今天早晨我从噩梦中醒来。”“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百鸟欢唱。”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小题1:是哪些因素促使海军部最终撤消了对查萨诺的所有指控?(5分)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4分)
                                                                                    
小题3:试从新闻的价值和记者的职业操守两个角度,探究本新闻获奖的原因。(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或许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使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小题1:下列有关儒、墨、道、法四家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很大影响;秦汉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
B.法家和儒家一样,主宰着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
C.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三家一样,也是显学,但秦汉之后,只有墨家迅速走向消亡。
D.儒家在秦汉之后,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只有一套学说,没有自己的组织。
E.道家和墨家不同,它离开庙堂政治之后,走向民间社会,从而找到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它停留在书本上,只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
B.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律。
C.做道教门徒不像做墨家门徒那样清苦,道教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所以道教能在民间不断发扬光大,深深影响底层民俗文化。
D.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那它就不会消亡。
小题3:第三段画线句中既有“道家”,也有“道教”,二者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请简要分析画线句,说明这个问题。(4分)
                                                                               
小题4:根据文意,墨家的消亡有哪些原因?(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生命的五个恩赐
马克·吐温

在生命的黎明时分,一位善美的仙女带着她的篮子跑来,说:“这些都是礼物。挑一样吧,把其余的留下。小心些,做出明智的抉择;哦,要做出明智的抉择啊!因为,这些礼物当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
礼物有五种:名望,爱情,财富,欢乐,死亡。少年人迫不及待地说:“无需考虑了。”他挑了欢乐。
他踏进社会,寻欢作乐,沉湎其中。可是,每一次欢乐到头来都是短暂、沮丧、虚妄的。它们在行将消逝时都嘲笑他。最后,他说:“这些年都白过了。假如我能重新挑选,我一定会做出明智的抉择。”

仙女出现了,说:“还剩四样礼物。再挑一样吧;哦,记住——光阴似箭。这些礼物当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
这个男人沉思良久,然后挑选了爱情。他没有觉察到仙女的眼里涌出了泪花。
好多好多年以后,这个男人坐在一间空屋里守着一口棺材。他喃喃自忖道:“她们一个个抛下我走了。如今,她——最亲密的,最后一个——躺在这儿了。一阵阵孤寂朝我袭来。为了那个滑头商人——爱情——卖给我的每小时欢娱,我付出了一千小时的悲伤。我从心底里诅咒它呀。”

“重新挑吧,”仙女道,“岁月无疑把你教聪明了。还剩三样礼物。记住——他们当中只有一样是有价值的,小心选择。”
这个男人沉吟良久,然后挑了名望。仙女叹了一口气,扬长而去。
好些年过去后,仙女又回来了。她站在那个在暮色中独坐冥想的男人身后。她明白他的心思:“我名扬全球,有口皆碑。对我来说,虽有一时之喜,但毕竟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是忌妒,诽谤,中伤,嫉恨,迫害。然后便是嘲笑,这是收场的开端。一切的末了,则是怜悯。它是名望的葬礼。哦,出名的辛酸和悲伤啊!声名卓著时遭人唾骂,声名狼藉时受人轻蔑和怜悯。”

“再挑吧。”这是仙女的声音,“还剩两样礼物。别绝望。从一开始起,便只有一样东西是宝贵的。它还在这儿呢。”
“财富——即是权力!我真瞎了眼呀!”那个男人道,“现在,生命终于变得有价值了。我要挥金如土,大肆炫耀。那些惯于嘲笑和蔑视的人将匍匐在我的脚前的污泥中。我要用他们的忌妒来喂饱我饥饿的心魂。我要享受一切奢华,一切快乐,以及精神上的一切陶醉,肉体上的一切满足。这个肉体人们都视为珍宝。我要买,买!尊从,崇敬——一个庸碌的人间商场所能提供的人生种种虚荣享受。我已经失去了许多时间,在这之前,都做了糊涂的选择。那时我懵然无知,尽挑那些貌似最好的东西。”
短暂的三年过去了。一天,那个男人坐在一间简陋的顶楼里瑟瑟直抖。他憔悴,苍白,双眼凹陷,衣衫褴褛。他一边咬嚼一块干面包皮,一边嘀咕道:“为了那种种卑劣的事端和镀金的谎言,我要诅咒人间的一切礼物,以及一切徒有虚名的东西!它们不是礼物,只是些暂借的东西罢了。欢乐,爱情,名望,财富,都只是些暂时的伪装。它们永恒的真相是——痛苦,悲伤,羞辱,贫穷。仙女说得对。她的礼物之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只有一样是有价值的。现在我知道,这些东西跟那无价之宝相比是多么可怜卑贱啊!那珍贵、甜蜜、仁厚的礼物呀!沉浸在无梦的永久的酣睡之中,折磨肉体的痛苦和咬啮心灵的羞辱、悲伤,便一了百了。给我吧!我倦了;我要安息。”

仙女来了,又带来了四样礼物,独缺死亡。她说:“我把它给了一个母亲的爱儿——一个小孩子。他虽然懵然无知,却信任我,求我代他挑选。你没要求我替你选择啊。”
“哦,我真惨啊!那么留给我的是什么啊?”
“你应得而尚未得到的:恣意亵渎的老年。”
(选自2007年第7期《杂文选刊》,有改动)
【注】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历经苦难,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本文是其晚期的作品。
小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选择欢乐、爱情、名望、财富都不是“明智的抉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以文学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历史人物为例,简要阐述你的理由。(5分)
                                                                             
小题2:本文是一篇以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的寓言体小说,具有借小喻大、结构简短、情节奇幻、结尾出人意料、语言精练等特点。请选择其中的两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小题3:作者认为死亡才是“宝贵的”“有价值的”恩赐。有人认为这是消极厌世的人生态度,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设计的日常
锷 朱
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丛书”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提到的,在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像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引自(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小题1: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世界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主要设计理念。(5分)
                                                                             
小题2:这篇文章语言准确、平实,结构严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中“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是原研哉的名言。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根据这句话也可以推断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艺术家、数学家等),应该能够丰富文学(艺术、数学等)这一概念”,请举例说明这样推断的理由。(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诗经》与《伊利亚特》战争审美倾向之比较
倪乐雄
把《诗经》中的战争题材诗篇同《伊利亚特》作一比较,明显会感到东西方两大民族对战争审美的旨趣迥然相异。战争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联系着历史文化背景,并由这种背景所决定,另一方面联系着艺术领域里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并给以直接的影响。
多少年来,北方各部落一波一波不断地涌向希腊半岛,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冲突显示出尖锐性,使地区保持着一股强大而持续的对外扩张力,直到亚历山大远征东方,这股力量才得以彻底释放。这种环境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法则,各民族、部落的关系完全由暴力来决定,即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的平衡所致。战争暴力既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又是保持独立地位的唯一手段。
汉民族因生存空间的幅员辽阔,虽偶有扩张性战争之举,然而极其有限。农耕社会追求安宁和谐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秩序又被道德伦理所肯定。战争掠夺从根本上与农耕生活的秩序相悖。因此,从社会控制角度而论,战争是维护农耕社会秩序的最高手段,并在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决不可能产生以对暴力的崇拜为核心的极端之尚武精神。只能产生以“禁暴除乱”为目的、包含生活与伦理的合理性在内的一种有节制的尚武精神。所以,古希腊民族的尚武精神核心是“力”;汉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
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必然转化为一种战争审美意识。古希腊民族尚“力”导致了对战争作无理性节制的纯粹审美观照,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汉民族尚“德”导致了具有道德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对战争进行有限的审美观照。
首先表现在艺术家们对战争题材的选择上。《伊利亚特》所渲染的故事取材于一次征服性质的战争:特洛伊战争。历代诗人们对这次战争备加颂扬和夸张,并将之神化,层累地堆聚成一部史诗,世代传颂。《诗经》大都选择保家卫国性质的战争作为题材。那些为数极少的征服性战争也仅仅为维护中原地区正统地位的等级秩序。因为这种等级秩序在当时看来是维护中原农耕生活秩序所必须的。在军人形象的塑造方面,区别更明显。由于古希腊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力”,战争审美的本质便是对力量的赞美,所以勇武有力成为塑造典型的最高原则。而汉民族在军人典型的塑造上,着重于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所讴歌的人物大都是勇武和仁厚的结合。因此,《诗经》反映了一个特征:汉民族的伟大军人形象既是有德的君子,又是杰出的战士。“荷马史诗”中的伟大英雄却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受不到“东方式”的仁厚德性。在战争场面描述上,由于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对残酷的厮杀场景给予尽情渲染。反观汉民族,所持的是一种有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故而《诗经》对残酷的血腥场面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战争情景的展示大都侧重军威气势的威武雄壮。在对战争双方关系性质的构成和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诗经》里战争双方一律构成一种“不对等”关系,即东方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的对抗(或者说“东方式”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对抗)。《伊利亚特》则不然,冲突双方构成一种“对等性”关系,诗人们对战争的双方一视同仁,一样地歌颂赞美,一样地同情怜悯。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汉民族与古希腊民族具有不同的尚武精神。
B.古希腊所崇尚的平等与现代人崇尚的自由是相同的。
C.《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诗经》则没有战争残酷场面的描写。
D.在军人形象塑造方面,汉民族比古希腊民族成功。
E.《伊利亚特》中战争的双方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小题2:对首段划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同的战争题材作品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B.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的战争审美倾向。
C.一个民族的战争审美倾向对其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影响。
D.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受到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小题3:根据文意,《诗经》与《伊利亚特》对战争题材进行艺术处理时迥然相异,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答:                                     
小题4:在作者看来,东西方古代两大民族的战争审美旨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